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陷阱 第四章 狼的法則 6 一個失信的諾言:自由貿易會帶來福利
    本來,按照流行的經濟學見解,上述這種勞動市場狀態是不可能發生的。自由貿易的辯護土直到今天還開導人們說,越出國界展開無限制的商品交換,會給各國帶來更多的福利,造福於所有參加國。為了論證這是有道理的,教授們以及政治家們總是援引「比較成本利益」理論,這是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於19世紀想出來的。李嘉圖當時試圖說明,那些同貿易對手相比生產力較為落後的國家在國際交換中何以也能得到利益。當時他以英國和葡萄牙之間葡萄酒和毛料的交易為例來加以說明。這兩種產品如果在兩國各自生產,則英國人為此要付出更多的勞動,因而生產率就會低些,其產品用來出口就會被認為價格過高。但對於葡萄牙來說,向英國出售葡萄酒,用所得進款購買英國的毛料,這畢竟是划算的。反過來,英國向葡萄牙出售毛料並從葡萄牙進口葡萄酒也會獲得好處。原因在於這兩種產品在各自國家內形成的比價不同。因為,接李嘉圖在例中進行的計算,英國在毛料生產中1小時生產出的價值,在釀葡萄酒的勞動中用1.2小時才能生產出來。相反,在葡萄牙這一比例只是1:0.8,因此,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貿易夥伴來說,葡萄酒同毛料相比,其價值較在美國為低。這樣一來,對於雙方來說,就形成一種相對的、比較的成本利益。對於葡萄牙來說,在葡萄酒生產上投入更多的勞動力,而不去生產毛料,讓英國實行與此相反的專業化生產,這是划算的。通過貿易,兩個國家最終將消費更多的葡萄酒和更多的毛料,卻無須為此付出更多的勞動。

    李嘉圖的理論像任何天才的思想一樣是十分簡單的。這一理論說明,有些產品本來雙方都能生產,但是不同國家進行這些產品的交換為什麼卻能帶來繁榮。只不過,這一切同當今的世界已沒有多大關係。因為李嘉圖的光輝理論是建立在今天早已不復存在的假定上,這就是:只有當資本和私人企業是不會移動的而只能留在國內時,比較成本利益才會推動貿易向前發展。對於李嘉圖來說,下面這種情況還是不言而喻的:「經驗表明,每一個人如果下不了決心而且不願意背井離鄉去委身於另一國政府,這就會妨礙資本的流出。」

    李嘉圖的基本觀點在一個半世紀以後已經變得完全陳舊了。現今沒有什麼東西會比資本更易於流動了。今天,國際投資控制著貿易潮流,數十億的對外付款以光速決定著匯率和一個國家及其貨幣的國際購買力。相對的成本差異不再是貿易的發動機。現今起作用的,是在一切市場上和一切國家裡同時存在的絕對利益。

    不管什麼時候,跨國公司總是在這樣的地點生產它們的產品,在這些地方,工資最低,而社會捐稅或環境保護費用還完全不存在。所以,這些公司可以降低它們的各種費用的絕對水平。這樣一來,不僅商品價格下降,而且勞動力價格也下降。

    這種差別在經濟科學的各個學派的學術爭論中並非小事一件。因為追逐絕對利益這一方針徹底改變了世界經濟賴以發展的機制。生產和資本越是可以無限制地自由地加以支配,那些有一部分可以說是巨人般的組織就越是強大和不可戰勝,這些組織使各國政府和它們的選民都感到心驚肉跳和被奪去權利。這種組織就是跨國公司。據聯合國的貿易組織——聯合國貿易和發展協會統計,有將近四萬家企業在三個以上國家設有營業點。一百家最大的公司集中控制了將近1400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跨國公司佔有了全世界貿易的三分之二,這種交換中差不多有一半是這些公司在它們自己的網絡系統內部完成的。它們是全球一體化的核心,並且一往無前地推動著這個過程。現代的數理邏輯和低廉的運輸成本使它們能超越洲際把各個生產環節聯合與統一起來。組織良好的公司,例如規模龐大的機器設備製造公司在40個國家擁有一千家子公司,在需要時只消幾天的工夫就可以把任一產品或部件的生產從一國移到另一國。現在的情況不再是一些國家和它們國內的企業為世界貿易提供商品,然後再為在本國範圍內分配已得到的利潤進行談判或爭論。如今代替這些行為的,是各國的無產者為他們在全球範圍內組織安排的生產中還能承擔的勞動而進行競爭。

    這一過程打破了往昔的一國國民經濟的各種規則,其中之一就是使技術更新和合理化進程的順序很快就變成某種荒謬的東西。整個說來,生產效率比經濟效益增長得更快。結果就發生了所謂「非就業性增長」,也就是說,這種增長並沒有帶來工作崗位的增加。另一方面,資本和勞動之間的購買關係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度曾成為工人運動反對好戰政府和資本家的宣傳武器的國際主義,現在起了另一方面的作用。那些幾乎完全按國別組織起來的受雇者面對的是某種跨國公司國際,後者靠越出國界隨意轉移資本這張王牌打退每一挑戰。對投資者和公司經理們來說,關於自由貿易帶來福利的承諾仍是有效的。然而,對於他們的僱員和工人來說,特別是對於人數越來越多的失業者來說,對此已不能再有什麼指望。這種似是而非的進步轉化為自己的對立面。

    自90年代初,這一趨勢已變得十分明顯。如今一些國家的政府不是去剎車,而是乾脆去加油。西歐一些國家建立了歐洲內部市場。它們在「歐洲92年」的標誌下從里斯本到哥本哈根排除了幾乎一切障礙,為資本、商品和勞務的超越國界的運動創造了條件。美國你拿大和墨西哥從自己方面作出的回答,是成立了北美自由貿易區,該組織甚至把格蘭得河以南一個擁有一億人口的民族,即這個巨大的發展中國家完全容納進來。與此同時,一些國家在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這一組織的範圍內近年共同一致開展又一次降低關稅的運動,結果在1993年9月使得許多種勞務也可以在全世界範圍進行交易。

    這一切本來應當為所有的參加國打開提高福利的方便之門。例如,所謂的塞西尼報告,即布魯塞爾的歐洲共同體委員會於1988年為論證共同體內部市場方案而提出的長達一千多頁的一份研究報告,曾預計可實現以下各點:增加600萬新的工作崗位,預算赤字普遍下降兩個百分點,經濟增長將逐年達到4.5%。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世界貿易組織的基礎報告也曾作出類似的承諾。實際情況正好相反。這種內部市場變成了真正的「驅人競爭的鞭子」(《時代報》),驅趕著歐洲各國工業投入一場競爭,使得一股前所未見的合理化浪潮席捲整個歐洲大陸。失業數字上升,預算赤字也遭到同樣的命運。相反,增長卻放慢了。

    奧地利在1995年才參加市場聯合,該國工人今天也痛切地感受到了這一結局。例如,自1996年7月德國零售業巨人Rewe出資購進奧地利連鎖店Billa以後,該國生活資料市場幾乎有一半就被置於網點遍佈整個歐洲的一家大公司的控制之下。從此,阿爾卑斯山地帶的農業和食品工業的大約30萬工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得不為自己的工作崗位而擔驚受怕。他們的產品在歐洲市場上幾乎沒有競爭能力,可是Rewe這一收購者對於奧地利的生產者們只付給低廉的歐洲價格,或者通常是從歐洲各國中他們從前的供貨者那裡按照較優惠的條件購進更精良的產品。

    北美人從他們的北美自由貿易區也體驗到了完全類似的經驗。直到今天他們還在期待人們允諾將會給予的福利。可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政府卻要進一步推進跨國界的一體化進程。在1996年,又有三項自由貿易協定同時處於準備程序之中:巨人中國將準備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家對遠距離通信的壟斷將被禁止;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將把各國關於外國企業投資的規定統一置於更低的要求水平上,以使得各公司可以更自由地行動。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雷納托·魯傑羅甚至計劃徹底廢除一切關稅,在全世界範圍內一律照此行事。他敦促他的成員國政府到2020牟取消全部地區性的協定,將全世界變成一個大的自由貿易區。從目前的種種經驗來看,這將是一個便就業危機進一步升級的計劃。儘管如此,從華盛頓到布魯塞爾和波恩的大多數經濟政治家們對這一設想都表示首肯。

    全球一體化的陷阱看來終於張開大口了,世界上各個最富有的和最強大的國家的政府都成了一種政策的俘虜,這種政策甚至再也不允許改變航行的路線。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不像在資本主義反革命的母國美國那樣,人們對這一前途感受得如此痛切。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