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好不吃藥 第39章 順應天時養生 (8)
    要多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流質,但要以少量頻飲為佳,還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蓮子等清補之品,以順應臟腑得清肅之性。

    防燥兩步驟

    秋季前期:用於溫燥的飲食養生方法要以清熱滋潤為主。飲食養生的方法應堅持二粥一湯的飲食方法,即早晚餐食粥,午餐喝湯,但粥湯的內容有所不同。傳統養生學認為燥邪最易傷肺,在煮粥時加些切碎的梨塊,有生津止渴,滋陰潤燥,止咳化痰的作用,適用於秋季口燥咽干,大便干結者食用。煮粥時加些百合,有潤肺止咳,養心安神的作用,適用於秋季乾咳少痰,失眠多夢者食用。煮粥時加些已用水發好的銀耳,有滋陰潤肺,養胃強身的作用,適用於身體虛弱及患有高血壓、血脂異常及慢性支氣管炎者食用。羹湯類則以西紅柿蛋湯為佳,蛋白質及維生素豐富並有利於消化吸收。

    秋季後期:用於涼燥的飲食養生方法要以祛寒滋潤為主。飲食原則除滋陰潤燥外,應適當增加蛋白質和熱量較高的食物。食粥仍是主要方法,如梨粥、百合粥、銀耳粥都可食用,還可增加一些瘦肉粥類,如煮粥時加些瘦肉、皮蛋等,以補充蛋白質的消耗。還可進食栗子粥、桂花蓮子粥、龍眼肉粥、紅棗粥等,並多食一些溫性的蔬菜水果,如南瓜、蔥姜、香菜、桃、杏、大棗、荔枝、烏梅等。

    秋風紅葉話秋補

    一葉知秋,未雨綢繆。天高雲淡,金風送爽,月明風清,桂花飄香。十月的秋風把原野吹得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派色彩斑斕的豐收景象。重陽節前後,人們登高望遠,遍插茱萸,飲菊花酒,吃桂花糕,正是享受秋色的大好時光。

    但此後,與春夏陽氣上升不同,隨著日照時間的縮短,陰氣漸增,秋顯出了自己的特色。秋,帶有幾分肅殺,「蕭瑟秋風今又是」;又有幾分悲涼,「萬里悲秋常作客」;還有幾分憂鬱,「秋風秋雨愁煞人」。

    古人造字真是精彩絕倫,把「秋」字加上「心」變成「愁」字,意指秋天的心情常有「愁」的滋味,事實正是這樣,這與不久前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提出的秋天光照的減少與季節性情感抑鬱症有關,並可用人造日光給予治療的結論不謀而合,如出一轍,不同的是中國人的發現要早4000年左右。

    秋季六個節氣是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表示氣候由熱轉涼進入「陽消陰長」過渡期,位置也從處於太陽黃經的135度逐漸轉至225度,氣溫也由「立秋」時秋高氣爽轉至「霜降」時最低氣溫0℃左右,即「露凝結為霜而下降」。古人認為「霜者喪也,陰氣所凝,其氣慘毒,物皆喪也」,所以又將喪夫的婦女成為遺孀。

    秋季是人體週期性的休整階段容易困乏,可以通過合理飲食、適量運動進行調整。夏天人的身體大量出汗造成了水鹽代謝失調,腸胃功能減弱,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加重,人的身體處於過度消耗階段。秋天人的機體進入到了一個週期性的休整階段,水鹽代謝開始恢復平衡,人的心血管系統的負擔也得到緩解,消化系統功能也日漸正常,人體自然會產生秋困的生理反應。

    從現代醫學角度看,秋季及初冬,氣候特點是:光照減少,日短夜長,僅9月份,光照就減少75分鐘;氣溫下降,溫差增大,北京地區日夜溫差達11∼15℃;空氣乾燥,濕度偏低,濕度僅30%左右。自然的變化使人體也發生相應變化:萬物凋零,秋風肅殺,讓人徒生悲涼、抑鬱之感;氣溫下降,四肢,尤其足部遠端毛細血管收縮,皮膚溫度下降;血壓升高,血黏度增高,代謝增高,心臟耗氧量增多,易促發心腦血管疾病;氣溫下降及空氣乾燥會降低呼吸道黏膜抵抗力,細小支氣管阻力增加,黏膜纖毛運動減少,使感冒、支氣管炎、哮喘增多;同時腹部及背部受寒也會誘使胃炎、潰瘍發作。總之,人體機能相應發生全面變化: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血黏度增高,代謝加快,能量增多。機體需要補充更多食物和能量,以提高耐寒和抗病能力。在動物界,動物貯存食物,進食增多,體毛變細變密,長秋膘,都是為了過冬做準備。古人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是告訴人們,一葉知秋,要早做準備,及早「養陰」。

    人體在外界氣溫為21∼23℃時,感覺最舒適,四肢溫暖。秋冬氣溫下降後,為維持體溫,一方面使四肢小血管收縮,減少散熱,一方面增高體內代謝率,增加產熱,因此需要更多食物和熱量供給。多吃什麼呢?米面、肉蛋,還是果蔬?生理學研究表明:蛋白質有一種「特殊熱動力效應」,即攝入蛋白質後,有30%∼40%的熱量要消耗放出,而糖類為4%∼5%,脂肪為5%∼6%。簡單說來,就是吃肉後,身體會覺得暖和,不怕冷,尤其在餐後的3∼4小時及10小時左右最明顯。同時,吃肉會使酪氨酸轉化成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人覺得精神、興奮、有氣力。當然,秋補的營養應當是七種營養素全面均衡才能提高體質、體能及免疫力。我國神舟6號飛船航天員的食譜中每天有3次牛奶,早晚為牛奶,中午是酸奶(可以改善腸道菌群狀態,幫助消化,又不因晚間飲用而傷害牙齒),是十分科學合理的。

    「秋凍」適應,提高耐寒力

    同樣的寒冷天氣,人體的反應不大一樣。有人嚴鼕鼕泳,精神振奮,面色紅潤;有人稍一吹風,感冒肺炎。愛斯基摩人在皚皚白雪中,以冰塊築屋,其樂融融,而前幾年一次寒流襲擊南亞印巴等國,氣溫降至5℃時,竟有許多人被凍死。其原因是人體的耐寒力不同。

    耐寒力分「冷適應」與「冷習服」。前者約需2∼4周時間,後者需幾代人。「春捂秋凍」即是聰明的古代人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科學的冷適應。俗話說「若要身體安,三分饑和寒」。

    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素問》指出:「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並提倡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在晚秋「月落烏啼霜滿天」時,不忙添衣,順應「秋天陰精內蓄陽氣內收」的養生需要。從現代醫學講,就是通過「冷適應」使機體從大腦皮層到交感、副交感神經,代謝內分泌系統充分調動起來,協調起來,和諧運行,不僅產熱增多,散熱減少,而且免疫力增強,代償力增強。具體來說,冷空氣使鼻、咽、口腔黏膜毛細血管收縮,器官黏膜纖毛運動減弱,抵抗力下降,很容易感染細菌病毒,但冷適應後,這種應激反應減弱或不明顯。一旦真正著涼,也可用熱水泡手、腳、面部,吃熱湯麵或中藥,使鼻咽部的毛細血管擴張,改善血循環。保持口腔清潔是防止秋冬上呼吸道感染的一大關鍵。

    預防呼吸道感染

    秋季容易誘發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疾病。此時的氣候實際上是夏秋暑熱與秋涼乾燥的交替,最容易患上季節交換的感冒發熱,這些季節性的常見病都要充分防範,加以警惕。

    從秋分節氣開始,人們的秋燥症狀一般屬於涼燥。秋分以前有暑熱的餘氣,故多見於溫燥;中秋之後,秋風漸緊,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當然,秋燥溫與涼的變化,還與人的體質和機體反應有關。溫燥咳嗽是燥而偏熱的類型。常見症狀有乾咳無痰,或者有少量粘痰,不易咯出,甚至可見痰中帶血,兼有咽喉腫痛,皮膚和口鼻乾燥,口渴心煩,舌邊尖紅,苔薄黃而干。初發病時,還可有發熱和輕微怕冷的感覺。涼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類型,病發時怕冷,發熱很輕,頭痛鼻塞,咽喉發癢或干痛,咳嗽,口乾唇燥,舌苔薄白而干。這類病症雖不是大病,但如不及時治療,病邪便會深入,病症會加重,少數人還會發生其它病變。出現高熱、抽風、出血等嚴重現象,所以應及早治療和預防。

    有的人由於體弱,經常不勝肅殺的秋氣而染病在身。要預防疾病,就得增強體力,提高抗病的能力。適應氣候變化,堅持身體鍛煉。秋季身體鍛煉,重在益肺潤燥,如練吐納功,叩齒咽津潤燥功。調節飲食應以清潤、溫潤為主。事實證明,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雪梨、甘蔗等食物,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由於氣候乾燥,故應盡量少吃辛辣之品,遵守「少辛增酸」的原則,如蔥、蒜、姜、茴香、辣椒等要少吃,而柑橘、山楂、蘋果、梨、葡萄等新鮮瓜果蔬菜可多吃。要多喝開水、淡茶、豆漿、乳製品、果汁飲料等,這樣可起到益胃、生津的功效。老年胃弱的人,可採用晨起食粥法,如選食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也可烹製杏仁豬肺湯、羅漢果燉豬肺、貝梨(貝母和雪梨)燉豬肺、蓮子百合燉豬肉、沙參燉肉等保健藥膳服食。

    白露時節,支氣管哮喘發病率很高,因此要做好預防工作。此時秋高氣爽,正是人們外出旅遊的大好時光。但是,常有不少遊客在旅遊期間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其實不一定是「感冒」,可能是「花粉熱」。「花粉熱」的發病有兩個基本因素:一個是人體體質的過敏,另一個是不止一次地接觸和吸入外界的過敏原。此節氣的養生重點是加強身體鍛煉,注意早晚不要受涼,對過敏性疾病積極預防。

    白露時節還要防止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特別是因體質過敏而引發上述疾病的患者,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平時要少吃或不吃魚蝦海腥、生冷炙燴醃菜和辛辣酸鹹甘肥的食物。要預防秋燥,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現口乾、唇乾、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乾裂等症狀。預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等,對緩解秋燥有良效。

    保持口腔清潔是防止秋冬上呼吸道感染的一大關鍵。研究表明:白天很少發生上呼吸道感染,因為進食、飲水以及唾液使咽部細菌無法繁殖,但夜間8小時睡眠正是細菌繁殖的大好時機,所以睡前徹底清潔口腔,給殘留細菌一次「打擊」,在此後6小時內細菌不會繁殖。6小時後,人又清醒了。對兒童的研究表明,簡簡單單的睡前徹底刷牙可使兒童咽炎、扁桃腺炎減少70∼80%之多。

    天氣轉寒,防止失調

    處暑是一個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時至處暑,雖然白天天氣仍然炎熱,但早晚已有涼意,秋燥也逐漸明顯,此時養生也要適當調整。處暑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應地調整。

    處暑節氣肝心少氣,肺臟獨旺,飲食上宜增鹹減辛,助氣補筋,以養脾胃。飲食上宜多食鹹味食物,如可多食荸薺、沙葛、粉葛等,少食辛味食物如姜、蔥、蒜、韭菜、八角、茴香等。另一方面也可多食新鮮果蔬、多食銀耳、百合、蓮子、蜂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等清潤食品以防秋燥,順應肺臟的清肅之性,還可結合藥膳進行調理。

    此外,處暑節氣適宜吃清熱安神的食品,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

    秋分以後,氣候漸涼,是胃病的多發與復發季節。中醫認為,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不注意飲食和生活規律,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而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症,或使原來的胃病加重。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此時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褥,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另外,胃病患者「秋凍」要適度,不要盲目地挨凍而凍出病來。胃病患者的秋季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經常有食物和胃酸進行中和,從而防止侵蝕胃粘膜和潰瘍面而加重病情。

    胃病患者還要注意忌口,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粘的食物,更忌暴飲暴食,戒煙禁酒。另外,服藥時應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飯後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導致病情惡化。

    胃病、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的發生與發展,與人的情緒、心態密切相關。因此,要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同時,應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而殃及胃病的康復。腸胃病人要結合自己的體征,加強適度的運動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復發,促進身心健康。

    飲食調養方面要體現「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在食物搭配和飲食調劑方面,中醫也是注重調和陰陽的。在食與藥的一體營養觀中,強調同屬天然產物的中藥和食物,某些性質,特別是補益或調養人體的陰陽氣血之功能本來就是相通的,有著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關係。從本草、方劑典籍中不難發現食藥同用的例證,古代醫者把烏雞、羊肉、驢皮、蔥、姜、棗等視為陰陽氣血之用,或調補胃氣之用;而在大量的食譜和菜餚中,又不難發現有很多藥材配伍其中如,枸杞、淮山、黃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類。當藥食調配得當時,可提高食品保健強身和防止疾病的功效。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