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大明 正文 第一六十一章、廢海禁令
    一六十一章、廢海禁令

    「廢海禁令?!大開對外貿易!?」

    聽得崇禎這話,眾大臣頓時炸開了鍋,立時議論紛紛。

    海禁自太祖以來便開始實行。明朝初年,朱元璋就立下了「不許寸板下海」5,《朱紈傳》)的祖訓。雖然後來因為鄭和下西洋而引得萬國來朝,曾一度鬆弛。但是在嘉靖二年五月,日本藩侯的兩個朝貢使團在寧波為入貢資格問題爆發了「爭貢之役」,使很多無辜的中**民被殺或被擄。(《明史紀事本末,卷55沿海倭亂》)。此後,明朝統治者認為「倭患起於市舶,遂罷之」,並對日本「閉絕貢路」,實行更加嚴厲的海禁政策。

    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罷太倉黃渡市舶司」(《明太祖實錄》卷49)。洪武七年(1374)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舶司中國對外貿易遂告斷絕。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明太祖實錄》卷139)。自此連與明朝素好的東南亞各國也不能來華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發佈「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為徹底取締海外貿易又一律禁止民間使用及買賣舶來的番香、番貨等。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發佈命令禁止中國人下海通番。

    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規定了嚴酷的處罰辦法:「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嚮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處斬仍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其打造前項海船賣與夷人圖利者比照將應禁軍器下海者因而走洩軍情律為首者處斬為從者發邊充軍」(《大明律》)。明政府對參與買賣外國商品的居民也不放過「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貨皆不許販鬻其現有者限以三月銷盡。」

    本來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對海防的鞏固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然而由於海禁政策所實施的直接對象是臣民而不是海上反明勢力他不僅不能成為海防的有效手段甚至在沿海地區激化了一些矛盾。

    沿海地區人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從事漁業生產或從事海上貿易。明太祖「嚴交通外藩之禁」堵絕了沿海地區人民的正常謀生之路。

    如「信國公湯和巡視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魚」(《明太祖實錄》卷159)。他們除起來進行鬥爭之外已經沒有其他選擇。誠如顧炎武所指出:「海濱民眾生理無路兼以饑荐臻窮民往往入海從盜嘯集亡命」。「海禁一嚴無所得食則轉掠海濱」(《天下郡國利病書》冊26)。此外,濱海地區的居民還採取了另外一種鬥爭的手段,逃亡、潛往海外。「國初兩廣、漳州等郡不逞之徒,逃海為生者萬計」(張煊《西園見聞錄》卷56《防倭》)。

    所以海禁一開始就得不到切實的貫徹反覆發佈的=這一點。還有一些人乾脆參加了民間的對外貿易活動。「緣(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諸番貿易香貨,因誘蠻夷為盜」(《明大祖實錄》卷231)。「東南諸島夷多我逃人佐寇」(談遷:《國榷》卷12。昌國縣「民常從倭為寇」(《明太祖實錄》卷183)。

    眾多歷史學家不遺餘力的批評明朝發佈海禁令的弊端,從大的來講,這相當於變相的閉關鎖國,與世界脫節;從小的來講,是斷了明朝最有錢途的增強國力的一條途徑,又造成沿海地區入海為盜,甚至從倭為寇,進而又要動用武力剿滅倭寇,一來二去,海禁反而變成了虛空明朝國力的命令。

    崇禎早在南京定都之時便決定廢海禁令。對外貿易好處多多。增回稅收。拉動內需。內需一增加流民便會減少。對以後平流寇也有利處。

    沿海地大家族大世家早就暗中參與海外貿易。一年出兩次海便已經夠一輩子花銷。大力鼓動對外貿易。又可增強造船業。大明水師也跟著水漲船高。

    現在大明依然還有四地開戰。倭寇依然肆虐。卻是開海禁地最好時機。海上貿易雖有風險卻意味著巨額地財富。以往偷偷摸摸地搞走私也能大賺特賺。現在官府公開支持。有誰可以抵抗這種誘惑?那些大家族、大世家還不趕緊紛紛表態支持明朝。有了他們地支持。朝廷地政令才會更地實施。百姓得惠更多。簡直是一石數鳥。崇禎又豈會放過如此良機。至於海上商船地安全。那些大家庭自有應對之策。等到大明四海靖平。才能組織強大地水師海軍掃蕩海盜。滅殺倭寇。

    倭寇!哼。朕必定在有生之年踏平你地倭國。要倭人世世代代為奴為僕。永不翻身!崇禎暗暗捏緊了拳頭。

    也許這個目標有點遠。但崇禎並不因此而忽略。站得高才得看得遠!看得多遠。動力就有多大。

    地就是這些動力。身為皇帝。受眾大臣吹捧。操生)E旁嬪妃佳人圍繞。稍一沉迷此中便萬劫不復。好不容易得來地大好形勢就會毀去。到時真要再次上吊。

    崇禎再次開口道:「廢海禁令,開市舶司,行海上貿易。是朕思慮甚久之策,不知諸卿有何看法?不妨一一道來,若是有理,朕必不責怪。」

    錢學謙咬了咬牙出列道:「臣不贊成廢海禁。太祖立下祖訓,不許寸板下海,為的就是海防的鞏固。若是海禁一廢,只怕沿海又得深受倭寇之傷。請皇上三思。」

    崇禎輕笑道:「錢卿熟知歷史,當知三寶太監鄭和七下大西洋之事,可錢卿又知鄭和帶回多少財富,引得多少國前來朝拜,可又有誰敢輕捋我朝虎鬚;海禁這初,確能保證海防的安全,可到了後來,沿海之民還是要承受倭寇的搶奪,為了活命甚至從寇從盜,更加患害沿海之民。時遷事易,海禁不再是保護大明子民,反而拖累了大明的發展。」

    錢學謙被崇禎說得一臉通紅,憋著氣愣是吐不出一句話來。

    崇禎並不理會,繼續道:「自朕失去京師以來,每日痛定思痛,憂慮南京會步京師後塵。思慮日久,方明白流寇何以能強大到奪朕之京師,一是天災,天災使百姓無糧可食;二是賦稅,明朝每戶人家都要承擔實物稅和徭役,賦稅過重使得百姓無錢可用;三是貪官污吏,這些碩鼠在天災之年也要多加賦稅,便百姓不敢聊生;四是國不富,國庫時常因為天災而空虛,而又因空虛而加重百姓賦稅,收取賦稅之明,官員從中貪污,形之中又更加重百生之負擔,如此惡性循環之下,百姓焉有不反之理。這就是官逼民反之理。」

    崇禎停下話來,雙目橫掃殿中朝臣,除了崔慕白等有數之人敢與其對視之外,不是低下頭來便是側頭裝深思狀,暗中冷笑一聲又道:「這是為何朕要馬卿重新議定律法以抑或懲貪官,這就是為何朕要楊卿研究新品種種子。國富民強還是民強國富?朕以為先民強而後國強。先強民而國自強。廢海禁便如同便民有餘錢。百姓有錢有糧,官員克己奉公,何愁天下不靖?朕意已決,廢海禁令。諸卿回去後,細想朕之所言,若是有問題,可上奏折,若是沒有問題,便議些條陳上來,以盡快確認。」崇禎也不管這是不是一言堂的做為,末了又道:「王承恩,你依朕之意,擬旨傳告天下,朕要開海禁。誰若想出海貿易,便在中秋八月十八前來南京議事。散朝!」說完,已經從龍椅上站起來,指袖而去。

    眾大臣看著崇禎的背影,不由面面相覷。

    崔慕白做過府令,很快明白崇禎之意,心中佩服不已,當下對還愣站在殿上的各部大佬輕聲道:「諸位大人,散朝之後必定無事,我府上剛出十年的窖酒,不如到我府上小酌一杯。」

    且不論六部的各位大佬到崔慕白府中所議何事,不過,廢海禁令之事不翼而飛,一匹匹快馬從南京城飛馳而出,輻向全國各地。隨之而來的便是各大世家的震驚,而後卻是大喜,廢海禁令不正是相當於摘掉巨額財富上的枷鎖麼?只是皇上的最一句倒是好好斟酌一番。

    中秋八月十八到南京議事?我等商人何時能與皇上議事,莫非是想訛我等一筆?

    福建泉州府鄭家大院,聚集了福建大大小小的富商,他們皆是收到朝廷要廢海禁令的消息便一齊前來鄭家討論對策。

    鄭芝龍乃福建乃至明朝其他沿海、台灣、澳門和日本、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地之間最大的海商兼軍事集團首領。

    崇禎元年(1628)七月招撫鄭芝龍。鄭芝龍表示以「剪除夷寇、剿平諸盜」為己任,九月就撫於福建巡撫熊文燦,率部降明,詔授海防游擊,任「五虎游擊將軍」,離開他多年經營的海上貿易根據地台灣,坐鎮閩海。此時,鄭芝龍有部眾3餘人,船隻千餘艘。

    可見其勢力之大,若想跳過鄭芝龍出海貿易,必定船毀人亡。

    大廳之中,各個富商與交好之人小聲的討論廢海禁令之事,架不住人多,整個大廳嗡嗡作響,如同一群蒼蠅飛來飛去,聽之令人厭煩。

    與大廳的吵雜不同,書房之中,剛過四十大壽的鄭芝龍正在書桌前看著一張小小的的紙條,驀地,鄭芝龍輕聲吩咐了管家幾句,便整齊裝容,從偏門出了大街直往水師提督處走去。

    管家鄭好來到大廳一拍雙手道:「各位靜靜,靜一靜,老爺有話吩咐。」

    頓時各位富商停止交談,目光皆停要鄭好身上。

    鄭好大聲道:「我家老爺說,誰若想爭取更大的貿易分額,可在八月十八前往南京。」

    等了一會,卻鄭好再次開口,眾人頓時又鬧開了。

    「鄭家老爺,說這話是何意?」

    「是真心叫我們去爭取貿易分額還是警告我們不要前往南京吧?」

    更有人來到鄭好身旁問道:「老管家,鄭老爺子究竟是什麼意思?看在多年老朋友份上,透個信吧。」(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

    ),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快捷鍵:←)(快捷鍵:回車)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