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卷九 最後的戰爭 第九十七章 戰略分歧
    第九十七章戰略分歧

    是否在大陸戰場上增兵,牧浩洋與戚凱威一直存在分歧。

    作為陸軍大將與陸軍參謀長,戚凱威堅持在大陸戰場上增兵,以徹底打敗俄羅斯為最終目的,牧浩洋卻覺得沒有必要過於重視俄羅斯,大陸戰場的首要任務是確保本土安全,是否徹底擊敗俄羅斯並不重要。

    在戰略層面上,兩人的分歧更加嚴重。

    戚凱威一直堅持,只有在擊敗俄羅斯之後,才能在南方用兵,比如進攻澳大利亞,不然本土安全得不到保證。他還提出了另外一個理由,即擊敗俄羅斯是聯合歐洲國家、擴大陣營的必要條件。

    牧浩洋不但不這麼看,還認為擊敗俄羅斯只會使南方戰場上的形勢變得更加惡劣,不利於在主戰場上扭轉局面。當然,在牧浩洋眼中,大陸戰場並非主戰場,即能夠為最終勝利做出決定性貢獻的戰場。

    按照這套理論,牧浩洋提出了一個觀點,即利用俄羅斯牽制美國的兵力,使美國不得不在三條戰線上作戰,從而沒有辦法在主戰場上投入足夠的兵力發動戰略進攻,使主戰場保持戰略均衡。

    一直以來,牧浩洋的觀點都佔了上風。

    也正是如此,牧浩洋的戰略規劃才得到了高層支持,並且基本上按照他的意願來部署兵力、安排作戰行動。

    只是,到了二零五三年,戚凱威的觀點也得到了重視。

    當時,戚凱威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即要實現牧浩洋的戰略計劃,就得在大陸戰場上增兵,對俄羅斯構成致命威脅,從而迫使美國出兵俄羅斯。為此,就得向遠東地區派遣更多的部隊,打通到西伯利亞的地面交通線,然後向烏拉爾山進軍,對俄羅斯的歐洲地區構成威脅。

    按照戚凱威的理論,只要中國軍隊到達烏拉爾山,俄羅斯就會向美國求援。

    因為美以聯軍在中東戰場上沒有掌握主動權,俄軍在伊朗戰場上也舉步維艱,所以只要俄羅斯最核心的歐洲地區受到威脅,美國將別無選擇。至少在美以聯軍取得中東戰爭勝利之前,美國不會拋下俄羅斯。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美軍將三線作戰,使本已捉襟見肘的陸軍兵力變得更加緊張。

    只是,牧浩洋並不認為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在他看來,就算陸軍能夠打到烏拉爾山,也很難進入俄羅斯的歐洲地區,也就不可能迫使美國出兵俄羅斯。

    原因很簡單,中國軍隊不見得能夠順利翻過烏拉爾山。

    對此,牧浩洋提出了一個連戚凱威都無法反駁的理由,即推進到烏拉爾山之後,陸軍的後勤補給線將變得非常漫長,而俄羅斯西伯利亞鐵路的運力又嚴重不足,前線部隊不可能獲得足夠的補給。

    事實上,這個問題在戰前就考慮到了。

    如果把俄軍故意破壞、以及佔領區內的干擾因素考慮進去,西伯利亞鐵路的運力最多只能支持四個集團軍作戰,把後勤保障力量算進去,投入俄羅斯戰場上的總兵力不可能超過五十萬。問題是,如果要想徹底擊敗俄羅斯,至少得投入一百五十萬地面部隊,因此需要為其餘一百萬地面部隊開闢新的補給路線。

    戰前,牧浩洋與戚凱威都把希望放在了大型電動運輸機上。

    雖然也有人提出了別的解決辦法,比如控制印度洋之後,打通前往黑海的航線,用海運解決問題,但是這些辦法都存在局限性,而且會大幅度增加海軍的作戰負擔,與實際情況嚴重不符。

    別的不說,海軍就沒有能力進入地中海。

    此外,像土耳其這類親美的中立國,暫時不會投靠中國。

    事實上,也正是為了對俄作戰,牧浩洋才高度重視大型電動運輸機,並且給予了該項目最高優先權。

    問題是,戰爭才打了兩個多月,大型電動運輸機的保有量非常有限。

    到二零五三年一月初,大型電動運輸機的總交付量只有五百四十架,除掉戰損與非戰鬥損失,保有量在四百八十架左右。大陸戰爭爆發後,空軍已把百分之八十的大型電動運輸機調派過來,只在中東戰場保留了大約一百架。即便如此,也最多只能支持兩個集團軍在西伯利亞作戰。

    按照戚凱威的設想,如果進軍烏拉爾山,而且以攻佔俄羅斯歐洲地區為目的,至少需要動用十六個集團軍,因此需要大約一千六百架大型電動運輸機。如此一來,最快也要到二零五三年底,才有足夠的大型電動運輸機。這還有一個前提,即在二零五三年,大型電動運輸機的損失率維持不變。

    顯然,這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要知道,僅在中東戰場上,大型電動運輸機的戰損率就在上升,而且隨著伊朗戰場上局勢發生變化,需求量也會增加。

    據此,牧浩洋提出,在大陸戰場上,最好採取較為穩妥的進攻戰略。

    按照他的提議,陸軍應該放慢進攻節奏,首先在西伯利亞戰場上消滅俄軍有生力量,等到二零五四年,才考慮進軍烏拉爾山。

    顯然,戚凱威不會支持牧浩洋的提議。

    他一直堅持,應該在半年之內結束亞洲方向上的大規模戰鬥,即在二零五三年六月底把戰線推進到烏拉爾山附近,爭取在二零五三年的冬季到來之前翻越烏拉爾山,不然就得拖到二零五四年春季。

    一月六日夜間,兩人為此事在元首面前爭得不可開交。

    此時,黃瀚林較為傾向於戚凱威,認為大陸戰場直接關係到本土安全,有必要加快進攻速度。

    所幸的是,在牧浩洋竭力澄清情況之後,黃瀚林的態度有所轉變。

    這也僅僅是有所轉變,並不表示黃瀚林不再支持戚凱威。

    為此,牧浩洋提出,應該加強在南方戰場上的投入,爭取在年內發動戰略反擊,而且地點就在西太平洋上。

    也就是說,在二零五三年攻打馬裡亞納群島。

    毫無疑問,戚凱威堅決反對這麼做,但是卻引起了黃瀚林的重視。

    這個時候,牧浩洋的政治覺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因為黃瀚林之所有動心,主要就是政治因素。

    打了兩個多月,中國依然在戰略上處於被動,給了黃瀚林很大的壓力。

    雖然通過戰爭宣傳、增加物資供給量等手段,國內民眾的情緒與國內社會環境都比較穩定,但是始終存在一個問題,即中國處於戰略防禦態勢,掌握主動權的是美國,而且在今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都難以看到反敗為勝的希望。即便這是必要的、也是客觀的,可是在政治上卻存在很多問題。

    比如,如何讓更多的人相信,勝利最終屬於中國?

    顯然,僅僅在防禦上擊敗敵人,根本不可能取得勝利,只有反擊、而且是決定性的反擊才能帶來勝利。

    從某種意義上講,黃瀚林支持戚凱威在大陸戰場上大打出手,就是想盡快獲得一次決定性的勝利。

    牧浩洋非常瞭解黃瀚林,也就趁機提出了在西太平洋上發動戰略反擊。

    對黃瀚林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誘惑,因為太平洋才是主戰場,中國要想徹底擊敗美國,就得在太平洋上取勝,也就得首先在西太平洋上發動戰略反擊,為接下來的戰略進攻奠定基礎。

    問題是,在西太平洋上發動反擊,必然會削弱大陸戰場上的兵力投入。

    更重要的是,海軍依然沒有掌握戰略主動權,沒有牢固的制海權,也就得在反擊中大量動用戰略空運力量。

    戚凱威堅決反對,也主要就是這個原因。

    要知道,大型電動運輸機的產量就那麼多,如果把重點放在西太平洋上,大陸戰場上就得不到足夠的支持。

    可以說,在這個時候,牧浩洋與戚凱威的矛盾已經發展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在黃瀚林表態後,牧浩洋與戚凱威只能相互妥協,並且粗略訂下了一個戰略方案。海軍將在三月底之前,聯合陸戰隊攻打馬裡亞納群島,前提是海軍必須在此之前奪取西太平洋的制海權。如果不具備這個前提,就得在三月的最後一天,向大陸戰場增派四個集團軍,協助陸軍在六月底之前打通遠東到西伯利亞的鐵路線,爭取在九月底,也就是俄羅斯的冬天到來之前把戰線推進到烏拉爾山附近。

    為此,牧浩洋得在一月底之前拿出海軍的作戰計劃。

    顯然,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因為在他原先制訂的戰略計劃中,攻打馬裡亞納群島應該在開戰一年之後。準確的說,應該在其他戰線的情況基本穩定下來之後,再在西太平洋上發動戰略反擊。

    可惜的是,即便三個月後,其他戰線上的局面也不會穩定下來。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牧浩洋必須調整整體戰爭計劃,把這個極為艱巨的戰役行動提前半年展開。

    回到總參謀部,牧浩洋不得不放棄前往特遣艦隊的想法。

    一月七日凌晨,牧浩洋給指揮特遣艦隊的龔繼飛少將發了一封電報,讓他盡量在岸基航空兵的掩護下活動,盡可能的避免與美軍艦隊交戰。如果有必要,可以退回孟加拉灣,以免遭到美軍突然打擊。

    問題是,退縮就能避開潛在的威脅嗎?

    第九十七章戰略分歧

    第九十七章戰略分歧,到網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