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天威:劉邦的草根哲學 第34章 杯弓蛇影 (4)
    在劉邦看來,蒯通不過一介無兵無權的辯士,即使蒯通揚言要反,也僅是痛快痛快嘴而已,殺之雖然容易,卻也沒有多少實際意義。所以,劉邦寧殺有造反的能力卻沒有造反意圖的韓信,也不殺有反心卻沒有造反資本的蒯通。

    為什麼劉邦要殺韓信?

    首先我們來看看,韓信創造的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1、韓信是大漢王朝第一功臣。

    2、韓信是漢朝第一個被殺的功臣。

    韓信總是從個人角度出發,認為劉邦如何對不起自己,而從來沒有從對方的角度出發進行換位思考。的確,他曾經三次在劉邦全軍覆滅之際,將自己手中的軍隊交給劉邦,自己則被迫從頭開始,再起爐灶。

    他在黃河流域縱橫千里,百戰百勝,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拒絕了項羽的拉攏,為西漢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他不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劉邦用人的原則是功利性的。

    隨著戰爭的結束,在劉邦眼裡他已經失去了價值。相反,他的技術天賦反而成為令劉邦感到恐懼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削奪他的兵權,撤銷他的王位,本來也是不足為奇的。可是,韓信可不這麼想。他總是認為劉邦對不起自己,於是牢騷滿腹,甚至產生二心,最後身手異處,也是禍從自取。

    此外,韓信一貫恃才傲物。他自恃有技術專長,不把老劉放在眼裡。即使被降職為淮陰侯的時候,仍然對劉邦說:「老大,你管人至多十萬,我管理起人來,多多益善。」

    要知道,當時的劉邦正在大搞個人崇拜。在這個節骨眼上無視老闆尊嚴,還有活路?

    我受刑,我成功,我滅亡

    韓信落馬,弄得那些隨劉邦東征西戰的功臣們都膽戰心驚,心想連韓信這樣的人都被劉邦鋤掉了,自己還在話下麼?於是人人自危,一有風吹草動就會風聲鶴唳,人在這樣精神緊張的情況下是很容易不理智的,所以本沒有反心的人也被逼反了。黥布便是這樣的例子。

    黥布謀反的另一個原因便是他的出身和性格。黥布出身平民,原名叫季布。小時候有人給他算命,說他在受刑之後會被封王賜爵。人到壯年,果然犯秦法遭黥刑,而「黥布」之名即由此而來。

    黥布認為自己成名的日子不遠了,欣然笑道:「以前就有算命的人說我日後定可稱王,難道不是這樣子的麼?」旁人聽到後,笑得都直不起腰來,感覺他腦袋裡進水了。後來他投奔項羽,一度是楚霸王的得力干將。但正像韓信所言,由於項羽吝於賞賜人才,黥布經隨和遊說,又投靠了劉邦,自此也終於應驗了「受刑而王」的預言。

    但黥布骨子裡卻是缺乏信仰的,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恥的,因為缺乏真正的宏圖遠志,當身處高位之後,黥布就開始聚精會神地維護自己的地位,由此引起劉邦的警覺。他不可能成就一番大事,這是他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所先天決定了的。

    黥布反劉邦也並非因為什麼大事,只是因為懷疑愛姬與人私通,後又因此被人誣告謀反,不得已才真的起兵造反。

    黥布有一個寵姬病了。請求治療,醫師的家和賁赫家住對門,愛妾多次去醫師家治療,賁赫認為自己是侍中,就送去了豐厚的禮物,隨愛妾在醫家飲酒。愛妾侍奉黥布時,安逸舒緩、不慌不忙地談話之間,稱讚賁赫是忠厚老實的人。黥布責問寵姬何以知道賁赫。寵姬便把相交情形告訴黥布。黥布懷疑她跟賁赫有一腿。

    賁赫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腸子差一點後悔成青的,百口莫辯。驚懼之下的他,只有稱病躲避和黥布見面。黥布愈怒,想逮捕他。憂懼之下的賁赫只好豁出性命,先行一步,隻身奔赴首都長安,上書告變,說黥布有造反的跡象。黥布見賁赫潛逃,知道大事不妙,只好先行起兵反叛。

    這年七月,淮南王黥布造反,向東吞併了荊王劉賈的地盤,又北渡淮河,楚王劉交被迫逃到薛國。劉邦親自率軍前去討伐。

    但黥布最終還不是劉邦的對手,公元前195年底,劉邦擊敗了黥布的軍隊,黥布逃走,劉邦派別將繼續追擊,自己返京。

    高祖還鄉

    劉邦回京途中,路過沛縣時停留下來。在沛宮置備酒席,把老朋友和父老子弟都請來一起縱情暢飲。還挑選出一百二十名少年,教歌、習舞,盡情歡樂。

    酒喝得正痛快時,劉邦自己彈著竹琴。

    在他快樂當中,想起過去自己怎樣戰勝了項羽,又想到以後要治理好國家,哪兒去找勇士幫他守衛呢?想到這裡,十分感慨,情不自禁地唱起《大風歌》來:「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依然可以看出他渴求「猛士」鞏固帝業的強烈願望。

    孩童們一起跟著劉邦學唱。於是劉邦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情緒激動心中感傷,灑下行行熱淚。

    劉邦對沛縣父老兄弟說:「遠遊的赤子總是思念著故鄉。我雖然建都關中,但是將來死後,我的魂魄還會喜歡和思念故鄉。而且我開始是以沛公的身份起兵討伐暴逆,終於取得天下,我把沛縣作為我的湯沐邑,免除沛縣百姓的賦稅徭役,世世代代不必納稅服役。」

    沛縣的父老兄弟及同宗嬸子大娘親戚朋友天天快活飲酒,盡情歡宴,敘談往事,取笑作樂。過了十多天,劉邦要走了,沛縣父老堅決要劉邦多留幾日。

    劉邦說:「我的隨從人眾太多,父兄們供應不起。」

    於是,離開沛縣。

    這天,沛縣城裡全空了,百姓都趕到城西來敬獻牛、酒等禮物。劉邦又停下來,搭起帳篷,痛飲三天。

    沛縣父兄都叩頭請求說:「沛縣有幸得以免除賦稅徭役,豐邑卻沒有免除,希望陛下可憐他們。」

    劉邦說:「豐邑是我生長的地方,我最不能忘,只是當初豐邑人跟著雍齒反叛我而且曾幫助魏王才這樣的人。」

    沛縣父老仍舊堅決請求,劉邦才答應把豐邑的賦稅徭役也免除掉,跟沛縣一樣。於是封沛侯劉濞為吳王。

    從劉邦話語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戀鄉情結」及其中所隱含的悲涼意緒。人,何嘗不是如此。過往的一切行走,原都是一步步地向著他的來路逼近,即使是那些叱吒風雲的蓋世豪傑,富有四海的一朝霸主,也不可能例外。特別是人到暮年,更有落葉歸根、狐死首丘的強烈願望。

    這一年,劉邦已經六十二歲了。而且,在討伐黥布時為箭所中,箭穿過厚厚的鎧甲,進到肉裡,這使他的銳氣為之大挫,心性有些灰頹。儘管眼下的榮華富貴、地位威權已經登峰造極,並世無人可比,但是畢竟歲月無情,老之將至。

    殺掉韓信後、異姓王黥布、彭越之後,對於其他將領,劉邦也頗費心機。開始,劉邦先是分封了蕭何等二十餘人官職,但眾將領因為互不服氣,爭功不止,劉邦就沒有封官。

    對於六國的後裔,劉邦則將他們和地方的名門望族共十幾萬人全部遷到關中居住,置於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後顧之憂。

    皇權獨尊

    在鞏固強化皇權方面,劉邦也是想盡了辦法,一是通過尊父親太公為太上皇,二是通過對季布和丁公的處理。這兩件事最終達到了他的目的。

    跨越了春秋戰國長期的混亂局面後,又經歷了短暫的秦朝統治,再加上秦末農民戰爭,這把人們心中的忠君觀念淡化了,大家還保持著戰國以來就形成的「士無常君,國無定臣」的思想,那是一種沒有約束力的關係,不利於皇權的鞏固。故此,劉邦認為必須從禮儀規制和道德觀念上加以引導、整肅。所以他採取了一些方法,首先是通過尊重父親來教育大臣和百姓遵循禮法,尊重長輩,效忠君主。

    第二件事是對同母異父兄弟季布和丁公的處理。在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時,他們兩都是項羽手下的大將。

    季布與丁公,乃同母異父兄弟,當初都是項羽手下的大將,在楚漢相爭的早期,都為項羽立下汗馬功勞,書中記載:季布當項羽的大將,戰場上曾經數度追捕劉邦,使劉邦受到很大的驚恐羞辱。以至於項羽敗死之後,劉邦懸賞黃金二萬四千兩捉拿季布,並且下令膽敢窩藏季布的,屠殺三族。季布在走投無路的情形下,只好化裝成和尚,投奔朱家,幸好朱家俠義,透過夏侯嬰進諫,劉邦從諫如流,特赦了季布,並且擔任禁衛官,朱家卻從此不再見季布。

    丁公為季布同母異父兄弟,也是項羽手下的大將,也曾經在彭城追捕劉邦,書中記載:馬蹄到處,短兵器已可刺及,劉邦情急,向丁公乞求說:「我們兩個,都是一代賢才,為什麼不能相容?」丁公遂手下留情。等到項羽覆亡,丁公進謁,劉邦卻以丁公對項羽不忠而誅殺丁公,並且告誡世人不要再傚法丁公。

    季布與丁公,兩個人的經歷是如此的相似,結果卻是迥然不同。不僅如此,論恩仇,季布應該是劉邦的大仇人,劉邦理所當然的會取他的項上人頭。而丁公卻在緊要關頭,放了劉邦一馬。使得劉邦能夠逃脫疆場,捲土重來進而贏得天下,應當講對劉邦還是有救命之恩,這也是丁公並不擔心會被殺頭而去主動進謁劉邦的原因。原而,事與願違,季布隱姓埋名,想逃脫追殺,結果卻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不僅沒有被砍頭,而且還當上禁衛官。而本以為能夠藉著救命之恩而陞官發財的丁公,卻是被不分青紅皂白的處以極刑,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二人經歷如此相似,結局卻如此的炯人不同,為什麼本該被砍頭的卻做了官,本該陞官發財的卻被砍了頭。

    劉邦名義上是以不忠之罪誅殺丁公先生,用以警示後人。其實真正的原因並非如此。劉邦因為自己曾經在丁公先生面前險些喪命,用十分低下的語氣乞求丁公才逃出一命,劉邦肯定會認為顏面掃地,尊嚴盡失,奇恥大辱而耿耿於懷,等到登極稱帝,害怕別人揭開傷疤,當然要除丁公而後快。這個才是劉邦殺丁公的最主要的原因,不忠於項羽只是劉邦打出的一個漂亮的幌子,警告天下只不過是一個副作用。為什麼那麼多人背叛,卻只殺丁公一人?司馬光分析的邏輯混亂,柏楊分析的有一定道理,也不過是就事論事罷了,沒有深入分析劉邦殺丁公的心理。

    丁公如果能夠體會劉邦的心思,就應該亡命天涯而不應該是跑去晉謁。送上門來的機會,劉邦當然不會放過,隨便找個不忠的罪名,就讓丁公徹底消失了,心結自然也就揭開了,以後再也無人知道那一段不光彩的歷史了,並且還可以警示天下人,真是一舉數得啊!在這一點上來說,朱家之人確實是智勇過人。開始冒著殺頭的危險藏匿通緝要犯黥布,後台又通過夏侯嬰上諫,說服劉邦收回成命並且善待季布,等到季布做官之後,立即斷絕與黥布的往來,我猜想朱家應該已經隱匿起來,這又一次證明了劉邦殺丁公先生的原因,丁公不懂帝王心理,所以枉自送命,朱家懂得,所以能夠在季布做官之後保全性命,也是相同的道理。

    分析了丁公之死的根本原因,再來比較一下季布和丁公為什麼有如此迥然不同的命運。分析的出發點還是劉邦的帝王心理。一旦等上帝王寶座,劉邦的心理就會跟以前大大不同,不光是劉邦,所有的帝王都是如此,除了少數極端弱智和顢頇的帝王以外。

    所以明白帝王之心理,懂得如何進退,方可以自保。丁公不明白,枉自送了性命,季布運氣比較好,逃出一命並且還能陞官。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