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風雲 正文 第七講 趙構繼統
    趙構到了相州之後,有一天,從東京汴梁城來了一個使者要見趙構,使者攜帶著一個蠟丸,裡面裝有欽宗皇帝的聖旨。原來欽宗皇帝知道趙構沒有去金營,就任命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讓他招募軍隊,起兵勤王。欽宗皇帝可能也看到別人終究靠不住,還得靠自己的親兄弟。於是,趙構就在相州建立元帥府,開始招兵。但是,把老百姓訓練成合格的軍人,是需要時間的。

    遊牧民族政權的戰爭成本低,打仗幾乎不用花錢,而且還能掙來錢。他們一入中原,馬過長城,一路打一路搶,回到草原上就發財了。而中原王朝戰爭成本太高,部隊需要軍餉、糧食、被服、武器等。另外,即使宋軍也去搶,可遊牧民族逐草而生,全套家當都隨車而行,人一走,還有什麼可搶的?這等於花了錢報銷不了。漢武帝跟匈奴幾番大戰,揚名天下,彰顯了大漢天威。可漢朝國力卻因此急速轉向衰落,將「文景之治」留下的家底悉數掏空。漢武帝臨死時告訴他的繼承人:「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我這麼干可以,你們再這麼幹,那就跟秦朝一樣,是走滅亡的道路,所以征伐之事堅決不能再行了。可見,強軍是要有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的。而宋欽宗讓趙構當天下兵馬大元帥,也就是給了一個空頭銜,沒有實權,沒有糧餉,他怎麼招兵?況且,像那十幾萬守河的兵,招來又有什麼用?

    趙構好不容易湊了萬把來人,準備奉旨勤王,由宗澤率兵先行。據史料記載,宗澤的部隊是連戰連捷。對此,我個人一直感覺有些蹊蹺,史學家也表示懷疑。因為宋太祖認為一百個文官都貪污,也不如一個武將造反對國家的危害大,所以宋朝開國以來,一直都奉行文官管理地方的政策。宗澤是個知州,是一名文官,他這麼個老書生,打起仗來如何排兵佈陣都得現看陣圖,區區兩千人馬連戰連捷,這恐怕也是史書上的溢美之詞而已。

    當趙構正要率領本隊出動的時候,皇帝的聖旨又來了,又是藏在蠟丸裡,據說是密使藏在頭髮裡帶出來的。聖旨裡說現在正在跟金國議和,先別著急勤王,緩一緩再說。宗澤等忠臣都義憤填膺地說這個密旨是假的,不可能是皇帝的主意,得趕緊出兵。不過趙構明白,僅憑這一萬多人去解汴梁之圍,肯定是羊入虎口,有去無回,也就是再搭上萬把條性命罷了。一時間趙構沒了主意,沉吟不語。這時汪伯彥對宗澤等人說,你們有什麼證據說聖旨是假的?我們要依旨而行,既然皇上不讓去,咱們就得在這兒等著。這一等,就等到了東京城破,等到徽宗、欽宗被俘,等到北宋滅亡。一時國中無主,朝中無人,天下大亂。

    公元1127年,金國大軍攻破了北宋的東京汴梁,徽欽二帝以及后妃皇子連同宗室貴戚,全都被押赴北方金國,北宋滅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然而,來自北國的金人,卻無心久留中原。那麼,金人將採取什麼辦法來維持統治呢?

    金國人也沒想到宋朝這麼容易就被滅亡了,他們原來的本意,只是宋朝言而無信,想罰懲一下而已,沒想到這一懲罰太順利了,一舉俘獲了趙氏宗室。勝利來得太突然,讓人措手不及。金國人對如何統治廣大中原漢地,沒有任何經驗。於是,就有金國權臣建議,不如讓遼國的降臣們來統治中原漢地,因為遼國畢竟佔過幽雲十六州,統治過漢人。這個想法一經提出,就有人推舉節度使蕭慶。蕭慶能犯這個傻嗎?他趕緊表示說,我經驗不足,能力也還不夠,還得在領導身邊多學習學習,這個事我幹不了。蕭慶是文官,他不敢干就算了,就又找了個武將,是遼國都統制劉延宗。劉延宗本來是遼國的漢人,是遼國降金的漢將。劉延宗也是說什麼都不幹,推說蕭慶都幹不了,我就更不行了。

    誰來統治中原地區成了一個死結。徽欽二帝被俘了,宋朝是絕對不可能再讓它恢復的,因為金國人恨死這幫姓趙的了,說話從來不算數,總是欺騙他們。但是金人又不願意在這兒待著,還想回東北老家,他們也統治不了這個地方。這個殘局到底由誰來收拾呢?最後,金國的將帥告訴宋朝的大臣,你們自己推舉個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出來做皇帝,廢掉趙氏,另立新君。宋朝這些大臣們紛紛反對,說趙氏統治中原一百多年,深仁厚澤,百姓眾望所歸,另立異姓為君,有負天下蒼生,堅決不行。當時帶頭反對的,大家可能料想不到,居然是秦檜。秦檜對此很是義憤填膺,按現在的話講,很憤青。金國人一看秦檜竟敢公開對抗,便把他和其他反對的大臣都抓了起來。金太宗的弟弟,大將完顏昌覺得秦檜有骨氣,便收留了秦檜,並將他一直帶在身邊。秦檜後來能夠回到南宋,也是因禍得福,因為不怕死而得以免死。

    金國派蕭慶去關押徽欽二帝的地方傳旨,讓欽宗皇帝跪下,接金國皇帝聖旨,說你已經被廢了,皇帝不能再當了。聖旨宣讀完畢,蕭慶上來就要扒欽宗皇帝的龍袍。侍郎李若水見狀,撲上去抱著欽宗皇帝,怒罵金國人,說「此乃真皇帝,鼠輩安敢爾」,一副拚死護主的架勢。完顏宗望非常生氣,命令士兵把他拉出去,凌遲處死。受刑時李若水仍然是罵聲不絕,口中鮮血噴得金國人滿身都是。金國的將帥非常佩服這樣的氣節,說遼國滅亡時,死義者十數人;今天宋朝滅亡,為主殉難的唯有李侍郎一人。趙氏被廢,金人再次下令給宋朝舊臣,讓他們趕緊推舉一個皇帝出來。

    金國人為了更好地控制中原地區,決定要廢除趙氏,另立一個新皇帝,作為統治中原的傀儡政權。那麼,眾大臣會推舉誰來當這個傀儡皇帝呢?

    後來,有個大臣從金營帶回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金國人中意的新皇帝人選——張邦昌。金國人之所以選他,可能是覺得這個老頭比較好管。怎麼看出來的呢?他一進金營就哭,眼睛都沒幹過。這樣的人好擺弄。於是,張邦昌被金國人冊立為大楚皇帝,國號大楚,都城定在金陵(今南京),暫時先在汴梁待著,傀儡政權就這樣建立起來了。張邦昌得知自己被定為大楚皇帝,也是死活不幹,他知道這不是小事,是謀大逆、株九族的大罪。他看推不掉,乾脆躲了起來,玩兒起了消失。最後金國人放出狠話來,說張邦昌如果不當皇帝的話,就血洗開封,要把開封城男女老少殺個雞犬不留。這樣一來,中國歷史上非常弔詭的情景就出現了。當初金軍南下時,開封軍民不管男女老少,在李綱的指揮下奮起抵抗金兵;而今汴京城被攻破,金國人說張邦昌要是不當傀儡,用我們今天的話說,要是不當漢奸的話,就把城裡的老百姓全部都殺光。這麼一來,老百姓都把矛頭指向了張邦昌,說你不能連累我們,你不當皇帝我們就全完了,堅決要求張邦昌當漢奸。群臣也一再上勸進表,說就你合適,你必須得當這個皇帝。

    強敵壓境,群臣勸進,老百姓呼聲也很高,張邦昌只好接受了大楚皇帝的冊命,趕到皇宮去接受群臣朝賀。老頭從尚書省出發,哭哭啼啼地上了馬,比趕赴刑場還傷心絕望。張邦昌走到大慶殿,看到空空蕩蕩的御座,觸景生情,悲從中來,放聲痛哭,搞得即位大典跟葬禮差不多。他一哭,底下的大臣也念及舊君去了遙遠的北國,生死未卜,都陪著他一塊兒哭。只有幾個鐵桿漢奸滿心歡喜,等著大楚皇帝冊封,好做開國功臣。

    古代皇帝的寶座都是面朝南方,背向北方,所以說「南面為君,北面稱臣」。張邦昌不敢坐御座,那怎麼辦呢?他朝東坐著,文武百官面向西給他行禮。百官行禮的時候,他一定要站起來還禮,表示我不是皇帝,咱們是平等的。張邦昌也不穿黃袍,而是穿紅袍;不敢張黃傘,張紅傘;不敢稱朕,稱予,開口就是予怎麼怎麼樣;他下的命令也不敢叫聖旨;所有的宮殿,張邦昌都不敢進,還給貼上封條,封條上寫著「臣張邦昌謹封」,表示他只不過是替大宋皇帝看攤,將來有朝一日宋室光復,可以證明他沒幹過僭越之事;他從來不敢以皇帝自居,也就是金國使臣來的時候,才穿上皇帝的衣服對著使者哭一番,等把使臣哭走了,就趕緊把皇袍脫下來;他任命所有的官員,官名前面都加上一個「權」字,表示暫代的意思,如權知樞密院事、權中書門下平章事;張邦昌住在皇宮大內裡面,但是不敢住天子的寢宮,一般都住在偏殿裡。宮裡還住著前朝的宮人,地位相當於嬪妃,其中有一位看上張邦昌了,想討好他,被張邦昌斷然拒絕。有一天晚上,張邦昌喝酒喝多了,這個嬪妃趁機來侍寢,不但自己來了,還把她的養女也叫上了。張邦昌酒醒之後,才知木已成舟,後悔不跌。這可怎麼辦呢?嬪妃倒是直爽,對張邦昌說,官家,既然生米煮成熟飯,咱們就這麼著吧。官家是兩宋時對皇帝的尊稱。張邦昌堅決不同意,把這兩位宮人趕出宮去了。要知道,凌辱前朝嬪妃可是一項大罪。

    金國人立了張邦昌後,看大楚王朝已經建立,就帶著從開封劫掠的金銀珠寶、法服器物,押著徽欽二帝、皇室官員準備退兵了。金軍一撤

    走,張邦昌馬上就把宋哲宗的廢後孟氏請了出來。孟氏是前朝的皇后,因得罪了皇上而被廢,做了女道士,因此躲過了靖康之變。張邦昌對她說,你來臨朝聽政,雖然你不姓趙,但畢竟曾是趙氏的皇后,我得把政權還給你。張邦昌的大楚皇帝實際就干了33天,然後就由孟太后臨朝聽政了。

    汴梁城中發生的這些事情,趙構在相州自然是知道的。這時群臣就給趙構上勸進表,說你現在是趙室皇族僅存的正根了,你必須當皇帝,這是你的權力,更是你的義務。

    靖康之變前,趙構作為親王出使金營議和,所以才倖免於難。靖康之變後,趙構作為趙氏皇族中僅存的嫡親,按說他理當繼承大統。但是,如今大宋江山已落入金人之手,趙構好不容易才死裡逃生,他願意回去收拾這個爛攤子嗎?康王趙構又能否承擔起光復大宋的重任呢?

    趙構願不願意當皇帝,我們現在無從知曉,沒法猜度他當時的心情。他當這個皇帝,說句實在的,跟張邦昌也差不多,完全是被他人推上台的。大臣們心想,真龍天子欽宗皇帝被擄到北國去了,但是國中不能無主,就讓趙構暫時頂替一下吧。有朝一日我們還要北取中原、迎回二聖,到時候趙構完成了使命,就可以下台了。至於趙構這皇帝一幹就是幾十年,最後還在臨安建立了南宋,是當時誰也沒想到的。

    如果趙構不做皇帝,會出現什麼情況呢?中原大地不知會有多少人出來稱王稱帝,可能遍地都是皇帝了。因為金軍一撤,北宋地方的政權趨於瓦解,整個中原都亂了套了。亂世出英雄,有槍就是草頭王,很多人都會揭竿而起做皇帝,特別是那些分散在民間的太祖、魏王的後代們,更是蠢蠢欲動,想要藉機光復祖業。當時真有遍地狼煙的感覺

    趙構一出來,張邦昌就趕緊把皇位還給了趙構。張邦昌下了一道命令:「漢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興;獻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尚在。茲為天意,夫豈人謀?尚期中外之協心,同定安危之至計。」這是什麼意思呢?西漢王朝傳了十代,後被王莽篡政,漢光武帝劉秀把政權從王莽新朝手中搶回來,又開創了東漢將近兩百年的天下。張邦昌把趙構比成漢光武帝劉秀,把趙構即位比作「光武中興」。春秋戰國時的晉獻公有九個兒子,重耳繼承了父親的位子,就是後來的晉文公,把晉國發展起來,使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張邦昌用這兩位歷史上有名的中興再造之主來比喻趙構,表明趙構即位完全是順承天意,是眾願所歸。張邦昌派人帶著玉璽去見趙構,趙構接受了玉璽,登基即位,改元建炎,他就是後來的宋高宗。至此政歸趙氏,這一年趙構剛滿20歲。

    趙構做了皇帝之後,張邦昌親自來朝見趙構。一見面,張邦昌就跪在地上磕頭,痛哭流涕,這活兒他最擅長,說我實在被迫不得已,做了33天偽皇帝,死罪死罪。趙構伸手攙扶起他,說愛卿功在社稷,如果沒有你,開封城不知道會是什麼樣的結果。你挺身而出,維持大局,安定人心,功勞很大,並沒有罪。趙構不但赦免了張邦昌的罪,還加封他為太宰(相當於正宰相),封同安郡王,等於是異姓封王。可見趙構對張邦昌是很看重的。

    康王趙構從張邦昌手中接過皇位,繼承大統,建立了南宋。趙構作為宋徽宗的兒子,又是趙氏皇族中僅存的宗親,理所應當繼承皇位。但是,宋朝的軍民們為什麼卻對趙構這個皇帝產生了質疑呢?

    趙構從張邦昌手中接過皇位,這裡面便產生了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問題。因為張邦昌的皇位是金國人冊立的,趙構從張邦昌手裡接過皇位,那他跟金國是什麼關係?這樣一來,羅圈架就打不清了,他的法統就遭到了質疑。所以,在當時宋朝軍民的眼裡,趙構多少有點來路不正。但徽宗的嫡親就剩他一個人了,也只有讓他當。趙構怎樣才能洗刷這個恥辱呢?只能趕緊出兵,收復東京汴梁失地,迎回二聖,才能證明他的清白,這也是大家寄予他的厚望。這副沉重的擔子壓在了這個20歲的年輕人身上。

    起初,群臣之所以擁立趙構做皇帝,就是希望他能夠繼承大統,光復大宋,收復失地,迎回二帝。而趙構卻手握百萬大軍按兵不動,他為什麼不出兵解救自己的父兄呢?

    趙構做了皇帝之後,據說天下的兵馬雲集京師,前來保衛新皇上。究竟來了多少人呢?說出一個數來能嚇死人——把史書上記載的數字七拼八湊一算,共計967500人,據說這還未算陝西即將開到的10萬大軍。於是,一些史學家,包括讀史讀到情深處的學者們,看到這一點立刻拍案而起,認為這個趙構也太昏庸無能了吧,為什麼擁有百萬大軍卻不去解救父兄於危難呢?

    這涉及到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這百萬大軍是要吃飯的,靠什麼來養呢?古代有這麼一句話,叫「養兵萬人,日費斗金」。而宋朝當時府庫的金銀珠寶全都被金國人劫掠走了,國庫基本虧空。宋軍步兵居多,士兵趕路打仗,全靠兩條腿,一雙鞋穿在腳上,幾天就磨爛了,所以單單軍鞋一項就成了非常大的負擔。糧食方面,餓極了還能去老百姓家搶,去地裡割,鞋就不見得能搶得來了,即使搶來也不見得合適,穿大一號的鞋跑著跑著不就掉了嗎?綜合計算,百萬大軍一個月的開支大概需要一千萬貫,這對當時宋朝的國力來說,無疑是一個望塵莫及的數目。

    趙構按兵不動,他派出官員到各地催餉,尤其寄希望於去往四川的人。因為四川古稱「天府之國」,相當富庶,而且因為「蜀道難,難於上

    青天」,一般的軍隊是打不進去的,所以沒有被兵火波及。中國古代尤其在唐朝,基本上中原一動盪,天子就幸蜀,到四川逃難。這個官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催回來730萬貫,這也僅夠百萬大軍吃二十來天,完全不能滿足軍需。宋軍每當發軍餉的時候,一定要有戶部、兵部兩部尚書在場彈壓,否則將士就會搶起來。那個時候的級別、等級,按照我們現在的觀念叫軍銜,這些東西全沒用了,兵士軍官搶成一片。因為我吃我活,你吃你活,誰會讓誰呢?

    趙構從他19歲出使金營一年多來,一直顛沛流離,輾轉無措,四處存身。他看到的不是軍隊多能打仗,而是軍隊多能吃飯,他不可能知道這百萬大軍是怎麼回事,想讓他指揮這百萬大軍去迎回二聖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而且這百萬大軍更多是來混飯吃的,真讓他們北上的時候,能剩多少人還是個未知數。

    趙構也顧及自己的皇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而且他接過來的所謂江山社稷,只不過是一個滿目瘡痍、殘破不堪的爛攤子。以趙構的能力,想要重整河山、光復大宋,絕非易事。而且,在宋朝軍民眼中,徽欽二帝尚在,趙構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代理皇帝。而一心要滅掉趙宋王朝的金國人,又是如何看待趙構的呢?

    後世的史學家對趙構進行了極其嚴苛的批評,尤其是當時的金國人,他們對趙構的批評更為苛刻。因為金國人十分痛恨趙構,他們為了滅掉趙宋才建立了偽楚,好不容易立張邦昌當了皇帝,沒想到張邦昌不識抬舉,也不爭氣,老覺得自己不是這塊料,又把皇位給了趙構,結果現在宋室又光復了。據說趙構第二次出使金營,是完顏宗望點名讓他去的,因為完顏宗望後來知道這個人真的是親王,並不是大將的孩子,所以特後悔把趙構給放了。完顏宗望認為趙構是宋朝最有種的皇子,回去之後肯定是個禍害,這不是放虎歸山是什麼?所以第二次點名讓趙構赴金營議和。結果趙構非但沒有去,還當起了天下兵馬大元帥,起兵勤王,後來又做了新皇帝。金國人認為這個人將來會對金國構成很大的威脅,再看換來做人質的肅王,窩窩囊囊,整天就會掉眼淚,真是腸子都悔青了。

    因此,金國就往趙構身上潑髒水,能怎麼詆毀他就怎麼詆毀他。當時金國人包括後世的史學家是怎麼批評趙構的呢?「銜命出和,已作潛身之計;提兵入衛,反為護己之資。」說趙構是奉皇命出使,卻早就做好了潛逃保命的打算。順著這個思路推理,趙構為什麼願意出使?是看到汴梁城即將被攻破,所以才主動請纓,然後趁機逃跑。如果趙構能夠預料到汴梁城會被攻破,那也算是有驚人的預見能力了,但對一個19歲的孩子來講,這個說法不能成立。後面又說趙構成為號令兵馬的大元帥後,非但沒有率兵救援京城,反而將這些兵馬變成了保護自己的資本。包括今天很多史學家都這麼抨擊指責他。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趙構招來的這些兵,不但沒有成為他的護己之私,沒有成為他的護衛隊,相反,成了他一項沉重的負擔。再說明白一

    些,趙構當這個皇帝完全是被逼無奈,是一種身不由己的選擇。而且他為了表示自己的正統,為了堵住天下人的嘴,也沒有在東京汴梁做皇帝。可能也有人說,趙構是做賊心虛,要不為什麼不敢回故都東京汴梁,而選擇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做皇帝呢?實際上,趙構之所以選擇南京應天府,是因為這裡是太祖龍興之地。這表示說他繼承的是太祖太宗的遺志,他想昭告天下人,自己代表的是大家,代表的是趙氏。趙構做皇帝惹惱了金國人,他們開始醞釀第三次南下攻打宋朝的計劃。當然,這個宋朝已經是南宋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