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語 第1章 :\"啼聲帶語\"第一月 (1)
    嬰兒的第一聲啼哭,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語言,它是新生命誕生的見證。小寶寶就像天使一樣,伴著響亮的嬰啼來到了期盼已久的父母身旁。寶寶出生就會哭,哭是新生寶寶表達需要的第一語言,他們以皺眉、縱鼻、擺頭表示厭惡,以微笑反映舒適愉快。小寶貝們除了能發出有意義的哭聲外,還會從喉嚨裡發出"ei""ou"等聲音來幫助自己與外界溝通。年輕父母一定要讀懂寶寶的需求,學會與小寶貝進行嬰語交流,當好寶寶的"保護神"。

    嬰語世界——聆聽寶寶說什麼

    1.體重

    世界衛生組織將出生時體重超過2500克(含2500克)的嬰兒稱為健康嬰兒,出生時體重不足2500克(不含2500克)的嬰兒稱為低體重兒,孕期不足37周的嬰兒稱為未成熟兒。雙胞胎出生時個體體重低於2500克者較多,所以在產院一般作為未成熟兒來處理。未成熟兒需採取相應的措施照料。

    ☉"媽媽我很棒,我很健康!"

    新生兒出生時如體重超過2500克,肌膚紅潤,富於彈性,哭聲響亮,手腳活動自如,那新爸爸媽媽就可以放寬心了,因為你的小寶寶是一個健康的嬰兒,他已經闖過了人生的第一關。

    ☉"我身體很弱,需要爸爸媽媽更多的關愛。"

    未成熟兒身體很虛弱,身體各器官發育不成熟,生活能力差,必須精心護理。父母要注意觀察未成熟兒的臉色和呼吸變化。若發現他臉色青紫、呼吸不規則、體溫不升,就需要及時進行治療護理。

    ☉"媽媽的奶水是我成長的黃金搭檔。"

    嬰兒出生後,母體供給的養分在斷臍時就中斷了。此時,母乳尚未下來,可以先給20∼30毫升5%∼10%的葡萄糖水,目的是減少低血糖、脫水及黃疸的發生;新媽媽也要盡可能早地給寶寶餵母乳,大多新生兒是在出生後3∼6小時開始哺乳。

    未成熟兒應給予母乳或早產兒配方乳餵養。體重在2000克以下的早產兒,應在出生後12小時開始餵奶;對有吸吮能力的早產兒,應直接哺餵母乳;吸吮能力差的,可先擠出母乳,然後用滴管緩慢滴入嬰兒口中。

    ☉"別打擾我,我要睡覺覺。"

    新生兒除了吃、尿、拉以外的時間大多是在安穩地睡眠,一天可以睡20小時左右。媽媽最好不要抱著寶寶睡,也不用遮光,但需有一個乾淨、舒適、溫度適宜的環境。

    ☉"媽媽,讓細菌遠離我!"

    未成熟兒抵抗力低,預防感染十分重要。對生活能力較強的未成熟兒,可定時用溫水擦身,注意檢查他的皮膚是否正常;要注意嬰兒口腔護理,隨時吸出口腔內分泌物,檢查口腔內有無異常。早產兒要盡量減少與外人接觸,特別是不能接觸病人,謝絕外人探望;母親餵奶時,應洗淨手和乳頭,戴好口罩,避免一切感染的可能。

    ☉"我很瘦小,我怕冷!"

    未成熟兒棕色脂肪多,產熱不足,體溫調節能力差,多見低體溫,甚至出現體溫不升。加強未成熟兒的體溫護理十分重要,力求達到溫度恆定、適宜、適當。對於體重只有1000~1500克的早產兒,室內溫度要保持在24℃∼25℃,濕度在70%;對於體重在1500~2000克的早產兒,室內溫度要保持在25℃∼27℃,濕度在60%。

    2.大便

    新生兒的胎糞一般在嬰兒出生後3∼4天內排盡,之後轉為正常的黃色糞便。如果嬰兒是用母乳餵養的,則大便呈金黃色、稀糊狀;如果嬰兒完全是用牛奶或奶粉餵養的,則大便呈淡黃色,常常較干,可堆起來;混合餵養者則大便性狀介於以上兩者之間。新生兒每天大便次數不定,一般為2∼5次,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大便次數要多一些。

    ☉"媽媽別擔心,其實我肚子不痛!"

    有的新生兒每次換尿布時,尿布上都有大便,如果大便較均勻、水分不多、不含黏液或者偶爾帶有少許奶塊,這都是正常現象。

    ☉"媽媽,是不是我吃的糖太少啦?"

    人工餵養的新生兒如果發現大便呈灰色、質硬、較臭,多表示所吃東西中蛋白質過多而糖分過少,應改變所用奶粉的品種或改變牛奶和糖的比例。

    ☉"我吃的奶粉好甜啊!"

    如果寶寶大便呈深棕色泡沫狀,多由於食物中澱粉類或糖分過多所致(如奶粉中加糖過多、過早添加米湯等穀類食物等)。這種情況也多見於人工餵養的嬰兒,通過適當調整飲食結構多能恢復正常。

    ☉"媽媽,我沒吃飽哦!"

    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如大便呈深綠色黏液狀多表示母乳不足,孩子處於半飢餓狀態,須增加母乳餵養量,如母乳確實不足則應添加鮮牛奶、奶粉等。

    ☉"我消化不良了。"

    如果嬰兒每天有5∼10次蛋花湯樣大便,並含有較多未消化的奶塊,一般無黏液,這一般表示嬰兒消化不良。這種情況多見於吃牛奶或奶粉的嬰兒。如為母乳餵養則應繼續用母乳餵養,一般不必改變餵養方式,也不必減少奶量及餵奶次數,多能自然恢復正常;如為混合或人工餵養,仍應繼續餵養,但可適當調整飲食結構。如果2∼3天大便仍不正常,則應請醫生診治。

    ☉"太油膩了,我抵制高脂肪食物!"

    如果嬰兒大便呈淡黃色、液狀、量多,像油一樣發亮,在尿布上或便盆中如油珠一樣可以滑動,這樣的油性大便表示食物中脂肪過多。這種情況多見於人工餵養兒,需要調整飲食結構,如適當增加糖分或暫時改服低脂奶等(注意,低脂奶不能作為正常飲食長期吃)。

    3.尿量

    正常新生兒在分娩後立即排尿,或在分娩過程中排尿。一般而言,出生後一周內,嬰兒尿量少,每日3∼4次。但有些新生兒在出生後2~3天內無尿。有的爸爸媽媽發現嬰兒出生後一天內無尿就著急了,立即把孩子抱到醫院去,增加了新生兒與病人接觸的機會,這對孩子是不利的。如果媽媽發現寶寶的尿量明顯減少了,則應馬上分析一下原因,並及時採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我還沒有吃奶,怎麼會有尿啊!"

    新生兒尿量少可能是其出生後沒有吃奶,攝入的液體量太少。因此,在新生兒出生後12個小時內應該開始餵奶,以保證其足夠的水分。如果超過上述時間仍無尿,應檢查其膀胱內是否有尿,並及時咨詢醫生。

    ☉"我太愛運動了,給我多補點水吧!"

    排除病理性因素在外,一般寶寶的尿色變黃,往往與飲水量、出汗情況有關,爸爸媽媽不必過於緊張。爸爸媽媽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要注意在寶寶活動量大、出汗多的時候,及時給寶寶補充充足的水分。

    ☉"我脫水了,快帶我去看醫生!"

    嬰兒越小,其尿的濃縮和重新吸收功能就越不成熟,如果寶寶是因為發生嘔吐或腹瀉引起尿量減少,那麼水分大量排出體外,會造成脫水和電解質平衡紊亂。如果發生這樣的情況,爸爸媽媽就要及時帶寶寶看醫生。

    ☉"媽媽別慌,這不是血尿!"

    溶解在尿中的尿酸一旦結晶,便呈現粉紅色或者較紅的小顆粒。有的媽媽看見尿布上有粉紅色的小顆粒,就會誤認為是血尿,一下子變得十分緊張。其實尿中出現少量結晶,一般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尤其是夏天常常會出現這類情況。

    4.體溫

    新生兒出生前生活在溫暖、充滿羊水的子宮環境下,環境溫度為37.2℃∼37.7℃,使新生兒體溫很容易保持在恆定狀態。由於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尚未發育完善,體溫易受外界環境溫度的影響,時而會高燒或是出現嚴重低體溫。

    ☉"媽媽,我要喝水!"

    新生兒由於攝水量不足,可出現發熱(38℃及以上),即"脫水熱",過去稱其為"新生兒一過性發熱"。自從實行出生後12小時內授乳以來,這種情況明顯減少。對於攝水量不足引起的嬰兒體溫升高,只要補給水分即可退熱。

    ☉"媽媽,我好熱,給我降降溫吧!"

    新生兒發熱可以分為:低熱,37.3℃~38℃;中等熱度,38.1℃~39℃;高熱,39.1℃~41℃;超高熱,41℃以上。嬰兒高燒時要及時就醫。低熱時因孩子太小盡量不要吃藥,採取一些物理降溫的辦法,看看有沒有改善,並且要多次測量體溫,有的孩子白天可能體溫降下來,可是一到晚上又升高了,所以媽媽一定要注意觀察。

    溫馨提示

    嬰兒發燒時的注意事項

    ☆保持空氣流通,室溫要適宜。房間溫度宜控制在25℃∼27℃。

    ☆可用溫水擦拭前額、頸旁、腹股溝或腋下等處。

    ☆如果寶寶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就要脫掉過多的衣服,進行散熱。

    ☆多給寶寶喝水,既可以防止脫水,又可以使體溫降下來。

    ☆高燒時,還要注意保護眼睛。

    ☆如果體溫超過38.5℃,應合理使用退燒藥,並及時到醫院就診。

    ☉"媽媽,我好冷,我需要溫暖。"

    新生兒出現嚴重低體溫是因為皮下脂肪較薄,皮膚毛細血管豐富,體表面積相對較大,較容易散熱。這些特點使新生兒出生時從一個溫暖的環境進入到一個溫度低的外界環境,體內的熱量主要消耗在抵禦寒冷上,這會妨礙嬰兒正常的生長發育。如保暖不好,就會散失很多熱量,嚴重時會出現低體溫(體溫35.5℃及以下)而引發新生兒硬腫症。

    溫馨提示

    新生兒硬腫症

    新生兒硬腫症主要表現為體溫低下,其特徵是皮膚改變,表現有四點:

    ☆涼:輕者局部皮膚發涼,重者全身皮膚發涼。

    ☆硬:早期是皮膚緊張,不易捏起。

    ☆腫:在皮膚及皮下脂肪變硬的部位,按壓可有凹陷性水腫。

    ☆變色:皮膚發硬早期呈紅色,嚴重時變成紫紅色。

    除以上這些典型表現外,還表現有不吃、不哭、不動等,這也與皮膚及皮下脂肪僵硬有密切關係。硬腫症嬰兒常並發肺炎和敗血症,出現這樣情況應及時就醫。

    5.頭皮血腫

    在出生後第2天或第3天,有時會發現在嬰兒頭頂偏左或偏右處有個腫包,使嬰兒的頭大多呈橢圓形,觸摸有如橡膠感,輕輕按壓,嬰兒也不哭鬧,似無痛感,這樣的情況一般兩三天後也沒有什麼變化。如果仔細觸摸就會感覺到腫包的周圍骨質隆起,腫包的下方好像根本沒有頭骨,這就是新生兒頭皮血腫。

    ☉"是我著急看世界把頭擠了個包!"

    腫包是因為顱骨的骨膜下出血,與嬰兒在出生時受產道壓迫使顱骨重疊、部分血管破裂有關。這種現象一般都可自愈,一般在一到兩個月時就看不出來了,但也有半年後也不完全消失的。

    ☉"好看的小腦瓜不是用枕頭睡出來的!"

    有些老說法說孩子的頭型不好看,要用枕頭矯正,這是錯誤的。新手媽媽不必考慮如何用枕頭等來矯正寶寶的頭型,此時最好不用枕頭。為了讓寶寶的頭型比較好看,媽媽在餵奶後,可以先讓寶寶側向右邊睡,兩個小時之後再將寶寶翻向左側睡。如此一來,寶寶的頭型就可以修飾得比較好看。

    ☉"針頭有細菌,別碰我!"

    禁止用注射器把腫包裡面的血抽出來,因為不動它,腫包就會在無菌狀態下慢慢吸收,用注射器抽吸常常可將細菌帶進去而引起化膿感染。頭皮血腫是顱骨外側的異常,與腦部的後遺症無關。

    6.囟門

    嬰兒出生時頭頂部兩塊沒有骨質的"天窗",醫學上稱為"囟門"。後囟門一般在出生後3個月閉合,前囟門要到1歲半才閉合。囟門的表面是頭皮,下面是腦膜,此外是大腦和腦脊液。將手指輕放在囟門上,可以感到跳動,那是腦脊椎壓力隨著心臟搏動、血壓變化而變化,與脈搏一致。

    ☉"我的囟門是平的,我很健康。"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