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第64章
    【原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1〕。

    大小多少〔2〕,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3〕,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4〕,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5〕,故終無難矣。

    【註釋】

    〔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這是在重申無為而治、順其自然、清心寡慾。河上公註:「因成循故,無所造作,不預設備,除煩省事也,深思遠慮,味道意也。」

    〔2〕大小多少:以大為小,以少為多。蘇轍註:「世人莫不畏大而誨小,難多而易少。至於難而後圖,大而後為,則事常不濟矣。聖人齊大小,一多少,無所不畏,無所不難,安有不濟者哉。」

    〔3〕圖難於其易:解決困難從容易處著手。圖,圖謀、解決。河上公註:「欲圖難事當於易時,未及成也。欲為大事,必作於小,禍亂從小來也。」

    〔4〕終不為大:好大喜功,誇誇其談。馮達甫註:「終不為大,謂始終不忽於為其細,始終不放過事物始作之時。不待釀成大問題才著手,所以能完成大計,『天下』二句,正誡人防微杜漸。」

    〔5〕猶難之:把事情都想得很困難。王弼註:「以聖人之才,猶尚難於細易,況非聖人之才,而欲急於此乎?故曰猶難之也。」

    【譯文】

    以不干涉的態度態度做事,以不生事端的心裡去處理事情,把恬淡寡味當成美味。

    以小為大,以少為多,以善德回報別人的仇怨。解決疑難問題,要從容易的部分著手;做大事要不避小處,注意細節。所以聖人從不誇誇其談,說要成就大的事業,卻往往能成就大事。

    那些輕易許諾又不兌現的人,一定很少有人相信他,把什麼事情都看得很容易,而貿然行事的人,一定會遭遇很多的困難。所以,聖人把什麼事都看得不簡單,並且認真對待,反而沒有什麼能難倒他。

    【闡述】

    之前並不理解什麼叫「君子之交淡如水」,以為「淡如水」就是少來往,盡量不表現出熱乎勁兒。現在,按照老子的思想來解讀「淡如水」的話,就可以理解為在內心裡做到自然而然,日常裡不沒事找事做到清靜無為,但有事的時候該怎麼做還怎麼做,只要內心別有掛礙就好。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傳達的境界是很高的。以無為之心去作為,以不攪擾的方式去做事,以恬淡無為作為味,這提供了反向而動的可能性。如此思路走下去,水是無味的,是淡淡的,交往像水一樣無味無礙無牽無掛,人與人之間又可以有多少作為和熱情啊。

    老子並非只講「空空如也」的大道理,同樣告訴我們處理具體問題時應該注意到哪些細節。比如處理艱難之事,就從容易處著手;面對細小容易的事情,則不可輕視大意。

    真正聰明的人總是冷靜深沉,目光銳利,善於從常人忽略的細微之處,發現重要的端倪,從而根據已知推斷出未知的事情,作出準確的預測。如果事關重大,沉著謹慎的人即使心裡十分清楚,也不會向你和盤托出,總是根據自己的判斷,斟酌利弊的有所保留。所以,當從別人那裡接受信息時,為了安全起見,覺得對自己有利,就寧可信其無;覺得對自己不利,就寧可信其有。古往今來,哪怕是我們周圍,總不乏這樣的聰明人,他們很會察言觀色,從細微出準確地窺探他人內心,從容地予以應對。

    任何事物都是經歷由弱到強的過程發展起來的。所以,我們絕不可以輕視看似弱小的事物,小可以變大,少可以變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的改變,所以如果不想讓事物變質,就要未雨綢繆,防微杜漸。

    毛澤東常常教導我們:凡是都有兩種可能,我們要做好兩手準備,就是要爭取好的可能,同時要準備好應對壞的可能的辦法,甚至往往要做好最壞的打算。「我們寧肯把困難想得更多一些。有些同志不願意多想困難,但是困難是事實,有多少就得承認多少,不能採取『不承認主義』。我們要承認困難,分析困難,向困難作鬥爭。」

    《荀子·勸學篇》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捨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我們也常聽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細微之處不可小視。所以事情開始時就要非常謹慎,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同時也容易將不幸消滅於無形。等不想要的局面發展一定程度,形成定局,就來不及挽回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