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木匠 作品相關 明代的官制(六)
    (九時、十九時發正文)

    大理寺,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置,命李仕魯為首任大理寺卿,正五品。置左右少卿,從五品;左右寺丞,正六品。十九年(公元1386年)置審刑司,共平庶獄。凡是大理寺所理之刑獄,審刑司均復詳議之。為加強大理寺的權力,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升大理寺卿為正三品,少卿正四品,丞正五品。可見明太祖對這個執法機關是很重視的,據《明代典則》記載,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六月,太祖把大理寺丞周志清提為卿,並說:「大理之卿,即古之廷尉,歷代任斯職者,獨漢稱張釋之、於定國,唐稱戴胄。蓋由其處心公正,議法平恕,獄以無冤,故流芳後世。今命爾為大理寺卿,當推情定法,毋為深文,務求明允,使刑必當罪。庶幾可方古人,不負命也」。大理寺所掌為「審讞平反刑獄之政令」。要做到「推情定法」,「刑必當罪」,使「獄以無冤」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大理寺官員選任之當否是非常重要的,據《夢余錄》記載,宣德時,吏部尚書蹇義特為此事向宣宗上疏說:

    刑部都察院職典刑名,而大理寺尤專詳讞。居是職者,必得其人。其官屬,宜從堂上官精加考■,庸劣不稱者黜之,貪婪苛刻者罪之,其有作奸犯科者,責令互相糾舉。違者,一體論罪。

    蹇義奏疏所提出的原則實際上是無法實行的,尤其是明中期以後,大理寺之權竟落入「庸劣不稱者」之手。以至刑獄不清,冤案四出。所以,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黃綰又上疏世宗:

    法司所以理刑名,至於大理寺職司參駁,關係尤重。凡任兩寺官,非精律例,見出原問官之上,何以評其輕重,服其心乎?近見兩寺官,有初入仕途,律之名例尚未通曉,即欲斷按庶獄,未免有差。原問官因得指摘罅漏,借為口實,至於參駁。本寺亦不降心,輒逞雄辯,往複數次,淹累囚眾,至不得已,將就允行。刑獄不清,職此之故1。

    由於用人不當,庸劣當權,不精律例,偏執己見,因而拷掠成獄,「捶死獄中」,論罪不當,「重囚稱冤」者往往有之。但明代也有一些大理寺卿能公平理獄,執法不阿。如《明史amp;#8226;虞謙傳》記載仁宗時,虞謙為大理寺卿、呂升為少卿,能「悉心奏當,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獄,謙等再四參復,必求其平,嘗語人曰:『彼無憾,斯我無憾矣』。」又《明史amp;#8226;馬森傳》載,馬森為大理卿,屢駁疑獄,與刑部尚書鄭曉、都御史周廷稱為「三平」。但大理寺卿有時也受到權臣的制約,不能公正治獄,《明史amp;#8226;王用汲傳》載,萬歷時,王用汲為大理少卿,遇法司議胡檟、龍宗武殺吳仕期案,定胡、龍二案犯謫戍。用汲認為量刑不公,駁奏曰:「按律:刑部及大小官吏不依法律,聽從上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罪如之。蓋謂如上文『罪斬,妻子為奴,財產入官』之律也。仕期之死,檟非主使者乎?宗武非聽上司主使者乎?今僅謫戍,不知所遵何律也?」神宗欲從用汲之言,可是閣臣申時行等則認為仕期自斃,宜減等。這個依法本該判處死刑的案犯,就以謫戍從輕發落,可見在封建社會,正直的刑官往往不能維護法律尊嚴的。

    明代的大理寺與刑部、都察院合稱為「三法司」,國家的重大案件,常由「三法司」會審。但是中期以後,大理寺執法之權被奪,實際上只能核閱案卷而已。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