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求生記 終卷:何謂英雄 第二十七回 游龍出淵(中)
    旌旗隨風舞動,步卒的腳步聲與戰馬的馬蹄聲混雜在一起,聯軍從易京大營派出的三萬多部隊正行進在前往薊郡的道路上

    河北一帶進入春二月之後天氣已經不再那麼冷,軍士們卸去了厚重的冬衣,跑走行動不再那麼的臃腫難堪,再加上先前的陰雨天氣已經過去,道路不再泥濘難行,因此行軍速度比較快。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就是過年時陸仁發給聯軍軍士們打了牛皮鞋底的布鞋,現在軍士們也都穿在了腳上。這鞋穿在腳上走跑,對軍士們來說就是舒服。

    張燕在馬上取過水囊喝了幾口,遞給趙雲道:「子龍兄,喝兩口!」

    趙雲也不客氣,接過來就灌。只是才一入口趙雲就覺得不對,停住手道:「飛燕兄,這……」

    張燕嘿嘿一笑:「放心,不是酒,是陸夷州前些時候送給我的果汁。不過我一直沒喝,放了些時間之後居然有了幾分酒味。」

    趙雲啞然失笑道:「我在夷泉也呆了一段時日,知道夷泉有一種果酒,好像就是將果汁發酵存放一段時間再輔以一些制酒工藝而成的,你這個也差不多了。我們在軍旅之中不便飲酒,飛燕兄你這個還是少喝為好,勿犯軍規。」

    張燕吐吐舌頭,把水囊蓋好輕歎道:「這都多少年了,子龍兄你那份嚴整謹慎的性情還是沒有變掉半分。老實說我也沒想到,事隔多年,你我各投其主,居然還有再次共事的時候。」

    趙雲抬頭望天,亦輕歎道:「蒼天悠悠,時運難料。」

    趙雲和張燕其實是老相識。當初公孫瓚與袁紹對戰,一向與袁紹處對敵對關係的張燕自然就和公孫瓚之間達成了一種半同盟的關係,趙雲也去過張燕那裡數次,與張燕一起打過仗。後來二人的際遇不同,張燕投奔了曹操。趙雲跟隨了劉備,雖然是敵對的陣營,但張燕受命鎮守晉陽,二人也沒有面對面交兵的機會,因此私交的朋友關係還是保持得不錯的……雖說根本也就沒什麼交往。

    又行了一段路。張燕回頭看看這三萬多軍兵,終於忍不住開口向趙雲問道:「子龍兄,你在夷泉呆了一段時間吧?那你能不能告訴我,夷泉軍兵到底是怎麼練的?」

    趙雲一楞:「你怎麼突然想起來問這個?」

    張燕湊近了一些低聲道:「陸夷州不是調了三千步卒給你,就隨在軍中嗎?我怎麼看這三千來人怎麼看著感覺可怕。那殺氣……往那裡一站能把魏公派給我地兩萬多人全給比下去!就算是你一手訓練出來的白馬義從,似乎……也有比不上的地方。是什麼比不上,我說不清。」趙雲默默的點點頭,沉吟了片刻之後道:「真要論的話,應該是夷泉軍制和我們不一樣。」

    「軍制?這和軍制有什麼關係?」

    趙雲又想了很久。根據他在夷泉兩地呆地那段時間裡的見聞大致的解釋起來。

    秦漢時期主要是實行役兵制。秦時規定十六至六十歲的男子要服役兩年,一年在本地,一年去戍邊。到漢時,漢承秦制。不過把年齡改為二十歲至五十六歲。只是不論秦漢都是一樣的農兵結合,即閒時為農,戰時為兵。而且還要自備衣糧。至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諸侯紛爭,局勢混亂,役兵制裡讓農兵自備足夠的衣服糧實多少有些不太現實,所以稍有改動,戰時的兵服與糧食是由諸侯來出,但是兵員的御寒衣物與往返鄉里地口糧仍然是要兵員自己來出。

    此外當然還有備不起衣糧的,也就是所謂的專屬軍籍。這一類可以說是屬於諸侯自己的私人財產。一般都擔負著守境治安之類地工作。到戰時就是最先衝上陣的人。因為是諸侯專屬,平時要出錢糧來養。所以為了防止逃籍都會在臉上刺字,軍籍的地位十分低下。而進入軍籍地兵士一般都是為了混口飯吃求個活命,抱著這種心態地兵戰鬥力一般是強不起來的。當然也會有例外,像曹操重視屯田,相比之下對軍籍的待遇也要好一些,同時注意對軍籍這種常備軍的定期整訓,因此在官渡之戰時沮授曾經說出過「我軍雖眾,而勇猛不及彼(曹)軍;彼軍雖精,而糧草不如我軍」這樣的話。這是對戰況的一種解釋,同時也可以說是對各方諸侯對待軍籍不同情況而產生的結果地一種寫照——誰對軍籍好一點,誰地軍籍兵士戰鬥力就強。

    到了三國後期,諸葛亮重視農業生產的同時也重注「治兵講武」,以蜀兵兵力上常年處於劣勢地情況,硬是能打得魏軍不敢和蜀軍野戰,這也可以從另一個側面來解釋軍籍的戰鬥力。

    (PS:以上有些是瓶子的個人推斷,各位可別當真!)

    到了陸仁這裡,陸仁當然不會傻傻的去取原樣用軍籍制。以前的章節裡曾說過,陸仁是取消了軍籍的,手上的軍兵多以招慕為主,招慕來的兵士也都有年齡與服役的年限。年齡上規定是二十至四十歲,年限則為五年。這五年當中,兵士就是專門打仗與治安的,日常的訓練很嚴,但是相應的待遇也比較好。而且五年的年限一滿,可以得到土地耕種,或是選擇進入專門的手工藝學校進修,修業完成之後就會是手工藝者什麼的,不愁沒出路混飯吃。

    說起來這也和陸仁的國力狀況有關。諸侯們採用役兵制,很大程度上是經濟實力不過關,養不起過多的專屬兵士,而且兵士們年紀一大,打仗派不上什麼用場,後期的安置也是個問題。可對陸仁來說卻沒有這種問題,陸仁有錢、有糧、有土地、有產業,完全養得起、安置得了,且不說漢末時期人口銳減,陸仁開發的又是當時人們眼中的「蠻荒之地」,土地要多少有多少,就算是大陸的土地不夠用了,陸仁還可以趁機大舉移民。把人口往海外塞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陸仁還巴不得多一些曾經在當過兵,有著嚴明軍紀習慣的退伍老兵加入到農工商等產業中來。因為陸仁手下的兵除了軍訓等務之外,還被強制性的參於過文化學習,相對來說素質比較高。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需要高素質的人才。而陸仁手下早期退伍下來地兵,現在很多都是夷泉各行業中的一流人才。

    正是由於這種做法,使得陸仁境內的發展十分穩定,連荀這樣的王佐之才投奔陸仁,瞭解到陸仁的做法之後都曾經大大地感慨過一番,稱陸仁能「盡人所能之利」,因而對陸仁這種以兵利國,國富養兵的做法佩服得五體投地。當然荀也仔細的考較過,知道這種全力養兵的方法是要以足夠的國力為前題。而曹操、劉備、孫權這些人,還不具備這樣做的條件。

    好像扯遠了,就此打住。簡單點說,陸仁的兵就是兵。在服役期間除了打仗,什麼事都不用去管,反正陸仁養得起。換句話來說。陸仁的兵制到與諸侯大將們的私兵相近。而在那個時期時,戰鬥力最強地兵往往就是那些肯花錢糧讓私兵們吃好穿好的大將的私兵。三國中最能打的幾位,如蜀地關羽、魏延是,吳的甘寧都是一樣的「善養士卒」,然後便「士卒願為之用命」。這些人地錢糧俸祿很多嗎?這樣做能養得起地兵數當然不會多。陸仁所做的,無非就是憑著充實的國力,把這個面擴大了很多倍而已。人數少的時候或許不怎麼樣。但是這樣的兵一多。那就很可怕了。

    還有一些如整訓、軍紀、勸導方面的事,這裡不一一細說。總之在陸仁的夷泉,這十多年來人們已經形成一種心態,就是當一個好兵是一種榮耀。而一個退伍下來去工坊商行等地方求職地老兵,也是各行業裡地搶手貨,如果是有戰功的退伍老兵那更是不得了。另外年限將滿,年紀又不大,且沒有犯過大錯並有功在身地老兵,還可以請求進入軍校深造數年,出來一般便會是中層的軍官。兵士們這樣週而復始,再連上夷泉先進的武器裝備,陸仁手下夷泉軍兵的戰鬥力之強是可以想像得到的。

    趙雲在夷泉呆的時間並不是很長,所知的細節當然不多,大致的向張燕解釋完,張燕驚呀得下巴都合不上:「天!我聽說陸夷州手下總共大概有二十五萬左右的兵力,他這樣完全養兵竟然能養得起!?而且好像還越養越強,不會有黷武窮兵之憂。」

    趙雲攤攤雙手道:「陸夷州那個三年境內豐的名號,並非浪得虛名。雲這一生敬重之人並不是很多,但陸夷州絕對值得雲敬重。」

    切!他們哪裡知道陸仁這是憑著早年看過的書得來的知識,後來又經過蔡琰、劉曄、徐庶等人的一步步完善?真正基本成形,還是荀到了陸仁身邊之後統籌補充的,補完一些缺點之後才像個樣子。要換作早年的陸仁,可能只知道「以人為本」,多從民間思想上去考慮一下。

    一路上談論著這些,數日之後三萬大軍便佔據了空城薊郡。接下來張燕要做些安定軍兵、修補城池之類的工作,趙雲則按荀攸的策略,先派出了少數斥候去薊北偵察,等斥候回報無恙之後,六千精銳別動隊就要從薊北出發,迂迴去易北山道。

    只是才一日過去,派出的斥候便匆忙回報,說是在薊北的山後有一支約有萬餘人的胡虜游騎部隊駐紮,但是看這支部隊的情況不像是司馬懿近日從北平派出的軍隊。因為這支部隊的軍容比較散漫,大營周邊甚至連相應的警戒措施都鬆散得不像話,完全就是在山間水草較豐盛的地方放馬牧羊一般。稍遲一些有幾個精明點的斥候綁了幾個胡虜回來,趙雲與荀攸急忙拉過來問訊,從這幾個胡虜的口中得知,這支胡虜部隊是先前司馬懿從薊郡敗退的時候沒有隨司馬懿退回北平,而是直接向北想逃回關外的部隊,主體上是以匈奴、烏桓部族為主。本來已經逃出了關外,近日天暖,但關外適合放牧的草地還不多,因此就進到薊郡的周邊來放牧。連帶著他們還洗劫過幾個薊郡逃難居民臨時建起來的村莊。

    別的還好,趙雲一聽說這些個胡虜洗劫了薊郡百姓的村莊,擄去不少漢室子民在營中為奴,當即大怒。喝命軍士將這幾個倒霉的胡虜斬首懸門之後,馬上就與荀攸商議,想點起兵馬前去討伐這支萬餘人的胡虜部隊。

    荀攸稍稍的勸阻趙雲,認為這支胡虜部隊打相然要打,但要打就不能放跑一個。因為趙雲的別動隊主要的目的是在司馬懿查覺之前要趕到易北山區,搶到利於堅守的位置,這樣才能為之後的游鬥提供保障。如果趙雲冒然出兵,這支胡虜部隊肯定有能夠逃去北平報信的人,別動隊的意圖一但暴露,那會是很危險的事。

    計較了一番之後,荀攸的建議是薊郡先留下一萬人駐防,然後趙雲邀張燕一同出兵,整軍兩萬有餘,務求一口氣就將這支胡虜部隊解決掉。而在戰術上,荀攸只是冷冷的吐出了兩個字:

    「夜戰!」

    兩天後,趙雲與張燕的兩萬人趁著夜色,悄悄的來到了防備鬆懈不堪的胡虜營外……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