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雨滿天悟禪機 第10章 上篇:慧海佛光 (6)
    白召入眾教授師還來眾中。禮僧已,至打靜處,打靜二下。合掌立白言:大德僧聽乃至白如是。打靜二下。白已,至門限內舉手呼言:某甲來!

    來已。為捉衣缽,令禮僧足已,至羯磨師前,互跪合掌吃戒。

    乞戒教授師至羯磨師前,互跪合掌,將衣缽付羯磨師。

    立起,為受者正衣服,安慰其心。語云:此戒法唯佛出世,樹立此法。秘故勝故,不令俗之聞之。

    故六道之中,唯人得受,猶含遮難,不得具受。汝今既無,甚是淨器。當深心乞戒,須臾之間入三寶數。若輕浮心,戒不可得。又語言:計乞戒法乃至拔濟我。三乞已,教授師復坐。教授受差所任事已畢。

    戒師和問羯磨師乃從座起,禮僧已,至打靜處,打靜二下.互跪合掌白言:大德僧聽乃至白如是。打靜二下。

    正問羯磨師即著本座,受者往座前互跪合掌。羯磨師打靜二下,把拂應言:

    此安陀會乃至汝今有如是病無耶?並如上一一具答,打靜一下。又云:六道眾生乃至諦受。打靜二下。《鈔》中廣說受前開導之語,應事前預習,故今不錄。

    正授戒體羯磨師即從座起,禮僧已,至打靜處。受者禮僧已,互跪合掌。羯磨師打靜二下,互跪合掌,應先告僧言:大眾慈悲,佈施其戒。同心共秉,願勿異緣,令他不得。應四顧望之,不令有非別之相。又告僧言:眾僧聽作羯磨。

    又打靜二下言:大德僧聽乃至白如是。打靜一下。又應語受者言:已作白己,僧皆隨喜。

    今作羯磨,動彼戒法,莫令心沉舉,常用心承仰。又白僧言:當聽羯磨。

    打靜一下言:大德僧聽乃至誰不忍者說。打靜一下。

    又應語受者言:已作初羯磨,僧皆默可。今十方法界善法,並皆動轉。當起欣心,勿縱怠意。

    打靜一下言:大德僧聽乃至誰不忍者說。打靜一下。

    又應語受者言:已作二羯磨法,僧並和合。今十方法界善法,並舉集空中。至第三羯磨竟時,當法界功德入汝身心。余一羯磨在,汝當發身總虛空界,心緣救攝三有眾生,並欲護持三世佛法。又白僧言:願僧同時慈濟前生,同共合掌佐助,舉此羯靡。

    打靜一下言:大德僧聽乃至誰不忍者說。打靜一下。

    次又打靜一下言:僧已忍乃至如是持。打靜二下,羯磨師還著本座,受戒者立起。

    此時應須量影,為記受戒時日,如律所明。今從略。

    說隨相及四依次受戒者至羯磨師前,互跪合掌。師打靜二下把拂應言【依《鈔》應先說勸持之文,今略】:善男子聽乃至能持。此說隨相四重戒。

    打靜一下復言:善男子聽乃至得受。此說四依法。

    打靜一下復言:汝已受戒已乃至阿闍梨。

    打靜二下,羯磨師立起復位。

    自慶禮辭受者至佛前,禮佛已互跪。說自慶偈云:

    遇哉值佛者,何人誰不喜?!福願與時會,我今獲法利。

    次禮眾僧。復禮和尚二闍梨及七證師,在前而去。大眾退席。

    且依《事鈔》《羯磨》等略錄,其錯脫處俟後改正。南山晚年,別撰《戒壇圖經》,廣明受戒之法。俟後暇時,精密研審,再依彼輯錄。丁丑二月居晉水南阤初稿,四月居青島湛山寺第一次修正,弘一。

    結戒場及大界法略例

    是為蘭若處僧坊院相周匝。依院相結大界中結戒場之例。

    古傳戒場圖在露地,以小牆圍之。此圖且依日本密宗所學說一切有部圖而慕寫,與南山律頗有不同,聊備參考。

    一小牆高二尺許。

    二旁開小門。

    三地基約高五寸。

    四中有小塔高與人齊。

    五塔前供桌。

    六受戒時羯磨師問遮難處。

    七打靜用砧及槌。此是秉羯磨處。

    八眾僧坐處。

    新擬定湛山寺戒場圖【依講堂結】:

    新擬定湛山寺戒場及大界圖【大界依院相結】:

    行法次第——

    敷座席戒場內外各敷座.

    打犍槌應長打百二十下。分初、中、後,各四十下。若僧少者,唯打初四十下,名三通也【或有先打二下,作前方便】。

    圖見附錄:

    打靜用槌——

    砧——

    取槌法屈右手第四、五指,以余三指把之。靈芝云:打槌止為白告靜眾,不同鍾磐打為事用也。

    集僧蘭若處僧坊院相周匝。若依院相結大界者,宜準可分別聚落,但集院內之僧。白告眾僧生已。維那立起,禮僧足。至打靜處,打靜二下。互跪合掌【僧應互跪,

    而亦通長跪;若尼則唯長跪】,白云:諸大德僧等,莫怪此集。今有結戒場及大界事,須僧同秉。各願齊心,共成遂也。打靜二下,復座。

    唱戒場相預差一比丘唱之。其人應從座起。禮僧足已。至打靜處,打靜二下。互跪合掌,作如是言【以下唱相依湛山寺戒場及大界圖】:

    大德僧聽:我【此住處】比丘為僧唱四方戒場相:從堂內東南內角,西回至西南內角;從此北回至西北內角;從此東回至東北內角;從此南回還至東南內角。此是戒場外相一周訖。三唱已告僧云:已唱戒場相訖。打靜二下復本座。

    結戒場法秉羯磨師乃從座起,禮僧足已。至打靜處,打靜二下,互跪合掌——

    問言:僧集否?

    維那互跪答云:僧已集。

    羯磨師打靜一下,又問言:和合否?

    答:和合。

    同前:未受具戒者出。若有即遣出。

    答云:未受具戒者已出。若無即云:此眾無未受具戒者。

    同前:僧今和合何所作為?

    答云:結戒場羯磨。

    羯磨師打靜一下,又二下。乃唱白辭:大德僧聽乃至白如是打靜一下,次又一下。乃作羯磨:大德僧聽乃至誰不忍者說。打靜一下,次又一下。乃誦下文:僧已忍乃至如是持。打靜二下,眾僧出戒場外。

    依《僧衹律》作白已問僧成就否?僧中知法者答言:成就。羯磨已,亦爾。若白四羯磨者,第一第二第三,亦如是別別問答。此唱相文甚簡略。若委明者,如《事鈔》。

    唱大界相同前——

    大德僧聽:我比丘為僧唱四方大界內外相。先唱內相:戒場牆外東南穿牆成就外角,此是大界內相東南角標。從此西回至西南穿牆成就外角,從此北回至西北穿牆成就外角,從此東回至東北穿牆成就外角,從此南回還至東南穿牆成就外角。此是大界內相一周訖;次唱外相:寺院正門內大牆東南內角,此是大界外相東南角標.從此西回至正門內西南內角,從此北回穿西院牆成就凹入西南內角,又從此西回至西院內西南內角,從此北回穿牆至西北內角,從此東回至東北內角,從此南回還至東南內角。此是大界外相一周訖。彼為內相,此為外相,此是大界內外相一周訖。三唱已,告僧云:已唱大界內外相訖。復本座。

    結大界法依前可解。

    阤此乃草稿,不免錯脫,俟後改正。丁丑二月,居晉水南初稿。四月居青島湛山寺,第一次修正。弘一。

    萬壽巖念佛堂開堂演詞

    今日萬壽禪寺念佛堂開堂,余得參末席,深為榮幸!近十數年來,閩南佛法日益隆盛;但念佛堂尚未建立,悉皆引為憾事。今由本寺住持本妙法師發願創建,開閩南空氣之先。大眾歡喜,歎為稀有!

    本妙法師英年好學,親近興慈法主講席已歷多載,於天台教義及淨上法門悉能貫通。故今本其所學,建念佛堂,弘揚淨上,可謂法門之龍象、僧中之芬陀也。

    今念佛堂既已建立,而欲如法進行,維持永久,胥賴護法諸居士有以匡輔而助理之。

    考江浙念佛會規則,約分兩端。一為長年念佛;二為臨時念佛。

    長年念佛者:齋主供設延生或薦亡牌位,堂中住僧數人乃至數十人,每日念佛數次;

    臨時念佛者:齋主或因壽誕或因保病或因薦亡,臨時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陸經懺之變相。

    以上二端中,長年念佛尚易實行。因規模大小,可以隨時變通,勉力支持,猶可為也;若臨時念佛,實行至為困難。因舊日習慣,惟尚做水陸誦經拜懺放焰口等,今遽廢此習慣改為念佛,非易事也。

    印光老法師文鈔中,屢言念佛勝於水陸經懺等。今略引之:

    《與徐蔚如書》云:「至於七中,及一切時一切事,俱宜以念佛為主。何但喪期?!以現今僧多懶惰,誦經則不會者多;而又其快如流,會而不熟,亦不能隨念。縱有數十人念者無幾。惟念佛則除非不發心,決無不能念之弊。又縱不肯念,一句佛號,入耳經心,亦自利益不淺。此余決不提倡作余道場之所以也。」

    又《復黃涵之書》數通中,皆言及此。文云:「至於保病薦亡,今人率以誦經拜懺做水陸為事。余與知友言.皆今念佛,以念佛利益多於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何以故?誦經——則不識字者不能誦;即識字而快如流水——稍鈍之日舌亦不能誦。懶人雖能亦不肯誦,則成有名無實矣!拜懺做水陸亦可例推。」

    「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者。即懶人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則一句佛號固已歷歷明明灌於心中。雖不念與念亦無異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非持欲者,有不期然而然者。為親眷保安薦亡者皆不可不知。」

    又云:「至於作佛事,不必唸經拜懺做水陸,以此等事皆屬場面。宜專一念佛,俾令郎等亦始終隨之而念;女眷則各於自室念之,不宜附於僧位之末。如是則不但尊夫人令眷實獲其益,即念佛之僧並一切見聞無不獲益也。凡作佛事,主人若肯臨壇,則僧自發真實心;倘主人以此為具文,則僧亦以此為具文矣!」

    又云:「做佛事一事,余前已詳言之。析勿徇俗,徒作虛套。若念四十九天佛,較誦經之利益多多矣!」

    又《復周孟由昆弟書》云:「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別佛事。並令全家通皆懇切念佛,則於汝母於汝等諸眷屬及親戚朋友,皆有實益。」

    又云:「請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時汝兄弟必須有人隨之同念。」

    統觀以上印光老法師之言,於念佛則盡力提倡;於做水陸誦經拜懺放焰口等,則雲決不提倡。又雲念佛利益多於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又雲誦經拜懺做水陸有名無實。又雲唸經拜懺做水陸等事皆屬場面。又雲徒作虛套。老法師悲心深切,再三告誡。智者聞之,詳為審察,當知何去何從矣!

    廈門泉州諸居士,歸依印光老法師者甚眾。惟望懍遵師訓,努力勸導諸親友等,自今以後,決定廢止拜懺誦經做水陸等,一概改為念佛。若能如此實行,不惟閩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維持永久,而閩南諸邑人士,信仰淨土法門者日眾,往生西方者日多。則皆現前諸居士勸導之功德也。幸各勉旃!

    註釋:

    萬壽禪寺:位於廈門萬壽巖【又名山邊巖】;念佛堂:為該寺所新增設。此舉亦為閩南佛寺首開新風氣。

    本妙法師:又名廣演,福建同安人。一九二七年在廈門萬壽巖出家,二年後參侍興慈法主。不久寺主圓寂,即歸任萬壽禪寺住持。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委託性願法師禮請李叔同首居萬壽巖。翌年在廈門加入南山律學苑,成為李叔同之學律弟子。一九三六年謝世,李叔同特撰《本妙法師傳》。

    印光老法師文鈔:即《印光老法師文鈔》。一九二ま年由周孟由、朱赤萌、黃幼希根據初續編增訂編定為四卷本【又名增廣本】,交由商務印書館印行。書前刊有李叔同《題詞》。

    周孟由:為近代溫州名居士。一九二一年,曾與人迎請李叔同首次移居溫州慶福寺。李叔同居此多年之飯食資由其弟周群錚佈施。

    泉州開元慈兒院講錄

    我到閩南已有十年。來到貴院也有好兒回。每回到院,都覺得有一番進步,這是使我很喜歡的。貴院各種課程,都有可觀,其最使我滿意讚歎的,就是早晚兩堂課誦。古語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諸生倘非夙有善根,怎得來這電讀書又復得聞佛法呢?!今這樣真是好極了!諸生得這難得機緣,應各各起歡喜心,深自慶幸才是。

    我今講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中為法捨身幾段故書給諸位聽。現在先引《涅槃經》一段來說。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前,當無佛法時代,曾作婆羅門。這位婆羅門,品格清高,與眾不同,發心訪求佛法。那時忉利天王在天宮瞧見,要試比婆羅門有無真心,化為羅剎鬼,狀極兇惡,來與婆羅門說法,但是僅說半偈【印度古代的的習慣以四句為一偈】,婆羅門聽了羅剎鬼所說的半偈很喜歡,要求羅剎再說後半偈,羅剎不肯。

    婆羅門力求,羅剎便向婆羅門道:「你要我說後半偈也可以,你應把身上的血給我飲,身上的肉給我吃,才可許你。」婆羅門為求法故,即時答應道:「我甚願將我身上的血肉給你。」羅剎以婆羅門既然誠懇地允許,便把後半偈說給他聽。婆羅門得聞了後半偈,真覺心滿意足,不特自己歡喜,並且把這偈書寫在各處,遍傳到人間去。

    婆羅門在各處樹木山巖上書寫此四句偈後,為維持信用,便想應如何把自己肉血給羅剎吃呢?他就要跑上一棵很高很高的樹上,跳躍下來,自謂可以喪了身命,便將血肉給羅剎吃。羅剎那時看婆羅門不惜身命求法,心中十分感動。當婆羅門在高處捨身跳下,未墜地時,羅剎便現了天王的原形,把他接住——這婆羅門因得不死。羅剎原系忉利天王所化,欲試試婆羅門的,今見婆羅門求法如此誠懇,自然是十分歡喜讚歎。若在婆羅門,因志求無上正法,雖棄捨身命,亦何所顧惜呢!

    剛才所說,婆羅門如此求法困難,不惜身命。諸位現在不要捨身,而很容易的得聞佛法,真是大可慶幸呀!

    還有一段故事,也是《涅槃經》上說。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