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II:從貨幣看懂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 08 貨幣化與市場化是一種趨勢
    王東明

    中信證券董事長

    貨幣化與市場化的關係

    任何事物都有價值,並通過貨幣化形成了價格。若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在交易中形成價格,我們稱之為市場化價格。市場化價格通常都較為公平,比如房地產貨幣化或者商品化以後,人們買房可以自由支配收入,不受原來標準的限制。從這點來看,中國房地產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逐漸商品化和貨幣化之後,實際上帶動了國家經濟改革,所謂的10年、15年的黃金期,實際上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任何東西都有價值和價格,最終價格一定會反映價值。從資本市場來講也是這樣,一個公司的股票價值或者價格的高低,反映出投資者對它的預期,包括經營、管理及未來發展空間等方面。通過這種市場化的定價機制,就可以反映出公司的價值。

    任何一個經濟領域或者經濟行為完全貨幣化,實際就是一種市場的帶動作用。美國是走在更前端的國家,它的任何東西都可以用貨幣來衡量,包括政治上的選舉也是靠金錢推動的。隨著進一步的貨幣化、商品化、市場化,會有更多的東西通過市場來定價。例如,水價、電價的市場化程度並不高,而且沒有通過價格的信號反映出資源的稀缺性。所以,導致浪費資源的現象普遍存在。

    貨幣帶給人類自由和民主。第一,貨幣賦予人們購買的自由;第二,貨幣面前,人人機會平等,只要有貨幣,都可以做同樣的事情。這是從個人的角度來講的。從國家的角度講,貨幣則給整個經濟系統帶來更大的彈性。

    歐債危機的深層次原因是超前消費

    債務危機,用通俗語言講,就是一個國家借的錢還不起了。比如希臘出現的國債危機,到後來的愛爾蘭、葡萄牙債務危機,現在又蔓延到更大的經濟體,包括西班牙和意大利等。

    發生債務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則是超前消費。量入為出是一個最基本的道理。但是由於金融工具多年的發展,很多人都在「寅吃卯糧」,發展到一定程度,整個國家都在超前消費。從經濟學角度講,國民創造的財富已經不足以支撐國家財政的支出了。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到境外去借。由於國民經濟越來越不景氣,還債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弱,最終導致了今天這種局面。

    歐債的問題從經濟學角度來說是債務違約,但是並不意味著政府或國家的破產。債務違約,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解決,如債務減免、債務轉移或變賣「家產」。但違約並不意味國家機器停止運轉。

    國家還有很多其他的職能,如國防、外交,所以政府機構肯定還要繼續運轉下去。作為金融機構,如果在公開市場上發行的債發生違約現象,則會引發連鎖違約的現象。

    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導致通貨膨脹

    貨幣有乘數效應。將100塊錢存入銀行,其中80塊錢貸給第三方,第三方拿到貸款以後不立即使用,而是又存到另一家銀行,這家銀行又可以再貸款給另一方……將100元錢投入貨幣市場,可能產生數倍於原來數額的貨幣量,這就是乘數效應。所以,向市場投入一定資金,可以增加貨幣的流動性。反過來,如果實行緊縮的政策,也會起到同等程度但方向相反的效應,最終可能導致金融企業的崩潰。

    1929年經濟大蕭條給我們的一條最重要的教訓就是,在危機的時候,一定要增加金融系統貨幣的流動性,央行要大規模向金融系統增加貸款,投放貨幣,使整個經濟一直運轉。現在最大的問題是,2008年美國的金融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危機以後,大家不敢貸款,金融機構也不敢放款,導致經濟衰退。因此,經濟到了危機的時候,一定要出台大量的寬鬆政策,不斷地有錢存入銀行,中央銀行不斷撥給金融機構錢,讓它們去發放貸款。

    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導致通貨膨脹,但是有通貨膨脹並不一定是壞事。比如每年有3%~4%的通貨膨脹,可以保證所有的資產一直增值。雖然溫和的通貨膨脹可能會給經濟增長帶來一些好處,但是通貨膨脹也有壞處。中國維持負利率已經有非常長的時間了,存款放到銀行去,每年都在貶值。如果通貨膨脹率是5%左右,存款利率只有2%,那麼每年要損失3%的存款。而對於貨幣化和市場化的根源,現在關鍵的問題是整個金融機構的運作機制沒有市場化,這是其一。其二,在中國抵禦通貨膨脹的方式,比如真正的金融商品或者產品,種類太少。

    按常理來講,債券是比較好的抵禦通貨膨脹的工具,但是老百姓根本買不到。而且中國的股市,如果完完全全按照市場化的方式進行運作,也應該是財富積累的過程。在美國,從長期來講,如果用10~20年的時間投資股市,哪怕經歷2008年的金融危機,投資收益也會遠遠超過通貨膨脹造成的貨幣貶值。

    通貨膨脹最簡單的原因就是貨幣發行量過大,經濟消化不了,溢出的部分造成了價格的上漲。按照弗裡德曼所講,通貨膨脹最根本的因素就是貨幣因素。

    中國的通貨膨脹始於2008年,當時為了抵禦經濟危機的衝擊而大量增加了投資和貸款。真正感覺到通貨膨脹是在這一兩年,所以通貨膨脹存在時滯。首先是資源價格的上漲,之後慢慢波及工業產品,再之後是農業產品和食品。

    利率實際上就是資金的價格。借款的資金有成本,除了要償還本金以外,也要支付成本,這就是利率。匯率實際上也是本幣和外幣發生交換的時候所產生的成本。宏觀上講,兩個國家各方面經濟能力總體的比較,造成了匯率之差。

    中國的商業銀行之路如何走?

    中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實現利率市場化,利率還是由中央銀行來確定,這在很大程度上在保護著商業銀行的利益。

    貸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叫保護性利差。借貸雙方,一般甲方是銀行,乙方是借款方,貸款方處於強勢位置,借款方相對弱勢,所以這也保護了弱勢的一方。另一方面,資金也屬於資源。現在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由於大型銀行貸款的對象大部分都是國有大中企業,一些國有企業拿到貸款後,會通過其他方式放貸出去,從利差中獲利。

    作為生產要素,如土地、資金、人力資源,它們的價格都屬於要素價格。要素價格如果沒有市場化,就會造成一部分人享受較低價格,就會有人從中套利。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發生不公平的現象。從長遠來講,應該逐漸地走向利率自由化,也稱為利率市場化。

    目前國內銀行的業務相對比較單一,只靠存貸業務利潤就相當可觀。而對於國外銀行,存貸帶來的息差收入只佔20%~30%,要靠大量的服務型、中間型的業務獲得收入。也正由於國內息差收入占銀行利潤的比例很大,所以銀行在這方面的發展進取心就不夠積極。

    中國要想產生符合市場化的商業銀行,首先要逐漸實現利率的市場化,允許國外銀行參與市場競爭。雖然幾大國有銀行已經進入世界前十,資產、市值規模都很可觀,但是它們的服務、功能,尤其服務廣度、深度還非常有限。像花旗銀行這樣的公司,本土的業務量只佔40%,全世界其他地方給它帶來了60%的業務。它的業務覆蓋了101個國家,提供服務的客戶人數已經超過兩億。此外,對於一個銀行,最重要的是要延伸服務的廣度,這樣可以分散風險。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