給孩子一顆自勵的心 第23章 修養 (3)
    他們見到那學究把事情一說,那學究說:「應該念作『代行山』。」那個說應該念「泰杭山」的人輸了,只能請客。然後,請了客的讀書人責備那個學究不主持公道。那學究卻說:「你只是請了一次客,卻讓他一輩子都念別字。」

    勵志感言

    不學無術,好為人師之徒,往往誤人子弟,毫無責任感。青少年在學習中遇到疑惑時,一方面要虛心請教,一方面要獨立思考,如果接受了錯誤的知識,卻不能分辨,那會對今後的成長有極大的損害。

    有錯不改,悔恨終生

    蹶叔是個非常自信的人,特別喜歡和別人唱反調。開始他在一個叫龜陰的地方種田,在地勢高的平地上種稻穀,在低窪的濕地上種高粱。看到這種情況,他的朋友勸告他說:「高粱喜歡乾燥,稻穀喜歡低濕,你弄顛倒了,違背了它們的習性,怎麼會有好收成呢?」蹶叔不聽朋友的勸告,一直這樣種了十年,等到糧倉裡一點糧食也沒有了,他才到他朋友的田地裡去察看。那些田地,沒有一處不像那位朋友過去勸告他那樣,所以朋友獲得了好收成。於是,他懷著歉意對朋友說:「我知道悔改了。」

    不久,蹶叔到一個叫汶上的地方經商,他總是看到哪種貨物最暢銷,就趕著去搶購,處處與別人競爭,哪種貨物都不放棄,他把貨物搶購到手之後,經銷這種貨物的商人也都趕來了,所以總是賣不出去。他的朋友又告訴他:「會做買賣的人,收購別人不爭搶的貨物,等待合適的時機再賣,就會獲得成倍的利潤,這就是白圭致富的方法。」蹶叔不聽朋友的話,一直這樣經銷了10年,最後非常窮困,這才想起他朋友的話。於是他又懷著歉意向朋友說:「我從此以後,一定要悔改了。」

    後來,他乘船去航海,邀請他的朋友一起去。他的船一路向東,接近了深海的邊沿。他的朋友勸告他說:「這就是沒有底的歸墟啊!進入到那裡面,就出不來了。」他還是不聽朋友的勸告,把船開進了深海,在深海裡待了九年,一次遇到鯤化為鵬激起了狂濤,才把船沖了回來。這時,蹶叔的頭髮全白了,骨瘦如柴,沒有誰能認出他來。於是他再次向朋友道歉,指天發誓說道:「如果我再不悔改,有太陽為證!」

    他的朋友笑著說:「現在已經來不及了。」

    勵志感言

    古人說,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人生在世,不可能不犯錯誤,但是

    如果能從錯誤中及時吸取教訓,吃一塹,長一智,我們就能避免失敗,面對錯誤。不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批評和建議,固執己見,最終一定會一事無成。

    拘泥守舊的人

    成陽堪是趙國人,一天他家的房子著火了,想要撲滅大火,但是沒有梯子,他就打發他的兒子去奔水氏家裡借。

    他的兒子不慌不忙地戴上帽子,穿上衣服,緩緩地到奔水氏家裡,見到奔水氏以後,連作了三個揖,才緩步登堂,默默地坐在廳堂西邊柱子下的客席上。奔水氏讓侍者設宴款待,獻上乾肉和肉醬,主人拿起酒杯,向他敬酒,他離座起立還禮,舉杯喝完,並回敬主人,喝完了酒,奔水氏問他說:「先生光臨寒舍,請問有什麼吩咐?」他這才說明來意:「老天爺給我家降下了大禍,發生了火災,大火燒得正旺,想爬上房澆水滅火,兩個胳膊肘下面又沒有長翅膀,只好看著失火的房子乾著急,聽說您家裡有梯子,可以用來爬高,可以借給我家用嗎?」奔水氏聽了,急得跺著腳說:「您怎麼這樣迂腐呢?在山上野餐,碰到老虎,必須趕緊吐掉正在吃的東西逃命;在溪水裡洗腳,看到鱷魚,必須馬上丟棄鞋子跑掉。房子已經著火,還是您作揖禮讓的時候嗎?」

    奔水氏招呼人急匆匆地抬上梯子,趕緊跟隨他跑去救火,等他們趕到的時候,房子早已燒成灰燼了。

    勵志感言

    處理任何問題,都要根據實際情況,需要當機立斷的,絕不可猶豫不決。無論工作還是學習,都要從實際出發,不可被條條框框所拘束,要根據事物的輕重緩急採取必要的措施和行動。

    頑固的老人

    子貢前往南方的楚國去遊歷,在返回晉國的途中,經過漢水南岸時,遇見了一位老人,正要去澆灌菜園子。這位老人鑿開一條通道下到井裡,抱著一罐水出來灌菜園子,儘管很費力,但灌的菜卻很少。看見這種情況,子貢就對這位老人說:「有一種機械,一天可以灌一百畦地,不用費多大力氣,您想不想用它呢?」

    灌菜園子的老人抬起頭來看著子貢說:「那是什麼樣的機械?」

    子貢回答說:「這種機械後重前輕,提水就像抽水一樣,水會源源不斷地流出來。這種機械是用木料打鑿的,名叫桔槔。」

    這位老人聽了,很氣憤,譏笑地說:「我聽我的老師說過,有機械的人,一定會做投機取巧的事,那些人一定會有機變巧詐的心計,心中有了心計,純粹潔白的本性就會受到破壞,精神狀態就會浮躁。這樣的人,是不會得到『道』的。我不是不知道這種機械,但我用這種機械就覺得羞愧,所以我才不用。」

    勵志感言

    世界在發展,社會在前進,當今社會變化更加迅速,青少年要緊緊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絕不可拒絕新鮮的事物。那些故步自封、固執守舊的人,對社會只能起阻礙的作用,他們遲早會被社會所淘汰。

    武斷的皇子

    周穆王準備大舉進攻西戎,西戎人膽怯,為了避免戰爭,他們獻上了錕

    鋙劍與火浣布。

    錕鋙劍長一尺八寸,煉得異常堅硬,劍刃火紅,用這劍切玉石,彷彿切土塊似的。火浣布洗的時候一放進火裡,也變成了火紅的顏色。火浣布髒了的時候,就跟別的布顏色一樣。一旦從火裡把火浣布取出來稍一抖動,就潔白得彷彿白雪似的。

    皇子認為根本不存在這種東西,進獻的人說的一定是假話。這時蕭叔說:「皇子是太自信了,武斷得太不近情理。」

    勵志感言

    我們的眼界是有限的,而世界的事物是無限的,不能用我們固有的知識去判斷一切新鮮事物。因此,對任何新鮮事物都要保持謙虛的態度,要肯於學習,肯於接受,這樣我們才能學到新知識。

    不懂裝懂

    魏地有個人喜歡器物,見多識廣,也很有名氣。一天,他偶然在河邊撿到了一件銅器,形狀像個大酒杯,兩旁還鑽了孔,上面鑄了很多花紋。魏地人撿到了這件銅器,非常高興,覺得很貴重,就把他的朋友們都請了來,對朋友們說:「我最近得到了一件古代器皿,不是夏朝的,就是殷朝的,應該共同賞玩。」這時,他用這件銅器裝滿了酒來向大家敬酒,敬酒到一半時,仇山人從外面進來,看見他拿這個銅器敬酒,驚愕地說:「你怎麼拿它來敬酒?這是古代的銅襠,是古代角鬥士們用來保護陰部的。」這個人聽了,無地自容,馬上把這件銅器扔掉了,不敢再看它一眼。

    楚丘有個士人,也很喜歡器物,名氣跟魏地人不相上下。一天,他得到了一件形狀像馬的器具,鬣毛和尾巴都有,背上還有個窟窿,他就詢問遠近的人,沒有一個認識的。有一個士人說:「古時候有犧尊、有象尊,是酒樽

    又有些類似犧牛和大象的形狀。你手中的器具很像馬,可能是馬尊吧!」楚丘士人聽了非常高興,就把它裝在匣子裡珍藏起來,遇到宴請賓客的時候,就拿出來裝酒。一次,仇山人偶然路過這裡,看到楚丘士人正在用這個器皿裝酒,就驚愕地說:「你怎麼能拿它裝酒呢?這是便壺,古代嬪妃家所謂的『獸子』,就是這個東西。」楚丘士人聽了,無地自容,就把它扔了,不敢再看它一眼,就像魏地人一樣。

    勵志感言

    有些人一知半解,卻自以為是,彷彿無所不知的樣子,一旦碰上有真才實學的人,他們就會碰壁。要想掌握真實的知識,就要謙虛謹慎,絕不可自作聰明,無數事實表明,自作聰明的人,最終都會被戳穿,最終誤人誤己。

    固執的人

    楚地有個人,生來就不認識薑是什麼東西。一次,他看見了姜,就說:「這是從樹上長出來的。」有個人好心地告訴他說:「你說錯了,薑是從土裡長出來的。」楚地人固執地說:「咱們請十個人來評斷,看誰說得對,用咱們所騎的驢打賭。」

    接著,他們問了10個人,那些人都說:「薑是從土裡長出來的。」這時,楚地人變了臉色,再也說不出什麼反駁的話來,卻仍然固執地說:「就算我輸了,驢子給你,可姜還是從樹上長出來的。」

    勵志感言

    世界是廣大的,事物無邊無際,知識無窮無盡。在有限的人生中,

    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識,因此,遇到新鮮事物一定要虛心學習,虛心請教,絕不可不懂裝懂,固執己見,更不可堅持錯誤,不辨是非。

    學無止境

    有個楚國人學習駕船,剛開始的時候,拐彎、轉圈、快慢速度,都聽從師父的。於是,按照師父傳授的要領,在水中穿梭往返,繞沙洲、過小島,不論在哪裡,駕起船來都能隨心所欲。

    於是這個楚國人自以為完全掌握了駕船技術,急忙辭別了駕船師父,擂起鼓來,駕船徑直向前航行,不料卻遇到了驚險的大風大浪,這時,他嚇得手足無措,魂飛魄散,把槳掉進了水裡,船也失去控制了。

    勵志感言

    淺薄的人,往往容易自滿,他們學到了一點東西,便自高自大起來,不求進步。世間的事情是複雜的,如果滿足於一知半解,就不會具備真實的能力,一旦遇到複雜或危險的事情,就會驚慌失措,陷於困境之中。

    淺嘗輒止

    汝州有個財主,家境豐裕,但幾輩人都不識字。有一年,這個財主請了一位楚地的先生,教他的兒子讀書識字。先生開始教他的兒子拿毛筆描紅認字。寫一畫說:「這是一字。」寫兩畫說:「這是二字。」寫三畫說:「這是三字。」財主的兒子剛學完「三」字就把毛筆扔到一邊,高興地告訴父親:「我學會了,我學會了,不用再花那麼多穀物給先生了。讓先生回家吧。」財主

    聽了兒子的話,非常高興,就拿了一些錢,打發走了這位楚地的先生。

    過了不久,這位財主準備請一家姓萬的親戚來喝酒,就讓兒子一大早起來寫請帖。過了很長時間,還沒有寫完,財主去催促,兒子卻生氣地說:「天下的姓那麼多,姓什麼不好,為什麼偏偏姓萬?我從清早到現在,剛寫完五百畫!」

    勵志感言

    人的一生,都要不斷地學習,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是無比快樂的,知識的海洋異常廣闊,那裡有無窮無盡的驚喜在等待著你。

    神醫的氣節

    東漢末年在我國誕生了三位傑出的醫學家,史稱「建安三神醫」。其中有「譽滿杏林」的董奉,有「醫聖」張仲景,另一位就是華佗。

    華佗生活的時代,軍閥混戰,政治腐敗,徭役不斷,疫病肆虐,當時的封建迷信十分猖獗,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廣大民眾,常常被庸醫巫婆欺騙。這種淒慘的景象,令年輕的華佗內心十分痛苦。他立志做一名為廣大民眾解除民間痛苦的醫生。為此,他不願做官,到處奔波,四處搜集土方土藥,為解除民眾疾苦作準備。

    不求名利、不慕富貴的華佗拒絕了沛國地方官陳和太尉珪黃琬的推薦,拒絕做官。他把精力完全集中於醫藥的研究上,足跡遍及江蘇、山東、安徽、河南。

    華佗非常善於學習並繼承前人的成就和經驗,一次,他讀到張仲景著的《傷寒論》時,驚歎地說:「此真活人書也。」可見華佗虛心學習的精神。在廣泛吸取前人成就的基礎上,華佗發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戲」。據可靠記載,華佗是我國第一個能夠進行腫瘤切除和胃腸縫合手術的人,這對中醫

    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華佗除了學習古代的醫療經驗外,還很重視收集民間的醫療經驗。有一次,華佗在路上遇見一位患咽喉阻塞的病人,吃不下東西,呻吟著十分痛苦。華佗走上前去仔細診視了病人,就對他說:「你向路旁賣餅人家要三兩蒜泥,加半碗酸醋,調好後吃下去病自然會好。」病人按他的話,吃了蒜泥和醋,立即吐出一條像蛇那樣的寄生蟲,病也就真的好了。這些都說明華佗對民間醫方醫術的重視和尊重。

    華佗不但醫術高明,而且不求名利,情操高尚,他為曹操治病,是耳熟能詳的故事。但他不肯服務於曹操一人,最終被曹操所殺,表現出了華佗高尚的氣節,至今仍然受到人們的敬仰和稱讚。

    勵志感言

    謙虛謹慎是人類的優秀品質之一,只有那些謙虛的人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識。當他們取得一定的名望後,仍然不居功自傲,並保持著高尚的氣節,這是值得我們青少年認真學習的。

    正義的捍衛者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