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腦超能閱讀力 第23章 開拓閱讀力潛能 (2)
    閱讀是以視覺感知為主的活動形式,視覺感知的門戶有眼。眼的主要部分是眼球,此外還有使眼球運動的肌肉,保護眼球的眼瞼、結膜和淚器等。進入眼球的光線和信號由晶體聚焦到視網膜上,視網膜有上億個對光敏感的小細胞,其中錐狀細胞能感受特殊的顏色,而桿狀細胞能感受光的強度。這些細胞連接到遍佈視網膜的神經網,而這之後神經就將信息直接傳送到大腦。其實視網膜並沒有同大腦分開,它應當被看作是大腦皮層的延伸。視網膜的中心叫中央凹,它是細胞密集的小區域,2000個錐狀細胞聚集在比0.1平方毫米還小的地方。落在中央凹的景像比落在視網膜的任何部位都更清晰和敏銳。而當我們直接看某件物體時,物體的光信號就落在中央凹上。中央凹所能看見的不到整個視野的4萬分之1。如果在2英尺外看一行印刷體的字,大概只有3個字母是在視野的中心,離中央凹越遠形像就越不清楚。

    1908年愛得曼·惠在他的開創性著作《閱讀心理學和教育學》一書中就曾指出,眼睛在閱讀時從一個注視點到下一個注視點需要0.25秒的時間,故每秒眼睛只能注視4個注視點,而一般讀者讀一行文字約須3——6個注視點。在閱讀材料相同的情況下,讀者的閱讀力越高,在每個注視點裡所攝入的信息就越多。不過儘管最精確的知覺發生在中央凹,但是仍能看見中心以外的影像,只不過不大清楚而已。中央凹以外的視覺稱為邊緣視覺。

    而早在1879年,法國巴黎大學教授耶瓦爾就已經發現了眼睛不是平衡地移動,他稱這種運動為SACCADES(法語:「急動」);自那以後心理學家們稱眼睛這種運動為「眼動」。換言之他發現眼球是很少靜止半秒以上的,實際上是在不停地快速跳動。

    根據眼球測定儀的測定,閱讀時眼球一次快速短暫的跳動時間大約需要0.022秒左右。而在每次跳動之間還有一個間隙,叫作「注視」;如果不是故意停頓的話,那麼在一般情況下正常的「注視」間隙為0.2—0.25S。因此在閱讀過程中人的眼球90%-95%的時間都在處於「注視」中,讀者也就是在這「注視」中從文字符號裡攝取信息的。這種情況類似照相,在這瞬間的曝光以底片就感知到了景物。當然在閱讀中將注視點放在什麼地方,注視間隙控制多長時間,注視焦點與意識焦點是否同步,等等;這些都是讀者可以自由安排的。

    研究表明,在閱讀過程中,人的眼睛只能處於兩種狀態:要麼是固定(停止)狀態,要麼是固定點的移動(運動)狀態。

    眼晴要感知文章,只能夠在它處於停止狀態(或者說固定狀態)的條件下才能實現。人的眼睛一天所固定的次數可以達到十萬次。但是,其中的大部分時間不是在獲取信息,就是說,它只是處於一種無效固定的狀態。眼睛固定時間的長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觀察者本身所觀察的目標的性質和內容以及感知它的目的和價值。

    當然,眼睛在這種情況下處理信息的速度還依賴於它每次停頓時所獲得的信息量。這樣一來,提高閱讀速度的問題,就成了提高眼睛在停頓的單位時間裡接收信息量的大小問題。必須指出,這裡所提到的過程還反映了視覺感知文章的特點問題。提高閱讀速度的這種方法是學習快速閱讀法的基礎。事實上,儘管提高閱讀力的方法有多種多樣,但是,所有的快速閱讀法只有一個目的:使讀者在單位時間裡能夠掌握更多的信息。

    閱讀時眼睛的運動是一種無意識的運動。其原因就在於,眼睛裡沒有所謂有意識的、自覺控制的動覺反饋現像。假如有這種反饋現像的話,就可以通過它把眼睛細微變化的信息傳給大腦。人們要知道自己目光的方向,不是根據眼睛運動的結果,而是根據觀察物體的方向和其他因素,例如,頭部的擺動和綜合等。

    由此可見,眼睛的無意識運動在視覺感知方面起著巨大作用。視力系統的變化過程是綜合性的,因此,當專家們認識到這種現像的時候指出:「我們往往並不知道我們看到了什麼,也不知道我們在看什麼。」當人們在看一個確定目標時,眼球總是在眼眶內做有規律的跳動,跳動的頻率是每秒鐘2——5次。觀察的結果表明,人在讀書時,這種跳動是沿著文字以每秒鐘3——4次的頻率跳動的。眼睛微動的形式有3種:

    ·波浪式——從中心向外的跳動;

    ·飛躍式——從眼邊向內的跳動;

    ·顫抖式——沿著主波的高頻率跳動。

    這三種微動的振幅都是很小的。從這裡可以得出一個對於提高閱讀力具有決定意義的重要結論。這個結論是:閱讀速度快和閱讀速度慢的區別,不在於讀者眼睛運動的快慢,而在於眼球固定時眼睛感知的信息量的多寡。

    同樣,我們讀完了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的時候,雖然能夠轉述其中的內容,但是卻永遠也不知道,在閱讀的時候眼睛是如何轉動的,在哪兒停頓的,又是如何繼續下去的?多數人總以為人在讀書時目光是沿著字裡行間均勻地滑行的,實際上,情況並非如此。人在閱讀時眼睛在做跳躍式的運動,或者說,在做所謂急速掃瞄式的運動,眼睛在每一行裡只停留兩三處,除此之外,視覺分析器從任何一種圖形(包括文章)裡只能吸取部分信息,也就是說,它不能把一個地方(如視網膜)形成的圖像全盤地搬到另一個地方(如大腦)。

    視覺神經具有100多萬根獨立纖維,因此,眼睛就像是一台複雜的儀器。視網膜大約只有12平方厘米×0.01厘米那麼大,100毫克那麼重,這些數字表明了生物微型化的程度和視覺系統處理信息的能力。

    要從文章裡提取精華、捨棄不必要的東西,就要像重新編碼那樣,要把從反覆出現的信息中所得到的無用信號排除掉。眼睛的運動及其在看書時的線路,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習慣所決定的,科學家們把各種不同職業的讀者讀書時處理文字信息的基本習慣分成了4種:

    第一、按字母閱讀,即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挨著讀。採取這種讀法的多半是文化程度低的人。

    第二、按音階閱讀。按音階閱讀的人多半為一年級的學生。這是因為,音階是發音的最小單位。

    第三、逐詞閱讀。這種人讀起文章來只看幾個詞,就能夠確定定義。要養成這種習慣得有很高的閱歷、淵博的知識、很強的視覺記憶能力和廣泛的詞彙量。可以肯定,多數成年人採用的都是逐詞閱讀法。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他們閱讀起來多半是帶音的。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是看第一個詞的前幾個音階,第二個詞的前幾個字母,其他的主要就靠猜測了。

    第四、按概念閱讀。採用這種方法,先從文章裡找出關鍵詞和反映基本概念的線索,然後再由讀者加以提煉。這種讀法說明,讀者具有高超的閱讀力,良好的閱讀習慣,很高的知識水平,超人的記憶力和創造性的理解力。

    值得一提的是,莎士比亞對此早有闡述。他寫道:「閱讀和寫作一樣重要;因此,讀者有夠資格和不夠資格的稱號也是必要的,這是古代埃及的產物,在那裡祭司被認為是惟一夠資格的作家同時也是惟一夠資格的讀者。」

    猜讀是一種通過文章的邏輯結構預測文章內容的方法。一般來說,無須閱讀文章的所有單詞就能達到這種目的。這種閱讀甚至可以不用眼睛就足以完成。可以斷言,具有一定目讀習慣的成年讀者都能抓注文章的總調子,例如,是反映令人「憂鬱」、「不安」的事件,還是講使人「高興」或者「掃興」的故事。再讀下去,隨著概念的具體化,讀者又能得出深一層的結論。例如,談的是「對個人生活的不安」或者「為即將舉行的會晤而高興」等。讀者心目中進一步形成的文章概念同他所讀的內容正好相符,讀者通過這種或者那種方式充分掌握了作者在文章裡所反映的具體情節。

    語言學家們指出,在分析文章和理解文章中,所謂報紙的版面效果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回憶一下作家摩爾斯寫的中篇小說《巴克教授的實驗》是頗有意義的,小說的主人公是個新聞工作者,他只通過大腦裡記下來的幾個版的幾個現成的詞組就可以對巴克教授的任何提問對答如流。從這位新聞工作者善於對報刊材料做出成套反應這一點就足以證明,專門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員心裡有一套現成的詞組。不僅新聞工作者如此,報刊材料的熱心讀者也是如此,這種有益的閱讀力,通過一些特殊的練習就能很快地培養起來。(即文章內容上下連貫的地方)發生的「飄流」現像。

    在進行這次實驗性的觀察的前一年裡,這位被實驗者讀書時眼睛運動的情況卻並不是現在這樣,

    這篇文章是發自美國國家宇宙研究中心的一篇報道。全文共分六段。這位被實驗者用了25秒鐘讀完了它。文中的關鍵詞相當多。但是,所有的關鍵詞基本上由我們有意把它排列在每1頁中間的一條垂直線上。從這裡可以看出,被實驗者總想使自己眼睛運動的軌跡沿著關鍵詞而擺動,跟著反映核心內容的基本概念而前進。我們看到,這位被實驗者採用的是垂直閱讀怯。但是,他的眼睛又多次出現水平運動的現像,做了重複閱讀的無效勞動。

    事實說明,人們的目光總是集中在關鍵詞和基本概念上,也就是說,目光的中心部分總是集中在作者和讀者所認定的概念性最強的詞組上。要達到這種目的,就得學習超級閱讀法,因為這種方法是可以抓住文章的概念關係的,是可以吸取文章的精華的,學習了超級閱讀法的人由於擴大了眼睛的餘光區,由於克服了讀書時的發音現象,所以養成了足以把視力集中到中心概念(即文章的精華)上的一種最佳回授能力。綜上所述,為了增加閱讀速度,必須做到:

    減少眼睛固定的次數;

    增加眼睛固定時接受詞彙的數量;

    減少重讀的次數。

    總而言之,這些要求是超級閱讀法不可缺少的,因為在採用這種方法的條件下,讀者的目光主要是沿著每一頁中間的一條假設的垂直線上下運動的,至於左右之間的擺動則是很不明顯的。在採用傳統式的慢讀方法時,情況則是另一樣:目光從左到右逐行逐行地運動,即先讀完前一行,再去讀下一行。在採用超級閱讀法的條件下,目光運動的線路就短多了:它從整頁文章中找到了一條捷徑——直線——而向下移動。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