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獵人 作品相關 光明文化面面觀之西藏(一)
    西藏

    簡稱藏。位於中國的西南邊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面積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總面積的八分之一,僅次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北最寬約1000公里,東西最長達2000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它北鄰新疆,東北緊靠青海,東西接連四川,東南界雲南,南邊和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錫金、尼泊爾等國接壤。國境線長達3842公里,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西藏在許多人心目中是個遙遠而神秘的地方,雖然渴望前去觀光旅遊,又害怕高原缺氧和路途風險。其實,西藏以她神奇的自然風光、獨特的宗教特色和淳樸的民俗民風成為國內獨樹一幟的旅遊勝地。至於高原環境不必懼怕,環境惡劣的可可西裡無人區只有探險,考察者才會光顧,普通旅遊者所到之處都是環境優美、人口較密集的地方,交通也越來越方便。

    布達拉宮

    踏足雪域大地,沒有人不登布達拉宮的。它是拉薩這座雪域之都乃至整個青藏高原的象徵,不僅聞名全國更聞名於世界。這座古代建築藝術之傑作,這座以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曠世之寶聞名於世的宮殿,以其高貴威嚴的雄姿屹立在拉薩城內的紅山之上。佇立布達拉宮廣場翹首仰望,只見殿宇巍峨、金頂入雲、曲徑迴廊重重疊疊。那拔地凌空的氣勢,那金碧輝煌的色調真如天上宮闕一般。「布達拉」,是梵語音譯,又譯作「普陀羅」或「普陀」,原指觀世音菩薩所居之島,所以布達拉宮又被稱為第二普陀山。從松贊干布到十四世達賴的1300多年間,先後有9個藏王和10個達賴喇嘛在這裡施政布教。從五世達賴喇嘛開始,布達拉宮就成為歷世達賴喇嘛的冬宮,也是西藏地方統治者政教合一政權的統治中心,重大的宗教、政治儀式均在此舉行,供奉歷世達賴喇嘛的靈塔也在此處。宮中保存著明清兩代皇帝封賜西藏官員的封誥、印鑒金冊、玉冊和工藝品、經文、醫學、歷史、文學書籍以及各類佛像、唐卡、法器等大量珍貴文物。布拉達宮的主體由紅宮和白宮組成,光看顏色就可以很明顯地區分出來。紅宮居中,牆上都刷紅土。白宮橫貫兩翼,從東西南三面與紅宮銜接,牆上刷白漿。宮體主樓外觀13層,內為9層,高約117米,東西長360多米,南北寬270米,建築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由寢宮、佛殿、靈塔殿、僧捨等1000間組成。紅宮平頂上建有7個金瓦屋頂,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歷經千年歷史風雨的布達拉宮巍然聳立,它不光是藏民族建築藝術的傑作,也是西藏藝術精品和珍貴文物的寶庫;它是西藏歷史和文化的象徵,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份重要遺產。

    雪頓節

    雪頓節是西藏最大的節日之一,過去佛教信徒們到山上去修行,修行完畢時家裡的親人帶著酸奶到山上去迎接他們,在回家的半路上人們吃酸奶、跳舞、唱歌。在藏語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是宴的意思,雪頓節就是吃酸奶的節日。因此,雪頓節的意思是酸奶節。雪頓節的由來,可以追溯到17世紀以前,那時雪頓節是一種純宗教活動。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祖師宗喀巴為僧徒制定了一條夏安居制度,即僧徒在夏季只准在室內修習,不許到戶外活動。因為夏季是高原上各種生物最活躍的季節,以免無意殺生。這種禁戒要持續到藏歷6月底7月初。到開禁的日子,僧徒紛紛出寺下山,除享受世俗百姓施捨的酸奶子佳宴外,還要盡情玩樂。17世紀中葉,清朝皇帝正式冊封五世達賴和四世班禪。據五世達賴的旨意,雪頓活動增加了在羅布林卡演出藏戲的內容,並且允許百姓入園看戲。這樣,雪頓節便逐漸成為一年一度的群眾性節日。由於雪頓節的主要內容逐漸演化為藏戲演出,所以又被稱為藏戲節。現在雪頓節期間主要有哲蚌曬佛、藏戲表演和逛林卡等活動。

    青稞酒

    青稞酒,藏語叫做「羌」,是用西藏本地出產的一種主要糧食——青稞製成的。它是藏族人民最喜歡喝的酒,逢年過節、結婚、生孩子、迎送親友,必不可少。

    青稞酒的釀造方法和過程是這樣「首先把青稞洗淨,注意不能讓青稞在水裡洗的時間過長。然後倒進鍋裡,放入多於青

    稞容量三分之二的水煮。當吊中的水已被青稞吸收完了,火就不能燒得過旺,邊煮邊用木棍把青稞上下翻動,以便鍋中的青稞全部熟透,並隨時用手指捏一下青稞粒兒,如還捏不爛,再加上一點水繼續煮。等到八成熟時,把鍋拿下來,涼上20—30分鐘的時間,這時鍋中的水已被青稞吸收干了,趁青稞溫熱時,攤開在已鋪好的乾淨布上,然後就在上面撒勻酒麴。撒曲時,如果青稞太燙,則會使青稞酒變苦,如果太涼了,青稞就發酵不好。撒完酒麴之後,再把青稞酒裝在鍋裡,用棉被等保暖的東西包起來放好。在夏天,兩夜之後就發酵,冬天則三天以後才發酵。如果溫度適宜,一般只過一夜就會聞到酒味兒。假如一天後還沒有聞到酒味兒,就說明發酵時溫度不夠,應在一個瓶子中裝上開水,放在鍋上的東西,要使已經發酵的青稞冷卻。這樣才能使青稞酒更甜。然後把它裝入過濾青稞酒的陶制容器中。如果要馬上用酒,就要加水,等泡四個小時後就可以過濾。

    如果不急用,就把鍋口和濾嘴封起來,需要時隨即可以加水。頭一鍋水應加到比發酵青稞高兩寸,第二、第三鍋水應加到和發酵青稞一樣高。封上鍋口的酒,勁兒大,所以三鍋酒中去。

    藏族人民在敬酒、喝酒時也有不少規矩。在逢年過節等喜慶日子飲酒時,如有條件,應採用銀製的酒壺、酒杯。此外應在壺嘴上和杯口邊上粘一小點酥油,這叫「嘎爾堅」,意思是潔白的裝飾。主人向客人敬頭一杯酒時,客人應瘵起杯子,用右手無名指尖沾上一點青稞酒,對空彈灑。同樣的動作做完三下之後,主人就向你敬「三口一杯」酒。三口一杯是連續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就給你添上一次酒,當添完第三次酒時客人就要把這杯酒喝乾。

    另外,主人招待完飯菜之後,要給每個客人逐個兒敬一大碗酒,只發是能喝酒的客人都不能謝絕喝這碗酒,開花否則,主人會罰你兩大碗。飯後飲的這杯酒,叫作「飯後銀碗酒」。按理說,敬這碗酒時,應該需要一個銀製的大酒碗,但一般也可用漂亮的大瓷碗代替。

    唱祝酒歌也是藏族人民最有意義的普遍習俗。藏族有一句笑話:「喝酒不唱祝酒歌,便是驢子喝水。」誰來敬酒,誰就唱歌。大家常愛唱的歌詞大意是:「今天我們歡聚一堂,但願我們長久相聚。團結起來的人們呀,祝願大家消病免災!」祝酒歌詞也可由敬酒的人隨興編唱。唱完祝酒歌,喝酒的人必須一飲而盡。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