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朱光潛講美學 第26章 美的學習 (1)
    古代美學

    馬克思曾經指出,神話是希臘文藝的豐富土壤。神話在中國古代藝術中也是一個重要的資料源泉。神話是和原始宗教即原始民族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分不開的。我國土生土長的原始宗教是巫教、道教和儒教,魏晉以後南亞的佛教逐漸輸入中國,幾有喧賓奪主之感。這些宗教思想及其神話在中國哲學和文藝領域裡,從《詩經》、《楚辭》、漢魏樂府到近代的小說、戲劇和民間傳說,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大美人生》

    中國美學博大精深,在傳統文化中有極為豐富的美學思想,但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卻是從西方傳播進來的,很大程度上震撼並影響了中國美學的發展。就像朱光潛先生所說的,外來宗教思想及其神話在中國哲學和文藝領域裡,從《詩經》、《楚辭》、漢魏樂府到近代的小說、戲劇和民間傳說,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這充分說明,中國文化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中國美學也是中外美學思想交融相生的結果。

    談及西方美學在中國傳播的時候,一般都以王國維為起點,認為他不僅在中國最先引入了「美學」這一詞彙和概念,介紹了西方美學思想,並且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有關美學的初步見解,還以西方美學知識為手段創造性地研究評論了中國文藝作品,樹立了典範,因而被公認為中國近代美學最早的開拓者。

    以王國維的有關思想活動作為中國近代美學的開端,的確是一個很值得尊重的意見。但斷言王國維最先在中國使用「美學」概念和最早傳播西方美學思想,卻未必妥當。有最新資料研究表明,在王國維之前,不僅中國已有人做過值得一提的西方美學傳播工作,還有多人在意義上使用過「美學」概念。

    花之安率先創用「美學」一詞。花之安為德國來華著名傳教士。19世紀70年代,他以中文著《大德國學校論略》一書,在介紹西方所謂的「智學」課程時,曾簡略地談到過西方心和美學的有關內容。他稱西方美學課講求的是「如何入妙之法」或「課論美形」,「即釋美之所在:一論山海之美,乃統飛潛動物而言;二論各國宮室之美,何法鼎建;三論雕琢之美;四論繪事之美;五論樂奏之美;六論詞賦之美;七論曲文之美,此非俗院本也,乃指文韻和悠、令人心愜神怡之謂」。這大概是近代中國介紹西方美學的最早文字。同一時期,花之安復著《教化議》一書。

    書中認為:「救時之用者,在於六端,一、經學,二、文字,三、格物,四、歷算,五、地輿,六、丹青。」在「丹青音樂」四字之後,他特以括弧作注寫道:「二者皆美學,故相屬」,即在他看來,「丹青」和「音樂」能合為一類,是因為兩者都屬於「美學」的緣故。如果我們將這裡的「美學」一詞同前書之中所謂「繪事之美」和「樂奏之美」一併而視,便可見此詞大體已經是在現代意義上的使用了。在花之安之前,似乎還未見有人這樣用過。以英華或華英詞典而論,在此之前也一般未列此詞。較早列有美學一詞的,有英國來華傳教士羅存德所編的《英華詞典》,該詞典將此詞譯為「佳美之理」和「審美之理」。幾年後,在中國人譚達軒編輯出版的《英漢詞典》裡,「美學」則被譯為「審辨美惡之法」。

    由傳教士率先創譯出中文裡的「美學」和「審美」等詞雖是偶然的,但也有其必然性。因為他們最先面臨將西方有關新學名詞和概念介紹給中國人,而中文裡又根本沒有現成對等概念的困難情形。於是他們便大體按照漢語構詞的特點,勉為其難地進行創造。這些創譯的新詞在日後的命運當然各不相同。以花之安創用的「美學」一詞而論,恐怕就還只能算作是一種個人性的偶爾使用而已。因為此後二十多年並未見它在中國傳播開來。

    另外,在早期對西方美學思想進行介紹並有所建樹的,還有顏永京與他的「艷麗之學」。

    他早在19世紀80年代,就曾對西方美學思想作過頗有特色的、值得美學史界關注的譯介。而這一點,似乎尚未見有人提及。

    顏永京,原籍山東,生於上海。早年赴美留學,大學畢業回國之後,他從事過翻譯和傳教工作。1878年起他擔任上海教會學校聖約翰書院院長長達八年之久,並兼授心理學等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他曾先後翻譯出版過《心靈學》、《知識五門》、《肄業要覽》等書。其中《心靈學》一書是我國第一部漢譯的西方心理學著作,在中國近代心理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該書原為美國牧師、心理學家約瑟·海文所著。

    鮮為人知的是,《心靈學》也包含了中國人最早譯介西方美學的內容。在論述「直覺能力」的部分,該書有專章譯述西方美學中有關美的觀念和審美認知的見解,並譯美學為「艷麗之學」,審美能力為「識知艷麗才」。此專章分為兩節,約7000字,總題為「論艷麗之意緒及識知物之艷麗」,即論美的觀念與審美。在第一節「艷麗之意緒」裡,譯作一開頭即寫道:「講求艷麗者,是艷麗之學,較他格致學,尚為新出,而講求者尚希。」接著,它對「美」即其所譯作為「艷麗」的特質、屬性等問題加以了簡單明瞭的闡述。文云:「艷麗之為何?一言難罄。若取諸物而謂是艷麗則不難,惟闡其艷麗之為何,難矣。艷麗之物愈多而各異,則愈難闡明。因物多且異,而皆稱艷麗者,則必有一公同佳處,而欲指明一公同佳處為何,豈非難哉!」然作者並未知難而退,而是在先介紹西方各種代表性意見,然後加以辨析的基礎上,明確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他介紹並批評了認為艷麗「非具於物,乃具於我」,「非具於外而具於情」的兩種代表性觀點,進而闡明了美在本質上是「具於物」,即客觀存在的思想。他認為前一說是「失中」而欠妥的。人看見某物而發快樂之情,顯然是被「某物之某佳處所激,但謂被激之情即是艷麗,而某佳處反非,則似舛錯,且我尋常決不如此顛倒其說」。至於後一說,他則認為「也有所不到處」。因為「有若許物,無論我衷情如何直照,終不能顯出其艷麗,再有若許物,無須我衷情直照,而自然顯出其浩繁之艷麗」。對此,作者以孩童初觀大海而歎美作為例證,頗有說服力。

    論證艷麗在本質上是「具於物而非具於我」之後,作者又強調指出,「見物之心靈與被見之物,卻有匹配」。也就是說,「艷麗實具於物,至識認艷麗及賞鑒艷麗,則具於我,或在物與我有連屬所致,或我與物有依靠所致」。因此,不同的人或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樣事物的美醜判斷,便可能出現差別甚至相反的情形。但這種矛盾卻並不能說明「艷麗無一定」。因為「天然事物及雅藝中固有某景致、某物,凡人見之皆稱艷麗而發怡情,非但同時人如此,即異時人亦如此」。

    在講到美的本質問題時,譯著還介紹了一種頗有力度的反對觀點,即認為「艷麗非具於物,或具於我,乃亦二者相感所致」,就好比「鋼條擊一火石,必有火星迸出,其火星不可謂鋼條所具,亦不可謂火石所具,乃是二物相擊所致」。這很容易使人想到朱光潛先生那「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係上面」,「美是心物婚媾後所產生的嬰兒」的著名論斷。

    「美學」一詞在中國的流行是甲午以後至20世紀初之事,這一時期,中國開始從日本引入美學思想。王國維在「美學」一詞的早期傳播上,的確是貢獻較大的。1902年,他在翻譯日本牧瀨五一郎著的《學教科書》和桑木嚴翼著的《概論》兩書中,已使用了「美學」、「美感」、「審美」、「美育」、「優美」和「壯美」等現代美學基本詞彙。有趣的是,在其所譯的《哲學概論》書末,他還開列了一個中西譯語對照表,其中「美學」一詞竟重複出現了兩次。這雖是失察之故,卻也可看出該詞在他心目中「不容遺漏」的重要地位。同年,在一篇題為《哲學小詞典》的譯文中,王國維還較早介紹了「美學」的簡單定義:「美學者,論事物之美之原理也。」並將其譯為「美學」、「審美學」。毫無疑問,就20世紀最初十年而言,王國維不僅是國內對西方美學瞭解最為深透、介紹較多,也是在真正理解和認同的意義上使用「美學」一詞最為頻繁的新式學人。

    不過,即便是這樣,王國維也還不能說是最早引入者。早在1897年康有為編輯出版的《日本書目志》中,便出現過「美學」一詞。該書的「美術」類所列第一部著作即為《維氏美學》。1900年,侯官人沈翊清在福州出版《東遊日記》,也提到日本師範學校開設「美學」與「審美學」課程之事。1901年,京師大學堂編輯出版《日本東京大學規制考略》一書,在介紹日本文科課程時,更是多次使用現代意義的「美學」概念。同年10月,留日學生監督夏偕復作《學校芻議》一文,也使用過「美學」一詞。稍後出版的吳汝倫的《東遊叢錄》裡,「美學」一詞同樣屢見不鮮。而我們在王國維1902年以前的文字中,卻似乎還見不到「美學」這一現代詞彙。

    1903年,汪榮寶和葉瀾編輯出版了近代中國第一部具有現代學術詞

    典性質的《新爾雅》一書。該書較早出通俗的詞典形式給「審美學」等

    詞下了定義。文云:「離去慾望利害之念,而感愉快者,謂之美感」;「研究美之性質、及美之要素,不拘在主觀客觀,引起其感覺者,名曰審美學。」這種尚不完善的定義,由於《新爾雅》一書的多次重版而得到了較為廣泛的傳播。

    1904年1月,張之洞等組織制定了《奏定大學堂章程》,規定「美學」為工科「建築學門」的24門主課之一,這是「美學」正式進入中國大學課堂之始。但當時的大學文科卻還不開設「美學」課。王國維是最早公開要求在大學的文科裡開設「美學」專門課程的中國人。1906年年初,他發表《奏定經學科大學文學科大學章程書後》一文,主張文科大學的各分支學科除科之外,都必須設置美學課程。1907年,張謇等擬定的《江陰文科高等學校辦法草議》響應了他的主張,在「文學部」的科目裡,也正式列有「美學」一課。可惜由於種種原因,其計劃當時並沒有能夠實現。中國大學的文科正式開美學專門課程,已是進入民國以後的事情了。

    在晚清,西方傳教士曾同他們的中國合作者一道,於翻譯西書的過程中創造過不少有意義的現代新詞。這些新詞連同其所譯之書一起,都曾經傳到日本,對日本產生過影響並被其所採用,而在中國卻反而一度未見流行,以致後來它們從日本回歸中國後,不少學者還長期將其誤認為是日本人所首創的所謂「原語藉詞」。像《萬國公法》中創譯的「義務」一詞,《六合叢談》中創譯的「化學」等詞,就是明顯的例子。這種中日詞彙交互影響的複雜情形,確實值得引起研究者們充分注意。

    中國古代美學具有獨特的概念和價值體系,雖然深受西方美學影響,但多年來國內外不少學者沿用西方的美學理論和標準對之予以解釋和評判,但都不能真正領悟其內在的價值和獨特的魅力。

    中國古代美學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只有從總體上把握中國文化的特點,才可能更好地領悟和解釋中國古代美學的內在價值和其獨特性。

    首先,中國古代哲學具有一分為三的哲學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