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蕩乾坤 第3卷 又是
    左宗棠(1812∼1885), 晚清軍政重臣,湘軍統帥之一,洋務派重要首領。字季高,一字樸存,號上農人。湖南湘陰人。1875年(光緒元年),清政府內部發生「海防」和「塞防」的爭論。時西北邊塞和東南沿海防務均告危急;李鴻章等認為兩者「力難兼顧」,主張放棄塞防,將「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左宗棠力表異議,指出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招致英、俄滲透。是年5月,奉命督辦新疆軍務。1876年,駐肅州指揮多路軍討伐阿古柏,次年1月占和闐(今和田),收復除伊犁地區外的新疆全部領土。隨即上疏建議新疆改設行省,以收長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時,抨擊崇厚一任俄國要求,輕率定議約章,喪權失地,主張「先之以議論」,「決之於戰陣」。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肅州抵哈密。1881年初,中俄《伊犁條約》簽定,應詔至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在總理衙門行走,管理兵部事務。同年夏,調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軍機大臣。時值中法戰爭,法國艦隊在福州馬尾擊潰福建水師,奉命督辦福建軍務。11月抵福州後,積極佈防,並組成「恪靖援台軍」東渡台灣。1885年病故於福州。著有《楚軍營制》(附條規),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

    編輯本段浴血守孤城——王銘章

    1893年出生在小商人家庭,四川新都人。1909年畢業於新都高小,後考入四川陸軍小學。1911年,參加保路同志軍的反清鬥爭。1912年,轉入保定軍官學校,後肄業離校。1914年畢業於四川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在川軍劉存厚部任排長。1916年,護國討袁戰役中負傷,升任連長、營長。後參加軍閥的成都巷戰,又負重傷。由於他勇敢善戰,由中下級軍官而逐漸升職。1920年,川軍整編,任第七師團長。1924年,升任川軍第三師第二十五旅旅長。1925年,晉陞師長。1926年,改任第二十九軍第四師師長。1935年,第二十九軍改編為第四十一軍,任四十一軍一二二師師長,授陸軍少將。1936年,晉陞陸軍中將。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爆發,請纓抗日。9月6日,在駐地召開抗日誓師大會。9月12日,率部徒步出川,奔赴抗日殺敵前線。10月21日,開赴晉東娘子關地區阻截日軍西進。10月24日,在娘子關西南的東回村、西回村中間地帶,與日軍展開遭遇戰。26日,奉命保衛太原進駐榆次。日軍在攻佔華北及上海、南京後,妄圖從南北同時進攻,打通津浦路,佔領徐州。1938年初,奉命開赴徐州、碭山一帶佈防。代理四十一軍軍長,任前方總指揮。1938年2月,日軍沿津浦鐵路攻佔兗州、曲阜、鄒縣。戰區司令部急令四十一軍開赴滕縣。3月14日,日軍以大炮、坦克、飛機向我陣地展開全線進攻,我軍以「有敵無我,有我無敵」的決心,拚死奮戰,保住了界河陣地。次日為了防止敵軍的包圍,他抽調在滕縣擔任城防的部隊支援第一線的正面陣地,對滕縣的西北進行了佈防。敵人卻以萬餘人的兵力直攻膝縣城。這時滕縣城內能戰鬥的兵力只有兩千人,要抵禦裝備精良的萬餘敵軍的猛攻,困難很大。16日,日軍開始用重炮向赤城轟擊,並以飛機狂炸,城內百姓逃跑一空。他抱定「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的信念,決心死戰。東關被敵炮轟開缺口,敵軍湧入,我軍集中兩三百手榴彈投去,敵人死50多人,如此反覆多次進攻,敵死100多人,我軍傷亡近百人。雙方展開了肉搏戰。敵人增湧三萬多人,七十多門山炮、野炮、戰車四、五輛,對滕縣縣城進行包圍。17日敵人以大炮飛機狂轟濫炸,使縣城變成一片焦土,然後以坦克掩護衝鋒,他指揮部隊同敵人展開了驚險的肉搏戰。在局勢危急之際,他親自登城督戰,決心與城共存亡。日軍從西城攻入,便率餘部與敵巷戰,寸步不讓。在游戰中,腹部中彈,身負重傷,血流如注。為了不做俘虜,高呼「抗戰到底」,舉槍自戕,壯烈殉國。他的愛國精神和英雄行為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全體官兵拚死戰鬥,奮力拚殺。滕縣保衛戰堅持了三晝夜,阻滯了南犯徐州的大量日軍,使魯南各部隊贏得了部署時間,為台兒莊大戰勝利奠定了基礎。他為國捐軀後,追贈為陸軍上將。5月初,他的靈柩抵武漢大智門火車站時,萬人空巷迎靈。中共代表吳玉章、董必武,八路軍代表羅炳輝等參加迎靈公祭。**、吳玉章、董必武送了輓聯:「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爭光」。朱德、彭德懷、周恩來聯名撰贈輓聯:「一旅守孤城,為民族解放事業犧牲,真是炎黃子孫,流芳青史;萬人興義憤,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將使淪亡大地,復興中華。」1938年6月15日,成都八萬多人到牛市口迎接亡靈,8月30日將忠骨運至新都安葬。次日在新都舉行數萬人公祭,數架飛機在空中散發宣傳他事跡的傳單。事後在成都少城公園鑄造了將軍騎馬銅像,表達了四川人民對抗日英雄的崇敬。

    編輯本段威震冀東——節振國

    編輯本段虎門銷煙——林則徐

    林則徐(1785—1850年),漢族,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溢號文忠,福建福州人。早年家境貧寒,受過良好的教育。嘉慶十六年賜進士。在為官40年中,他「經世自勵」,廉潔奉公;又重視水利事業,救災賑民。他最大的功績是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虎門銷煙,指揮了抗英鬥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的尊嚴,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者。同時,他編譯《四洲志》等外文書籍、資料,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是中國近代維新思想的先驅。在福州等地建有林則徐紀念館。

    編輯本段海疆英魂——鄧世昌

    鄧世昌(1849∼1894)中國清末海軍愛國將領。字正卿。原籍廣東東莞,生於番禺(今廣州市海珠區)。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艦管帶,在1894年9月17日海戰中捐軀報國。   鄧世昌18歲考入福州船政學堂,為駕駛班第一屆畢業生。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1880年李鴻章為建設北洋水師而搜集人才,因鄧世昌「熟悉管駕事宜,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而將其調至北洋屬下,這一年冬天北洋在英國定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完工,丁汝昌水師官兵200餘人赴英國接艦,鄧世昌隨往。1881年11月安然抵達大沽口,這是中國海軍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線,大大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鄧世昌因駕艦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圖魯」勇名,並被任命為「揚威」艦管帶。   1887年春,鄧世昌率隊赴英國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訂造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艘巡洋艦,年底回國。歸途中,鄧世昌沿途安排艦隊操演練習。因接艦有功,升副將,任「致遠」艦管帶。1888年10月,北洋海軍正式組建成軍,鄧世昌升至中軍中營副將。   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身旁,用嘴銜住他的胳膊不放,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也沉沒於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鄧世昌犧牲後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並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謚號,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表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命名新式遠洋綜合訓練艦為「世昌艦」,以示紀念。   《海疆英魂——記甲午海戰中的鄧世昌和致遠艦》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再版」第2次印刷,陳明福著   《英雄鄧世昌》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2000年9月第一次印刷,鴻鳴著   《鄧世昌》威海文史資料第五輯,威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出版,1990年9月第一版。   《民族英雄鄧世昌》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出版發行;政協河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政協張家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編審楊繼先等。

    編輯本段國神——比干

    《史記·殷本記》載:殷商末期,很多諸侯背叛了紂王而歸服西伯。西伯的勢力更加強大,紂因此漸漸喪失了權勢。王子比干勸說紂,紂不聽, 更加**,毫無止息。微子曾多次勸諫,紂都不聽,微子就和太師、少師商量,然後逃離了殷國。比干卻說:「給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拚死爭諫。」就極力勸諫。紂大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於是剖開比干的胸膛,挖出心來觀看。   周武王封比干國神封銅盤銘:軒轅王子比干壟,上報天神,下報地神。中華民族千秋令:「齊封神雨,雷電照今;供干師忠,慎為瞻遺。」命為宗祀,歷朝致祭。並令禁慎瞻遺。

    編輯本段巴民族之魂——巴蔓子

    巴國內亂,國君遭受脅迫。蔓子將軍曾向楚國國君求援,並許巴國三座城池為酬。內亂平息,楚國使臣來求踐約。他委婉、慷慨以答:「許諾,為大丈夫之言。然,巴國疆土不可分,人臣豈能私下割城。吾寧可一死,以謝食言之罪。」言畢,刎頸自盡,滿座大驚。   使臣無奈,捧蔓子將軍頭顱歸。楚王唏噓:「如得此忠臣,又何需幾座城池。」遂以上卿之禮葬其頭顱;巴舉國悲痛,於國都厚葬巴蔓子將軍無頭之遺體。   推薦評語:巴蔓子,是巴人精神的化身,為大義凜然、篤誠篤信、救國救民的楷模。

    編輯本段嶺南聖母——冼夫人

    冼夫人,高涼郡(今茂名市境內)人,生於梁代(公元512年前後)。她是南北朝時期嶺南地區俚人領袖,歷經   梁、陳、隋三代,一生致力於維護祖國統一,協助朝廷剪除地方割據勢力;堅持民族團結,促進漢俚民族融合;堅決革除社會陋習,推動俚人社會的文明進程;協助朝廷治理嶺南,懲治貪官暴吏,極大地推動嶺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冼夫人以其巨大歷史功績,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廣泛影響力,在廣東歷史文化版圖中更是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周恩來總理曾稱頌冼夫人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2000年2月,**同志視察高州冼太廟時,盛讚冼夫人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團結的精神,稱她為「我輩後人永遠學習的楷模」。

    編輯本段抗倭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出身將門。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歲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四年(1555年)調浙江都司僉事,次年升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3府。9月,倭寇800人進掠龍山所,戚繼光等即率10倍於敵的明軍前往阻擊。倭寇分3路衝殺,1萬多明軍竟不堪一擊,陣漸大亂,紛紛潰退。戚繼光看到形勢危急,縱身跳上一塊高石,連發3箭,3個倭寇頭目應聲而倒,倭寇群龍無首,倉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亂頻繁,百姓深受其害。數千名倭寇包圍桃渚千戶所,戚繼光從寧波率兵連夜馳援台州,解桃渚之圍,殲入侵海門倭寇。接著,親去金華、義烏等地招募精壯農民和礦工3000餘人,以岳家軍為榜樣進行編練,終成聞名天下的戚家軍。戚繼光針對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特點,創造了長短兵器配合,因敵因地變換隊形、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使用飛刀、飛槍、飛箭的火箭等,屢次打敗倭寇。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台(州)、金(華)、嚴(州)參將,駐守台州。在沿海造烽堠,修城牆,訓練守軍。四十年(1561年),數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陸。戚繼光率軍出擊,在寧海健跳(今屬三門),臨海花街、上峰嶺、白水洋和太平(今溫嶺)新河、長沙等地,連續9次挫敗倭寇的進犯,救出數千名被擄難民。史稱台州大捷,亦稱台州九戰九捷。次年夏援閩,搗破倭寇在橫嶼的老巢,並乘勝破牛田、興化的倭寇,連克60餘營。四十二年(1565年)與俞大猷剿平廣東倭寇,解除東南倭患。後戚繼光在薊州鎮守16年,邊備修飭,外敵不敢輕易進犯。因受排擠,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調廣東戍守。後遭誣陷,奪職回鄉。戚繼光對練兵、治械、陣圖等都有創見,他的優秀軍事理論著作《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視。

    編輯本段鎮南關大捷——馮子材

    編輯本段收復台灣——鄭成功

    鄭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漢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誕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千里濱,史書記載他「少年聰敏,英勇有為」。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汪棚鄉鄧大廟村。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台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鄭成功在1662年末得病逝世,在世38年

    編輯本段「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

    霍去病:西漢名將(前140—前117),漢族,軍事家。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漢代名將衛青的外甥,好騎射。善於長途奔襲。經典之戰:決戰漠北。   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 ,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00餘人,受封冠軍侯。元狩二年(前121)封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餘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西域道路。四年夏,與衛青各率5萬騎過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進擊匈奴。霍去病擊敗左賢王部後,乘勝追擊,深入2000餘里,殲7萬餘人。後升任大司馬,與衛青同掌兵權。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前117)病卒,年僅24歲。

    編輯本段棄筆從戎——班超

    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東漢名將,座駕:卷毛獸,兵器:冷血劍,成名經典:「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原文: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班超是著名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學家。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居家常親事勤苦之役,不恥勞辱。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能夠權衡輕重,審察事理。

    編輯本段孤守遼東——袁崇煥

    袁崇煥(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後金兵渡遼河。右屯守將周守廉逃,松山等處守將左輔亦燒燬糧儲廬舍而退。(《東華全錄》)。袁崇煥聞之,與總兵滿桂,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集將士誓守寧遠。令中左所都司陳兆闌和都司徐敷奏率兵入城,左輔朱梅為外援。(《三朝遼事實錄》)。又傳令通知前屯趙率教,山海關楊麟有寧遠之潰兵皆斬。   二十三日,努爾哈赤率後金軍至寧遠,努爾哈赤自稱率軍三十萬,必破此城,令袁崇煥投降。   袁崇煥答曰:「來兵稱三十萬虛也,約有十三萬。吾修治寧遠決守以死豈肯降耳」(《東華錄》)。   後金攻城,袁崇煥等寧遠守軍以火器拒之,寧遠通判金啟倧也因點炮自燃,為國捐軀。(《明熹宗實錄》)。   「自辰至晡,殺三千人,敵少卻。二十五日佟養性督陣攻西門,勢更悍,先登,益眾。敵俱冒死力攻,城中衛之如前,擊殺更倍於昨」(《明季北略》)   「是役也,奴賊糜爛失亡者實計一萬七千餘人。而大炮以封,今所稱『安邊靖虜鎮國大將軍』者,職所首取四位中之第二位也。」(《徐光啟集》,卷四,《練兵疏稿二》)   「……天啟六年正月寧遠守城,殲賊一萬七千餘人,後奉敕為安邊靖虜鎮國大將軍,此正西洋所進四位中之第二位也。」見(明人瞿式耜《瞿忠宣公集》卷二《請求火器疏》)   「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並及黃龍幕,傷一裨王。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石匱書後集》)   努爾哈赤自稱「自二十五歲起兵以來,征討諸處,戰無不捷,攻無不可,惟寧遠一城不下」(《清高祖實錄》)。   後金攻打寧遠不下,分兵掠覺華,島上參將金冠等七千水兵抗擊殉國,七千商民被屠殺。後金焚燬覺華島糧料八萬石,船兩千隻。崔呈秀彈劾高第、楊麟,楊麟因不援削職,高第准其辭職還鄉。王之臣代替高第督師遼東。(《國榷》)   天啟六年(1626年)三月七日,復設遼東巡撫,袁崇煥為之。敘功,加袁崇煥兵部右侍郎,蔭千戶。袁崇煥三疏辭之,不許。

    編輯本段民族英雄名錄及籍貫

    孫中山(廣東香山)、鄭成功(福建南安)、戚繼光(山東登州)、林則徐(福建福州)、鄧世昌(廣東番禺)、丁汝昌(安徽巢湖)、劉步蟾(福建福州)、左宗棠(湖南湘陰)、丘逢甲(廣東蕉嶺)、林泰曾(福建福州)、沈葆楨(福建福州)、馮子材(廣西欽州)、劉永福(廣西欽州)、關天培(江蘇淮安)、朱德(四川儀隴)、彭德懷(湖南湘潭)、楊靖宇(河南確山)、賀龍(湖南桑植)、劉伯承(四川開縣)、楊虎城(陝西蒲城)、趙尚志(遼寧遼陽)、趙一曼(女)(四川宜賓)、徐向前(山西五台)、聶榮臻(四川江津)、李宗仁(廣西桂林)、佟麟閣(河北高陽)、左權( 湖南醴陵)、彭雪楓(河南鎮平)、周保中(雲南大理)、馬本齋(河北獻縣)、趙登禹(山東菏澤)、張自忠(山東臨清)、戴安瀾(安徽無為)、蔡廷鍇(廣東羅定)、將光鼐(廣東東莞)、孫立人(安徽廬江)、吉鴻昌(河南扶溝)、謝晉元(廣東蕉嶺)、呂正操(遼寧海城)、郝夢齡(河北稿城)、李林(女)(福建尤溪)、馬占山(河北豐潤)、池峰城(河北景縣)、馮治安(河北故城)、吉星文(河南扶溝)、何基豐(河北稿城)、王銘章(四川新都)、黃鎮(安徽桐城)、聶耳(雲南玉溪)、冼星海(廣東番禺)、張寒暉(河北定縣)、麥新(江蘇常熟)、唐淮源(雲南江川)、饒國華(四川資江)、高志航(吉林通化)、李桂丹(遼寧新民)、劉粹剛(遼寧昌圖)、樂以琴(四川蘆山)、沈崇誨(湖北武昌)、武士敏(河北懷安)、馬寶玉(河北蔚縣)、葛震林(河北曲陽)、胡德林(河北容城)、胡福才(河北容城)、宋學義(河南沁縣)、金振中(河南固始)、白文冠(女)(河北河間)、紅嫂明德英(女)(山東沂南)、戎冠秀(女)(河北平山)、冷雲(女)(黑龍江樺川)、安福順(女)(黑龍江)、李鳳善(女)(黑龍江林口)、楊桂珍(女)(黑龍江林口)、胡秀芝(女)(黑龍江林口)、郭桂琴(女)(黑龍江林口)、黃桂清(女)(黑龍江)、王惠民(女)(黑龍江)、劉傻子(河北正定)、王東滄(河北安平)、許佩堅(河北饒陽)、李混子(河北新樂)、王偉(浙江湖州)等。

    編輯本段各國部分民族英雄

    按姓氏排序:   光復故國,雖敗猶榮——阿爾及利亞民族英雄阿卜杜·卡迪爾   以小抗大,彪炳千秋——貝寧民族英雄貝漢津王   以筆作槍,鐵骨錚錚——捷克反法西斯作家伏契克   土著俊傑,共和英雄——墨西哥民族英雄胡亞雷斯   首舉義旗,勇戰強敵——四國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   奮戰衛國,海上捐軀——朝鮮民族英雄李舜臣   頭顱雖去,長存民心——坦桑尼亞酋長姆克瓦瓦   光耀文壇,血灑疆場——古巴作家馬蒂   力挽狂瀾,流芳百世——法國「聖女」貞德   以少勝多,成敗不計——羅馬尼亞君主斯特凡大公   小國偉人,名傳後世——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斯坎德培   巧勝強國,雖死猶生——尼加拉瓜民族英雄桑地諾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