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風月談 正文 禮
    葦索

    看報,是有益的,雖然有時也沉悶。例如罷,中國是世界上國恥紀念最多的國家,到這一天,報上照例得有幾塊記載,幾篇文章。但這事真也鬧得太重疊,太長久了,就很容易千篇一律,這一回可用,下一回也可用,去年用過了,明年也許還可用,只要沒有新事情。即使有了,成文恐怕也仍然可以用,因為反正總只能說這幾句話。所以倘不是健忘的人,就會覺再沉悶,看不出新的啟示來。

    然而我還是看。今天偶然看見北京追悼抗日英雄鄧文〔2〕的記事,首先是報告,其次是演講,最末,是「禮成,奏樂散會」。

    我於是得了新的啟示:凡紀念,「禮」而已矣。

    中國原是「禮義之邦」,關於禮的書,就有三大部〔3〕,連在外國也譯出了,我真特別佩服《儀禮》的翻譯者。事君,現在可以不談了;事親,當然要盡孝,但歿後的辦法,則已歸入祭禮中,各有儀,就是現在的拜忌日,做陰壽之類。新的忌日添出來,舊的忌日就淡一點,「新鬼大,故鬼小」〔4〕也。我們的紀念日也是對於舊的幾個比較的不起勁,而新的幾個之歸於淡漠,則只好以俟將來,和人家的拜忌辰是一樣的。有人說,中國的國家以家族為基礎,真是有識見。

    中國又原是「禮讓為國」〔5〕的,既有禮,就必能讓,而愈能讓,禮也就愈繁了。總之,這一節不說也罷。

    古時候,或以黃老治天下,或以孝治天下〔6〕。現在呢,恐怕是入於以禮治天下的時期了,明乎此,就知道責備民眾的對於紀念日的淡漠是錯的,《禮》曰:「禮不下庶人」〔7〕;捨不得物質上的什麼東西也是錯的,孔子不雲乎:「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8〕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9〕,靜靜的等著別人的「多行不義,必自斃」〔10〕,禮也。九月二十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二日《申報·自由談》。

    〔2〕鄧文當時東北軍馬占山部的騎兵師長,一九三三年七月三十一日在張家口被暗殺。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日報紙曾載「京各界昨日追悼鄧文」的消息。京,指南京。

    〔3〕三部關於禮的書,指《周禮》、《儀禮》、《禮記》。《儀禮》有英國斯蒂爾(J.Steel)的英譯本,一九一七年倫敦出版。〔4〕「新鬼大,故鬼小」見《左傳》文公二年:春秋時魯閔公死後,由他的異母兄僖公繼立;僖公死,他的兒子文公繼立,依照世序,在宗廟裡的位次,應該是閔先僖後;但文公二年八月祭太廟時,將他的父親僖公置於閔公之前,說是「新鬼大,故鬼小」。意思是說死去不久的僖公是哥哥,死時年紀又大;而死了多年的閔公是弟弟,死時年紀又小,所以要「先大後小」。

    〔5〕「禮讓為國」語出《論語·裡仁》:「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6〕以黃老治天下指以導源於道家而大成於法家的刑名法術治理國家。黃老,指道家奉為宗祖的黃帝和老聃。以孝治天下,指用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思想治理國家。〔7〕「禮不下庶人」語見《禮記·曲禮》:「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8〕「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語見《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據宋代朱熹註:餼羊,即活羊。諸侯每月朔日(初一)告廟聽政,叫做告朔。子貢(端木賜)因見當時魯國的國君已廢去告朔之禮,想把為行禮而準備的羊也一併去掉;但孔丘以為有羊還可以在形式上保留一點禮的虛文,所以這樣說。

    〔9〕「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丘的話,語見《論語·顏淵》。

    〔10〕「多行不義,必自斃」語見《左傳》隱公元年,原語為春秋時鄭莊公說他弟弟共叔段的話。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