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腦超能分析力 第25章 分析力的飛躍 (4)
    因此,假說作為一種分析方法,不論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被廣泛運用的。

    求異分析法

    加拿大的洛文教授為了弄清候鳥遷徙之謎,曾將秋天捕捉的幾隻候鳥,在入冬後,一部分置於白晝一天短於一天的自然環境裡,另外的置於日光燈照射下近似於白晝一天天延長的人工環境裡。到了12月間,將兩種環境裡的候鳥全都放飛,結果發現,日光燈照射的候鳥像春天的候鳥一樣向北飛去,而未受日光燈照射的候鳥卻留在原地。據此,洛文教授認為:候鳥遷徙的原因不是氣溫的升降,而是晝夜的長短。因此,晝夜的長短是候鳥遷徙的原因。

    由上可知求異分析法是僅根據被研究現象出現與不出現的兩種場合的情形來推論兩現象間的因果聯繫的,尚未考察其他場合,並以當前情境中惟有一個情況不同為基礎,因此,其前提與結論之間不具有必然性聯繫。

    應用求異分析法時,為了提高其結論的可靠性程度,既要盡可能增加考察場合,又要注意分析兩場合中有無其他差異情況,以便真正確定「惟有一種情況不同,其他情況都相同」。

    當我們因病而必須接受輸血治療時,我們不能不感謝本世紀初期的一項傑出科研成果:將人類的血液區分為四種基本類型,即A、B、AB和O型。這一成果是怎麼取得的呢?它就是求異分析法的最好的應用。

    人類首例有記載的輸血治療,可以說是一次荒唐的醫療事件。

    公元17世紀,法國有一對夫婦,兩人感情極不和諧,經常發生衝突。妻子認為衝突的根源是丈夫脾氣暴躁,而要從根本上改變丈夫的脾氣,只有將羔羊的血液輸至丈夫身上。因為在古代歐洲有一種說法,血液是靈魂的代表、氣質的主宰、性格的象徵。那位婦人認為,只要將羊血輸給自己的丈夫,他就會變得像羊一樣溫順。

    也許是醫生和那位倒霉的丈夫都相信那位婦人的說法,也許那位婦人是一個真正可怕的令人不得不服從的人物。1668年的一天,一位名叫丹尼斯的醫生接受了那位婦人的請求,將150毫升羊血輸入那位男人的血管中。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那位男人在接受羊血後,並沒有產生什麼不良的反應,只是他的脾氣並沒有變得像他妻子所希望的那樣。於是,他又接受了第二次輸羊血。相隔兩個月後,他又接受了第三次輸羊血。災難終於發生,在第三次輸羊血後那位可憐的丈夫很快就發生了劇烈的胸悶和腰背部疼痛,隨後心跳驟然加快,痛苦萬分,最後在狂躁劇痛中淒慘地死去。丹尼斯醫生被指控為「過失殺人」而下獄,法國政府為防止類似事件發生而下了禁令。

    試圖以輸羊血改變人的性格的做法是荒唐的,但如何解救那些失血過多的病人,卻是醫生們必須解決的問題。

    1881年11月,英國婦產科醫生勃蘭台爾大膽地將一位健壯男子的血輸入一位失血過多的產婦體內,結果獲得了成功。同年12月22日,勃蘭台爾醫生在英國倫敦醫學年會上作了人與人之間輸血成功的第一個報告。但在隨後臨床治療中,有的人因接受輸血治療而獲得了健康,有的人卻因接受輸血治療而加速了死亡。

    開始,人們試圖從種族、民族及血親關係上去解釋上述現象,但很快發現,即使是在親屬之間輸血,同樣也存在生死之別。

    那麼,這種差異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

    在眾多解謎者之中,一位年輕的奧地利醫生蘭德斯坦納博士猜想,不同的反應可能是因為不同類型的血液造成的。為了證實自己的猜想,蘭德斯坦納在1900年做了一個實驗。他抽取了6個人的血液,然後將這6份血液全部分離成半透明淡黃色血清和鮮紅色細胞兩大部分,再將每份血液的紅血細胞和血清分別滴在其他5份血液的血清上。結果發現,在這6份血液中,A、B兩份的全部紅細胞都不同其他血液的血清凝集,C、D兩份的紅細胞可以和另外4份凝集,而和C、D兩份不凝集;E、F兩份也是和其他4份凝集,同自身的這兩份不凝集。於是,蘭德斯坦納大膽地向世界宣佈:人類存在著3種不同的血型。當時他稱之為I型、Ⅱ型和Ⅲ型。

    1902年,另一位叫狄卡斯德洛的醫生重複了蘭德斯坦納的上述實驗,但他把實驗範圍擴大到了155人。結果除了證實蘭德斯坦納的實驗結果外,還發現這155人中有4人的紅細胞除了和自己的血清相遇不發生凝集外,與所有其他人的血清都發生了凝集。這就提示存在著第4種血型。

    1907年,捷克醫生楊斯基對血型做了進一步的類型歸納,並提出A、B、O血型系統的概念。後來,國際上就把人類的4種基本血型命名為A、B、O和AB型。在此基礎上,人們很快確定:A型血者可以接受A型和O型兩種血液的輸入;B型血者可以接受B型和O型兩種血液的輸入;O型血者只能接受O型血的輸入;AB型血者可以接受任何一種血型的輸入。當然,除了這4種基本血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血型。但在4種基本血型確定並弄清相互之間的輸受關係之後,輸血術就成為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為挽救無數人的生命,減少無數人的痛苦作出了貢獻。首先為血型分類的蘭德斯坦納因此而榮獲1903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金。

    世間萬物,無不存在差異。一切觀察者、思考者、生產者、組織者也無不注意各種各樣的差異。那麼,科學觀察在辨析差異方面的經驗又能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人的血液內含各種營養成分、無機鹽類、氧、代謝產物、激素、酶和抗體等,還會因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變化引起各種變化。因此,人與人之間的血,一個人不同時期的血有很多很多的差異。科學家在辨析這些差異上所採用的基本方法,就是針對一個問題而區別一個差異。針對輸血問題,要明確人的血型;針對各種各樣的疾病,要確定白細胞或紅細胞的含量及其變化。為了檢查精確,對血液的主要成分血漿、血細胞、血小板又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特別是白血細胞,被醫學界人士分成了不少的種類。其中常見的就有5種,即嗜中性白細胞、嗜酸性白細胞、嗜鹼性白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

    世界萬物的差異,非常複雜。把這一事物與那一事物的差異全部觀察分辨出來,既不可能也沒必要,我們要使辨析差異卓有成效,不能不借鑒科學觀察的方法,有針對性地找出對某一事物或某一現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差異。

    在藝術史上,有一個達·芬奇學畫蛋的故事。這個故事揭示了藝術觀察的一個方法:突出個性,使每一個體都不同於另一個體。

    科學觀察辨析差異,通常不是為了弄清「這一個」與「那一個」的區別,而是為了弄清「這一類」與「那一類」的區別。基本血型,只有4種;基本元素,只有100多種;生物只兩大類,動物和植物;化合物分兩大部分,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如此等等。這樣分門別類,對個體乃至某一類事物而言,是突出了共性,但就整體及這一類與那一類的區別而言,又是表明了差異。科學辨析差異,往往就是這樣將個性與共性統一在一起。解剖一隻麻雀,不僅僅是為了弄清這只麻雀的結構,也不僅僅是為了弄清麻雀這種動物的結構,而是為了弄清動物學上的某個問題。科學辨析差異這一特徵,無論對理論概括和實際應用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樣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當然,藝術家那種把每一個蛋都畫得不一樣的觀察和表達能力,同樣也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能力,在很多情況下也可為科學家借鑒。如張三的感冒與李四的感冒,即使完全是同一類型的感冒,也應根據張三與李四的身體狀況而進行不同的治療。

    比較的方法及其有效運用的關鍵是要分析和辨別清楚問題的原因,不可盲目行動。

    血型辨別的由來,起因於輸血治療產生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一種療效顯著,一種加速死亡。4種基本血型的確定,其基本依據是某種血型在輸出和接受輸入方面的反應均相同,而同另一種則不同。因此,血型的辨別,自始至終用的研究方法都包括比較的方法。

    有比較才有差異,這是眾所周知的常識。但比較法的運用,並不總是能給人們帶來滿意的結果。在這方面,血型辨別及其他科學發現的成功又能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同一性是其中的關鍵之一。

    比較對象的同一性:均是人類的血液。

    比較方法的同一性:每件血標本都分離出血清和血細胞,並依次將血細胞滴在其他各血標本的血清上。

    比較標準的同一性:凡是不相容的血型相遇,血液就會發生凝集;凡是相容的血型相遇,血液就不會發生凝集。在相同條件下凝集的血液為一種類型,在相同條件不凝集的血液為另一種類型。所用標準客觀統一,沒有任何混淆不確的因素。

    在人類社會的其他領域,能像科技領域那樣進行精確觀察、精確比較的並不多。A地與B地,A事與B事,很難像對A型血與B型血那樣進行比較。但不論如何複雜,要正確地辨析和處理差異,就不能不注意比較的科學性。

    血型分類及各種血型之間相互輸受血的關係不僅僅是一種經驗判斷,而且也是一種運用理論加以分析之後的總結。其要點是認為紅細胞在異體或異種血清作用下之所以產生凝集反應,是因為紅細胞中含有抗原性物質和血清中含有抗體性物質,前者稱之為凝集原,後者稱之為凝集素。人體紅細胞中的凝集原,有的為A型;有的為B型;有的兩種都有,即AB型;有的一種都沒有,即O型。血清中的凝集素,A型血為抗B凝集素;B型血為抗A凝集素;AB型血的血清中則沒有凝集素;O型血的血清裡則有抗A抗B兩種凝集素。因此,沒有凝集原的O型血是「萬能輸血者」,而沒有凝集素的AB型血則是「萬能受血者」,A型和B型兩種血則除了互相對抗排斥外,能同時接受本類型的血和O型血,同時輸入本類型的血和AB型血。這種總結不僅為輸血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為醫學其他方面的進步也提供了基礎。血液分類的創始人蘭德斯坦納就應用這些知識在病理學研究和臨床治療、陣發性血紅蛋白尿症的機理研究以及對因子的發現等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他的成功表明,我們不但要善於發現差異,而且更要深刻認識差異,並通過這些更好地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

    整體綜合法

    整體綜合是一種宏觀、整體分析方法,局部分析是一種微觀、局部分析方法。

    整體綜合要求在分析中把握分析對像各部分之間的聯繫,力求全面地、宏觀地、系統地認識對象。它是從概貌出發看問題,是一種大局觀。由於它常常表現為一種「有機整體感」,有人把它稱之為「一體化感受的纓斯式分析」。

    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海森伯在《原子物理學的發展與社會》一書中以登山為模型對整體思維的特點作了如下描述:把登山作為一個整體來作出決定,當且僅當找到一條正確的路線時,單個的障礙才能夠被克服。在解決困難問題時,應該對於廣闊領域多看一看。這樣看一看,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明瞭解決其他困難的出路,其中包括許多實際存在而我們又尚未察覺的困難。海森伯曾經講過宏觀、整體思維方法的特點。海森伯說:「在進行研究時,對問題應該有一個大致估計。(如他平時常做的那樣,什麼與什麼成正比,什麼與什麼又成什麼關係,結果應該是什麼樣?如果看來像所預想的那樣合理,這時再進行詳細計算。)比如釘一隻箱子,應該先在4個角各敲1只釘,穩固後再敲其他釘子就牢固了。」

    局部分析法的特點是對對象的某一個或幾個元素、層次、組成部分的思考,它把某個元素、層次、部分從整體中分離出來,加以細緻考察和深入解剖。如果說整體思維與直覺分析和模糊思維較為密切的話,那麼局部分析與邏輯分析和精確分析的關係較為密切。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