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第46章 小事兒就是大事情 (4)
    我曾經遇到過一位鄰居,她住在我的樓下。大約在圓圓讀初中時,她的女兒正要高考。當時圓圓要參加二胡考級,由於上住宿制學校,只能每個週末回家時練琴。結果只要圓圓的二胡聲一響,樓下就開始敲暖氣管。開始我們不以為是針對我們來的,因為那個樓雖然隔音不太好,但誰家有什麼聲響,僅僅是隱約聽到,那音量根本影響不到自己。後來又反覆幾次,我們才確信那個聲音就是制止圓圓練二胡的。

    我後來在電梯裡遇到一些鄰居,從他們的言談中知道這位母親抱怨別人家的聲音影響了她女兒的學習,所以總敲暖氣管,甚至「登門拜訪」過一些人。大家在心裡可能也覺得她做得有些過,不過人們還是很支持孩子高考,都自覺地減免了家裡的各種聲音。

    圓圓不能在晚上練二胡了,只能在週六上午,即那女孩去學校上課時練。那段時間也聽不到鄰居家彈鋼琴的聲音了,只是不時地聽到樓下敲暖氣管的聲音,看來影響他家孩子學習的聲音是消滅不盡的。我當時就替這個高三的女孩擔憂,家長響亮地敲打暖氣管,其實是不斷地提醒孩子這裡有噪音那裡有噪音。整天豎起耳朵搜索噪音,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嗎?

    令人遺憾的是那個女孩真的沒考上大學,我知道的結果是她又復讀了。

    當然也有可能是孩子自己不想學習,找借口說別人吵著她了,這種情況下,家長更不能助長孩子的壞毛病。

    無菌艙裡培養不出體格健壯的人,靠消滅周圍正常聲音來成全學習的做法也沒有道理。在一個正常環境中備受打擾的孩子,在安靜的環境中同樣容易受到打擾,真正打擾他的不是那個聲音,是他尋找聲音的習慣。

    孩子成長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家長不可能為孩子營造出每一種理想的生長條件。培養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就等於為他提供了能隨身攜帶的好環境。

    圓圓讀高中時,她姥姥來我家,總擔心電視聲音會吵到她的學習。我們就一次次地告訴她姥姥沒事,您什麼時間想看電視就去看。

    我們說的是真心話,只要不把電視機搬到圓圓的屋裡,她把小屋門一關,根本就不受任何事情打擾。我們一直有意無意地培養她的抗干擾能力,在她上小學時甚至慫恿她邊看電視邊寫作業。

    高考前兩個月,在距離我家不到100米處,一幢新大樓開始動工。大型車輛因為白天不能進市區,晚上才可以行駛。所以每到晚上十一、二點,外面就開始傳來大卡車的轟鳴聲,鋼筋石塊的裝卸聲,工人們操作時的叫喊聲,一直得持續到凌晨三、四點。和我們一個樓上另有兩位考生,他們的家長去找過工地,但沒什麼結果。北京市好像有規定,高考期間居民樓附近的工地不許夜間施工,但那個工地一晚都沒停歇。施工單位只是不斷地在居民樓裡張貼道歉告示,希望人們諒解。

    我和她爸爸心裡也有些著急,但想想施工單位有他們的難處,覺得去找他們也沒什麼效果。我們在家裡所能做的,就是避免提醒,而不是去抱怨。

    我們在圓圓面前從沒提到一句關於工地的噪音的話。觀察她每天心態平和,猜測她可能壓根就沒注意到這個問題,我們也假裝什麼事都沒有,絲毫沒有流露出對噪音的焦慮。

    那一階段圓圓的睡眠也很好,這可能也得益於她從小養成的睡覺不怕吵的習慣。高考前圓圓說自己怎麼感覺不到很緊張,是不是不在狀態中啊。考試結束後,她驚奇地說怎麼考試就過去了,也沒失眠一次。

    直到這時,我們才敢問她是否受到外面工地的打擾。圓圓在我們的提醒下才發現外面的工地開工了,她說這些天有時候感覺到外面噪音很大,但沒顧上在意,沒發現它有這麼吵。

    家長應該給孩子積極的影響,讓孩子學會和周圍的環境和諧相處,而不是處處苛責,處處想改造。

    帶著這樣的想法來看「噪音」,它們就不再是噪音——鄰居家裡傳來的電視聲、吵架聲,汽車在路上的行駛聲和喇叭聲,工地上機器的轟鳴聲——它們是城市天籟,我們實在沒有必要被這些聲音困擾。

    在很多類似的小問題上,都可以有這樣一種坦然的態度,由此解決的則可能是個大問題。與其說「睡覺不怕吵」是個生理問題,不如說在某種程度上它也是個教育問題。孩子的睡眠完全可以和大人的正常活動做到兩不打擾,一個略有噪音的環境還有利於養成孩子睡覺不怕打擾的好習慣。家長不應該嬌縱孩子睡覺怕吵的習慣,應想辦法讓他逐漸適應生活噪音,學會睡覺不怕吵。一個簡單的生理問題如果一直被錯誤地解決,最後可能會變成一個心理問題。教育應該為培養孩子的習慣而工作,不應該追求表面的整齊和迎合某些消極癖好。在學習環境方面,既不需要故意製造喧鬧,也不需要過分追求安靜,順其自然才是最好。孩子成長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家長不可能為孩子營造出每一種理想的生長條件。培養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就等於為他提供了能隨身攜帶的好環境。

    不怕小動物

    不要讓孩子有「怕」。不怕小動物,也不怕「大灰狼」,不怕「警察」,不怕「鬼」——道理都是一樣的。很多人都懼怕某種小動物,那是一種痛苦的體驗。沒有懼怕或懼怕不深的人,體會不到那種折磨。

    我非常害怕一種小動物,不光怕活物,也怕圖片,甚至連文字也害怕。原本很喜歡看電視《動物世界》,就因為偶然在鏡頭上看到這種小動物,從此後就再也不敢看這個節目了。即使節目講毫不相干的其它動物,也不敢看,怕萬一遇到。所以在這裡寫到這個問題,都不能寫出這個小動物的名來,否則這篇文章也寫不下去。

    我知道這很病態,但克服不了。它不是毅力的事,就像人不可能靠毅力治癒疾病一樣。

    我曾在大學裡選修過一門心理咨詢課。有一節課就是講如何克服懼怕小動物。老師採用的是「脫敏療法」,讓我們閉上眼睛,想像自己害怕的那個東西在很遠很遠的地方,然後讓它一點點地慢慢地往自己跟前移。每當感覺害怕時,就停頓一小會兒,讓自己適應一下,能接受了再往前移。

    一些同學通過這個方法,慢慢地覺得自己害怕的某種小動物不那麼可怕了,可以接受了。只有幾個人做不到,我就是其中之一。因為我根本不能接受那個東西的存在,更不要說讓它往近處移,只要視線中有一點影像,就嚇得趕快把眼睛睜開了。

    用心理學來治療我的恐懼看來比較難。我常想,如果這個問題能在我幼年時代解決,也許會容易得多。

    我仔細回想懼怕的根源,覺得可能和我母親也怕這種小動物有關。

    我依稀記得我很小的時候,我媽媽突然看到這種小動物時那種驚恐的神情。當她發現我也害怕這種小動物時,就很注意保護我不被嚇著。比如哥哥要是拿這種小動物玩具來嚇我,媽媽就會批評他說,你不知道妹妹怕這個嗎?這對我可能也是個心理暗示。

    不管什麼原因,既然已被種上這樣的恐懼,並深為此事苦惱,那我就希望我的孩子不要有這類困惑。尤其女孩子,容易害怕什麼,這方面我們就很留心,盡量讓圓圓什麼都不怕。

    我帶著她觀察和欣賞各種小動物,玻璃箱裡的蛇,土坯下的潮蟲,甚至欣賞蜘蛛。

    本來我有些害怕蜘蛛,但怕得不太厲害,可以忍受,為了讓圓圓不害怕,就硬著頭皮和她一起觀察,最後甚至大著膽子用手去抓。我表面上總是做出一點都不害怕,甚至是喜歡的樣子。而對於我最害怕的那個小動物,則多次讓她爸爸領著她去看。

    她爸爸在和圓圓一起看時,故意以欣賞的口氣談論它,暗示這個小動物多麼可愛。

    不知是遺傳還是受到過我某種表情的暗示,圓圓第一次看到這個小動物時,似乎也有些要躲的意思。經不住爸爸的引導,慢慢就接受了。現在她一點都不害怕這種動物,也不害怕別的小動物。有些小動物她不喜歡,但最多是不用手去抓它們,不需要忍受任何懼怕的痛苦。

    這方面我得出的幾條經驗是:

    第一,大人害怕什麼,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尤其是孩子小時候。比如圓圓小時候我從來不讓她知道我怕那個小動物。在給她講故事時偶然會在書上遇到。要是按以前的樣子,我會嚇得一下子把書扔掉。但為了不嚇著圓圓,就硬是忍下來了,找個借口趕快翻過這一頁就是了。爸爸領著她去看那個小動物時,我只是假裝去做別的事,不讓她知道我是因為害怕才不過去一起看。等她長大些後才知道我害怕那種東西,那也就影響不到她了。

    第二,如果孩子已表現出害怕什麼,要創造機會讓他慢慢接觸那個東西,一點點接受,如果能想辦法讓他接受了第一次,以後就會越來越容易。我記得我小時候有一次差一點要接受那個小動物了,因為幾個小朋友都在玩它,我也開始有些興趣了,但當時沒有人鼓勵我,就在我快要接受時被人提醒,你怕這個,別玩了。

    第三,不要出於保護孩子而強化他對某種東西的恐懼,只要轉移注意力就可以了。比如孩子表現出對某種東西害怕時,不要以憐愛的口氣安慰孩子說「不要怕,我們不怕它」,這種安慰是一種無意識的獎賞,讓他覺得害怕是應該的;大人這時應該用輕鬆的口氣談別的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覺得家長沒在意他的恐懼,這樣他就會覺得自己的恐懼可能沒必要。

    第四,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對別人說他怕什麼東西。大人這種議論會更加強化他的恐懼心理。

    好像有一種說法,在所有消極感受中,比如悲傷、焦慮、壓抑等,懼怕是最折磨人的。人生「無怕」也是一種難得的境界,這需要從童年開始,從具體的小事上開始。

    不要讓孩子有「怕」。不怕小動物,也不怕「大灰狼」,不怕「警察」,不怕「鬼」——道理都是一樣的。

    這方面我得出的幾條經驗是:

    第一,大人害怕什麼,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尤其是孩子小時候。

    第二,如果孩子已表現出害怕什麼,要創造機會讓他慢慢接觸那個東西,一點點接受,如果能想辦法讓他接受了第一次,以後就會越來越容易。

    第三,不要出於保護孩子而強化他對某種東西的恐懼,只要轉移注意力就可以了。

    第四,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對別人說他怕什麼東西。大人這種議論會更加強化他的恐懼心理。

    如何讓孩子自覺地少看電視

    要盡可能減少環境中的誘惑,而不是勸說孩子去抵抗誘惑;要用「人性」來體恤孩子,而不是用「神性」來要求孩子。我認為每個孩子都是非常懂得感恩的,如果家長在和他的相處中很體貼他的心,他也會反過來以他的「懂事」和「聽話」回報家長。

    台灣作家李敖尖銳地說:「電視是批量生產傻瓜的機器。」他的話不是沒有道理。

    據研究資料顯示,人在看電視時的腦電波和睡眠時的腦電波非常接近。坐在電視機前,大腦無需主動去反應任何問題,身體也是一種鬆懈狀態,這對大腦和身體正處於發育時期的少年兒童非常不利。

    學齡前經常看電視的孩子和經常閱讀的孩子相比,上學後智力差異明顯。

    因為兒童早期是智力啟蒙的最佳機會,而智力發育需要獲得不斷的信息刺激。電視是被動的、生活化的活動,孩子能從電視上瞭解到一些東西,但和閱讀相比,它對兒童的智力刺激作用很小,所以智力啟蒙效果也很小。用電視啟蒙而不注意閱讀啟蒙,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還有習慣的問題。孩子從小長時間地在電視前呆著,容易形成離開電視就無所適從的狀態;任何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事情,對他來說都有困難,都提不起興趣。這種惰性會遷移到學習上,使他對學習這種需要主動意識和意志努力的活動望而卻步。

    一般來說,圓圓想幹什麼我們都不會阻攔,唯獨在看電視這個事上,曾對她控制比較嚴。

    但這「控制」從沒有被她察覺,因為我們基本上沒對圓圓說過「別看電視了」這樣的話,也沒給她規定每天只能看幾個小時電視,更沒有強行關閉過電視。所以就她個人的體驗來說,沒覺得家長在這件事上管過她。相反的是,我們的一些行為看起來倒像是縱容。

    比如在她上小學時,電視劇《還珠格格》火爆一時。本來我家很少看連續劇,我覺得看連續劇太浪費時間。這種觀念從小就影響著圓圓,她一般情況下不會主動要去看一個連續劇。《還珠格格》剛播出時我們不知道,她在學校聽同學們說這個很好看,就回來找到這個節目,一看就被吸引住了,裡面的主角小燕子讓她著迷。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