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之國 正文 項羽和劉邦
    在談論中國歷史時,有必須留意的地方,即中國歷史是由*後新建王朝為極力主張自己正當性所做的記錄。

    對項羽和劉邦的評價也應如此。距今約2200年前,在秦始皇滅亡後的中國,項羽和劉邦兩雄爭霸天下。經過四年左右的較量後,公元前202年,楚王項羽在烏江戰死,漢王劉邦打下江山登上皇帝寶座。

    記錄兩人興亡的歷史是進入漢代以後的事情,而且漢朝經過前漢和後漢,統治中國長達400多年,因此記載的內容多為讚美漢帝國始祖劉邦,這是理所當然的。另一方的項家隨著秦末*,開始出現在歷史舞台上,又隨著項羽的戰死而消失。這段時間只有十幾年,不僅沒有留下記錄的充裕時間,也沒能將這段隱晦的歷史留給後世。對漢朝一方來說,可不受任何約束地書寫這段歷史。因而在討論兩位真實歷史人物時,我認為有必要降低一點對劉邦的讚譽,提高一些對項羽的評價。

    項羽和劉邦,在秦朝末期兩人氣宇軒昂地登上歷史舞台,作為分割天下的兩雄爭奪霸權,最終劉邦取得勝利,項羽以失敗告終,這是不容置疑的史實。而且在中國4000年的歷史中,再也沒有這麼精彩的爭霸場面可以對照描寫出的時代了,即使這麼說也不過分。

    項羽出生在歷代任楚國將軍的名門家庭。楚國是戰國七雄中的一國,雖然楚國被同為七雄之一的秦國所滅,但楚國是在中原長期爭霸中的強國。因是歷任將軍的世家,項羽的身份屬於貴族。

    似乎為了證明項羽的家世,留下這樣的傳說:在幼年時期,項羽家人想讓他學習文字,項羽說「以字記姓名足以(文字之類會寫姓名足夠)」,說後他扔掉書本。當讓他學習劍術時,也沒能堅持下去。當教他兵法時,項羽則高興地學起來。

    當時的將軍通常讓秘書代寫文字,自己只要蓋上印章就行。項羽輕視學習寫字,這表明他是在武將名門家庭中長大的。另一方面,從完善的教育環境來看,使人聯想到項羽是在優越環境中成長的青年,很早就受過當將軍的帝王之術的正統教育。

    另一方,劉邦作為地方沛縣的俠客登場。作為俠客,劉邦從一開始就是擁有眾多部下的人物。劉邦不務正業,他到30歲終於當上地方亭長的小官。所謂亭長為村公所主任級別的官職,比如說像土地管理員似的工作。其任務是監督被徵用的勞工,負責將他們送往首都咸陽和驪山。

    劉邦特別在說大話方面,不同於其他官吏,最能顯示這一特點的是他主持葬禮的方法。

    一聽到什麼地方有葬禮,劉邦就會迅速趕到,例如他會說「我出30萬元的香奠,由我來主持葬禮」。劉邦會任意安排出席者的座位,儘管自己僅是地方小官,他也毫不猶豫地早早坐在最上座。本來他沒有錢,當然也不會真付香奠。不僅如此,他還會臉不變色心不跳地坐在上座,而坐在旁邊的人也不感到奇怪。這是因為他的巧妙主持,使葬禮順利地進行,可見劉邦的吹牛有相當的魅力。

    被劉邦這種魅力所吸引的人物,有一位叫蕭何,他作為事務官有卓越的才能。他左右不離劉邦,為把劉邦說出的大話付諸實施而到處奔走。例如劉邦說:給你100袋大米。蕭何就想盡辦法,哪怕只有一半也要籌集到。當人們聽劉邦說大話感到半信半疑時,蕭何就能拿著米趕到說:「看,這是50袋。」這時大家會說:「真的?拚命籌集來了。」大家對劉邦更佩服了。

    龍鳳之國諸如此類的事反覆出現,對劉邦刮目相看的人逐漸多起來。

    然而,劉邦屬於地位低下的小官,也不能只靠說大話。有一次,劉邦帶著去驪山陵工程的勞工從沛縣出發,遇大雨耽擱,途中許多人逃跑。按當時的規定如不能按期到達,或者出現逃跑者,不管原因如何上司都免不了死罪。所以劉邦也跟著勞工們一起逃跑,加入到遊俠的行列中。在秦始皇鼎盛時期,對逃跑者的搜查十分嚴厲,但那時始皇帝已不在人世,秦朝的威嚴也在減弱,搜查也只拘於形式而已,因而劉邦可能過著比較悠閒的逃亡生活。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他們在趕赴兵役的途中,因大雨阻斷道路不能按期到達,如同劉邦逃跑一樣,陳勝、吳廣也被迫發動了叛亂。以此為導火索,在整個中國反秦起義迅速高漲起來。

    不論是項羽還是劉邦都認為時機已到,高喊著「拼吧」相繼發動了叛亂。項羽跟隨叔父項梁舉兵,劉邦也被周圍的人擁戴為頭領。

    項羽一方是以項家優秀集團第二代、第三代的形式登場。另一方的劉邦卻是拼湊的叛亂軍。而且項羽曾被傳授過成為將軍的帝王之術,與此相比,劉邦除了能吹牛以外什麼也沒有。

    不出所料,舉兵後項羽軍所向披靡,百戰百勝。而劉邦軍卻節節敗退,打敗了就逃,逃後集結起來再打,然後又敗,連續重複著失敗。

    毫無疑問,項羽這個人物作為將軍非常出色。在戰亂時代,人們願跟隨有強大統帥能力的人物,項羽具有這方面的良好素質。但因他本人太優秀,故有不承認他人功績的缺點。

    相反在光打敗仗的劉邦周圍,卻不知為何聚集了眾多的人才。其代表人物有前文已介紹過的蕭何,還有看透項羽而跟隨劉邦的張良。蕭何主管兵站,張良作為參謀、將軍執掌實際作戰。

    據留下記錄的歷史記載,項羽不承認部下戰功也聽不進他人建議,因而感到厭煩的人才離他而去,結果導致項羽軍內部瓦解。

    這些雖屬事實,但崩潰的原因還不止這些。與項羽的正規軍隊相比,劉邦的軍隊基本上屬於俠客集團,他們有可能不擇手段地擾亂項羽軍,即用歷史上沒有記載的陰謀或間諜活動。據推測,出謀劃策的人應該是張良。張良出生於韓國宰相的家系,在秦朝鼎盛時代,他曾僱傭過投擲鐵球的男子大力士,企圖暗殺始皇帝。張良屬於策劃各種陰謀的高手,擅長施展卑劣戰術的行家。

    一方面,受過正統教育的項羽,根本看不出劉邦軍隊的真相。另一方面,當時戰爭的主要目的是取得敵軍大將的首級,因此項羽只將劉邦看做任何時候都能擊潰且不屑一顧的對手,並沒有看清劉邦背後所隱匿的真相。

    結果,經過四年的激戰,項羽在烏江戰死,劉邦則成為統一中國的帝王。

    在談論項羽和劉邦的性格時,我突然想起他們在人生晚期留下的兩首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一首歌是被劉邦軍窮追不捨的項羽感到這是自己的最後時刻在愛妾虞的面前所唱,後一首歌是統一天下凱旋故鄉的劉邦為自己的孩子們所唱。

    從項羽歌中的「力拔山兮……」來看,他不僅炫耀自己的勇猛,在遭到巨大失敗後,還把原因歸為「時不利兮(自己沒有獲得天時)」「騅不逝(愛騅違反自己的意願不往前走)」,絲毫也沒表現出後悔和反省之意,直到最後他只有相信自己力量的強烈自尊心。對名門強將項羽來說,無論如何也不能承認因自己力量不足而導致滅亡的事實。

    另一方,劉邦唱道:「疾風(大風)起,雲飛揚,吾威蓋天下,凱旋歸故鄉。在勇猛將士們的守衛下來維護天下。」

    這首歌中的「雲」是劉邦比喻自己,意為「我被大風托起」。「大風」指時代風潮之意,也含有輔佐自己的部下掀起了大風之意。

    再有,劉邦沒有強調自己治理天下,只說用得到的「猛士」守衛天下。劉邦認為歸根結底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依靠部下的才能、諸侯以及民眾的支持來維持社稷。在這裡劉邦沒有拘泥於自己的力量,而只讚美他人的力量。

    兩人的歌中極為明顯地表現出各自人格形成中的差異。

    實際上,項羽是具有軍人氣質的典型人物。也許可以說脾氣暴躁、自尊心強、自我顯示欲高、獨斷而頑固這些性格都集中在項羽身上。

    項羽這種性格,如發揮優勢能成為勢不可擋的統帥人物。但是項羽卻將劣勢的一面暴露無遺,令人痛惜的是他不懂百姓的疾苦。挑起大旗的項羽為了獲得權威,挑起大旗的項羽推出與楚國王室有血緣關係的懷王作為自己的傀儡,並讓他繼位為楚王義帝。義帝在楚國被秦國滅亡後,義帝裝扮成放牛人,是飽嘗艱辛的人物。

    然而項羽卻沒有這種經歷,他從小就作為優等生受到培養。結果義帝看透了項羽的本性,而項羽又視義帝為障礙最後將他殺害。如果項羽受過洞察人的心理訓練,他可能會如虎添翼,劉邦之輩一定不會成為他的對手。

    另一方的劉邦則無私而慷慨,表現出既會用人又不拘小節的性格特徵。此外,典型的樂觀主義性格也是他能統一天下的重要因素。

    就人品而論,劉邦的確屬於缺乏教養的人,好色無比、嗜酒如命,在逃亡中他一旦感到自己的性命受到威脅,就連自己的孩子都會丟棄……。儘管如此,還是有追隨他的人。

    在歷史的記錄中,劉邦的容貌似龍顏有奪取天下的吉祥之相,所以人們跟隨他,這屬於後世的謠傳。有關劉邦的父母,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寫著「父曰大公,母曰劉媼」,大公是「大爺」,媼是「大娘」意思的普通名詞,連名字也沒有。

    說到底,就連後世的史學家也沒能說清劉邦這位人物。劉邦,也許是用語言難以形容且獨具人格魅力的人物。

    最後,為了恢復劉邦的名譽我要補充一句:劉邦這個人物,不管怎麼出人頭地,到最後都沒有改變自己的人性,他是從不傲慢的人。這是劉邦作為人物了不起的地方。實際上,在周圍有許多人看透了劉邦的本質,即使他本人想改變也不能改變。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