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一枝禪 第24章 天心月圓 (2)
    這時候,一個活潑健康的小伙子從路上走來,他嘴裡唱著歌,眼睛瞟來瞟去。他看見那個發昏的人,很可憐他,把他扶起來,又把瓶裡的酒灌了他一口,使他恢復了氣力。陌生人站起來,問他:「你知道我是誰嗎?你知道你扶起來的人是誰嗎?」

    小伙子回答道:「不知道,我不認識你。」

    陌生人說:「我是死神,我不饒恕任何人,對你也不能例外。你知道,我是感謝你的,我要向你保證,不突然來捉你,在我來接你之前,我會派我的僕人來通知你。」

    小伙子說:「是的,我知道你什麼時候來,總會有些好處,至少在通知我以前,我不用怕你。」

    小伙子說罷就走了。此後,他既高興、又快樂地生活著。

    但是青春和健康是不能長久保持的。不久疾病和痛苦就來了,使他白天難過,夜裡不能休息。他自言自語地說:「我是不會死的,因為死神還沒有派僕人來通知我,但願苦惱的日子早些過去吧!」

    他一覺得健康時,又開始愉快地生活。

    有一天,一個人拍他的肩膀,他仔細一看,原來是死神站在他面前,並對他說:「跟我來,你和世人分別的日子到了。」

    那人回答說:「怎麼,你要失信嗎?你不是答應我,你要先派僕人來通知我嗎?我沒有看見你的僕人。」

    死神回答說:「不要做聲,我不是接二連三地派僕人來過嗎?你不是發熱摔倒過嗎?你的頭不是常暈嗎?你的四肢不是酸痛過嗎?你的耳朵不是老響嗎?你的牙齒不是老痛嗎?你的眼睛不是常發黑嗎?此外,我的親愛的兄弟『睡神』不是每天晚上向你提到我嗎?你夜裡躺著,不是像死了一樣嗎?」

    那人無話可答,只好聽天由命,跟著死神去了。

    講完了故事,師父說:「淨月,你喜歡讀經書,這是一個好習慣,但是一旦失去了健康,你就沒有體力和心情學習了。」

    雲巖寂寂無窠臼,

    燦爛宗風是道吾。

    深信高禪知此意,

    閒行閒坐任榮枯——

    宋·草堂禪師

    曬軀殼的人

    工作的價值,在於結果,但更在於過程。做同一件事,有人覺得做得有意義,有人覺得做得沒意義,其中有天壤之別。做不感興趣的事所感覺的痛苦,彷彿置身於地獄中。正確的思想,會使任何工作都不再那麼討厭。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標才不會成為生命的奴隸。

    有位孤獨者倚靠著一棵樹曬太陽,他衣衫襤褸,神情萎靡,不時有氣無力地打著哈欠。

    一位僧人從此經過,好奇地問道:「年輕人,如此好的陽光,如此難得的季節,你不去做你該做的事,而在這懶懶散散地曬太陽,豈不辜負了大好時光?」 「唉!」孤獨者歎了一口氣說,「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我自己的軀殼外,我一無所有。我又何必費心費力地做什麼事呢?每天曬曬我的軀殼,就是我做的所有事了。」

    「你沒有家?」

    「沒有。與其承擔家庭的負累,不如乾脆沒有。」孤獨者說。

    「你沒有你的所愛?」

    「沒有,與其愛過之後便是恨,不如乾脆不去愛。」

    「你沒有朋友?」

    「沒有。與其得到還會失去,還不如乾脆沒有朋友。」

    「你不想去賺錢?」

    「不想。千金得來還復去,何必勞心費神動軀體?」

    「噢。」僧人若有所思,「看來我得趕快幫你找根繩子。」

    「找繩子幹嘛?」孤獨者好奇地問。

    「幫你自縊。」

    「自縊?你叫我死?」孤獨者驚詫道。

    「對。人有生就有死,與其生了還會死去,不如乾脆就不出生。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多餘的,自縊而死,不是正合你的邏輯嗎?」

    孤獨者無言以對。

    「蘭生幽谷,不為無人佩戴而不芬芳;月掛中天,不因暫滿還缺而不自圓;桃李灼灼,不因秋節將至而不開花;江水奔騰,不以一去不返而拒東流。更何況是人呢?」僧人說完,拂袖而去。

    下一個故事講的是尚書前去拜見景岑禪師,一番問候之後,尚書開口問道:「本性是什麼?」這個問題確實很難回答。

    景岑禪師不禁想到這樣一件事:有一天傍晚,他看到一個孕婦背著一隻竹籮走過,她衣著破舊,腳上落滿土垢,竹籮好像很重,壓得她直不起腰來。她左手牽著一個小女孩,右臂攬抱著一個更小的孩子,急忙地趕路。景岑禪師本以為這樣沉重的生活一定會讓她不堪重負的,可是她的臉上明明掛著像明月一樣溫婉的笑容。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女人,為了生活辛苦奔勞,但是她知道自己的人生尋求是什麼,所以她不但沒有覺得勞苦,反而感到十分快樂。

    想到這裡,景岑禪師終於明白了什麼是本性。看著眼前的尚書,禪師開口叫喚:「尚書!

    尚書雙手一揖:「是!」

    景岑禪師搖搖頭說道:「回答我的只是一個軀殼,而不是一個清明的生命。」

    尚書低頭想了想,眼中雲霧迷茫:「只有軀殼有口舌,才能回答你的話呀!清明的生命哪裡來的口舌?」

    景岑禪師點點頭:「是否回答都沒有關係,關鍵是要自己覺悟。要明白自己的目標,不要弄錯了人生的意義。弄錯了生活方式,必然會使自己成為生命的奴隸!

    一年夏天,懷德大師到南方的一個小鎮去雲遊宣揚佛法。這天是個集市日,當地農民都拿著自己的物產到集市上交易。

    懷德大師看見一個老太太在賣檸檬,兩角錢一個。

    老太太的生意顯然不太好,一上午也沒賣出去幾個。懷德大師不由動了側隱之心,他掏出一些錢,打算把老太太的檸檬全部買下來,以便使她能「高高興興地早些回家」。

    當懷德大師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太太的時候,老太太的話卻使他大吃一驚:「都賣給你?那我下午賣什麼?」

    漸調漸伏息奔馳,

    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

    牧童終日自忘疲——

    《受制第三》

    禍兮福兮

    世界上不存在極樂天堂,沒有人能夠逃脫不幸與不快,沒人能從世俗的煩惱中解脫出來。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凡事不能只看到壞的一面,而看不到好的一面,遇事多朝好的方面想,你就會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煩惱。

    大覺寺旁邊住著一位老太太,她每天都到寺裡來燒香,但每次總是一邊燒香一邊哭哭啼啼的。這令寺裡的老住持非常納悶。香客什麼樣的都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可就沒有像她這樣天天以淚洗面的。

    這一天老和尚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問老太太道:「你為什麼天天這樣哭個不止呢?」

    老太太這才長歎一聲:「唉!全是因為我那兩個寶貝女兒。」

    「你女兒怎麼了?」老和尚追問道。

    「你說大女兒嫁給了一個賣草鞋的,小女兒又嫁給了一個賣雨傘的,讓我這老婆子怎麼能安心呢?」老太太一邊擦眼淚,一邊說。

    「她們都有了歸宿,這不是很好嗎?」住持更覺得納悶。

    「你說得倒好!晴天,小女兒的傘賣不出去;下雨,大女兒的鞋賣不出去。我又怎能不發愁呢?」老太太反駁道。

    住持聽了,覺得有些道理,可又不覺得是那麼回事。

    「我可怎麼過呀!我可怎麼過呀!」老太太說著說著便又捶胸頓足起來。

    老和尚想了片刻說道:「你是不是可以反過來想一想呢?」

    聽到這句話,老太太停止了哭泣。「晴天,大女兒的鞋店生意紅火;雨天,小女兒的雨傘就暢銷了。晴天雨天都有生意可做,這不是很好嗎?」

    經老和尚這麼一說,老太太破涕為笑:「唉!我真是老糊塗了,怎麼就不知道反過來想一想呢?多謝大師,多謝大師。」說完便回家去了。

    從此老和尚再沒見老太太哭過,反而每次看到老太太時,她的臉上都掛滿了笑容。

    無論你是凡夫俗子還是得道高人,只要善於換角度思考問題,那麼生活必定會快樂多於煩憂。

    一個小和尚在廟裡待煩了,總覺得心情煩悶、憂鬱,高興不起來,就去向師父訴說了煩惱。

    圓通和尚聽了徒弟的抱怨說:「快樂是在心裡,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轉為煩惱。快樂是一種心理狀態,內心淡然,則無往而不樂。」

    接著,他給徒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某個村落,有個老爺,一年到頭的口頭禪是「太好了,太好了」。有時一連幾天下雨,村民們都為久雨不晴而大發牢騷,他也說:「太好了,這些雨若是在一天內全部下來,豈不氾濫成災,把村落沖走了?神明特地把雨量分成幾天下,這不是值得慶幸的事嗎?」

    有一次,太好老爺的太太患了重病。村民們以為,這次他不會再說「太好了」吧?於是,都特地去探望老太太。

    哪知,一進門,老爺還是連說:「太好了,太好了。」

    村民不禁大為發火,問他:「老爺,你未免太過分了吧?老太太患了重病,你還口口聲聲太好了,這到底存的什麼心呀?」

    老爺說:「哎呀,你們有所不知。我活了這麼一大把年紀,始終是老婆照顧我,這次,她患了病,我就有機會好好照顧她了。」

    講完了故事,圓通和尚啟發弟子:「生活在世上,能把壞事從另一個角度看成是好事,不是很有啟示嗎?只要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一切遭遇,就沒有什麼擺脫不了的憂鬱。」

    還有一個故事:一次,兩個徒弟看到屋裡飛進一隻蜜蜂,蜜蜂努力地朝窗外飛,卻被窗上厚厚的玻璃擋住了,一次次徒勞地摔下來。

    徒弟甲說:「這只蜜蜂真是愚蠢呀,既然知道這個方法行不通,為什麼還要努力呢?它這樣做即使飛一輩子也不可能成功。」

    他從中得到領悟:世上有些事,不能強求,該放手時就放手。

    徒弟乙說:「這只蜜蜂真頑強,它那麼勇敢,失敗了也不屈服。」他也從中得到啟示:做人就應該像蜜蜂那樣,鍥而不捨,敗而不餒,百折不回。

    於是,兩人爭執起來,誰也說服不了誰。

    最後,他們只好去找師父來評理:「究竟誰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呢?」

    老和尚說:「你們誰都沒錯。」

    兩個徒弟不解,心想,怎麼可能兩種觀點都對呢?難道師父是故意做好人,不讓我們再爭執了?老和尚早就看出了他們的心思,他微笑著,拿出一塊大餅,吩咐他們把大餅居中切開。徒弟二人照做了。

    老和尚問:「兩個半塊餅,你說哪半塊好,哪半塊不好?」

    他們回答不出。

    老和尚說:「你們總是看到相異的地方,而沒有看到相同的地方,形式上的差異,掩蓋了質的相同。」

    反鑒歸澄漠,

    容與含道符。

    心與理理密,

    形與物物疏。

    蕭索人事去,

    獨與神明居——

    支遁·《詠懷詩》

    適時多變

    龜兔賽跑本來就是一個寓言故事,但是,每個人都應該從中吸取教訓。要看清楚的是,做事情光有恆心是不夠的,還要有一個靈活善變的頭腦。只有這樣,你才不會經常吃苦受累。

    三更了,深遠禪師發現小徒弟還在練棍,便問:「徒兒,這麼晚了,你怎麼還不休息?」

    小和尚答道:「師父,我想打敗師兄。」

    深遠禪師說:「你師兄的悟性頗高,入門又比你早,他的武術境界你恐怕難於企及。」

    小和尚說:「師父,我想,只要有恆心、苦練習,我一定能夠超過師兄的。」

    深遠禪師搖了搖頭,給徒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龜與兔相遇於草場上,龜在誇大它的恆心,說兔不能吃苦,只管跳躍尋樂,長此以往,將來必無好結果,兔子笑而不辯。

    「多辯無益,」兔子說,「我們來賽跑,好不好?就請狐狸大哥為評判員。」

    「好。」龜不自量地說。

    於是龜動身了,四隻腳作八隻腳跑了一刻鐘,只有三丈餘,兔子不耐煩了,而有點懊悔。「這樣跑法,可不要跑到黃昏嗎?我一天寶貴的光陰,都犧牲了。」

    於是,兔子利用這些光陰,去吃野草,隨興所至,極其快樂。

    龜卻在說:「我會吃苦,我有恆心,總會跑到。」

    到了午後,龜已精疲力竭了,走到陰涼之地,很想打一下盹,養養精神,但是一想晝寢是不道德,又奮勉前進。龜背既重,龜頭又小,五尺以外的平地,便看不見,它有點眼花繚亂了。

    這時的兔子,因為能隨興所至,越跑越有趣,越有趣越精神,已經趕到離路半里許的河邊樹下。看見風景清幽,也就順便打盹兒。醒後精神百倍,卻把賽跑之事完全丟在腦後。在這正愁無事可做之時,看見前邊一隻松鼠跑過,認為怪物,一定要去追上它,看看它尾巴到底有多大,可以回來告訴它的母親。於是它便開步追,松鼠見它追,便開步跑。奔來跑去,忽然松鼠跳上一棵大樹。 兔子正在樹下翹首高望之時,忽然聽見背後有聲叫道:「兔弟弟,你奪得冠軍了!」

    兔回頭一看,原來是評判員狐大哥,而那棵樹,也就是它們賽跑的終點。那只龜呢,因為它想吃苦,還在半里外匍匐而行。

    講完了故事,深遠禪師說:「出家了首先要捨棄的是執著心,這不是讓你不思進取,虛度時光,而是讓你量力而行,保持心態的平和。」

    謀始創大業,

    問道叩玄篇。

    妙唱發幽蒙,

    觀化悟自然。

    觀化化已及,

    尋化無間然——

    東晉·廬山諸沙彌

    放下即自在

    人的一生就如一次旅行,在這條路上總有太多的東西讓人難以割捨。但並不是每一件東西都對你很重要。這就需要你分清自己真正所要的。記住,在每一次停泊時都要清理自己的口袋:什麼該丟,什麼該留,把更多的位置空出來,讓自己活得更輕鬆、更自在。

    有一年,悅淨大師決定和幾個弟子去甘肅雲遊。當時,正逢該地區發生嚴重的旱災。悅淨大師的行囊中,塞滿了食具、切割工具、衣物、指南針、觀星儀、中草藥等。他認為這樣就為旅行做好了萬全之備。

    一天,當地的一位土著嚮導檢視完悅淨大師的背包之後,突然坦率地問了一句:「這些東西讓你感到快樂嗎?」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