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學指歸 第33章 論禪札記 (4)
    省(左目右上囪下心)死在紹聖三年【1096】,年五十五。見子由的《逍遙(左目右上囪下心)禪師塔碑》。【《後集》廿四】

    朱子四字訣

    寧煩毋略,寧下毋高,寧淺毋深,寧拙毋巧。【《答汪尚書》,甲申十月廿三日,隆興二,1164,朱子三十五歲】

    寧詳毋略,寧下毋高,寧拙毋巧,寧近毋遠。【李方子錄,戊申以後,淳熙一五,1188,朱子五十九歲】

    寧詳毋略,寧近毋遠,寧下毋高,寧拙毋巧。【廖謙錄,甲寅紹熙五,1195,朱子六十五歲】

    看《語類》十一,一七下蓋卿甲寅記,百廿二,一,伯羽記。

    某塊坐窮山,絕無師友之助,惟時得欽夫書問往來,講究此道。近方覺有脫然處。潛味之久,益覺日前所聞於西林而未之契者,皆不我欺矣。幸甚幸甚。恨未得質之高明也。【朱子三十一歲時,——紹興三十年庚辰,1160,——往延平謁李侗,「退而寓於西林院惟可師之捨,以朝夕往來受教焉。閱數月而後去。」他三十三歲,——1162,——又住西林院】

    元來此事與禪學十分相似,所爭毫末耳。然此毫末卻甚佔地步。今學者既不知禪,而禪者又不知學,互相排擊,都不劄著痛處。亦可笑耳。【《續集》五《答羅參議》,此書無年月,但王白田編在乾道二年丙戌——1166,——朱子卅七歲時,似不誤】

    李侗有《與羅博文書》【《王譜》一上,二一——二二】——原稿至此為止。

    5所謂「六祖呈心偈」的演變

    【一】敦煌本《壇經》

    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此處可以看出惠能故事的作者擬作了兩首偈,而沒有決定用那一首,就把兩首暫時都保存在稿本裡。敦煌寫本此節保存的正是這兩首原稿的狀態。

    11世紀裡西夏文譯的《壇經》殘本還保存這兩首的原樣子。羅福成譯文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法常清淨,如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即如明鏡。

    明鏡本清淨,如何惹塵埃?

    西夏文譯本及羅譯,見北平圖書館館刊四卷第三號。

    【二】日本京都堀川興聖寺本《壇經》

    此本的底本是紹興二十三年【1153】蘄州刻本,而蘄州刻本的底本是天聖九年【1031】晁回第十六次看過的惠昕在乾德五年【1967】改訂的兩卷十一門寫本。興聖寺本,昭和八年【民國二十年,1933】影印。

    此本的「六祖呈心偈」已刪兩首,存一首: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

    【三】日本加賀大乘寺出來的道元寫本

    此本昭和十年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