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隊的故事 正文 第三十八節
    三十八

    有人會說我:「既然對那兒如此情深,又何必委屈到北京來呢?用你的北京戶口換個陝西戶口還不容易嗎?」更難聽的話我就不重複了。拍拍良心,也真是無言以對,沒話可說。說我的腿癱了,要不然我就回去,或者要不然我當初就不會離開?鬼都不信。

    那兒需不需要知識青年?說老實說:需要。那兒最缺的是知識,缺老師,缺大夫、缺學農的、學林的、學機械的、學配種的、學計劃生育的……除了不缺學原子彈的。

    於是心裡惶惶的,似乎連這思念也理不直,氣不壯,虛偽。

    有個也是當年插過隊的人跟我說:「甭管那個,反正咱們他媽的沒理。當年當了紅衛兵,肯定是沒理;後來去插隊也沒理,要不為什麼插隊不算工齡呢;然後轉回來還是沒理,有理就不用偷偷摸摸給人家送禮了;那些貓爭狗鬥上了大學的以為這下子還不得有理?結果工農兵大學生現在不算數;後來真正考上大學的也沒多少理,三十好幾了,老婆喊孩子哭,屁股大的一間房,只好蹲到路燈底下去背書,因為工齡不夠,一上大學還把工資免了;還有些人為了轉回來,為了上學,不結婚,忽然想起得結婚了,又沒理了,成了大齡男女青年。你乾脆放心得了,反正咱們不想有理了。」

    話雖這麼說,心裡依舊惶惶的。

    陝北的變化確是不小。沒有要飯的了。沒有人吃麩、吃糠了。

    沒有人穿得補釘摞補釘了。飯館裡賣的飯菜也不光是兩麵饃和粉湯了。插隊那時,偶爾到縣城來,我們幾個就先奔飯館,籌了十幾塊錢想大吃一頓,可無論如何花不了那許多錢,無非兩道菜:素粉湯和肉粉湯。素粉湯就是漏粉、豆芽、豆腐合在一起熬,加上幾片肉便為肉粉湯。現在呢,七、八種炒菜寫在黑板上,過油肉、宮保肉丁、木須肉、大拼盤,啤酒也有。我對那個大師博說:「咱們這兒也會這麼炒菜了。」他說:「不是你們北京知識青年傳來的?」

    噢,這可是對我們的充分肯定。吃飯也確是一種文化。我還不曾想到過上山下鄉運動的這一作用。歷史常常有趣,先定的目的沒達到,卻有了意外的收穫。

    前不久在報紙上見了一篇報道,標題是《經濟發達地區商品、人才、技術湧向大西北》,說「西北過去經濟落後,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商品經濟不發展……現在情況開始發生變化,經濟政策放寬以後,經濟發達地區的大批小商小販、推銷員、建築隊,以及有各種各樣技術的人,帶著時裝、日用品,帶著手藝、技術,潮水般地湧向大西北……」這才是真正的開發。歷史上真正的開發,似乎都是這樣自發的。也許上山下鄉運動之所以失敗,正是因為那是一場人為的運動吧?我這樣想。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