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養生 第19章 吃好美食換健康 (1)
    ◎抗癌最佳菜——紅薯

    我家附近有一個賣地瓜產品的作坊。每次從街邊走過,總有縷縷沁人心脾的烤地瓜香飄入鼻間,使我不禁想到它的「古往今來」。

    早在16世紀,通天文、習火器的明代才子徐光啟將這個新鮮事物——紅薯引入了我國。由於紅薯耐旱、耐瘠,栽培條件不高、對土壤的適應性強,故在不少土壤貧瘠地區,曾一直是人們的主食。在平原地帶,紅薯多作為飼料或工業原料。

    我國歷代皇帝中,享年最高的乾隆皇帝(壽至89歲),與紅薯之間也有一段小故事。據傳,他在晚年曾患有老年性便秘,太醫們千方百計地為他治療,但總是療效欠佳。一天,他散步路過御膳房,一股甜香氣味迎面撲來,十分誘人。乾隆走進去問:「是何種佳餚如此之香?」正在烤紅薯的一個太監見是皇上,忙叩頭道:「啟稟萬歲,這是烤紅薯的氣味。」並順手呈上了一塊烤好的紅薯。乾隆從太監手裡接過烤紅薯,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吃完後連聲道:「好吃!好吃!」此後,乾隆皇帝天天都要吃烤紅薯。不久,他久治不愈的便秘也不藥而癒了,精神也好多了。乾隆皇帝對此十分高興,便順口誇讚說:「好個紅薯!功勝人參!」從此,紅薯又得了個「土人參」的美稱。

    在《醫林纂要探源》(約公元1760年)藥性中,首先記載了它的藥用價值,雲其生用能「止渴,醒酒,益肺,寧心」。熟用能「益氣,充飢,佐谷食」。當代《中華本草》中對其性味功能進行了總結,雲其:「味甘,性平。歸脾、腎經。」功能「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主治脾虛水腫,便洩,瘡瘍腫毒,腸燥便秘」。

    現代研究證實,紅薯含有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煙酸、維生素A、B、C、E,以及鉀、鐵、銅、硒、鈣等10餘種微量元素,營養價值很高。而且,每100克鮮紅薯僅含0.2克脂肪,產99千卡熱能,分別為大米的1/4與1/3,是上好的低脂肪、低熱能食品。換句話說,紅薯是一種理想的減肥食品,它所含的熱量甚至比一般的米飯還要低,所以吃過之後不用擔心會發胖。再者,本品所含的大量膳食纖維等,在腸道內無法被消化吸收。從而能刺激腸道,增強蠕動,促進大便的排泄,對老年性便秘有較好的療效。同時又能有效地阻止糖類變為脂肪,有利於瘦身減肥。故營養學家稱其是營養最平衡的保健食品,最為理想的減肥食物。時下,日本人把烤紅薯作為一種美味健康食品,歐美人還設計出以紅薯為原料製作的冰淇淋、點心、糖果等。

    而在當今崇尚健康、養生的新時代,這個長期為人們視為難登大雅之堂的「粗糧」,被譽為是抗癌的佳品。美國一位生物學家發現,紅薯中含有「脫氫異雄固醇」,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我國古代的醫學書籍對紅薯的評價很高,《本草綱目》中記載紅薯能「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並說如果久食,可「耳目聰明,耐饑延年」。

    然而,紅薯與其他藥食兼用之品一樣,也不是人人均宜食用。中醫認為,其甘膩斂濕、礙胃滯氣,在不合理服用時,將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引發脘腹脹滿、燒心泛酸,乃至胃脘疼痛等。故食用不宜過量,濕阻脾胃、氣滯食積者應慎食。

    ◇紅薯怎麼吃更營養?

    一是忌生吃。南方不少地方時興生吃紅薯。紅薯澱粉含量多,生吃的話消化較困難,最好煮熟吃。高溫加熱還能使可溶性纖維易消化,使其糖鏈變短,增加紅薯甜味。

    二是忌單吃。吃紅薯時應當配合其他的穀類食物。單吃的話,由於蛋白質含量較低,會導致營養攝入不均衡。所以,傳統的將紅薯切成塊,和大米一起熬成粥其實是更科學的。

    吃多了會排氣是不少人對紅薯「敬而遠之」的原因。但是我認為,每次吃200克左右的紅薯一般不會有排氣尷尬。和米、面搭配著吃,並配以鹹菜或喝點菜湯也可避免。與白瓤的相比,紅瓤的營養價值較高。在買紅薯時,應挑選紅瓤的、顏色較深的,這類紅薯含有比較豐富的胡蘿蔔素。

    三、要適當延長蒸煮時間,使它含有的「氣化酶」被破壞,食後就不會出現腹脹、燒心、打嗝、反胃、排氣不適感。

    紅薯的缺點是一次大量食用後會產生泛酸症狀;如果吃烤紅薯,泛酸症狀就輕得多,不過,由於街頭小販烤紅薯的烤爐可能含鉛等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建議還是在家中用微波爐加工為妥;還可將紅薯洗淨切成小塊,與粳米同煮成紅薯粥,對老年人更為適宜。

    ◎茄子好吃更是藥

    2002年,我在一份報紙中看到一篇關於一位經歷了3個世紀的百歲老人杜品華的報道。我記得文章中說到,記者在問她有什麼長壽秘訣時,老人笑著說:「我特別喜歡吃茄子。」當年,這位老人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授予「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最長壽的人」的稱號。

    說到茄子,這個其貌不揚的小東西真的具有使人益壽延年的功效嗎?

    其實,以中醫的角度來分析,茄子,性味苦寒,有散血淤,消腫止痛,治療寒熱,祛風痛絡和止血等功效,古代曾將茄子列入皇帝的膳食之中。茄子的營養價值很高,其主要成為有葫蘆巴鹼,水蘇鹼、膽鹼、蛋白質、鈣、磷、鐵及維生素A、B、C,尤其是糖的含量,要比番茄高出一倍,而茄子纖維還含有一定量的皂草甙,並且茄子中含有較豐富的維生素P。每100克中即含維生素P50毫克,這是許多蔬菜水果望塵莫及的。維生素P能使血管壁保持彈性和生理功能,防止硬化和破裂,所以經常吃些茄子,有助於防治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和出血性紫癜。

    在我國,茄子是夏秋季節的時鮮蔬菜,自古就在全國各地栽培。

    正如蘇頌所說:「茄子處處有之,其類有數種:紫茄、黃茄,南北通有;白茄、青茄,唯北土有之。」從顏色上看,茄子有紫色、黃色、白色和青色四種;從形態上分,茄子常見的有三種:球形的圓茄、橢圓形的燈泡茄和長柱形的線茄。

    茄子的吃法,葷素皆宜。既可炒、燒、蒸、煮,也可油炸、涼拌、做湯,都能烹調出美味可口的菜餚。

    因為茄子屬於寒涼性質的食物,所以夏天食用,有助於清熱解暑,對於容易長痱子、生瘡癤的人,尤為適宜。消化不良,容易腹瀉的人,則不宜多食,正如明代醫聖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說:「茄性寒利,多食必腹痛下利。」《滇南本草》記載,茄子能散血、消腫、寬腸。所以,大便於結、痔瘡出血以及患濕熱黃疸的人,多吃些茄子,也有幫助,可以選用紫茄同大米煮粥吃。《本草綱目》介紹,將帶蒂的茄子焙乾,研成細末,用酒調服治療腸風下血;《滇南本草》主張用米湯調服,更為妥當,因為腸風下血和痔瘡出血,都不宜用酒。把帶蒂茄子焙乾,研成細末,更常作外用。冬季吃茄子堡芳香開胃、抗癌。紫皮茄子對高血壓、咯血、皮膚紫斑病患者益處很大。古代名醫朱丹溪認為茄子屬土,甘而喜降,腸道疾病患者多吃茄子補脾益胃。

    《婦人良方補遺》記載把茄子細末用水調勻,外塗治療乳房皸裂;現代的《中藥大辭典》又介紹將冰片混入茄子細末之中,撒佈於皮膚潰瘍,都有一定效果。《隨息居飲食譜》說茄子有「活血、止痛、消癰」的功效,確為經驗之談。

    ◇吃茄子防病新理念

    人到老年,由於血管逐漸老化,皮膚會出現「壽斑」(老年斑),而多吃些茄子,老年斑會明顯減少。

    這是因為茄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B、C,蛋白質和鈣,能使人體血管變軟。茄子還能散淤血,故可降低腦血管栓塞的幾率。此外,茄子還有以下一些功效:可防治出血性疾病。茄子富含維生素,可改善毛細血管脆性,防止小血管出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咯血、紫癜等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可防治高膽固醇血症。茄子纖維中所含的皂甙,具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防癌。茄子中含有龍葵素,對胃癌、直腸癌有抑製作用。可防治內痔便血。茄子有清熱活血、消腫止痛之效。

    正如前面提到過的,茄子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理想食品。茄子中富含的維生素P等營養物質,有減少血管脆性,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強毛細血管的彈性,增強維生素C活性的作用,能有效地防止微血管的破裂出血,使血小板保持正常,可以預防腦溢血、視網膜出血、紫癜等病症。

    另外,茄子可以治療內痔便血。因為茄子具有清熱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所以,如果你有內痔便血的困擾,那麼你可以每天用鮮茄子1-2個,洗淨放到乾淨的碗裡,加上少許的鹽和油,放到鍋中隔水蒸熟,連食數日便可置於。這對便秘也有一定的療效。

    借用百歲老人杜品華的話說,茄子賽御膳,越吃體越健。當然你也不能就盯住茄子頓頓都吃,做什麼都要講究一個度。適當的食用茄子對中老年人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膽固醇高的人,都是有好處的。

    ◎土豆——長在土裡的「第二麵包」

    土豆又叫馬鈴薯、洋芋艿。《本草拾遺》中曾有對土豆入藥的記載,中醫認為其性平味甘無毒,能健脾和胃,益氣調中,緩急止痛,通利大便,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腸胃不和、脘腹作痛、大便不暢。

    現代研究證明,土豆對消化不良的治療和利尿有特效,是胃病和心臟病患者的良藥及優質保健品。另外土豆還有防治神經性脫髮的作用,用生土豆片反覆塗擦脫髮的部位,對促進頭髮再生有顯著的效果。土豆所含的粗纖維,有促進胃腸蠕動,有通便和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可治習慣性便秘。

    土豆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以及礦物質,優質澱粉含16.5%,還有大量木質素等,對人體的營養價值較高,被譽為「第二麵包」。值得一提的是,土豆的皮不能食用,含有一種有毒的龍葵素,發了芽的土豆也不宜再食用。

    ◇土豆也減肥

    很多人因為土豆澱粉含量比較高,不吃或少吃土豆,害怕吃土豆長肉。但營養專家告訴我們,土豆因其營養豐富而有「地下人參」的美譽,科學合理地吃好土豆,完全可以保持苗條身材。

    減肥的人都希望有既能保證營養,又不會餓肚子的減肥方法。土豆完全可以滿足您的這些需要,讓您吃了土豆,還可減肥。

    首先,吃土豆不必擔心脂肪過剩,因為它只含有0.1%的脂肪,是所有充飢食物望塵莫及的。其次,土豆中的蛋白質不但有營養價值,還有保健功能。按營養學觀點,0.5公斤土豆的營養價值大約相當於約2000克蘋果。

    你更不必擔心肚皮有難熬的飢餓。土豆在補足人體需要的幾乎全部營養素的同時,那豐富的纖維素可以讓胃鼓鼓的,有「酒足飯飽」之感。

    但減肥者要注意將土豆做主食而不是做菜品來食用。可以吃煮土豆、做土豆條或煎土豆餅,每日堅持一餐只吃土豆,長期下去對預防營養過剩或減去多餘的脂肪很有效。

    對於洋快餐中比較多的土豆泥、炸薯條,專家認為,土豆泥由於在加工過程中被氧化,破壞了大量維生素C,使營養成分大大降低。炸薯條反覆高溫加熱,產生聚合物,所以要盡量少吃。

    ◇土豆揭秘

    現在,全世界五大洲都有馬鈴薯出產。馬鈴薯的故鄉在南美洲,根據考古學家在秘魯印第安人古墓裡,發現的大量嵌有馬鈴薯圖案的各種陶器殉葬品,和馬鈴薯植株的殘枝分析,當地種植馬鈴薯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年至二千八百年。

    根據馬鈴薯的來源、性味和形態,人們給馬鈴薯取了許多有趣的名字,例如:意大利人叫地豆,法國人叫地蘋果,德國人叫地梨,美國人叫愛爾蘭豆薯,俄國人叫荷蘭薯;我國雲南、貴州一帶稱芋或洋山芋,廣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藥蛋,東北各省多稱土豆。鑒於名字的混亂,植物學家才給它取了個世界通用的學名——馬鈴薯。

    營業價值高得很

    事實上,馬鈴薯的營養價值是相當高的。據分析,每100克馬鈴薯含蛋白質1.5-2.3克,脂肪0.7克,碳水化合物15-25克,鈣11毫克,鐵1.2毫克,鉀5毫克,鎂23.9毫克,維生素B10.1毫克,尼克酸0.4毫克,維生素C16毫克。因此,國內外營養學家譽之為「十全十美的食物」,人體需要的各種營養素幾乎都具備了。美國農業研究機構的試驗證明:每餐只吃全脂牛奶和馬鈴薯,就可以得到人體所需要的一切食物元素。早期的航海家們,常用馬鈴薯來預防壞血病。

    現代營養學家認為馬鈴薯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食品,具有和胃調中、健脾益氣、補血強腎等多種功效。根據馬鈴薯含蛋白質低、含鉀量高的特點,對需低蛋白飲食的腎病患者,以部分馬鈴薯代替糧食,不僅利尿,且可中和體內過多的酸性廢物並使其排出體外。馬鈴薯可以控制糖尿病人的飲食,用200克新鮮馬鈴薯代替50克米或面,既無使血糖升高之弊,又有將主食體積增大之利,增加了病人的飽腹感。肥胖病人亦可將馬鈴薯作為減肥食物,因其體積大,所含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又能使體內保持營養平衡。老年人常吃馬鈴薯,還可以防治便秘、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病症的發生。

    又是糧食又是菜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