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臥龍助理 網友上傳章節 第三百二十五章 速起之策
    第三百二十五章速起之策

    諸葛亮與方紹共同站出來,否定了龐統先取河南諸州的建議,這也算是對龐統先前站在法正那邊,把自己從關中支去東吳的一種小小懲戒。

    當然,方紹的提議也並非單為針對龐統,他的提議也是建立在漢帝政治資源將要耗盡的事實基礎上的。

    如今《九品中正制》一實施,曹氏一族儼然已敞開心懷投向士族的懷抱,而曹操迎奉天子的目的,不就是為了得到天下士族的認可與支持麼,現在士族們可以從曹操那裡得到從漢帝給予的還要多的實惠利益,他們自然會選擇拋棄漢帝。

    曾經的歷史中,當年曹操死後,曹丕繼續,廢漢而自立,朝野之中並無多少反對的聲音,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至於劉備嘛,「迎還漢帝」在他這裡,只不是一句招攬人心的口號而已,有了這句口號,再加上自己劉姓宗親的身份,他才可以名正言順的「搶錢搶糧搶地盤」。

    但如果真的把漢帝迎到手中了,於劉備而言,只怕卻反而成了累贅與雞肋。

    因為,正如方紹所言,當劉備都已經強大到能夠從曹操手中奪回漢帝時,漢帝身上可搾的政治資源本身就所剩無幾,到時候又當怎麼對待漢帝呢?

    歸權於帝,真心實意的臣服於漢帝?

    當年一無所有的時候,劉備或許會這麼做,但是現在的他,豈能將手中的權力供手相讓。

    如果學曹操那樣,當漢帝是個屁,把其當個擺設呢?

    世人便會認為,你劉備喊了一輩子的「興復漢室」,原來也跟曹操一個樣,實在是個大騙子,對待自己的劉姓骨肉都這樣,你還不如曹操呢。

    所以,在劉備看來,漢帝這塊雞肋,最好是一直被曹操含在嘴裡的好,這樣的話,他就可以一直高舉著正義的大旗,直到把曹操消滅掉,到時候,天下盡歸自己所有,想怎麼對付劉協那個廢物,都不會畏首畏尾了。

    這般細細的深思之後,劉備心中便有了決斷,但面上還得表現出為難之色,很是無奈的說道:「孔明與中正分析得極在理,只是,如今陛下身陷許都,與關中近在咫尺,而孤不率大軍解救陛下,反先去攻取河北,使陛下仍困於賊人之手,似乎有些說不過去。」

    劉備需要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諸葛亮決定給他個理由,遂道:「大王此言差矣,陛下身陷賊手,大王與臣等自是無一日不盼著能早些解救陛下於水火。大王攻敵之心腹,為得就是早日剿滅曹賊,只有剿滅曹賊,才能真正的救陛下於危難呀。」

    劉備又去詢問法正的意見,法正等關隴士人,眼下已打回了老家,以後再對外開疆拓土所取之利益,對他們而言都是賺到的,所以法正也沒提什麼意見,只道但憑漢中王決斷。

    於是,在諸葛亮與方紹的推動下,劉備遂定下了下一步的進取計劃。

    只是,這也僅僅是一個方略而已,其實無論是取河北,還是取河南,都將面臨著與曹操主力進行正面決戰,那勢必將是一場更加激烈的戰爭,而現在的劉備,顯然還不俱備發動進攻的條件。

    最至關重的因素,就是糧食問題。

    無論是先前的隴西之戰,還是剛結束不久的關中之戰,漢軍的主要糧食供給,都是從益州轉運而來,而以益州一地供給十幾萬大軍的糧食,還要經歷千里轉運的艱難,這兩戰下來,嚴重的透支了益州的資源。

    此時的益州,急需的是休養生息,如果再強行從其地挖掘資源的話,很有可能將受到益州本土士民的激烈反對。

    至於新得之涼州,本身就不是產糧之地,除了能提供馬匹和強健的戰士之外,根本無法提供糧草的供給。而雍州之隴西諸郡,地狹而民少,能夠供應的糧食也有限,那麼,雍州之肥沃的關中平原,勢將成為支撐劉備與曹操決戰關東的主要後方產糧基地。

    只是,關中自董卓之亂時,人口死傷無數,至漢帝離開長安東逃時,最富庶的三輔地區人口只剩下不到二十多萬。後在鍾繇的經營下,關中人口漸漸回升,至曹操平定關中之時,三輔之地人口已有近四五十萬,按照青壯與老弱婦孺的人口比,整個關中地區的青壯勞動力不超過十萬。

    而經過近半年的關中之戰後,關中人口又一次急劇下降,此時三輔之地的人口,最多僅有三十萬人左右,青壯勞動力則不超過六萬。以這樣可憐的人口基數,顯然不足以支撐起一支可與曹操決戰關東的龐大軍隊。

    因此,在佔領關中之後,劉備所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如何迅速的恢復關中的經濟。這個時候,諸葛亮發揮了他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據諸葛亮的建議,劉備下令遷漢中、益州和隴西各地數萬餘戶往關中,分以無主的土地,由關府免息借貸,幫他們購置農具與耕年,並免他們一年的糧賦。

    同時,諸葛亮又建議倣傚曹操,在三輔幾個由官府掌握的肥沃之地設立了數個典農都尉,意圖招驀流民實行民屯,以為**征戰提供充足的糧草。

    諸葛亮的這些舉措,在此時看來,已經算是盡快提升關中經濟的良法,但在方紹看來卻是遠水解不了近火。

    關東各州戰亂結束多年,經濟與人口已漸處於上升期,而這期間戰爭則主要集中於關隴一帶,所以,無論是遷民獎耕也好,實地屯田也罷,想要在短時間使關中經濟有較大的起色,顯然是不太現實的。

    而據方紹觀察,劉備的身體自隴西之戰後,就一直變差,按照方紹的估計,就算有張仲景在,劉備的年齡也不可能超過他歷史中的大限太久。

    劉備若是去了,他的幾個兒子尚且年幼,而輔政的諸臣中,又不似當年的諸葛亮那樣一家獨大,可以輕易的掌握住朝野局勢。到那個時候,風頭正盛的關隴集團,暗懷私意的龐統,還有手握兵權,坐鎮一方的二號人物關羽,再加上實力派人物張飛,這些權臣們只怕非得鬥個你死我活不可,到時又談何去滅曹滅孫呢。

    而曹操則不同,儘管他的大限也將不遠,但關鍵在於他的幾個嫡子都已成年已久,在眾臣中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威信,而以曹氏與夏侯氏的宗族將領軍隊的支持下,無論是曹丕還是曹植繼位,都將輕鬆的掌控住局面。

    所以,在方紹看來,必須在劉備的有生之年滅掉曹魏不可,否則後世還真的很難預料了。

    而想讓劉備在短時間期滅掉曹操,那麼就必須幫助劉備在軍事和經濟上迅速的超越曹操,只是,這似乎看起來有點天方夜潭之嫌。

    不過,那個可是方紹啊,由後世穿越而來的方紹,在他眼裡,這並非是天方夜潭。

    在經過十餘日的思考權衡之後,方紹帶著他的擬定好的方略去見了諸葛亮,畢間,他的這道強國之策事關重大,若是得不到諸葛亮的全力支持,是無法說服劉備推行的。

    當諸葛亮仔仔細細的看過方紹所寫的那套,厚達十幾頁的方略之後,整個人都表現出一種誇張似的驚歎,然後,他抬起頭來,以一種不可思議的眼神注視著方紹,驚問道:「中正,這套制度你是怎麼想出來的?」

    方紹卻只淡淡一笑,答道:「其實這也是前次與先生探討曹操那屯田制時,偶然得到的靈感,我給這套兵制取了個名字,叫做『府兵制』。」

    沒錯,方紹就是打算給劉備獻上府兵制之策,在他看來,這是短時間讓漢中國國力極大提升的唯一辦法。

    曹操統治下的民有三種,分為兵戶、郡縣民、屯田民。

    郡縣民即為登記在冊的自耕農,這是國家糧賦和勞役的主要來源,而為了彌補糧賦的不足,曹操又創立了屯田民,這種近乎奴隸性制的生產單位,通過嚴酷的盤剝,從屯田民那裡強行奪取了大量的糧草,用以支撐將軍四五十萬的龐大軍隊。

    至於兵戶,則不登記在冊,與後兩種戶分離單行立戶,專職用於打仗。而且兵戶世代相襲,只能彼此間通婚,不經放免永生為兵。

    曹操的這套兵制,即是後世所稱之為的「世兵制」。

    所以,曹操不僅擁有著大量的穩定兵源,而且隨著屯田和郡縣民數量的增長,糧草供給也不成問題,而究其根本,還是因為曹操擁有著龐大的人口基數。

    而方紹所推行的這套府兵制,正是幫助劉備在人口基數弱於曹操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發揮現在人口的潛力的辦法。

    府兵制的精髓就在於兵民結合,府兵皆由精壯子弟組成,一旦入選,則一生免賦。他們平時在家耕作勞動,農閒時按受軍事訓練,遇有戰事,則奉命徵調,事畢返回所屬地。

    因是,府兵制之下,凡兵皆農,兵農一體。府兵之兵器、糧草、衣甲均需自備,無需官府負擔。而府兵平時務農,生活無異於農民,國家又不須為其負荷軍餉,將節省大量的養兵費用。

    也就是說,在這套制度下,全民皆兵,全兵皆民。

    這套制度的關鍵,就在於均田制的實施。而現如今,戰亂之下到處荒蕪,可以說國家最缺的就是人口,最不缺的就是等待開耕的無主之地。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