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腦超能記憶力 第11章 神奇的記憶法則 (4)
    你小時候是怎樣記詩的呢?也許你是和我們大多數孩子一樣一次記一節吧?一般來講,兒童時期記詩都採用這一方法,但實驗顯示這不是一條好方法。

    如果你還能回憶起來的話,我們前邊討論過,某樣東西越是生動,記得就越容易。把一個有著完整意思的句子拆開,就使得它失去了文章的固有結合力,記起來自然要難多了。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回憶和記憶都會被割裂、破壞。

    為了在記憶的尺度上更上一層樓,你必須學會使用整體與部分相結合這一方法。也就是說,如果要記的東西不是很長,那麼整體記憶則是上策;反之,如果要記的東西太長,不好以整體的方法來記,這時也最好先從整體的角度來理解全文,然後再將它分成盡可能少的幾部分,這樣記起來就容易得多了。

    回憶一下你在學校背詩、背課文的情景。放學後開始背,背了一段之後就開始忘了。過一會又接著背第二段,這樣反覆著。最後你終於背完了最後一段。這時你以為你已能將全部詩「課文」背下來了,你當然可以這樣想。但就在你背誦全文時麻煩就來了。從一個段落跳到另一個段落,其連接處是你最緊張的地方。

    心理學家對此的解釋是:全詩的整體意思已不存在了。你只找到了段落內的聯繫,但段與段的聯繫你卻沒有找到。

    使要記的東西在大腦中產生一個完整的形象,這叫做「鳥瞰記憶法」。對於量較大的東西我們要分開來記。但關鍵在於要使每部分都要盡量完整,並能與上下文有力地聯繫起來。

    在這方面,內戰期間的林肯是個典範。

    在一次招待會上,林肯一反常規,採用先讓眾人把問題提完他再講話的形式。目的是使自己的講話不會被打斷。大家一個一個地提問。最後,林肯把他們的問題在40分鐘之內統統作了答覆。他這種回答問題的方式就是採用了鳥瞰記憶法,抓住每一個問題的核心把它記下,人們驚奇地發現,他在回答這些問題時,還能把目光轉向剛才提問的人。在一次國會聽證會上,他空手步入講台,憑借自己的記憶回答了所有有關問題。這當然也是採用了鳥瞰記憶法。

    鳥瞰記憶法還可以應用在對人名、長相等的記憶中。一些記憶專家們也曾用它表演他們的「拿手好戲」。

    整體記憶也越來越多地運用到對運動員的訓練之中。例如某國的運動隊在訓練中,採用「自我暗示」的訓練方法。教練員不進行分解動作的教學,而是向運動員講解整體的、連貫的動作,並配以示範。然後再由運動員講解整體的、連貫的動作,並配以示範。最後再由運動員自己試做幾遍。對練習中出現的不足,也採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加以糾正:運動員躺在地板上,閉上雙眼,回憶自己每個動作的形象,檢查自己的不足。

    在統計學中求相關係數的公式:

    該公式看上去很繁瑣,但我們可通過「分塊」來簡化我們的記憶量。即:上面的為一塊,下面的

    下面的第三塊。

    籃球訓練的實驗證明:甲組在20天中每天進行20分鐘的實際投籃訓練;乙組在20天中不作任何投籃訓練;丙組在20天中每天只做30分鐘的模擬投籃動作的訓練。最後的結果是:

    甲組得分提高24%;

    乙組得分提高0%;

    兩組得分提高23%。

    國際象棋冠軍阿魯卡因,在成為冠軍之前曾把自己關在農村的房舍裡,戒了煙酒,每天除了一些身體活動外,主要把時間用來進行這種「鳥瞰法訓練」。他以自己為假想敵,反覆思考怎樣擊敗他們。

    棋壇大師與多名棋手同時對弈的事情已不再是什麼新聞了。但他們在對弈中體現的記憶力卻一直是令人稱頌的。其中主要方法也是「鳥瞰記憶法」。

    心理學家們的研究發現,人的短時記憶是以意群(chunk)為單位進行的。構成每一意群的信息量是相對的。一個字母,一個單詞,一個詞組,乃至一個句子都可以是一個意群。意群內部的信息是互相連結的,而不是各自孤立的。試驗證明,短時記憶所能保持的意群數為7±2。例如:

    「圖書館,炭水化合物,戀愛」

    這可視之為3個意群。但若我們將它們打亂,就成為:

    「書愛水圖化戀館物合炭」

    這就構成了10個意群,記起來也就難多了。

    利用意群來幫助增加記憶容量是一個好方法。只要我們多留意,生活中有許多東西都可以通過「分塊」來簡化它。比如電話號碼:6449361。把它分成644,936,1這樣三塊來記要比單記7個數字容易得多。當然,如果你能看出這組數字內部的關係——82+72+62+12,那就更容易了。

    不斷有實驗證明,採用鳥瞰的整體方法要比部分法在時間上節省20%,有個最著名的實驗:一個年輕人拿著兩首詩每首240行。其中一首用整體法來背,另一首用部分法。實驗要求他每天學35分鐘直至最後完全背下來。結果如下:(作圖超級記憶訓練P66)

    可以看出,鳥瞰法比部分法可少用83分鐘。但也有一些實驗顯示,由於長度的不同,有時部分法則顯得更經濟一些。假設某材料很長,記憶順序為ABCD……這時,你可以用這樣一種方法,即:先記A,待A完全記下來後再記AB,之後再將ABC連在一起記。這樣,到最後不但該材料全部記下來了,它的各部分的聯繫也同時得到了加深。這樣做與「各個擊破」之後再把它們連貫起來的方法相比,它的「整體感」加強了。不足的是,它的前部重複次數多於後部。但若將記憶過程略加調整,如:ABC→BCD→CDE……,這樣就可以避免力量分配不均了。

    鳥瞰記憶固然有其優點,但當文章太長,材料太多,無法使用整體記憶時,不如化整為零。例如,連續四個小時的學習不如學50分鐘休息10分鐘,或把它們分為一天一小時,這樣做的效果會更好些。

    心理學家阿爾瑪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讓兩組智力水平差不多的學生讀經濟方面的材料。第一組一天讀五遍;第二組每天讀一遍,連續讀5天。剛讀完時檢驗成績都差不多。但兩星期之後的複查表明:第二組的成績比第一組好得多。第二組記住了材料的1/3,而第一組只記住了1/10。

    得出上述結果的原因在哪裡呢?

    原因就在於分散學習中,學生有休息時間來鞏固而促進了記憶力的提高。而且,分散學習可以避免因長時間學習而造成的興趣下降,注意力減退。同時,分散學習還可以避免前後所學的材料互相干擾。

    當然,分散也有一定的限度,不可以分得過散,各次學習的時間不能太長。這一點在前面已有論述,這就毋須重複。總之,「集合」與「分散」都是相對的。哪種好些,哪種次之,應根據材料的長短、內容、性質、難度及各人的具體情況而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硬性照搬。也就是說,如果要記的東西是短小的(比較而言)那就採用整體法。反之用部分法。但這時也最好先用鳥瞰法對整體作瞭解,將其分成盡可能大的幾塊來記。不管採用什麼方法,一定要記住這一規律。

    開頭部分最容易記住,結尾部分次之,中間部分最難回憶起來。

    這樣可使你更好地分配時間和精力,盡量減少或者避免遺忘的發生。

    本書中「整體」與「部分」諧調有序。作為「部分」的章節彼此相聯,貫穿全書,使你的記憶工作進行得輕鬆自如。

    鳥瞰記憶訓練

    訓練1

    用分塊記的方法記憶以下數字。

    9162536——

    1492536——

    81644936——

    192549——

    4163664——

    1008164——

    1218149——

    361640——

    14410064——

    62522525——

    訓練2

    請你在最短時間內記憶以下詞組。

    阿爾卑斯山牛頓火車大西洋

    希臘猶太龍捲風圖書

    愛侶老虎春風紐約

    神燈莎士比亞火山郡主

    訓練3

    請採用重複記憶的方法來記住下列文字。

    ACEFGBUTOZMILTT

    201349805198011

    VOZWTABCGXMPQZA

    704591368277021

    BTTEFNAVOESHIFT

    110917432890038

    HOWAREYOUIAMFIN

    64921732649018

    COULDYOUHELPMET

    389484801547290

    聯想記憶法

    聯想是一種心理事實,復現表象和概念通過聯想得以彼此追憶。人的頭腦中經常存在著大量聯想,當人受到各種刺激時,這些聯想便發揮其作用。聯想在獲取記憶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一件事物喚起另一件事物,聯想有助於各種新的記憶材料納入一定的結構。構成聯想的方式,既能為回憶提供便利,也能使回憶更加困難。心理學家莫裡斯州·N·揚格和沃爾特·B·吉布森,根據自然記憶和人為記憶的普遍理論,強調指出:「在自然記憶中,聯想是有邏輯的……但是,如果自然和邏輯的聯想體系失靈,人為的、不合邏輯模式的聯想,可以在記憶中用作輔助手段。」各種有助於快速回憶的記憶法,還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

    人們毫不費力地通過自發聯想,回憶舊的記憶。這一過程稱為無意識記憶。無論什麼刺激,如聲音、氣味,看到的某個細節,都可引發對記憶的回憶。在通常情況下,人們的回憶是通過相似的事物或通過兩個事物的區別實現的。當人們遇到某個人時,他們會尋找共同興趣,一致之點。當人們讀小說時,他們幾乎無例外地記住這類文學作品的共同之處,其主題或主要情節,其故事或陰謀詭計以及小說中的人物。他們不難回憶起在一本小說中讀過的某個特定人物,因為他們在另一本小說中也讀到過,或在實際生活中遇到過類似人物。文學作品令人感動,人們被小說中塑造的人物性格所吸引。

    因為這些人物的性格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迴響。每個人的身上都有點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影子,不僅因為人都有愛情,而且因為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來自社會和家庭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摧殘,它們阻礙了人的最美好的愛情心願的實現。大部分讀者首先發現自己與小說中的人物的共同之處。與此相反,具有批評精神的人,特別是文學、電影、戲劇評論家,他們則首先研究文學作品的創新之處,即有別於過去同類作品的內容。評論家們竭力勾畫某個藝術家或作家的特有風格,找出他們在觀察和感觸事物,以及在表達一般人的思想感情的方式方面所特有的東西。例如卓別林和基通有各自表達憂歡的極不相同的方式,因此,給人以非常不同的感受。

    富有創造精神的人,表現出堅持不懈地尋找聯想的特性。他們的精神一貫處於緊張活動狀態,利用每個聯想,作為發現新事物的跳板。關於創造性問題,保羅·瓦萊裡曾寫過一本有獨到見解的書,以揭示靈感的奧秘。靈感是詩人的第一聯想,它不由自主地、突如其來地浮現在詩人的頭腦中。但是,這只是詩人創作的起點。如果作者不積極尋找其他聯想,他最多只能寫出美妙的詩句,卻寫不成詩。只有創作勞動,才能把靈感變成真正的文藝作品。為此,要積極尋求有趣的聯想,塑造獨特的比喻形象,以及創造有關的韻律、節奏等。

    幾個世紀以來,各種觀念的聯想繼續吸引著哲學家們的注意。聯想主義之父、偉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是區別有意識聯想和無意識聯想的創始人。然後,直到18世紀,戴維·休謨指出,無意識聯想取決於與「外界的巧合」,因此,人不能加以控制。例如,人們並未想到在一塊鋪路石上絆一跤,但摔跤的事故發生後,人們腦子裡立刻浮現出一個聯想,想起很久以前曾在一個地方發生過同樣的事故,產生過同樣的感覺。

    厄班戈斯窮其終生研究聯想問題,尤其是「毗鄰」聯想,即一連串更帶自然性的聯想序列。後來,卡爾·瓊格研究了夢中的聯想。在若干心理分析學研討會上,夢境中的聯想得以充分地分析研究。一種普遍的看法認為,這是那些不情願觸及的、被埋沒的聯想,在無意識中自由浮現在意識中。萊翁蒂埃夫在其《記憶力的發展》一書中指出,當人們說,「這事我想不起來了……」他們便是確認,首先有一個聯想在他們思想的鏈條上展現。當人們說:「讓我想一想……」這表明他們在做恢復記憶的努力,在喚醒一種念頭,而這念頭的後面,將帶出一連串的聯想。在第一種情況下,人們的思想屬於無意識範疇,而在第二種情況下,人則是在進行有意識的、自覺的聯想。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