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獵人 作品相關 光明文化面面觀之秦朝兵器
    北京理工大學的冶金專家對秦軍箭頭做了金相分析,結果發現它們的金屬配比基本相同,

    數以萬計的箭頭竟然是按照相同的技術標準鑄造出來的。這就是說,不論是在北方草原,

    還是在南方叢林的各個戰場,秦軍射向對手的所有箭頭,都具有同樣的作戰質量。難道,

    地處秦國各地的兵器作坊都在有意識地,甚至是強制性地按照某個固定的技術標準生產兵

    器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秦人就遠遠地超越了自己的時代。

    標準化,是現代工業的基礎。標準化生產使不同的供應商生產的零部件可以組裝在一起,

    也使大規模的生產成為可能。在兩千年前農業文明剛剛開始成熟的時代,假如秦人真的有

    過標準化的兵器生產,他們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秦軍使用的弩機,由於製作的十分標準,它的部件應該是可以互換的。在戰場上,秦軍士

    兵可以把損壞的弩機中仍舊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裝使用。秦軍的其他兵器雖然也可以互換,

    但對於大多數古代兵器來說,互換性要求的精確度並不很高。專家推測:秦人的標準化應

    該還有更重要的目的。

    兵馬俑坑中發現的各種兵器,在戰場上應該有優異的表現。很可能是秦軍從幾百年的戰爭

    實踐中優選出來的。專家推測,秦人很可能將優選兵器的技術標準固定,國家再通過法令

    將這些技術標準發放到所有的兵工廠。

    儘管按今天的工業標準看,這些兵器的標準化仍舊是比較粗糙和初步的,但是,在兩千多

    年前,秦人執著於統一標準,肯定是為了保證所有秦軍戰士使用的都是當時最優秀的兵器。

    秦軍的兵器製作得相當精緻。在青銅劍上有三條90多厘米長的稜線,將細長的劍身份成八

    個面,手工要完成這樣的表面加工有很大的難度。

    戈的圓弧部分加工得十分規整,箭頭上三個流線型的表面也完全對稱。

    讓專家迷惑的是,某些天才的工匠製造出幾件這樣的兵器是可能的,但實際情況是,兵馬

    俑坑中幾萬件兵器幾乎都是同樣的質量。

    根據司馬遷的記載,秦軍的數量超過了100萬。不僅如此,這支軍隊高度專業化,裝備極其

    複雜的武器系統。在差不多同一時期的歐洲,亞歷山大的軍隊是5萬人左右,最為強盛時的

    羅馬軍團也不過幾十萬人。

    為一支100萬的軍隊提供兵器,是一個可怕的任務,在十年統一戰爭的歲月裡,秦國的兵器

    作坊肯定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地方,他們必須開足馬力,日以繼夜。問題在於,怎樣才能既

    保證標準,又大批量生產呢?

    仔細觀察這只戈的圓弧處,打磨的痕跡還清晰可見,手工打磨,會有交錯的磨痕,那是銼

    刀往返摩擦造成的。奇怪的是,這些磨痕沒有交錯的痕跡。專家推測,秦軍青銅兵器的表

    面加工很可能是用砂輪實現的。兩千多年前是否有砂輪還有待考古證據,即便是用砂輪,

    靠手的感覺來完成這些弧形表面的加工,要讓成千上萬件兵器達到同一個標準也是不可能

    的。

    在兵馬俑坑中的兵器上面,刻著一些文字。這些文字和今天的漢字很相像。研究人員發現

    ,它們大多是人名,其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一個人是「相邦呂不韋」。

    呂氏春秋是秦國最重要的一本歷史文獻,它的編撰者就是呂不韋。呂不韋是當時秦國的丞

    相,相當於今天的國家總理。呂氏春秋上說: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製造者要把自己

    的名字刻在上面。

    對於歷史學家來說,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是秦國軍事工業的管理機密。呂不韋作為

    內閣總理,是兵器生產的最高監管人。他的下面是工師,就是各兵工廠的廠長,監製這只

    戈的廠長叫「蕺」。

    在廠長的下邊是丞,類似車間主任,這位主任的名字「義」。而親手製作這只戈的工匠,

    叫「成」。

    專家由此推斷:秦國的軍工管理制度分為四級。從相幫、工師、丞到一個個工匠,層層負

    責,任何一個質量問題都可以通過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責任人。我們已經無法知道管理的

    細節,但秦國的法律對失職者的懲罰是非常嚴酷的,這就是物勒工名的用意。

    透過這些冰冷的青銅銘文,我們或許還能看到那個遙遠年代中一些普通人的命運。

    這個叫Zhe的人做了好多年兵工廠的廠長,ZHE每天都要檢查兵器生產,他得向丞相呂不韋

    負責。如果兵器質量有問題,按照秦國的法律,廠長首先遭受處罰。為了自己和一家老小

    ,他必須盡職盡責。

    處在這個金字塔式的管理體系最底層的,是數量龐大的工匠。專家在銘文中一共發現了16

    個工匠的名字。

    在秦國的手工工場,工人一般都是終身制。無論如何,這個叫DIAO的工匠一生都得在工場

    度過了。16年的勞作,「?」不知道經歷過多少次的坎坷。就是這些像「?」一樣的普通

    人,製造出了留到今天的這些精良兵器,從一絲不苟的加工痕跡上,我們至今還能感受到

    他們粗糙的雙手和專注的目光。

    秦國眾多的兵工廠能夠按照統一的標準大批量地製作高質量的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級管理

    制度是根本保證。當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然被荒蠻和蒙昧包圍的時候,而秦人就以他們獨

    特的思維方式和智慧,創造出了那個時代最強大的兵器製造業。

    現在,我們可以來回答最初的那個問題了:在秦的時代,人們還不能像處理青銅一樣熟練

    地用鐵,鐵的冶煉和鑄造還處在發展階段。所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仍舊

    是青銅鑄就的。

    2000多年前,秦人將青銅的性能發展到了極致,在波瀾壯闊的統一戰爭中,這些青銅兵器

    曾經發揮了巨大的威力。然而,秦軍戰士怎樣使用青銅兵器,強大的秦軍究竟是如何作戰

    的呢?這支從遠古走來的軍團,還有更多的未解之謎激發著人們的好奇心。

    死生之地

    公元前262年,秦軍攻陷了大片韓國領土,韓國地方長官不但不降,反而將土地送給了趙國。戰火在秦趙兩國之間就此被點燃。

    在趙國一個叫長平的地方,兩國集結了100多萬人的軍隊,一場大戰即將爆發。這是古代戰

    爭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戰役,這次戰役將決定戰國時代的政治格局。

    長平在今天山西省的高平縣,戰爭就發生在這個山谷。即將投入戰鬥的秦軍,一直是古代

    史學家幾筆帶過的模糊形象。而今天,軍事專家已經可以根據秦兵馬俑去推測那支令人生

    畏的軍隊如何作戰了。

    長平之戰,秦軍主力在面對像波濤一樣翻滾而來的趙軍時,怎樣發起攻擊?他們的戰鬥隊

    形是什麼樣的?這些一動不動的陶土戰士,能告訴我們些什麼呢?

    在兵馬俑主力部隊的最前邊,站著三排戰士,可以設想,在長平谷地的秦軍軍陣中,他們

    最先與趙軍接戰。考古發現,他們曾經裝備的武器一律是遠射用的弩。這些弩兵分為三排

    ,直面成千上萬洶湧而來的趙軍。

    弓弩的射擊有一條規律,因為臨敵不過三發,敵人往前衝了,這一支箭裝上去以後射出去

    ,你再裝一次,敵人還往前衝,三次箭射出去以後,敵人就衝到面前來了。時空關係就是

    這樣,所以古代射擊的時候一定要輪番射擊。

    這是人們第一次親眼看到秦軍弩兵的作戰隊形。專家認為,他們站成三排是有道理的。可

    以推測,當第一排射擊的時候,後兩排拉弦搭箭,三排弩兵因此可以輪番射擊。在戰場上

    ,密集的殺傷力最為致命。

    在兵馬俑博物館,這是第二個被發現的俑坑,它至今仍然覆蓋著厚厚的黃土。但是,電腦

    技術可以幫助考古人員模擬地下的壯觀景象。

    黃土下站立著一支獨立的弩兵部隊。前排的士兵正在射擊,後排的蹲著準備,一起一伏,

    配合默契。這顯然是秦弩兵作戰的一個瞬間。在秦軍之後將近2000年,歐洲人還用類似的

    方法組織火槍手,秦軍很有可能開創了這種經典的連續射擊方式。

    在長平谷地,趙軍首先遭遇的就是秦弩兵。萬弩齊發,趙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

    價。然而,這只是秦軍的第一道攻擊波。

    從1974年發現兵馬俑以來,考古工作就一直沒有停止。在這只矛頭附近,考古人員發現了

    一條6.3米長的矛柄遺痕,加上矛頭,完整的長矛接近7米。這種長度的刺殺兵器,端平都

    十分吃力,秦軍是怎樣用來作戰的呢?

    如果用來單兵作戰,7米的長矛根本無法自由格鬥。但是,在古代希臘,亞歷山大的軍隊就

    以7米2的長矛而聞名,由長矛組成的方陣曾經使他們戰無不勝。專家推測,秦步兵中應當

    有類似的長矛方陣,長矛的威力在於集體的力量。

    不論發生什麼情況,這些士兵都要挺著長矛向前走,前排倒下,後排立即補上,保持方陣

    不變。可以想像:為了將幾千人、幾萬人變成一個銅牆鐵壁的方陣,士兵們必須要進行嚴

    格的訓練。

    從武器和作戰方式來看,長矛手是殺傷力最大的步兵兵種。槍頭如林,方陣如山、巨大的

    衝擊力不可阻擋。

    在兵馬俑坑,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另外兩種長柄刺殺兵器。

    戟的長度在2米80左右,它實際上是在戈的前邊加裝了矛頭,可以鉤砍,也可以直刺,與長

    矛手不同,持戟的士兵可以做單兵格鬥,對於他們來說:掌握自由搏擊的技巧和發揮個人

    才華是最關鍵的。

    考古人員發現的第三種長柄兵器叫鈹。它很像插在長桿上的短劍,長度界於戟和長矛之間

    ,在3米5左右,持鈹的士兵很可能也是靠某種隊形去衝擊對手。

    從不同的殺傷距離來看,長矛、鈹和戟長短之間既有專業分工,又可以互相保護。

    但是,這些兵器之間究竟如何配合使用,今天已經很難瞭解。兵馬俑坑曾被人盜毀,士兵

    手中的兵器大都遺失了,僅存的一些也散落在黃土中,原始的位置已經很難判斷。

    在兵馬俑坑,軍事專家還是發現了一種配合作戰的範例。在輕裝的弩兵中,這個身穿鎧甲

    的士兵十分特殊,他手中是長矛一類的刺殺兵器。在射擊部隊中編製這樣的長矛手,是為

    了保護射擊手免遭衝到跟前的敵人傷害。從這些細節來看,秦步兵在專業化和協同作戰方

    面,很可能已經相當成熟。

    根據兵馬俑的佈局來推測:兩千多年前的長平戰場,趙軍首先面對的是秦弩兵,緊接著就

    是秦步兵的衝擊。他們是秦軍真正的主力部隊。

    【大家應該已經知道起點改革了推薦票制度,現在積分低於6000分的非VIP不能使用F5刷新連投這個方法連續投票了.不過如果大家耐心點,一下一下點擊書頁上的推薦本書這個選項,用不了多大工夫也能將手上的票投完的,希望大家付出一點耐心和時間繼續《光明獵人》!】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