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王朝:奢華帝國的無奈 正文 蒙古來襲
    可汗大位繼承戰爭結束之後,忽必烈的最後目標,是成為中華帝國的皇帝。要達成這個計劃,必須先經過下面兩個步驟。第一,攻陷成為蒙古南下之障礙的南宋基地:襄陽;第二,使南宋孤立。

    賈似道的政治手腕誠可謂相當高明。從長居宰相之位達十六年之久這一點,足以證明他確實是個能幹之士。

    忽必烈由鄂州撤退是1259年之事,而南宋於1279年滅亡,其間相隔二十年。在這二十年中,就有十六年是由賈似道指導著南宋的政治。

    蒙古這方面的情形是,訂立前次迴避的由正面攻打襄陽之計劃,充分地進行各方面的準備。

    忽必烈企圖改變蒙古的國家體質。這是他在與弟弟阿里不哥的權力鬥爭獲得勝利後下定的決心。這一方面是蒙古的支配家族內的鬥爭,另一方面也是「漢地蒙古」與「草原蒙古」的鬥爭。漢地蒙古的匆必烈之所以獲勝,是因為他成功地切斷草原蒙古的糧道。

    以少數人在分散的狀態之下從事遊牧的蒙古族,能以小集團方式求得生存。但如果要以大集團——也就是國家——的方式生存,必須得到來自南方的糧食補給。忽必烈之所以能使弟弟阿里不哥屈服,正是因為他使敵對的一方陷於飢餓狀態的結果。

    獲勝的這一方也有所反省。「遊牧即使能建立國家,也不能維持國家。」忽必烈在重臣面前如此宣言。

    執著於遊牧形態的諸重臣,由於大半跟隨阿里不哥而失敗,因此,在獲得赦免後,已喪失發言權。所以,「訂定國號」之議被提出時,也在幾乎沒有異議的情形下獲得通過。

    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也。

    漢文詔書中有此記載。

    自漢以來,歷經魏晉南北朝各王朝、隋、唐以至於宋的各朝代的帝國創始者,都以第一次受封為王的土地之名為國號。在草原遊牧的蒙古人,雖然有過像王罕那樣獲得稱號的人,但從來沒有一個人真正受封過土地。因此,元不是以地名為國號,而是使用取自《易經》的卦名。元之後的明和清,也都向它看齊。

    可汗大位繼承戰爭結束之後,忽必烈的最後目標,是成為中華帝國的皇帝。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非先討滅南宋不可。要達成這個計劃,必須先經過下面兩個步驟。第一,攻陷成為蒙古南下之障礙的南宋基地:襄陽;第二,使南宋孤立。

    我們暫且把眼光移向東方,看看當時的朝鮮半島情況如何吧!北宋和南宋都以中華帝國自稱,然而威令卻都未能及於全部大陸。連現在的北京,在北宋時期還歸遼所統領。宋的國力未及於朝鮮半島,更是自不待言。蒙古興起,將兵南下後,強大的外來勢力才開始進入朝鮮半島。

    於成吉思汗時代,朝鮮半島的高麗處於兩大勢力雙重支配的局面:一方是往年為金國將軍,後來獨立的蒲鮮萬奴;另一方當然是成吉思汗的蒙古族。蒙古每年由高麗取得為數龐大的貢賦。

    成吉思汗展開西征後,蒲鮮萬奴故意對疏於情報搜集的高麗傳達了如下的捏造情報:「成吉思汗遠征到遙遠之地,據說現在已生死不明……」

    「既然沒有了成吉思汗,我們幹嗎要怕蒙古呢?」高麗於是在鴨綠江襲擊取得貢賦正在返京途上的蒙古使者,並將之殺害。蒙受這等暴行的蒙古會有怎樣的報復,知道草原規矩的人,一定看得出高麗的前途黯淡吧?面對蒙古軍壓倒性的攻擊,高麗軍可謂不知所措,最後只有放棄國都,王室、要人以及軍隊全都移到江華島。

    草原的王者有一個大弱點:擅長馬戰的蒙古軍,碰上水戰卻完全沒轍。要攻擊江華島,必須使用水師,而這是蒙古軍最不拿手的事。高麗壯烈之極的抵抗,因此得以持續三十年之久。

    遷都江華島,等於是高麗對蒙古的宣戰。高麗決意如此做,與其說是國王的旨意,毋寧說是出自於權臣崔氏的決定。

    蒙古對這個挑戰的報復,令人聞之毛骨悚然。蒙古憲宗蒙哥四年(1254年),蒙古鐵蹄蹂躪高麗,俘獲了二十餘萬男女。據說,當時被殺死的人數都數不清,逃至江華島的高麗首腦陣營因而發生動搖。

    ——這樣下去,高麗國民會全都死光。

    ——沒有人民,國家還能成立嗎?

    ——人民已經怨聲載道。他們埋怨使生靈塗炭的要人們在江華島上過著悠閒的生活。呻吟之聲已經響遍全國。

    ——不,我們並沒有過著悠閒的生活。我們是為了維繫社稷,才據於江華島進行抵抗。

    ——可是,我們為受難的國民做了些什麼?

    ——當時應該與蒙古繼續交涉。是誰主張切斷一切交涉,遷都江華島的?

    ——為了體恤受難的人民,趕快與蒙古恢復交涉吧!

    這個聲音越來越喧騰。

    蒙古對高麗的要求包括下列幾點:

    一、恢復斷絕了的貢賦。

    二、國王出江華島。

    三、國王或太子入朝。

    不久,江華島發生政變,原來,王室對以強硬手段實行遷都的崔氏產生反感,而且變得越來越強烈。崔氏原本就是以掌權者身份壓抑著王室,對王室而言,崔氏是實質上的奪權者。最後崔氏終因政變而被推倒,王室與蒙古之間因而恢復交涉。

    最後決定的是,高麗太子倎跋涉千山萬水前往訪問蒙古皇帝,以做辯白和謝罪。依照預測,太子很有可能被留下來作為人質。由於蒙古皇帝此刻正遠征四川,太子倎因而朝向該地出發。當他腳步沉重地來到甘肅六盤山時,接到「皇帝蒙哥已死」這個情報。

    蒙古皇帝(可漢)死後,一定會展開繼位者的鬥爭。太子倎遂決定先回高麗再說。來到襄陽附近時,他剛好和在鄂州與賈似道媾和、正在北歸途中的忽必烈碰頭了。

    我想我應該對這個人下賭注!——太子倎有了這個想法。他原本以為對方都是遊牧野蠻人,但見面對談後才知道這也不盡然。漢地總督忽必烈的政治哲學相當中國化,而且與高麗的想法並無牴觸之處。

    太子倎發現忽必烈準備採取的是懷柔政策。不接受懷柔的話,會受到強烈彈壓。為了多少保存國家活力,唯有接受懷柔一途。而且利用蒙古的力量,應該能剷除武人的勢力……

    雖然權臣崔氏已經沒落,但另外的權臣金俊卻起而代之。高麗依然在武人政治的統治下。就在太子倎與忽必烈於漢地會晤時,他的父親高麗王死了。蒙古把原本應該留下來作為人質的太子送回國。倎于歸國後即位,是為高麗元宗。高麗元宗算來與蒙古新帝忽必烈有私誼,他遂意圖仰賴蒙古的力量,剷除金俊等權臣的專擅。雖然蒙古與高麗的國交已行恢復,但這並不是對等的國交。

    對忽必烈而言,最大的問題是如何使南宋屈服。要達到這個目的,懷柔高麗算來也是一項重要工作。因為切斷高麗與南宋的關係,等於使南宋進一步孤立。

    如果連日本也拉攏得到,南宋就再也沒有可以依靠的盟友了。——對蒙古皇帝做如此進言的,是一個名叫趙彝的高麗人。對日本而言,這成了第一次元寇的開端。第一次元寇以使南宋孤立為主要目的。

    一說為日本海賊當時對朝鮮半島海岸極盡掠奪之能事,高麗因而企圖借蒙古的力量以鎮壓海賊。但這是不足採信的說法。蒙古確實無比強大,卻視水戰為畏途。如果決定要攻打日本,這件事一定會命令高麗去做,反而將成為高麗的一大負擔。

    因此,比較可信的說法是,蒙古為了孤立南宋而意圖與日本聯手。但蒙古與他國聯手的意圖,就是使之臣服。

    元在高麗人趙彝的進言之下,意圖詔諭日本。

    元派遣的使節是兵部侍郎(國防部次長)黑的和禮部侍郎(教育部次長)殷弘這兩個人,而由高麗派出作為嚮導的是樞密院副使宋君斐。

    《元史》有「未至而還」的記載,而使節提出的辯解是「大洋萬里,風濤蹴天」。實際上,那是深知日本人性格的高麗,判斷日本會對黑的等人所攜帶的詔書反應激烈,拒絕締結友好關係,而有這樣的說辭。

    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

    詔書中一開頭就以小國稱呼對方,最後更以如下之語作為結尾:

    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圖之。

    我不想用兵,但不得已時還是會這麼做——這句話顯示出十足的威嚇意味。

    忽必烈對半途而歸的使節極為惱怒,厲聲譴責不可以風濤險阻為半途而廢的理由,並且派遣第二次詔諭使節,國書被送至鐮倉後轉送至京都,日本政府最後決定不予受理。使節在日本滯留六個月後,毫無成果地空手而歸。忽必烈在激怒之下,命令高麗建造一千艘巨船。

    對日本的第三次詔諭見於元至元五年(1268年)九月,使節到達對馬後折返。詔諭之舉後來又有過多次,而鐮倉幕府卻依然拒絕受理。

    元的遠征日本之所以拖延,是因為高麗的抵抗勢力「三別抄」佔據著南方的海島,在渡海上有安全的顧慮。攻陷三別抄的根據地耽羅後,遠征的障礙才得以清除。

    對日本的遠征軍於1274年出發,同年,高麗元宗去世,由世子忠烈王即位。由於忠烈王娶元的皇女為妃,因而採取親元的態度。但由於他對元強人所難的造船命令也勉強接受,使得人民疲憊到極點。

    至元十一年在日本是文永十一年。

    這是第一次元寇。

    元軍攻打博多、箱崎兩地。日本軍打的是古代戰法,而元軍則採取集團戰法,日本武士由於沒有經歷過響徹雲霄的戰鼓聲、吶喊聲以及大炮,因此,不僅是人,連馬匹都驚慌不已。

    但日本軍卻奮戰到底。尤其日本軍不時展開夜襲這個拿手好戲,使得蒙古軍為之膽戰心驚。由於這個緣故,蒙古軍雖然登陸作戰,到了夜晚就一定撤回船上。只要在巨船上,絕無遭受夜襲之虞。日本軍只有小舟,因此,即使前來偷襲,也能輕易將之擊退。

    在海上的話,一點不用擔憂日本軍的夜襲,但卻使他們遭受比日本軍更可怕的強敵之襲擊,那就是颱風。遠征軍的兵船並不堅牢。被命令急造戰艦的高麗,偷工減料是當然的事;不偷工減料,就無法在指定的日期前完成,而拖延的結果將是受到嚴罰。

    要蒙騙在草原成長、從來沒有見過船隻的蒙古監督官的眼睛,應該是再容易不過了。

    日本人對第一次及第二次元寇時的颱風,皆以「神風」稱呼。但第一次的颱風,好像並沒有特別強烈。當時一般的船隻,面對那個程度的颱風時,應該都能熬得過。然而元的兵船並不是普通的船隻,它們只要稍微觸礁就支離破碎。

    由於不計其數的兵員溺斃,艦隊因而喪失戰鬥能力,剩下的兵船遂匆匆歸國。《元史》對這第一次遠征日本的記述極為簡短:

    冬十月,入其國(日本),敗之。而官軍不整,又矢盡,惟擄掠四境而歸……

    只有這寥寥幾句,連因受颱風之侵襲的辯白都沒有。

    實際上,蒙古並沒有因這第一次神風而蒙受多大的損失。兵船全是高麗建造的,兵員也幾乎都是高麗族或漢族,不擅長打水戰的蒙古族,只派出少數高級將校坐鎮。由於沒有蒙受多大打擊,蒙古因而對遠征日本仍不死心。

    「我一定要佔領日本。如果能採取詔諭方式,當然再好不過……」忽必烈還是認為能以威嚇方式使日本屈服。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