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裡森·馬登成功智慧思想全書 第12章 天下絕無不熱烈勇敢地追求成功,而能取得成功的人 (4)
    年輕人剛剛踏入生活,正像剛剛跨上馬鞍的騎手,許許多多美麗的圖畫展現在眼前。這些圖畫,就是編織美好願望的藍本,能強烈地吸引和推動我們去爭取未來。伏爾泰說:「人類最可寶貴的財富是希望,希望減輕了我們的苦惱,為我們在享受當前的樂趣中描繪來日樂趣的圖景。如果人類不幸到目光只限於考慮當前,那麼人就會不再去播種,不再去建築,不再去種植了……沒有了希望,我們就會缺少一切。」

    惋惜已失去的東西不如珍惜仍存在的一切

    奧裡森·馬登說:「你必須設定對你有意義的目標,你必須知道何去何從。目光要往前看,這樣才不會在生活中迷失自我。」

    二次大戰期間,有一個猶太女人,眼睜睜看著德國納粹黨把她3個月大的小嬰兒摔死,並把她和她丈夫關進集中營裡,從此兩地相隔,不通音訊。她在集中營裡受到慘無人道的虐待,德國兵動不動就把她打得血流滿面。她過的是地獄般的生活,未來一片晦黯。

    有一天,她突然看到集中營外面走過一個小女孩,拿著一朵花。當時她想道:「有朝一日,我也要拿著一朵花,在外面的世界走!」就是這個小小的心願,使她重新點燃生命的火花,堅強地活下去。終於在3年後,德國戰敗時,她離開了集中營,與丈夫團圓了。

    我們現在的生活比這位女士好得多,物質文明的發達,為我們在各方面都提供了莫大的便利,為什麼現代人反而覺得心裡很空虛?覺得每天的生活只是一連串的呆板和無奈呢?那是因為我們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所致。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做法,用不著處處跟別人比較,或迎合別人的要求。天生我材必有用,各人有各人的目標。一件事情,只要自己認為很有意義、很重要,就是一個值得努力的目標。例如,完成一件很艱巨的工作,或親手烘製一個蛋糕與朋友分享,都是一種成就,可以帶來無限的喜悅。

    人生沒有一帆風順的,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始終念念不忘過去的失敗,而錯過許多生活樂趣,實在是很可惜的。我們的眼睛生在前面,就是要我們往前看,替未來打算的。

    「不要計算已經失去的東西,數數還剩下的東西。」這是英國的哥特曼博士的一句名言。人一生的所有一切,是因人的思維而決定的。

    丟失什麼東西時,別再去想已經丟失掉的那個東西,看一看還剩下什麼東西。抱有這種思維習慣的人太少了。正如詩人丁尼生所說「從失望中不會產生任何東西」,總去想那些已經失去的東西,這種悲觀主義者,常常煩惱或者緊張、不安。

    例如,攜帶5萬美元出門,可是其中3萬美元在途中丟失。如果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就會動輒想起已經丟失的3萬美元,唉聲歎氣,那麼,後悔、懊惱的情緒總是困擾著他。

    另一方面,樂觀主義者則認為「不錯,還剩了2萬美元呢!」「要是一分不剩,那不是乾瞪眼嗎!」3萬美元已經不會失而復得,這是既成事實,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決定了你的精神狀態的好壞。

    是注意已經失去的東西,還是珍惜仍存在的東西?習慣於運用哪一種思考方式,決定你的人生是灰暗、憂鬱的,還是明朗、愉快的。

    不論在任何悲慘的情況下,積極思維方式本身決定了你是幸運的並且你對此深懷感激。相反,原本是非常幸運的,也因為你的消極方式本身而使你總是不滿意,憤憤不平。

    肯定一切並積極向前進取,這種思維方式是保護你自己不受困擾,不受傷害的強大武器。只有擁有這一武器,才能夠在人生的各種各樣的考驗中獲取勝利。

    美國某些城市裡,夜晚無家可歸的流浪者,他們會認為自己是大富翁嗎?答案肯定是「不」,那麼,會有人認為他們是大富翁嗎?按一般常規來看,決不可能有那樣的人。然而,現實生活中確有這樣的人。

    這個人是美國房地產大王德那路得·圖蘭浦,正如他所說:「這世界上沒有人比我受到的打擊更大。」曾經,因為生意慘敗,他一度負債高達1000億美元。有一天,他走在大街上,剛巧看到了一些流浪者。他指著那些流浪者對隨從們說:「看看他們,你們也許不敢相信,他們的資產超過了1000億美元呢!」的確,流浪者的資產是「0」,但是他們沒有1000億元的負債。在負債1000億美元的圖蘭浦看來,流浪者們同樣擁有著1000億美元的資產。

    也就是說,沒有一份資產的人與負債1億元的人相比時,可能會認為「我自己擁有1億元資產」。在意已經擁有的東西,高度評價你仍舊擁有的東西,這尤為關鍵。

    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是一個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方式之一,處理任何問題都適用。

    對待一生中碰到的每一次考驗,都必須從兩種思考方式中選擇一種:一種是注意已經失去的東西,另一種是注目還存在的、還剩下的東西。

    即使失去了某種東西並且又面臨危機,那不是還未到失去全部、一點不剩的地步嗎?你手邊不是還剩下一些嗎?

    將精力集中在存在的、剩餘的東西上,並靈活處理。這樣一來,正像「因禍得福」這句諺語所說,危機正是機遇的起點;而大危機是大機遇的起點。

    改變自我心像,開拓新的生活

    奧裡森·馬登指出:不管我們是否瞭解,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張心理的藍圖或一幅自己的畫像。在我們的知覺裡,這張圖像或許模糊不清;事實上,我們也可能不瞭解它。但是,這幅圖像卻是存在的,它完整詳細地擺在那裡。所謂的自我心像,是「我是何種人」的自我觀念,是由我們的自我信念所塑造成的。大部分的自我信念,都是從我們過去的經驗、成功、失敗、屈辱、勝利、以及他人對我們的反應——特別是童年早期的經驗所形成的。由此,我們建造了自我。就我們自身而言,自我的一項觀念或信念一旦繪進這幅畫裡,這種觀念或信念就變成真的,我們不會去懷疑它的效用,反倒會秉著這個似真的觀念或信念去行事。

    普雷斯考特·萊基是自我心像心理學的一位先驅,他在這方面做了一項最早也是最令人心服的實驗。他認為個性是一組觀念系統,而各個觀念之間會互相牽繫,不符合此系統的觀念會被排斥,不被取信,也無法引導人的行為;與此系統相符合的觀念,則會馬上被採納。此觀念系統的中心物,亦即其理論的基石,就是個人的自我理想、自我心像,或是自我觀念。身為教師,萊基得以有機會在成千的學生中實驗他的理論。

    萊基的理論認為:一位學生對某學科有困難,可能是因為他覺得這一學科不適合自己。萊基相信,只要能改變這個學生潛伏著的自我觀念,他對此科的態度一定會因之轉變;只要能誘導這位學生改變他的自我定義,他的學習能力也會改變過來。有位學生在100個詞內拼錯了55個字,因而輸掉很多分,喪失了一學年的學分;但是第二年,他得到平均91分的成績,成為全校的拼寫冠軍。另一位男生因成績太差而被勒令退學,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後,他的成績卻一直保持90多分。一位女生的拉丁文四次不及格,經過學校心理顧問三次約談後,卻以84分的成績通過。一家鑒定機構告訴一位男生,說他缺少英文細胞,第二年他卻光榮地贏得校內文學獎的提名。

    這些學生的問題,並不在於他們的遲鈍或基本能力的缺乏,而是在於他們自我心像的不適合(「我沒有數學頭腦」,「我本來就是差勁的拼寫者」)。他們認為錯誤與失敗是必然的,不說:「那次考試我沒通過。」(敘述的、事實的),卻說:「我是個『失敗者』。」

    自我心像是一個前提、一個根據、一個基礎,由此而引發個人的整個個性、行為、甚至環境。我們的體驗,似乎是要證實並加強我們的自我心像。所以,一個謬誤的循環或有利的循環,也因之而建立起來。

    心理學方面的研究發現,一個人無論年紀大小,都可以改變他的自我心像,並借此開拓新的生活。

    一個人的習慣、個性和生活方式之所以難以改變,其理由之一是:他從事改變的努力,幾乎都只在自身的圓周上,而沒有在圓心上。很多人說:「以前我也嘗試過『積極思考』,可就是無效。」進一步的瞭解我們會發現,這些人雖曾運用或試圖運用「積極思考」,以改變外在的境況,或革除特殊的習慣或個性缺點(「我要得到這份工作」、「此後我要冷靜點、輕鬆點」、「我的事業風險將會變得一帆風順」等等),但是他們從沒想到要改變使他產生上述心願的自我心像。

    奧裡森·馬登強調:自我觀念一旦改變,與自我觀念相關的其他事物,都可以迎刃而解。

    滿懷挑戰自我極限的決心去努力,去拚搏

    奧裡森·馬登指出:恐懼是人類的最大災難。與其他任何因素相比,恐懼摧殘了更多人的生命,破壞了更多人的幸福,妨礙了更多人去獲得成功。擔憂、恐懼都是一些附著在我們身上的邪惡力量,它們污染了生命的源泉,破壞了生活的和諧、降低了工作的效率。相反,積極向上的思想使人獲得安寧、慰藉,會使人提高工作的效率,使人力量倍增。

    丹尼斯·羅傑斯上高中時,只有1.5米的身高,36公斤的體重,是一個地道的「矮子」。他的脊柱有些彎曲,整個上身看上去彎成一個問號的樣子,那也是他面向自己將來人生的疑問:「我是誰?我將來能幹什麼?」他不知道。惟一確知的事是:自己是一個矮子,他的身高連普通標準都達不到。

    由於羅傑斯身材矮小,勢單力薄,學校體育隊的隊員們老叫他「侏儒」。他們常拿他取笑。知道他打不過他們,便常來欺負他,故意絆倒他,搶他手裡的書。羅傑斯經常生活在被恐嚇的陰影之中。學校裡每一個人都可能是潛在的恐嚇者。體育課是他最難受的一門課,有競賽的項目,哪一方都不願要他,他常像皮球一樣被踢來踢去。

    一天,老師把羅傑斯叫到一邊:「丹尼斯,我們決定替你轉一個班,從現在起,你到特殊教育班去上課吧!」

    「特教班?可那是為殘疾學生開的班呀!」

    「我很抱歉,」他說,拍拍羅傑斯的肩膀,「但是我們是為你著想。」

    放學了,羅傑斯回到家,「砰」地一聲關上房門,在鏡子前仔細端詳自己:彎腰駝背,手臂細得像竹竿。他失望地倒在床上。「為什麼?為什麼我會長成這樣?」羅傑斯站起身來,望著父親在院子裡幹活的身影發呆。父親雖然也是小個子,卻曾在海軍裡服過役,人雖矮小,但身上肌肉發達,沒人敢欺負他。羅傑斯暗自下了決心。

    父親幫助他自製了一個舉重用的槓鈴。每天晚上,他都到樓下的儲藏室去練習舉重。一次次地,羅傑斯逐漸能舉起槓鈴了。他又不時往上加重量,往往一次加上5磅,他必須要拼足全部力氣才能舉起來。對羅傑斯來說,這不僅僅是舉槓鈴,這是向自我挑戰。他要改變自己弱不禁風的形象。但不管羅傑斯能舉多重,他總覺得自己仍然不行,因為他的個子太小。怎麼辦?他狂吞富含蛋白質的牛奶、雞蛋等營養品,看各種健美雜誌去尋求幫助。6個月後,在羅傑斯17歲生日的這一天,他仍然只有1.52米高,體重40公斤。

    父親替人做船上用的帆布帳篷。羅傑斯常幫父親幹活。一天,他把一卷帆布從汽車裡搬到山坡上的工場去。這卷帆布大概有6英尺長、80多公斤重。他把它扛上肩,往前邁了一步。喲!真重!但是,他不能扔下!他踉踉蹌蹌地爬上山坡,累得滿頭大汗。但是,最終他一個人把這卷帆布扛上了山坡!他驚訝不已,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鍛煉已經初見成效!

    羅傑斯便做了一個實驗:在槓鈴上放上迄今為止能舉起的重量,然後再加上額外的50磅。「不要去想你的個子,」他告訴自己,「舉就是了,你能行。」他舉了,居然舉起來了!他知道為什麼自己能舉起這麼重的東西了。過去,他總認為自己的個子小,越是這樣,就越是限制了自己潛能的挖掘,更說不上發揮了。

    從此,羅傑斯開始正規地學習舉重,每天都去體育館訓練。他的肌肉增加了,力氣增大了,微駝的脊背伸直了。有不少在這裡鍛煉的人都愛扳手腕,他也加入進去。最初,當羅傑斯在他們面前坐下的時候,他們都以嘲笑的眼光看著他。羅傑斯不理這些,他把他們一個一個地都打敗了。但是,羅傑斯輸給了一個叫鮑勃的人。

    一天,羅傑斯在健美雜誌上看見一則東海岸將舉行扳手腕比賽的廣告,歡迎各路精英參加。他告訴鮑勃,自己也想去參加比賽。

    「想都別想,」鮑勃說,「那都是一些專業人士,他們一年到頭都在訓練。弄不好,你還會受傷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