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 正文 第30節
    30

    朱由桂介紹說,綠元村經濟作物占可耕地面積的80%,這一種植結構是在朱三元帶領下經歷三次調整後形成的——

    第一次是1982年。改革開放以前綠元村以種糧為主,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窮困小村。1979年,朱三元被全村15名黨員表決通過推上了黨支部**的位子。朱三元辦事比較認真,上任後,圍著村子轉了一圈又一圈,想了一遍又一遍,為綠元村的發展致富絞盡腦汁。當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已吹到了綠元村,朱三元與黨員幹部多方考察、學習、研究,一個調整產業結構的構思漸漸明朗起來,於是大膽決定壓縮糧田,發展果園,取得明顯成效。只果樹一項,人均可得300元,超過以往全年的總收入。隨著果園面積的擴大,村民的腰包開始鼓起來。

    但村支部一班人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在這期間,第二次調整產業結構的思路已經形成。19**年,朱三元帶領黨員幹部冒著極大風險,說服部分村民,砍掉了秋玉米,帶頭籌資近10餘萬元建起17個大棚,種起了黃瓜。這一年,大棚的主人既害怕又欣慰,害怕的是萬一砸了怎麼辦,欣慰的是試驗終於成功了,黃瓜在這年的臘月上市,20元一公斤還成為搶手貨。綠元村第二次嘗到了調整種植結構帶來的甜頭,於是大棚蔬菜迅猛發展起來。

    聽了朱由桂的介紹,余非更加清晰地瞭解了綠元村蔬菜產業的發展歷程。可蔬菜產業的推動者朱三元只有小學文化,他的技術和力量從何而來?

    朱由桂說:「朱**搞冬暖式大棚,要從1988年冬天說起。」他回憶道,那年臘月,朱三元的堂兄從外地帶回幾根頂花帶刺的黃瓜。寒冬臘月裡這幾根水靈的黃瓜讓朱三元眼睛一亮。當打聽到這黃瓜產自遼寧瓦房店後,朱三元剛過完年就帶著村裡的七位黨員到瓦房店拜師學藝去了。但費盡口舌,人家就是不願傳授。朱三元不洩氣,他誠懇地說:「咱都是農民呀,沒有別的辦法,就是想學點技術讓鄉里鄉親過上好日子。」朱三元的誠意終於感動了對方,將瓦房店在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生產冬季黃瓜的嫁接技術教給了朱三元他們。

    朱由桂說:「我就是那七名黨員之一。那次遼寧之行改變了全村人的命運,也影響了整個壽光市乃至更大的範圍。」他繼續介紹說,回到綠元村後,朱三元準備領著鄉親大幹一場,但鄉親們說啥也不信,因為當時建一個大棚得投入六七千元,大家是怕風險。可朱三元瞅準了冬暖式大棚是蔬菜生產的發展方向,鐵了心要讓鄉親們掌握大棚蔬菜技術,於是把目光轉向全村17名黨員幹部,可有些黨員幹部也害怕風險,擔心賠本無法生活,事情一時竟擱置起來。

    余非問:「那朱**又是如何打消大家的疑慮的呢?」

    朱由桂說:「我至今都無法忘記那一幕。一天,朱**找到所有黨員幹部,含著淚對大伙說,咱們都在黨旗下宣過誓,是黨員就得比群眾覺悟高,就得為群眾帶個頭,即使有風險也要帶頭去擔。結果,在場的17名黨員都表了態,因而在村裡率先建起了17個大棚。」

    余非不得不為朱三元的膽識和魄力歎服,他又問:「在遼寧學到的技術就那麼管用嗎?」

    朱由桂說:「當然單靠那些技術還不夠。在建大棚的過程中,在朱**的帶領下,我們對學到的大棚技術從牆體、棚頂結構、大棚骨架、覆蓋薄膜、方位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改革,直至研究成功了深冬不需加溫的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技術。」

    到此時,余非已清楚地明白,朱三元的技術和力量源於發展蔬菜產業的決心,源於帶領鄉親致富的信念,他不能失敗,也不會失敗。余非感歎地說:「朱**雖然是個無級無品的村官,但他滾滾激盪的為民情懷值得所有當政者學習啊。」

    朱由桂說:「如果沒有猜錯的話,你們二人應該不僅僅是來學習蔬菜種植技術的吧?」余非笑了,答道:「其實更主要的是來學習這裡的精神和經驗。」鄔子楓在一旁解釋說:「我們也想和朱**一樣,讓鄉親們能夠早日致富。」朱由桂問:「你們是?」鄔子楓指著余非說:「他是我們鄉的黨委**,我是辦公室主任。」「哦。」朱由桂大笑,「怪不得不像其他來此學藝的農民,問的問題更大更深,我早就察覺出來了。」

    過了兩日,朱三元果然從延安回來了。

    得知余非的來意,朱三元顧不得旅途勞頓,當天晚上就請余非二人到他家吃飯去。席間,余非對一臉倦容的朱三元說:「您都六十多了,大老遠從延安回來,一定很累,我們還是改天再談吧。」朱三元說:「你不是也從更遠的南方趕來嗎?而且這幾天都在大棚裡穿來梭去,不一樣辛苦嗎?你我都是為了幫助鄉親致富,沒那麼多講究。」余非聽了很受感動,他想,既然老**如此爽快,那就把想說的都說出來,想問的都問一問吧。

    余非說:「我此來的目的您也知道了,就是想請您幫助我們鄉發展蔬菜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朱三元說:「只要你們有決心,我是很樂意提供幫助的。」余非問:「不知我們鄉適不適合搞四季種植?」朱三元說:「南方雨水多,和北方種植是有不同,但並非沒有解決的辦法,具體的方案還需實地考察才行。」余非因此藉機邀請:「如果方便的話,還望朱**親臨考察指導。」朱三元笑了,「說話別太客氣,我是個直性子的人,如果這幾天村裡沒有大事要辦,我就隨你們一同前往。」余非一聽,興奮非常,沒想到名震神州的「蔬菜大王」如此好說話。余非問:「朱**能親自前往我們求之不得,但不知您出場費是多少?」朱三元又笑了:「你以為我是什麼歌星影星啊,還什麼出場費,我們不談條件,能把事情幹好就成。」余非說:「那怎麼行,您付出了勞動啊。」朱三元說:「我是**黨員,為人民做點事是應該的。你看,我剛從延安回來,除了一身塵土,什麼也沒帶回來,哈哈哈……」

    余非以前只聽過革命年代有這樣大公無私的人,如非本人親見,他絕對不會相信在改革開放近二十年的今天,還有如此坦蕩胸襟的基層黨員、如此無我無私的農村幹部。

    但余非仍有一絲疑慮。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物以稀為貴,貨以少為奇。朱三元就不怕那麼多人學會種植蔬菜後進而與自己產生競爭?正所謂:一技封手中,家財步步升;一技傳四方,糧空錢也光。朱三元難道真的不食人間煙火,超脫於俗世凡塵?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