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好不吃藥 第1章 緒論:吃出健康來 (1)
    近年來,隨著居民膳食結構及生活方式的重要變化,與之相關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患病率增加,已成為威脅國民健康的突出問題。

    健康由四個元素組成,父母遺傳15%,環境17%,醫療條件8%,生活方式60%。因此,光靠醫療技術可以治療疾病,卻不能帶來健康,因為健康是軀體、心理、社會和道德的良好和完滿的狀態。最近我國公佈對殘疾人的狀況調查,結果表明:2005年我國的殘疾人比1987年增加了3000餘萬人,其中75%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也就是說,許多老人的壽命是延長了,但延長的不是健康壽命,而是帶病殘疾壽命,生活質量並不高。

    什麼叫健康壽命?假如一個人的健康轉折點在40歲,40歲以前很健康,40歲以後開始得大病,他的健康壽命就是40歲,他可能會活到60歲,但在健康壽命之後經常受罪,而且要花巨額的醫藥費。但假如一個人活到100歲仍然很健康,無疾而終,他的健康壽命就是100歲。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65歲以前算中年人,65歲至74歲算青年老年人,75歲至90歲才算正式老年人。那麼,人的生理壽命應該是多大歲數呢?按照生物的原理,哺乳動物的壽命是其生長期的5倍至7倍,人的生長期是用最後一顆牙齒長出來的時間(20至25歲)來計算,因此人的壽命最短100歲,最長175歲,公認人的壽命正常應該是120歲。那麼應該怎麼度過呢?

    在120歲當中,70、80、90、100歲健康不是夢;人人都應該健康100歲,這是正常的生物規律。可現在的情況呢?

    中國人有個觀念,叫「好死不如賴活著」。就是活著是活著,癌症也算活著,植物人也算活著,但生命質量極差,這不是我們所要的。

    我們醫院有一名患者,4年植物人,花了150多萬元,最後死的時候是皮包骨頭,渾身褥瘡。遺體告別時,美容師給他做整容,把臉上凹的地方貼上蠟,讓它凸出來,最後,眉毛是假的,鼻子是假的。到遺體告別時,大家都看不出他是誰了。

    生老病死是自然循環,亙古不變,但死亡的方式卻有不同:一種是自然凋亡,一種是病理死亡。

    前者是無病無痛,無疾而終,平安百歲,快樂輕鬆。生如春花絢爛,走如秋葉靜美。後者是中年得病,肉體痛苦,精神折磨,身心煎熬,事業中止,人財兩空。

    造成兩者差別的原因何在呢?只要看看百歲老人與英年早逝者的生活方式就明白了。百歲老人儘管生活方式各不相同,有不吃肉的,有吃肥肉的;有不沾煙酒的,有不離煙酒的:有早睡早起的,有晚睡晚起的。但仔細分析就知道了,所有百歲老人都有共同特點,無一例外:除了心胸寬闊、性格隨和、愛勞動、愛運動之外,飲食上什麼都吃,吃得很雜,但適可而止,七八分飽。而看看那些英年得病或早逝的白(領)、骨(干)、精(英)們,他們也都有共同規律,那就是「三少」和「三超」。「三少」是:自我保健知識少,保健意識更少,而實際保健行動更是少之又少。「三超」是:壓力超載,工作超速,體力超累。他們往往生物鐘節律被打亂,疲勞積累,健康透支,違背了自然規律,自然早早夭亡。

    應該平均活到120歲卻只有70歲,整整少活了50歲。本應該70、80、90歲健康,好多人40多歲就不健康,50多歲冠心病,60多歲死,也整整提前得病50歲。一個人即使活到100歲還不夠,還要健康才有意義,不然活著就是受罪。沒有了健康,一切的幸福生活都將不存在。

    現在影響我們身體健康的主要是什麼病呢?心血管病是第一位。去年全世界死於新老心血管病是1530萬人,占總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是全世界最大的疾病。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講過,只要採取預防措施就能減少一半的死亡,也就是說有一半的死亡完全是可以預防的。因此鍾道恆博士說過一句話:「許多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很多病是可以不讓它發生、可以避免死亡」。

    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現在這麼多各種各樣的病,歸根到底就是生活方式不文明造成的。如果我們堅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不得病。內因在慢性病中所佔的作用不是主要的,只佔20%,80%是外因造成的。因此,可以通過分析調控,用科學的生活方式來減少疾病。健康的鑰匙在自己手裡。

    有個例子:有位同志,因為我們知道他有冠心病,一定要避免著急和突然用力。有一回他去搬書,很重的書,其實一回搬兩三本書,一點問題也沒有,他一回搬一摞書,一使勁,當即心跳停了。經過全力搶救經後心臟跳動了,可腦子死亡了,變成了植物人,一個人年醫藥費花了150萬元。另外一位北京同志在計劃經濟時代,有一天買了許多白菜回家放在牆根,結果第二天下了一場雪,他怕凍壞了,於是從三樓下來搬白菜,白菜一顆好幾斤,第一次搬三顆,從樓底搬到三樓陽台,第二次又搬了三顆,第三次搬了七顆白菜,50斤重,可是呢,因為平常不幹活,一下子上下三樓,累得直喘,越來越厲害,咳嗽吐血吐痰,他知道不行,就上醫院。一到我們安貞醫院,一看不行了,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左心衰竭。得趕緊挽救。打上一針,這一針藥0.1克15000元錢。同志們,金子1克才100塊;0.1克才10塊錢,這個藥0.1克就要15000元錢;藥還挺好,打進去之後就化開了,最後花了6萬元,為了搶救這6塊錢的白菜共花了6萬元醫藥費,命差一點就沒了。

    再說說動脈硬化、腫瘤和糖尿病。

    西方有句諺語:「人與自己的動脈是同齡的。」意思是說,動脈對健康和生命至關重要,保護動脈就是保護健康。

    當前,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包括腦卒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心性猝死(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在城市人口中占41%,在北京占52%,已佔人口死因第一位。怎麼造成的呢?有四個殺手:悄悄的殺手———高血壓;無聲的殺手———高血脂;微笑的殺手———吸煙;甜蜜的殺手———糖尿病。

    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是什麼時候造成的呢?青少年時期是植根期,即早期;中青年時期是發展期,即中期;中老年時期是發病期,即晚期。臨床上,冠心病、腦卒中的所謂「突發」是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必然結果,而並非「突發」。此時,動脈粥樣硬化早已是全身性病變了,而且動脈的狹窄程度至少已經是50%狹窄,一般為75%∼90%的狹窄,有的則為完全閉塞。也就是說,只要出現了臨床症狀,不論症狀輕重,動脈粥樣硬化都已經進入了中、重度病變。那麼,年輕人的動脈是怎樣的呢?50年代朝鮮戰爭時,美國對戰場死亡士兵的屍檢發現:在平均年齡為27歲的死亡者中,77%已有動脈硬化表現,可見病變確實植根於青少年。

    兒童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這方面有一項很有名的專門研究叫Bogalusa兒童動脈硬化研究。在2.2萬名青少年中,其中2/3是白人,1/3是黑人,通過設計良好的前瞻性研究發現:兒童屍檢中主動脈內膜所見到的脂紋和斑塊與其生前血中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及體重指數呈正相關,而與高密度脂蛋白呈負相關。這進一步證明:動脈粥樣硬化不僅開始發生於青少年,而且其危險因素也與成人相同。因而,惟有從兒童開始,採用健康生活方式,進行一級預防,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健康之路。

    對父母有高血壓、腦卒中、冠心病的兒童而言,從小預防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危險因素的種類增多所導致的危險性增高是以乘積增長的。如家族史陽性的兒童患高血壓的機率是正常兒童的6倍;肥胖兒童患高血壓的機率又是正常兒童的4倍;家族史陽性兼肥胖的兒童其高血壓患病率則為正常兒童的12倍。如果加上不愛運動、嗜鹽,則患病率將進一步增高。因而,兒童期是第一關。不把好這關,小學生患高血壓就很危險。

    第二關就是中年的快速進展期,男人以30至39歲進展最快,女人則以40至49歲進展最快。這個時候,承上啟下,生活、精神壓力最大。第三關是中老年的發病期,這時期最關鍵的是要預防觸發因素,防止發病誘因,如情緒激動、過度用力、體位變化等。

    得這些病有兩個原因,一個叫內因,一個叫外因,內因就是遺傳基因,外因就是環境因素,得病是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首先講內因,內因是一種遺傳是一種傾向,比如爸爸高血壓、媽媽高血壓,生了的小孩45%得高血壓;如果爸爸、媽媽都正常,孩子有沒有高血壓?也有,但只佔3.5%。因為遺傳,遺傳有一定的影響。

    怎樣才能延長健康壽命,使人們高質量地生活呢?醫學分為四個階段:健康促進、預防疾病、醫療救治和功能康復。前兩個階段我們稱為上游,是健康範疇;後兩個階段我們稱為下游,是醫療範疇。

    使人們更健康的關鍵是觀念前移,抓上游,從中年抓起,從青少年抓起,從小抓起,越早越好。

    比如,我們科學家經常強調一句話:老年人要注意三個半分鐘,三個半小時。

    三個半分鐘,醒過來不要馬上起床,在床上躺半分鐘;坐起來後又坐半分鐘;兩條腿垂在床沿又等半分鐘。經過這三個半分鐘,不花一分錢,腦不會缺血,心臟不會驟停,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瘁死,不必要的心肌梗塞,不必要的腦中風。

    三個半小時,就是早上起來運動半個小時,打打太極拳、跑跑步,但不超過三公里,或者進行其它運動,但要因人而異,運動適量。其次,中午睡半小時,這是人生物鐘需要,中午睡上半小時,下午上班,精力特別充沛。老年人更需要補充睡眠。因晚上老人睡得早,起得早,中午非常需要休息。三是晚上6至7時慢步行走半小時,可減少心肌梗塞、高血壓的發病率。

    有句老話:「民以食為天。」上了年紀的人不能在飲食上馬馬虎虎,否則就不能「健康七八九」,百歲就成了夢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基礎代謝水平逐漸下降,過量飲食很容易增加心臟負擔。因此老人要特別注意合理膳食,尤其要注意對富含脂肪的食物的攝入,這有利於避免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

    我曾讀到一篇文章,講的是「中國營養學泰斗談長壽」。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陳學存教授,已過了九十大壽。這位老人精力充沛,精神矍鑠,不但每天上班,還收發電子郵件。有什麼秘訣嗎?他說:「我可沒有什麼秘訣,要說對我幫助最大的,就是心情愉快,經常運動和飲食多樣化。」也就是大道至簡:為人寬容,堅持散步,什麼都吃。陳教授平時粗糧細糧肉葷蛋奶瓜果什麼都吃,什麼都適量,因為什麼都吃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全面均衡的營養攝取。

    2008年1月,中國衛生部召開專題新聞發佈會,公佈了新一版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南》以最新的科學知識為基礎,論述了當前中國居民的營養需要及膳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我國居民膳食消費的營養狀況的實際情況,特別是最近的全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的數據及資料,建議了實踐平衡膳食,獲取合理營養的行動方案,對廣大居民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平衡膳食的第一原則就是食物多樣化。原因是世上沒有一種食物可提供人體的全部需要,因此食物越雜,種類越多,互補作用越強就越好,不偏食才可避免礦物質和維生素缺乏,什麼病都少。不貪食,只吃七八分飽,可防肥胖,就可以防止絕大多數的慢性病。

    陳教授說:「有些人年紀一大,就什麼都不敢吃了,其實沒必要。比如膽固醇,這是人體的正常需求,即使不從食物中補充,人體也會自己合成,還要耗費其他營養。」對於肉類,陳老覺得各種肉都可以吃一點兒,但他本人最喜歡的還是魚肉,因為魚肉蛋白含量相對較高,而脂肪少,無論是深海魚還是淡水魚都挺有營養。

    對於蔬菜水果,陳老認為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因為有豐富的礦物質、微量元素、維生素和纖維素,對於老人擺脫便秘困擾,幫助很大。不同顏色的蔬菜有不同的營養成分,所以「紅黃綠白黑」搭配吃最好。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