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 第二卷 一刀轉戰三千里 第一百十三章 步步緊逼
    大業十四年三月初三日

    沈落雁正在殿上,與楊宣凝說話:「王上,洛陽城中,已經肅清了,連同軍中異端,也各有名單,請王上閱之。」

    她並沒有穿著官服,眸子宛如秋水,配上細長入鬢的秀眉,如玉似雪的肌膚,風資綽約的姿態,確是罕有的美人兒,最難得是她有種高貴氣質,使人覺得她身居高位正是合適。楊宣凝接過,稍一翻閱,就放下,說著:「很好,你這次,與洛陽隋臣聯繫,逼著楊出城降之,省了寡人五萬兵,實是大功。」

    沈落雁伸手撥弄秀髮,讓整張使人心迷神醉的臉容露了出來,淡淡的說著:「這是臣等應該有的事情。」

    楊宣凝一下子笑了,又歎了一下,說著:「你對隋皇太孫,怎麼看?沈落雁知道這個話題重大,但是王上所問,又不得不回答,想了想,說著:「王上,楊今年才十七,據我所知,的確是天生英才,只是年紀太輕,又無時機,才不戰而降,王上有問,臣當盡心而說。」

    楊宣凝點頭,對楊,他只見過一面,但是其人的確年少英才,略皺眉,半響之後,才又問著:「他現在情況怎麼樣?」

    「此人現在居於一宅,一直被臣的錦衣衛監督,前幾日,已經轉移到廠衛。」沈落雁回答的說著:「不過,臣在外面,還遣了一隊觀察。」

    楊宣凝沉吟:「你看如何處置?」

    「如依先朝法度,亡國之君,都是封為公而閒置。不許外出,不許多與外人接觸,楊非是皇帝。但是也是皇太孫,也可按此減等處置。只是此人年紀雖小,又有英氣,無論是落在外人手中,或者得了魚水,只要稍有機會。就立時能翻起大浪來,王上,隋統一天下,雖然先帝失德,但是文帝勵精圖治,風評甚高,潛在影響不可小視,如何決斷,這是王上之權。」

    楊宣凝點頭。其實以前,不殺亡國之君的傳統還在,但是自劉裕開了頭。殺害前朝皇帝皇族後,歷朝歷代無不以誅殺前朝王族為首要之務。

    不過。宋太祖。也還是留下了後周宗室,其實南唐後主李煜。也留下了,在開封被封為違命侯,拜左千牛衛將軍。

    史書上說趙光義多次強留小周後於宮中。李煜因此非常痛苦鬱悶,寫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其中多有怨望,而被宋太宗毒殺,這其實不關多少政治因素了。

    想到宋朝,他不由想起罪名的「雪夜定策」

    宋朝建國,北有北漢和契丹,西面有後蜀,南面有南唐、吳越、荊南、湖南、南漢各國,在此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在一個大雪紛飛地夜晚,趙匡胤與宰相趙普進行了一場意義重大的對話。趙普問道:「夜深天冷的,陛下為什麼還出來?」

    趙匡胤回:「我睡不著呵!一榻之外,都是別人家地天下,所以特地來見見你。」

    趙普:「陛下是否覺得自己的天下過於狹小?南征北伐,一統天下,現在是極好地時機,不知陛下在進軍方向問題上是怎樣考慮的。」

    趙匡胤故意說:「我想先攻打北漢國都太原。」

    趙普默良久之後,說:「這我就不明白了。」

    趙匡胤問:「為什麼?」

    趙普分析道:「北漢有契丹為後援,攻之有害無利,即使滅亡了北漢,又要獨自承擔契丹的強大壓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漢,以為阻隔契丹的屏蔽,集中力量翦滅南方各國,然後再專力北方。」

    和趙普的話,使趙匡胤最後確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地戰略方針。

    而現在自己,其實就是宋朝當年的戰略方針,只是自己已經平定了南方,現在目標就是平定蜀中,一旦蜀中平定,就可壓制整個天下,可大舉北討了。

    比起歷史上宋朝,自己的處境要好上許多,想到這裡,楊宣凝臉上露出一絲微笑,已經有了決斷,說著:「寡人不殺聖上太孫,就封為安寧侯,照樣按制授田,只是不許隨意外出,你等和廠衛,聯合監督就是了,等十年後,寡人看其情況,再釋其足禁。」

    沈落雁沒有應聲,這不應該是她來回答。

    楊宣凝若有所思,過了半響,又聽得楊宣凝說著:「錦衣衛在外,北方要多用心辦來,招攬群雄世家,多要用心辦。」楊宣凝沉默了一會,又說著:「台灣,可曾經派人探察過了?」

    「回王上,台灣之地,荒涼之極,臣等派數十人上前,多生疫病,其中有土人,凶悍食人,只是面積甚大。」

    沈落雁回答的說著,心中其實不以為然,這台灣,就是三國時夷州,因為楊宣凝命名台灣,所以才叫台灣,在她看來,現在連南方都沒有開發,人口不足,何必追求更遠的島嶼?

    這原理,其實楊宣凝也明白,此時,天下人口不過千萬戶,四五千萬人,開發南方和東北,都可以用上數百年,大舉擴張的話,根本是來不及開發。

    歷史上,唐朝大舉擴張版圖,但是主體人口根本跟不上,又不得不退了回來,這就是歷史教訓之一。

    只是,楊宣凝對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已經不能容忍了。

    五胡入侵,東晉漢族世族,隨著西晉的滅亡,要不就被毀滅,要不就南遷,要不就投靠胡人,而以胡人為主體,並且結合漢族世家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就開始形成,共創造出四個王朝,分別是西魏。北周,隋,唐。

    其發端就是由鮮卑人建立的西魏朝廷所立地八大柱國。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有二大特點。第一就是以胡人為主體,又融合漢族中有武力才智者。第二就是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

    其實融和無所謂,關鍵是要漢族融和其它民族,而非胡族融和漢族。經過了隋煬帝的事件,楊宣凝已經認為,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根本是不可能安分了,他們與突厥生胡藕斷絲連,同枝連葉,如果自己本身就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一員,說不定還可學李唐一樣分化治之,但是自己偏偏又不是。以南統北,這等世家萬萬不會心甘臣服。

    只有千日作賊,哪有千日防賊地?畢竟他們和突厥等胡族聯繫太緊密。如果仍舊留在了關隴,邊上就是胡人。只怕稍有懈怠。立刻可引胡入關。如果全部殺了,也是一個辦法。但是會激起太多地反抗。

    楊宣凝,已經決心,趁著統一北方之時,先把死硬抵抗的北方世家全部殺了,連同那些抵抗後不得不投降地,全部流放到台灣去,讓他們為了生存開發台灣去,至於投靠派,才可繼續委之高官,一起遷到洛陽附近,來徹底解決此事。

    當然,現在這事不能說,想了想,楊宣凝就說著:「你這事也有功勞,我會派遣戶部,先把一些罪犯派遣去開墾,這以後回得著,嗯,你可以退下了。」

    等沈落雁退下後,就有人稟告:「王上,兵部侍郎裴矩求見。」

    「宣來進來。」

    等石之軒進來,就一拜,說聲:「王上萬福。」

    楊宣凝笑著說:「裴卿請起,不知有何要事?」

    石之軒一身官服,也許是因為消化了元精地緣故,看上去只有四十來歲地模樣,神倩有點疲憊,但是眼神中充滿了一種難以測度地光來。

    二下目光對看,各生感應。

    石之軒說著:「徐世績傳來捷報,已經擊破朱粲。」

    說著,報捷奏章,呈了上去。楊宣凝拿來,一笑說著:「朱粲武功高強,在冠縣就篡稱楚帝,據說有兵20萬人,徐世績只領三萬,寡人當時還有點擔心,想不到短短一月之內,能立此奇勳!」

    說著便展讀。

    「王上,此間消息,臣也知道一些,朱粲於大業十一年末起兵,在此亂世,除有糧倉的地區外,各地都有軍糧的問題,朱粲流串各地,卻養了二十萬人,也大是缺糧,只是此人,不但掠奪縣倉,而且還殺人為肉食,徐世績雖只領三萬,但是所到之處,深受其苦的各郡,立刻響應,聯合進攻朱粲。」

    「而朱粲大部,都心無戰意,烏合之眾,雖說如此,但是戰況前後甚為繁複,其間慘烈白刃多有,特別是進攻朱粲本部時,受到激烈抵抗,我軍當場陣亡六千,但是已經俘虜了朱粲,以及其親兵三百人。」

    楊宣凝看著聽著,眉宇都帶上了笑意,點頭說著:「寡人很是欣慰,徐世績破得了朱粲,與本朝,再無內患,其功甚大,即著將首賊朱粲押赴洛陽!」

    「王上不日登極,徐世績此功正是時候,可閱兵獻俘,告祭太廟天壇,當場誅戮昭示天下,也增得王上清理世賊,平定亂世之功。」石之軒說著。

    這話說得,頓時楊宣凝笑意滿面:「甚是,這就交給禮部去辦。寡人也傳旨給翰林院,要寫一篇慶功地宣文來,徐世績有功,晉正四品宣威將軍,朝廷也要借此賞賜,宣化武功振作士氣,以一統天下,兵部計功用糧用銀,可有一些章程出來?」

    「稟王上,用兵一月糧餉五萬貫,大軍二萬五千,再加陣亡家屬撫恤,也要十五萬貫。」

    「這錢不能省,按足發下,還有,有功將士,按制授田,也不可缺少。」楊宣凝徐徐的說著,他記得,唐初,府兵用事,就在於錢和田的發放,所以才能統一天下,而到了唐高宗時。府兵的崩潰,就在於既沒有田,也沒有錢賜予有功將士。結果人人畏戰畏兵,而唐朝不得不依靠胡人部落作戰。內地空虛,結果釀成了安史之亂。

    既然知道這個,他當然不會重使覆轍,說著:「戶部已經按戶授田,每郡都有一批無人之地。都已經劃疆登錄,這是日後授田於將士的根本,國之根基,寡人非常用心,誰敢侵此地,寡人不吝刀斧,目前授田,還很充足,卿可放心。」

    「王上深謀遠慮。臣拜謝了。」

    楊宣凝笑容收斂,又問著:「兵部清理各郡各縣兵員,現在進行的怎麼樣了?」

    「回王上。各郡地折衝府,各縣的廂兵。都已經齊備。吏部並兵部,都已經派遣各折衝都尉各縣尉充實。清理工作很是順利,大體上已經完備,現在有廂兵十五萬,折衝府三百六十一,總計兵員三十六萬,而留在洛陽的禁軍,總計二十衛,每衛五千,又計十萬。」

    楊宣凝因此笑著:「如此,也有六十萬軍,其中一半可北伐,是三十萬眾,如此,也足夠了,兵部,可加強各府訓練,工部也會多籌備武器,到蜀中一下,就可北上,寡人就要看看,掃平北方,誰人能敵!」

    「恭喜王上,不過,前幾日,臣已得了宋缺消息,據說是宋缺與寧道奇二敗皆傷。」

    「這事,寡人也已經知道,鎮南王已經退回嶺南修養,之前上表於我。」楊宣凝冷笑一聲:「至於寧道奇,此人宣佈退隱,嘿嘿。」

    就這嘿嘿二聲,石之軒就心中一凜,他說著:「王上,李閥也在整軍,楊廣敗了之後,還余十數萬精兵,盡被李閥收編,而獨孤峰、獨孤盛、王世充、薛世雄、裴仁基、秦瓊,都已經降了李閥。」

    「李閥原有十數萬,收編之後,也有三十萬,不可小視,只是,關中屢經大戰,去年,關中又屢有災害,蝗螟水旱都有,因此雖有糧倉,也有所不足,今二月,李淵詔以民饑,御膳之費減半,以示節儉。」

    「三月二日,京師谷貴,李淵令四面入關者,車馬牛驢各給課米,充其自食。」

    「嗯,控制我方領地,誰敢販賣糧食於北,百斤以上者,流放,千斤以上者,其人斬,其家流放,不過,關中到底是八百里秦川,糧食問題雖有不足,但是還是可以解決大部,只是一時青黃不接,不可太過希望糧缺。」楊宣凝淡淡地說著:「寡人已得了常平倉,就在弘農郡駐三萬軍,又有水師五萬橫行黃河,洛陽八萬軍也可隨時而上,李閥再是大膽,也必須在潼關駐紮五萬兵力吧?」

    日後,關中地區產糧常不足長安需求,這是對的,但是那時長安是唐朝地首都,耗費和現在完全不一樣,現在,應該還可以維持。

    「平時五萬就可,但是只要王上稍有舉兵動作,至少可以牽制李閥十萬大軍。」石之軒想了想,說著「各地也要駐軍,長安也要駐軍,由此看來,李閥討伐薛仁杲,這是第一選擇,但是也最多動員十萬軍,至於偏師入得蜀中,畢竟有心無力,就算有解暉和胡教,也只有入軍一萬,如此看來,就算鎮南王退回嶺南,李靖也應該在今年年終前,把蜀中拿下,至於薛仁杲,十萬對十萬,看他能夠多少時間。」「李閥如完全得了隴西,不但免了後顧之憂,佔地數十郡,而且還得了隴西養馬場,這實是大患,就算王上得了蜀中,也是尾大不掉,難以解決了。」石之軒凝聲說著。

    楊宣凝聽了,沉聲點頭說著:「正是如此,突厥賣馬於李閥,不過千匹,而隴西養馬場,是隋朝最大地養馬場,有數萬之多,雖然已經被薛舉父子消耗大半,但是也不可小看,一旦李閥大舉對薛仁杲用兵,寡人就舉大軍,移師潼關,寡人不避刀箭,不惜大軍,看李閥如何反應!」

    說到這裡,心中百轉千回,創業之艱辛,就在這一些話中。

    外人看起來,楊宣凝當真是神人,雖說是楊素之後,但是基本上,不依靠家族之力,是白手起家,十七舉事,十九稱王,卷席南方,操縱天下,令人驚佩莫名。

    但是實際上,以現代人的身份回到古時,雖可以預知來取勝,但是洞察歷史,查知天下局面,又拚死一搏,其中地艱難惶恐,又豈是常人能夠明白?

    不過,他本身,歷經大戰,治理萬軍萬民,也在飛快進步中,時至今日,就算無預知,也有足夠地能力掌控局面了。

    比如這次,雖然楊宣凝是有著坐山觀虎鬥地打算,也有先整頓南方全軍全政地戰略重心所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就什麼事也不作。

    如果李閥重兵守潼關,當可對峙,以牽制李閥一半兵力,減少李閥對隴西薛仁杲的壓力,如果李閥堅決抽重兵,先解決隴西薛仁杲,不肯在潼關駐紮大軍,那自己也要不惜學楊廣,再來一次討伐關中之戰,再用水師,沿黃河而上,水陸並進,破得了潼關。

    歷史上,曾稱「帝王用兵者,無過於李世民者」

    但是此局,是陽略,看李世民如何得破。

    至於戰術上,自己必召回徐世績,程知節等良將猛將,看李世民,如何以奇計破之。

    想到這裡,心中波瀾漸平,目光露出堅決之色:「裴卿聽旨。」「臣在。」

    「原本徐世績三萬軍疲憊,可休整,兵部新遣三萬,讓徐世績入得弘農郡,為弘農總管,單雄信帶兵一萬,駐紮常平倉。」

    「召尉遲敬德、程知節、杜伏威三人回洛陽,以隨時用兵。」

    「我方本已經練成的十五萬軍,先充洛陽一線,其它新兵,在後方訓練。」

    「命水師運師到黃河一帶,各設營地。」

    這幾道旨意,頓時將整個領地,佈局完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已經對整個北方製造出巨大的戰略壓力——隨時可有十數萬人北上啊!

    就算李世民,能夠有通天徹地之能,能夠以兔死狐悲,唇亡齒寒之意,來說服竇建德共同對付楊唐,有如此龐大的水軍在黃河,他也難以威脅到楊唐惟南之地。

    換上新軍給徐世績,又派遣單雄信駐紮掌控常平倉,更是神來之筆,不但鞏固了防線,而且穩定了內部局面。

    徐世績十七歲造反,一生之中,南征北戰,東伐西討,一生經歷大小戰役無數,所在之處,立下了赫赫戰功,表現出傑出的軍事和政治才幹。

    早年在瓦崗寨時,就為瓦崗軍立下大功,原本歷史上,歸唐後,平王世充,滅竇建德,伐劉黑闥,攻東突厥,平定薛延陀,都有大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徐世績以歲高齡,掛帥東征高句麗,經過兩年多的浴血奮戰,高麗王高藏投降。

    要知道,這事,連李世民也沒有辦到,所以李世民生前,就說:「績(徐世績)用師籌算,臨敵應變,動合事機,古之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都不能及也!」

    有他在,在戰術上,就算李世民親征,也萬萬占不得便宜,何況大局已經在己方呢?

    而且,還有其它用意,就算李閥是妖孽,能夠利用徐世績故主李密說服徐世績,但是有和李閥不共戴天地單雄信一萬軍駐紮在常平倉,沒有足夠的親兵舊部,沒有糧食,徐世績就算投靠李閥,也不過是螳臂當車,也翻不出大浪來,唯有死路一條。

    不過,這僅僅是以防萬一之舉,楊宣凝還相信徐世績會識時務,畢竟,他在歷史上,最善於審時度勢,不會作出不智的行為。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