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第37章 做家長應有的智慧 (4)
    做家長的素養和理性就表現在,每當你準備採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都要就你所採取的手段思考一下:你想強化的到底是什麼,你採取的方法是孩子喜歡的還是反感的,它對兒童的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是激勵的還是抵消的,是眼前的還是長遠的,是高尚的還是庸俗的?不思考這些,只是憑情緒和習慣做事,不但達不到目的,更可能從根本上破壞目的。

    對於今天並沒有物質短缺體驗的孩子,物質獎勵作用不大,可能帶來一時的滿足,但不會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悅和成就感,

    才可以帶來真正的幸福感和動力。

    家長們哪怕沒有時間在實物上設一個記錄本,至少要在心裡設一個這樣的「記功簿」。心裡有沒有這樣一個本子,你的目光和言語會流露出來,孩子完全能感受到。你給他記錄的「功績」越多,你就給了他越多的快樂與自信,這會讓他變得越來越好。

    一些家長之所以經常批評教育孩子,就是因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錯誤假設,即如果自己不說,不經常提醒,孩子就不會改正缺點,就會越來越墮落。事實是,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上進是他的天性,只要不被扭曲,就一定會正常生長。

    反覆的批評就如同貼到牆上的「記過簿」,會把孩子的缺點固化下來,使孩子難以和那個缺點剝離開來。

    「不管」是最好的「管」

    一個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會逐漸從權威家長手下的「聽差」,變成自身壞習慣的「奴隸」;他的壞習慣正是束縛他的、讓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裡不想擺脫,是他沒有能力擺脫。

    有一天,我的一個朋友約我聊天,她是帶著一個問題來的,為她單位一個女同事。

    她的這位女同事也是她非常要好的一個朋友,在孩子的教育上出了問題,苦惱得要命。同時,我的朋友自己也經常有類似的煩惱,就想和我專門聊聊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的話題從她單位這位女同事開始。

    她的這位女同事畢業於一所名牌大學,工作出色,人也漂亮,為人處世都不錯,是個近乎完美的女人,所以也是個理想主義者,在愛情上奉行寧缺毋濫的原則,一直蹉跎到36歲才結婚。婚後有了個兒子,中年得子,愛得要命。這些年同學們的孩子已一個個上小學,甚至上中學了,大家聚在一起經常感歎孩子如何難教育。她當時在旁邊聽著覺得不相信,小孩子會那麼難教育嗎。

    當她的孩子還在襁褓中,她就給他讀唐詩。她讀了很多家教方面的書,知道早期啟蒙特別重要。孩子剛學說話,她就天天用漢語、英語兩種語言和他說話。她兒子確實也表現得聰明伶俐,上幼兒園後,有一家心理研究所來幼兒園採集數據,對孩子們進行了智商測驗,結果當然是保密的。但後來園長悄悄告訴她,她兒子全園第一名。她覺得自己是個成功的家長,相信自己傾盡全力,一定會教育出一個出色的孩子,甚至是個神童。

    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大到說話如何發音標準,小到如何抓筷子如何玩耍,都進行著認真的指導,只要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就立即指出來,並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如何做。如果孩子的一個缺點重複犯了三次,就要受到批評,三次以上,就每犯一次打一下孩子手背。孩子每天手背挨打的事總會有,比如打翻了飯碗,牛奶沒喝完就玩去了,見了阿姨沒問好,昨天學的單詞今天有一半沒記住等等。她說,我打他手背一下又不痛,只是希望通過這樣的嚴格讓孩子長記性,她自信在這樣的要求下孩子會越來越完善。

    我的朋友說,她去過幾次這位女同事的家,發現同事對孩子那真是叫用心。雖然人在和你說話,但感覺她的心總是在孩子身上放著,不時地告訴孩子一句什麼,比如「到寫作業時間了」,「手上的水沒擦乾淨,再去擦一下」,「別穿那雙鞋,這雙和你的衣服搭配好看」。

    朋友感歎說,當媽的都做到這個程度了,可不知為什麼她的孩子越來越差。剛上小學時,是班裡前三名的學生,到小學六年級畢業時,成了倒數第三名。現在這個孩子已上初中,各方面仍然毫無起色,即使是從小就學習著的英語,成績也總是很低,總之根本沒有一點高智商的痕跡。而且性格特別內向,既不聽話,又顯得很窩囊。他媽媽實在想不明白,自己嘔心瀝血地教育他,怎麼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她覺得這是命運在捉弄她。

    朋友問我:你說這問題出在哪兒,這孩子到底怎麼了?

    我想想說:問題還是出在媽媽身上。改善的方法很簡單,但我懷疑,正因為簡單,這位媽媽恐怕難以做到,或者說她根本就不願意去做。在朋友疑惑的目光中我告訴她,這位好強的媽媽,她的問題就是對孩子管得太細太嚴。治療的方法當然是反面,就是「不管」。

    「不管?」朋友睜大眼睛。

    我說,可能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對孩子管得特別細特別嚴的家長,大都是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很用心的人,成功動機在他們的生命中始終比較強,他們的自我管理往往做得很好,在工作或事業上屬於那種放哪兒都會幹好,都會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同樣,在孩子的教育上,他們成功心更切,也很自信,把對自己的管理,都拿來套用到孩子身上。可是,他們基本上都失望了。

    朋友點頭說,對對對,是這樣,可這是為什麼呢?

    我說,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兒童不是一塊石頭,成人刻刀所到之處留下的,並不完全是雕刻者單方面的想法。假如一定要把父母比喻為一個雕刻師,那教育這種雕刻所留下的痕跡則是雕刻與被雕刻雙方互動形成的。作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這種互動性,漠視兒童的感覺,以為在受教育方面,兒童就是塊沒有彈性的石頭,刻什麼樣長什麼樣,那麼一塊璞玉在他手中也會變成一塊頑石,或一堆碎料——看不到這種互動性,就談不上尊重兒童。不尊重兒童最典型的一個表現就是對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導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許多正常生長秩序被打亂了。

    朋友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我接著說,從你的陳述中我可以感覺到,這位家長確實很用心,但實際上她的行為裡教育要素很少,更多地是「指令」和「監視」。指令和監視是教育嗎?不是!教育如果這麼簡單,每個家長都可稱心如願,世界上就不會再有恨鐵不成鋼的悲歎了。指令和監視的主要成分就是管制。現在家家基本上只有一個孩子,家長們有的是時間和精力去管理孩子。而且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兒童教育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家庭教育中,所以每個做父母的在開始時都鉚足了勁,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但兒童教育是件最重藝術,不重辛苦的事。只有那些注重教育藝術的人才會把孩子教育好。瞎用功,亂用力,只會把事越做越壞——這可以解釋你這位同事的孩子為什麼會每況愈下。

    我接著分析這位媽媽,她在孩子面前其實一直扮演著一個權威的角色,因為只有權威才有資格對別人進行不間斷的指令和監視。而就人的天性來說,沒有人喜歡自己眼前整天矗立一個權威。所有對權威的服從都伴隨著壓抑和不快,都會形成內心的衝突——孩子當然不會對這個問題有這麼清楚的認識,他只是經常感到不舒服,覺得做什麼事都不自由,常不能令大人滿意,這讓他感覺很煩。於是他慢慢變得不聽話,沒有自控力,不自信,笨拙而苦悶。所以,家長一定要對「過猶不及」這回事有所警覺,不要在孩子面前充當權威(儘管是以溫和的愛的形式出現)。一個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會逐漸從權威家長手下的「聽差」,變成自身壞習慣的「奴隸」;他的壞習慣正是束縛他的、讓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裡不想擺脫,是他沒有能力擺脫。我們成人不也經常有這種感覺嗎?

    朋友說,是啊,經你這樣一分析,覺得真是這麼回事。看來以後要少管孩子。

    我點頭說是這樣,所以,我們可以把上面的想法總結為一句話:「不管」是最好的「管」。

    朋友笑起來,說這句話總結得太好了,並說自己在教育孩子中要記住這句話,也要告訴她的那位同事記住這一點。我說,你可以對你的同事講講這句話,但不要期待她一定能接受。我對不少家長講過,不知為什麼,一些家長一聽「不管」這個詞就反感。

    看朋友有些驚訝,我對她講了下面一件事。

    前幾天遇到一位父親訓兒子說,我小時候家裡孩子多,你爺爺奶奶忙,誰管我啊,我能走到今天,不就是靠自覺嗎。我和你媽媽對你多關心,每天花那麼多時間陪你學習,你卻一點不懂得努力,你怎麼就那麼不自覺呢?

    因為我和這位父親很熟,就直率地對他說:你這是說對了,就是因為你小時候沒人管,才學會了自覺;你兒子不自覺,恰是因為他太「有人管」了。該他自己想的,父母都替他想到了;該他自己感受的,父母都去給他提醒了,他幹嗎還要自己去留這個神呢,他哪裡有機會學習自我管理呢?這位父親對我的話很不滿意,他反駁說,「照你這樣說,不去管孩子,倒是可以做好家長,我們這麼用心卻錯了?!」他因為這事,好長時間表現出不愛搭理我。

    這位父親的反應並不意外。我遇到不少對孩子管制太多的家長,總想說服他們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和時間,給孩子一些犯錯誤的機會,就提議讓他們以後少管孩子——這是改變問題的必經之路。但我的提議多半會遭到家長類似的質問。在他們看來,讓家長「不管」孩子,就如同讓他們放棄孩子的撫養權一樣刺耳和反感。事實是他們根本不想去理解我這裡所說的「不管」——它不是削弱家長的責任,而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式,是需要家長內心樹立起的一種尊重孩子的思維方式。

    朋友點點頭,家長總要求孩子改正這個那個缺點;但對於別人給他指出的缺點,卻並不願意接受,從內心都不肯承認自己有這個缺點。我也點點頭,這就是為什麼給家長做工作特別難,也是許多孩子身上的問題難以解決的根本原因。

    我們沉默了片刻,朋友說,你說的這些我全都理解了。不過,我有個具體問題。假如孩子馬上要考試了,比如馬上要中考或高考,他還不學習,或者鋼琴馬上要考級了,他不好好練琴,那家長該怎麼辦,難道也不要說嗎?

    我說,對一個孩子來說,馬上要有重要的考試,卻還不去認真學習,這確實是個比較嚴重的問題。但這「不自覺」只是表象,這背後反映的是一系列問題,比如理性不足、厭倦感、自制力差、價值觀不成熟、缺少自尊、自卑等。說實在的,這一系列的問題和家長一直以來不合適的管理方式一定有因果關係。如果家長想管,就一定要改變一下方法,用以前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因為他目前的狀態就是長期以來你所實施的「管」的一個結果。至於用什麼方法管,我無法給出一個立竿見影的方法,只能說要根據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小病小治,大病大治,孩子的問題越嚴重,家長越要根本性地改變教育方法,越要拿出足夠的耐心,想辦法培養孩子的自覺意識。關於這一點,還是從我自己的經驗上來談一下吧。也許能給家長們一些啟示。

    我女兒圓圓上高一時,聖誕節我們送了她一個便攜式CD機,本意是讓她學習得累了聽聽音樂。但她經常一邊做作業一邊聽歌,還隔三差五地去買光盤,對當時的流行歌手、歌曲瞭如指掌。以我們自己的學習經驗來判斷,這樣學習肯定要分心。如果是在小學,她這樣我們也不著急。可現在是高中,時間這樣珍貴,競爭這樣激烈,你要稍懈怠一點,別人就會超過你。我和她爸爸有些著急,就提醒她學習時最好不要聽音樂,給她講道理說,高中的作業和小學的不一樣,不是為了完成,而是為了在寫的過程中思考和理解。

    第一次說時,她只說她知道了,並說她自己覺得不影響學習。過了幾天,我們看她還是天天戴著耳機寫作業,有些忍不住了,就又說她。這次她有些不耐煩了,怪我們嘮叨,說她自己知道怎樣才好,告訴我們不要管她。

    接下來好長時間,我們嘴上雖然不說,但心裡總是很著急的。不光是聽耳機的事,主要是她表現出來的整個學習態度的鬆懈讓我們有些著急。這種時候,我們也很多次產生去「管」的衝動,但最終還是忍住了。我和她爸爸商量後決定,這件事不再去管她,隨她去吧。

    我們這樣考慮:也許她只是新鮮,且現在學習還不夠緊張,到高二、高三時學習更緊張了,新鮮勁同時也過了,她自然會緊張起來。也許是她心理上有壓力,用這種方式釋放,她現在表現出的鬆懈是她進行自我調整必須經歷的一種狀態。也許她只是迷戀音樂,很多人在青少年時期都會在某一階段對某個事情產生深刻的迷戀,生硬打斷了並不好——在這一切「也許」之上,我們有一份明智:人的學習行為是由兩套系統合成的,一套是軀體的,一套是心理的。用強迫的方法可以讓一個孩子坐到書桌前,眼睛放到書本上,手裡拿上筆——即使他的軀體都到位了,但沒有人能讓他的心思也到位。如果不是出於自覺自願,縱然我們讓圓圓收起CD機,她也不會因此更專心學習,相反,心可能會離學習更遠。既然圓圓說不影響學習,並說她自己知道怎樣才好,我們就要相信她的話。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