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 Part10 未來多遠
    巴黎鑄幣廠已有1200年的歷史,它經歷了法國的歷屆政府,鑄造過歷朝歷代的皇家錢幣。2002年1月1日起,巴黎鑄幣廠開始鑄造一種新的貨幣;這一天,歐洲的12個國家將這一貨幣作為共同貨幣,它就是歐元。

    麥茨勒銀行董事弗裡德裡希·麥茨勒:

    歐元是很偉大的一步,人們統一了貨幣。

    王巍:

    使整個歐洲實現全歐一體化,歐元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2008年金融危機讓歐元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卡爾–路德維希·赫爾特弗雷裡希:

    我堅信,歐元會度過危機。

    資中筠:

    即使歐元失敗,它也是一次重要的探索,它一定會留下很多經驗教訓供後人繼續努力。

    在歷史長河中,歐元是一個嶄新的幣種,它超越了國家主權,它對世界貨幣格局意味著什麼呢?它又將給未來帶來怎樣的啟示呢?

    德國明斯特市政廳記載了歐洲一段重要的歷史。凱琳達·呂克是一位導遊,她的主要任務是解說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改變了歐洲乃至世界的格局。

    1618年,德國境內的一場宗教衝突演化為歐洲各國爭奪權力和領土的混戰,西歐、中歐及北歐的主要國家幾乎全部捲入,戰爭陰雲瀰漫歐洲大陸30年。這場戰爭也因此被稱為「三十年戰爭」。

    戰爭結束後,歐洲各國舉行和談。西班牙、法國、荷蘭、維也納和德國等國簽訂了《威斯特法利亞條約》。

    德國明斯特市政廳講解員凱琳達·呂克:

    整個談判持續了5年,1648年5月,西班牙人和尼德蘭人簽訂了一個完全和平的條約。

    條約規定,荷蘭和瑞士為獨立國家;國家之上,不再有任何權威;各國相互平等,互相尊重領土的完整和主權的獨立。

    民族國家的誕生與德法戰爭

    隨著《威斯特法利亞條約》的簽訂,民族國家誕生了,國家成為現代社會的最高組織形式,國家主權至上成為現代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從此,人們以國家來確定自己的歸屬,而執政者也常常以國家利益與國家主權為號召,鼓動公眾參與戰爭。

    資中筠:

    民族國家(nationstates)就是出現在歐洲。那麼多民族國家經常打來打去,打到最後大家基本上差不多,這個邊界大家就承認了,於是就成了一個個基本上以一個民族為邊界的獨立國家,然後就出現了由許多民族國家組成的歐洲。

    民族國家的誕生,使得貨幣成為國家主權的象徵、國家利益的代表,以及民族文化與民族歷史的符號。英國的英鎊、法國的裡弗爾、羅馬帝國的泰勒是當時歐洲的主要貨幣。歐洲,面積只有1000萬平方公里,卻大大小小分佈著50個國家和地區。這裡誕生了科學、民主等人類文明的同時,也給世界帶來了戰爭,尤其是德國和法國之間。

    歷史上,德國和法國一直是歐洲大陸比鄰而居的強國。然而,自1100多年前,加洛林王朝分裂,德法兩國由此誕生以來,雙方就相互為敵。在三十年戰爭、拿破侖戰爭、普法戰爭、兩次世界大戰等歐洲大陸發生的歷次重大戰爭中,不是德國佔領法國,就是法國瓜分德國。

    李國平:

    從公元843年德國與法國誕生以來,這兩個國家就相互敵對,戰爭不斷,有人就說在歐洲這塊大陸上只能有一個大國,要麼是德國,要麼是法國。這兩個國家之間的敵對是不可避免的,這就是「德法世仇」的思想。實際上,德國1871年的統一就是在德法世仇的思想的推動下完成的,因為當時的德國是分裂的,那些諸侯國的國君是不願意統一的,但是德國公眾認為必須統一才能對抗法國。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標建築,能代表德國首都柏林的是勃蘭登堡門。勃蘭登堡門上的勝利女神像,見證了德法兩國的世仇。1793年普魯士國王把它安放在這裡。13年後,它成為拿破侖的戰利品被運往巴黎。8年後,普魯士攻佔法國,勝利女神像再次回到勃蘭登堡門上,德國人將它稱為「歸來的馬車」。

    雨果這位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給世人留下了《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等著作。雨果的偉大不僅在於他用同情心忠實地寫出底層人民的命運,更有他一生對和平、民主、自由的追求與推動。

    1851年,拿破侖·波拿巴發動政變,他解散了國民大會和參議院,自封為拿破侖三世,開始了專制統治。作為反對者的一員,雨果發出了強烈的譴責並最終遭到流放,開始了長達19年的流亡生涯。

    傑拉爾·奧丁內:

    雨果一直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尊重人們的生命。雨果不贊同猛烈的革命,不贊同死刑或者革命中的殺人行為。所以,當他發現拿破侖三世要成為暴君、發動政變、建立王朝時,他堅決反對暴政專制,反對拿破侖三世。

    流亡中的雨果沒有停止對自由、民主與和平的追求。1848年開始的法蘭西階級鬥爭、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尤其是德國與法國之間的世仇,都讓這位極具悲憫主義的作家無法忍受,他用自己的聲音、文字、行動踐行著和平的理念。

    1855年,流亡中的雨果來到英吉利海峽上的傑西島,並一直居住到1870年。1870年7月14日,在結束流亡生涯返回法國大陸前,雨果在住處的庭院裡種下一棵橡樹。雨果說,當這棵樹長大之後,由歐洲各國統一而成立的「歐洲合眾國」將在歐洲大陸建立起來。總有一天,所有的歐洲國家,無須丟掉各自的特點和閃光的個性,而緊緊地融合在一個高一級的整體裡;到那時,所有的歐洲國家將構築歐洲的友愛關係。

    傑拉爾·奧丁內:

    這棵樹對所有參與歐洲和平統一的人都很有象徵意義,它預兆了後來歐洲統一的實現。

    1885年5月22日,83歲的雨果與世長辭。在巴黎,從凱旋門到先賢祠的大道上,有200萬人為雨果送行。

    傑拉爾·奧丁內:

    雨果既是詩人,也是作家;既是政治家,又是道德楷模。作為政治家,他一直堅守自己的信念,甚至還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正是由於彙集這些優點於一身,人們從雨果身上看出了歐洲合眾國的優點,所以有這麼多人為他送行,從凱旋門一直走到先賢祠。

    雨果的思想一直影響著後人,很多人像雨果一樣致力於歐洲的和平與繁榮。在19世紀中後期,歐洲沒有再發生大規模的戰爭,進入了一個黃金發展時期。1795年,法郎代替裡弗爾成為法國的主要貨幣;1871年,馬克成為統一的德意志國家的象徵;19世紀末,英國的英鎊成為世界貨幣,長達一個世紀的主宰地位由此奠定。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再次改變了歐洲,也改變了世界。

    卡爾–路德維希·赫爾特弗雷裡希: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歷史上自三十年戰爭以來最悲哀的事件。在這之前,我們在歐洲已經實現了一些目標,比如能夠隨處旅行、開展跨國貿易以及出現了在全歐洲流通的貨幣,這一切也在文化層面上融入了歐洲生活。但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到來,這一切都消失了。

    隨即而來的1929年大蕭條和希特勒在德國的執政,再次將歐洲推進毀滅性的戰爭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全世界有6000萬人死亡;在歐洲,超過4000萬人成為難民。

    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讓和平統一歐洲的夢想再次燃燒起來。

    加博爾·斯坦加特: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我們的思維方式有所轉變,明白了戰爭是不好的,和平友好的經濟貿易才會使得我們更強壯。同時進行政治與經濟上的合作,才符合我們國家的利益和整個歐洲的利益。

    1946年9月,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瑞士蘇黎世大學發表演講,題目就是「歐洲的悲劇」。

    歐洲是人類大部分文化、藝術、哲學與科學的發源地。然而,也是歐洲引發了一系列令人恐怖的戰爭,這些戰爭毀滅了和平,並且威脅著全人類的未來。必須建立一個歐洲合眾國,只有這樣,數以百萬計的勞苦大眾才能夠重新獲得簡單的快樂與希望,讓生命值得度過。而重建歐洲大家庭的第一步就是德國與法國這兩個歐洲夙敵必須和解。

    1950年,一位法國政治家提出的計劃讓德法達成和解,為歐洲夢注入了新的力量。他就是當時的法國外交部部長羅伯特·舒曼。

    羅伯特·舒曼1886年出生於摩澤爾省,當時屬德國國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舒曼在德國軍隊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摩澤爾省重歸法國領土,舒曼又成了法國人,他被人們善意地笑稱「國界線上的人」。

    法國羅伯特·舒曼故居博物館負責人讓–弗朗索瓦·圖爾:

    作為一個國界線上的居民,舒曼的生活被歷史打亂,內心十分痛苦。

    他為歐洲初步重建與統一所作的貢獻的確與這種苦悶息息相關,他覺得應當找到一個折中之道來結束他曾親身經歷並深受其擾的衝突。

    1950年5月9日下午4點,法國外長羅伯特·舒曼向世界宣佈,法國與德國將建立一個同盟,共同管理兩個國家的煤炭與鋼鐵。

    資中筠:

    歐洲確實是一個出思想的地方,民族國家(nationstates)也是出現在歐洲。那麼多民族國家經常打來打去,打到最後大家基本上差不多,這個邊界大家就承認了,於是就成了一個個基本上以一個民族為邊界的獨立國家,然後就出現了由許多民族國家組成的歐洲。

    資中筠:

    當時的想法就是,德法兩國希望從此以後不再因為搶什麼東西—或者搶土地或者搶資源—而打仗。

    羅伯特·舒曼說,計劃的直接目的就是讓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等國共享戰略資源,讓戰爭失去物質基礎,從而實現歐洲的持久和平。

    法國經濟形勢研究所(OFCE)研究部副部長熱拉爾·科尼約:

    煤炭與鋼鐵是戰爭的主要原料,煤炭供應能源,鋼鐵用於製造大炮和炮彈。若能共同管理煤炭與鋼鐵,對經濟自然有利,而且可以杜絕各國重新加強軍備以超過他國的可能。

    1950年,6個歐洲國家創建歐洲煤鋼共同體,這6個國家中有法國與德國這兩個歷史上的宿敵。德國、法國的和解讓歐洲邁出了和平統一的第一步。5月9日這一天也成為歐洲的節日。

    資中筠:

    德、法兩個國家能夠化解世仇,我覺得這點就很了不起。

    超越國家主權的貨幣—歐元

    195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歐洲核能共同體先後創建,它們與歐洲煤炭鋼鐵共同體統稱歐洲共同體,歐洲和平統一的步伐加快了,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加入進來了。

    12年後的1969年,時任盧森堡首相的皮埃爾?s21維爾納發出歐洲貨幣融合的倡議。維爾納計劃被視為通向歐元道路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但問題是,如何在各國貨幣之間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匯率。

    德意志銀行經濟學家奧根:

    一方面,企業很可能要在不同的國家購買原材料,這些原材料當然需要用不同的貨幣來購買;另一方面,企業要將產品賣到不同的國家,那麼它們得到的收入也是由不同的貨幣來支付的。

    黃明:

    你想一想歐洲有那麼多國家,乘高鐵剛坐40多分鐘就得換一種貨幣。企業最怕匯率風險和其他一些風險,40分鐘的車程就會產生一種新的匯率風險,這對開展國際貿易的企業來說非常不方便且會帶來很多成本。

    匯率問題往往也會給出國旅行的人們造成損失。在法國,曾有人作過這樣的測算:如果一個旅行者拿著100法郎從巴黎出發去歐洲各國旅行,每到一個國家就換一次當地貨幣,在旅行過程中,假設一分錢都不花,當他回到巴黎的時候,口袋裡也就只剩下不到50法郎,也就是說換匯將讓損失超過1/2。

    卡爾–路德維希·赫爾特弗雷裡希:

    打個比方,現金的買入和賣出價之間差8%,而在大筆金融交易匯款時買入價和賣出價之間的差異沒有這麼大,大概在1%~1.5%,但是,對於經濟活動來說這樣一個差異也相當大了。

    1961年,一位致力於研究如何解決匯率問題的經濟學家,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他就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蒙代爾。

    羅伯特·蒙代爾:

    一般來說,貨幣是主權的政治解釋。在某種程度上,古代貨幣所覆蓋的領域往往反映的是帝國的勢力範圍,這是古代帝國統治時期的情況。比如大英帝國的英鎊就曾是一種通用的計價工具,整個帝國範圍內都使用同一種貨幣。

    蒙代爾教授的答案是:在一定條件下,各國放棄自己的貨幣,使用同一種貨幣,就可以解決不同貨幣導致的匯率問題。

    1992年2月7日,歐共體12國簽署《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簽約國同意創建統一的歐元,建立歐洲中央銀行,這個超國家機構將承擔起行使成員國貨幣主權的職能。

    李國平:

    首先這些國家放棄了印發貨幣這一國家主權;其次它們放棄了跟印發貨幣聯繫在一起的很多國家利益,比如說從印發貨幣中得到收入;再次它們放棄了隱藏在貨幣裡面的屬於本民族的一部分歷史與文化。

    黃明:

    代價就是,當你把十幾個國家的貨幣全部放棄,而統一使用歐元的時候,互相都得擔當一點兒責任。這種責任往往是在經濟不好、金融不好的時候需要你兌現的。

    1999年,蒙代爾教授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1999年的第一天,他看到了自己關於貨幣的理論在歐洲被付諸實踐,這一天的午夜零點,歐洲11個國家開始使用同一種貨幣—歐元,這是一個超越主權國家的貨幣。位於德國法蘭克福的歐洲中央銀行,負責歐元的發行。

    1999年的元旦,包括德國馬克、法國法郎、西班牙比塞塔、比利時法郎、意大利里拉、愛爾蘭鎊、盧森堡法郎、荷蘭盾、奧地利先令、葡萄牙埃斯庫多和芬蘭馬克在內的11種國家貨幣退出了歷史舞台。

    在德國一本著名的雜誌上,刊登了一幅漫畫:11位德國人為一枚一馬克的硬幣舉行葬禮。葬禮上有人獻花,有人心事重重,有人無可奈何,也有人悲痛欲絕……

    德國收藏協會會長尤根·摩根斯坦:

    德國人是隨著德國馬克逐漸富強起來的。馬克對德國人來說是一種十分穩定的貨幣,我們十分相信它,可以用它來投資,也可以放心地花費它。

    李國平:

    法國法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60年。德國馬克曾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經濟繁榮的象徵,是德國人的驕傲,德國馬克當時非常穩定,是歷史上第二大貨幣,僅次於美元,所以讓德國放棄馬克是很不容易的。

    1648年,歐洲人確立了「國家主權至上」的基本原則。300多年後,為了實現歐洲的永久和平,創建民主、自由、繁榮的歐洲,歐洲人又放棄了包括發行貨幣在內的國家主權。

    李國平:

    從1648年以來,國家主權至上就一直是現代國際關係中的基本原則,而歐元的創建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這一基本原則的否定與挑戰。

    歐元,成為歐洲走向和平統一的重要標誌。

    歐元的符號像中間穿過兩根清晰平行線的英語字母E,這個符號源於希臘字母,暗指歐洲文明的搖籃,平行線是對歐元穩定的期盼與祝願;歐元紙幣上的門窗和橋樑,象徵著合作和坦誠精神;12顆星圍成一個圓圈,象徵歐盟各國和諧地生活在歐洲。

    2002年1月1日,法國留尼汪島的一個水果攤上,歐洲第一筆用歐元進行的交易完成。歐元正式進入流通領域,歐洲開始成為統一的經濟體。

    當時擔任聯合國秘書長的科菲·安南在聯合國總部向歐洲各國人民發出了賀信。安南說,歐洲12個國家採用歐元是一個勇敢且富有遠見的選擇,即選擇一個共同的未來而不是分裂的過去。安南希望這能夠為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樹立如下榜樣:為了共同的目標團結起來,能讓所有人受益。

    萊茵河上,1960年建立的歐洲大橋連接德法兩國,遊人和車輛可以在這座橋上自由往來,不再有國別的限制。

    中國駐法國斯特拉斯堡總領事孫繼文:

    歐洲大橋上的德法字母標記,印著F的這面是法國,印著D的那面是德國。實際上如果沒有標記的話,我們根本看不出來,這是一座橫跨兩個國家的大橋。海關已經完全取消了,大家看不到任何邊防,連檢查崗都沒有。這確實實現了人員、資金、貨物的自由流通。

    王巍:

    歐元產生後,各個國家都面臨著開放自己的貨幣市場,同時要改變國內的經濟制度和市場制度。所以,歐元的出現也是歐洲大陸改革開放的機會。

    艾萊克斯·安德是德國杜爾公司的項目經理,他們公司的主營業務是汽車油漆設備的生產,他需要向客戶解釋合同中的技術問題、費用清單和雙方的責任,並監督合同的完成。

    安德說:「我們是一家國際化的公司,這意味著我們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生意。」杜爾公司首席執行官拉爾夫·威廉·戴爾特說:「隨著一些東歐國家進入歐洲貿易聯盟,我們進入它們的市場也變得更加容易。我們可以在東歐國家開設新的分公司或者工程師辦公室,也可以找到更便宜的供貨商,這些都讓我們變得更加有競爭力。」

    歐債危機的結局與貨幣的未來

    今天,17個歐洲國家的3.27億人使用歐元,這些國家被統稱為歐元區。自啟用以來,歐元成為全球第二大貨幣,在全球各國的官方外匯儲備中,歐元佔了27%,僅次於美元。歐元區內的貿易與旅遊業也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長。

    加博爾·斯坦加特:

    歐元大大地促進了德國的出口。目前,我們國家有60%的商品和服務是出口到歐洲聯盟的,40%是出口到歐元區的。這是我們最大的市場,歐洲也必須要創造出這樣的(歐元)市場。

    加博爾·斯坦加特是德國《商報》商業和金融版塊的主編。德國《商報》被稱為德國的《華爾街日報》,影響著近100萬歐洲的高級商業人士。和德國《商報》一樣,斯坦加特是歐元的強力支持者和宣傳者。在他看來,歐元帶來的不僅是競爭力,還有文化的交融。

    加博爾·斯坦加特:

    我覺得自己不僅僅是一個德國人。我常吃其他國家的佳餚,讀其他國家作者的書,看他們的電影。因此我熱愛一個更大的(歐元區)市場,並且德國《商報》也支持這樣的觀點。

    歐元,這個超越主權國家的貨幣,它將有怎樣的命運?它能否推動歐洲走向和平統一、共同繁榮,並為實現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借鑒?事實上,從它誕生之日起,質疑的聲音就沒有停止過。

    歐洲央行高級新聞官威廉·雷利威爾德:

    歐元區是否是一個理想的貨幣區域,這是問題之一。另一個問題是,能否將統一的貨幣政策與很多不同的財政政策結合起來。第三個問題可能就是,歐洲央行能否像各國央行那樣確保歐元的穩定。

    羅伯特·蒙代爾:

    毫無疑問,要建立一個單一的貨幣,需要在政治上深入融合。歐洲已經經歷了50年政治一體化、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還設立了諸多機構。但同時,它們還需要解決德國和法國之間的敵對問題。

    在許多經濟學家看來,歐元要成功,必須建立一個歐盟財政部,負責制定並實施歐元區各國的財政開支與稅收政策。

    吳敬璉:

    各個國家的發展水平不一樣。沒有一個統一的政府,就不可能有統一的財政,在沒有統一財政的情況下使用統一的貨幣,只會使各個國家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化。

    黃明:

    歐洲的統一貨幣缺乏統一的政治、文化、感情基礎。就像中國政府撥款救治雲南、四川自然災害的時候,上海人和北京人並不會抱怨說我們的錢憑什麼用來救他們,因為是統一的國家、有統一的感情和政治基礎,而歐洲卻不是這樣的。

    雅典衛城有2500年的歷史,倒下的建築讓人們依稀可辨古希臘輝煌的歷史與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來這裡朝拜。

    2002年1月1日,希臘成為最早使用歐元的國家之一。6年後世界經濟危機的到來,讓這個年輕的歐元區國家陷入風雨飄搖中。

    朱寧:

    希臘的政治家或者從政者們,他們在爭取政治勝利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中長期財政上的可持續性。他們開了很多的空頭支票,最後卻發現自己國家的財政不能夠支持這種狀況。

    希臘政府承諾了太多的福利,卻只能靠借債來維持。在金融危機的襲擊下,作為希臘支柱產業的旅遊業和造船業遭遇寒流。經濟的衰退導致財政收入的減少,這讓希臘政府失去了償還債務的能力,面臨破產。

    希臘羚羊旅行社總經理康斯坦丁·喬治·艾迪斯:

    2011年我們的業務量大概降低了5%~10%。

    卡爾–路德維希·赫爾特弗雷裡希:

    希臘的出口量,比如農產品中的魚類,還有旅遊業,這些都下降了。

    歐盟委員會前主席羅馬諾·普羅迪:

    希臘的財政赤字和失業率上升,事實上遠遠大於我們所知道的,但是已經沒有辦法控制了。

    不久,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歐元區國家也紛紛陷入債務危機,歐元面臨著信任危機。

    人們擔心希臘可能會退出歐元區,重新使用本國的貨幣德拉克馬,從而可以不受限制地印發鈔票以償還債務,支付政府開支。

    黃明:

    如果歐元區任何一個小的國家,包括希臘,離開歐元區,我覺得都會比雷曼事件的危害程度大10倍以上。因為它產生有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希臘退出了,馬上會導致德國尤其是法國的一批持有希臘企業債、銀行債或國債的銀行蒙受巨額虧損,資本市場馬上會懲罰它們,它們的股價會暴跌。歐洲的很多國家也會相應地股價暴跌,引起新一輪危機。而且一旦國際對沖基金在希臘嘗到甜頭了,下一個衝擊的就是葡萄牙、愛爾蘭、西班牙、意大利。西班牙、意大利其中任何一個面臨信用危機,歐盟如果救不了,那將損失幾萬億歐元。

    國際外匯市場上,人們紛紛拋售歐元。歐元兌美元的匯率從2008年7月的1︰1.599,到2010年6月8日急劇下跌到1︰1.1942。

    歐元崩潰、歐洲解體的聲音開始浮現。

    政治家用斬釘截鐵的語言表達對歐元的支持,這會是全體歐洲人所嚮往的結果嗎?畢竟,今天的貨幣已經不單純是價值尺度、交易手段或財富象徵,它擁有包括文化、政治等諸多共識的複雜內涵。歐元這個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不靠戰爭、流血而實現貨幣統一的壯舉,依然面臨著空前的挑戰。

    加博爾·斯坦加特:

    我認為我們正處於歷史的產房之中,雖然情況緊急,能看到血的場面,也有啼哭聲,但如果你看看心跳監視器,就能看到嬰兒心跳的情形。

    資中筠:

    即使歐元失敗了,它也是一個重要的探索,它一定會留下很多經驗教訓供後人繼續努力。我覺得這個大方向是對的。

    對歐元的探索仍在進行,人類也在進一步發掘貨幣的力量,尋找與貨幣相處的更好方式。

    每一次貨幣的改變都是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有的依靠武力,有的依靠政權,有的依靠合作。這一切都在提醒著人們,貨幣的問題不是源自貨幣本身,而是其背後的一套縝密的運行體系。

    5000多年前,商品交換的需要促使人類創造了貨幣。貨幣又反過來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推動著經濟的發展,甚至影響著人類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

    同時,人性的暴露又一次次地將貨幣變成慾望與利益的載體。1000多年前,貨幣成為執政者製造通貨膨脹、竊取他人財富的手段;300多年前,貨幣成為國家利益的代表與國家主權的象徵;70多年前,貨幣成為政府干預經濟與製造經濟增長的工具。

    貨幣給了人類自由,帶來了財富,也帶來了困惑。

    在人類與貨幣相伴的5000多年時間裡,貨幣如同劃過夜空的星星,經過哪裡,哪裡就會變得璀璨與繁榮,事實上製造這一景象的是法律,是制度,是文化。

    端詳貨幣這一人類文明的重要物證,裡面瀰漫著人性的慾望,但也充滿著人性的光芒。

    也許,對公平與正義的尊重,能讓貨幣恢復它作為交換媒介的本來面目。

    也許,對財富的認同,能讓貨幣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得到尊重。

    也許,對人類共同利益的追求,能讓各國超越國家利益,創建一個人類共同的理想貨幣。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