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娛樂之光 第三卷 娛樂之光 第一百四十章 南京之爭再起(下)
    「未明,你看吧,全部都是關於《拉貝日記》和《南京南京》的!」周遠徑直走進東方未明的辦公室,在東方未明的面前放下一疊報紙和雜誌。

    「呵呵~」東方未明咧嘴一笑,「知道了,我這不是在看嗎?」東方未明指了指電腦。

    周遠湊眼看去,屏幕中正在播兩部電影爭鋒相對的媒體報道。此時一名記者正在街頭採訪觀影的路人,對這兩部電影褒貶不一,對其中揭露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暴行都表示了認同,不過總的來看《南京南京》的爭議要多一些,幾個青年還罵路川是「賣國賊」,大體上還是因為從日本兵的這個角色引發的負面看法。

    周遠撇了撇嘴,東方未明說道:「看來我們的電影還蠻得人心的嘛!最近賈哥沒空閒了吧?」

    「他啊,本來就是一個閒不住的人,現在每天都在為《拉貝日記》做宣傳,還要忙著和那些媒體打交道,對了時不時地還要和路川隔空爭辯幾句,最近還要準備去德國,那邊可是催了幾回了,聽說還要參加明年2月份的勞拉獎(德國電影界最高獎項,也素有德國奧斯卡之稱)。公司正在為他們作計劃安排呢!」周遠說道。

    「好了,這些事情你安排好了,我過幾天就要去上海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那裡已經完成了前期籌備的各項事宜,我的那部《殭屍新娘》要動手製作了。」東方未明說道。

    「行,我也很期待我們公司製作的第一部動畫電影。」

    「放心,絕對不會讓你失望的。」東方未明信心十足。

    周遠和他聊了一會公司年終的一些安排,就離開去忙自己的工作了。東方未明讓蘇巖幫他安排一下去上海的工作團隊,自己便隨手拿起周遠帶來的報紙和雜誌看了起來。

    拉貝日記》和《南京南京》上映已經一周了,單從票房上看兩者沒有太大的出入,但是《拉貝日記》的「回頭客」明顯要高出《南京南京》不少。據各大電影院自己的調查,很多人看了《南京南京》以後,都表示不願意再看第二遍了,而《拉貝日記》則不然,有的家庭甚至全家老小一起過來看,這當然不能說路川的電影製作能力要比賈彰柯遜色,實際上還是老話重提,《南京南京》太過冷峻,讓人有些毛骨悚然,當然這也是路川另類解讀下的產物,中泉英雄扮演的日本兵角川,他會勇猛的戰鬥,會和同鄉嬉鬧,看到屠殺會震驚,也會去忐忑不安害羞的找日本慰安婦,這種人就是一個普通人,普通士兵。但當他放到了南京大屠殺這段背景之下,他必然會走向兩種極端。要麼徹底融入,就像那些用殺人來比賽的日兵一樣,以殺人為樂;要麼就是對這一切產生深深的背棄感,最終走向崩潰。必須要說的是,雖然路川選取角川這條線作為故事主線有一種獨特的藝術價值,但他對於角川的塑造還是顯得過於中庸化。曾幾何時,我們的藝術作品裡,善良的太君出現得越來越多了,雖然這或許也是歷史真實的一部分,但我們要知道的,要去銘記的,不是這些善良的太君們,而更多的是那些殺人如麻的普通人,普通的日本人。對於路川塑造的這個日本人角色,從電影角度,東方未明可以接受,但從情感上,卻絕不可能。東方未明相信在南京大屠殺中,也許也有這樣善良的日本人,就像賈彰柯在電影中濃縮而成的那個告密的日本少佐,這也是東方未明和周遠同意加進去的,但他不相信這能夠代表這場屠殺的全部,或者說主流,因為即便是那個少佐在面對自己的人性時,也是下了屠殺的命令的。所以那些個麻木的日本軍官,才是日本軍隊的真實寫照。一個人走在大街上會突然被路過的,一時興起的日本人提槍殺掉,這種現在聽上去覺得不可思議的事,在1937年冬天的南京卻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推倒了孫中山銅像的日本人,用著他們在島國幾千年流下的那種自卑,一下子放到地大物博的中國,孱弱的中國,滿足了這群自卑的島國人變態的征服欲,所以他們完全拋棄了人性,在這片土地上為所欲為。於是,《拉貝日記》當中的那一絲希望與溫暖,更能讓大多數普通民眾所接受。

    東方未明打開一本名為《光影時尚》的雜誌,首先看了對《南京南京》的褒揚:「……影片通過強烈的對比表現這種複雜的關係,開頭一場民間抵抗士兵和日軍小巷狙擊戰,打得很過癮,但是接下來的花樣百出的屠殺戰俘卻讓一切陷入死寂;那些主動舉手去給日軍當慰安婦,以換得難民營暫時安定的年輕女子和那些拿著武器卻放棄抵抗,舉手投降的殘軍士兵;努力積極保護傷員和難民的外國友人,而卻主動像日軍出賣情報,希望苟且偷生的唐秘書……一面是貪生怕死,一面是捨生取義,恰如其分的解釋電影的英文標題:生和死的城市,在這麼一個極致環境下,人是怎麼面對生死的,人性的高貴和卑微在這個特殊的舞台被盡情放大,正因為各種各樣的視角存在,才使這部電影變得豐滿而充滿了內涵。

    ……

    雖然影片中很多場景令人髮指,但是路川並不想通過這部電影激起仇恨甚至遷怒,這也不是一部電影應該承載的內容。不管是對日軍的「美化」還是對屠殺的客觀記錄,以及表現中國民眾的反抗,都是一種正視戰爭的寬容態度。民族的情感固然可貴,但是不能有了情感而失去理智,所有人痛恨的都不是普通的日軍或民眾,他們和角川、百合子一樣都是棋子,無法選擇自身命運。痛恨的是日本陰魂不散的軍國主義,只要這樣的思想依然在日本上空遊蕩,戰爭就有可能重新爆發,一個善於粉飾和掩蓋歷史的國家,一個至今沒有正視歷史和認真懺悔的國家,依然需要我們高度警惕,所以,這段歷史我們就不能忘記。

    ……」

    讚揚的話千篇一律,影評人周利評論道:藝術上是成功的,角小說∼就來ωa~p川這個人物是很多人想不到的,甚至會惹來一些爭議,但卻是藝術上的成功。他不是典型人物,但通過這個人物完成了壞人的自我救贖,包括部分日本兵的救贖。如果反面人物都是007式的,其實更失敗。電影有3條線索,只有最後一部分是從戰爭罪人角度出發,而前面都是從電影受害者角度來反映南京大屠殺。專業媒體評論家齊又說路川是使勁控制著才沒有罵娘,看之前,對該片最期待的是想看路川如何解釋日本軍人進入南京之後的心路歷程。畢竟日本的軍人也是人,日本的軍隊紀律性也很強,他們是如何一步一步最後成為殺人狂和強姦犯的,不可能上來就都那麼心理畸形。在這一點上路川做得稍稍有些令人失望,這段心理描寫並沒有下很多功夫,可以看出他心中的恨,說他站在日本人的角度回憶歷史真是誤會他了,他其實是使勁控制著才沒有罵娘……大家都是從電影的藝術性和日本人這個角度出發的,談得倒也中肯。從技術上講,確實算得上中國電影的進步代表,東方未明自己也非常喜歡曹宇的攝影,音樂也不錯,演員的表演也個個出彩。呃~除了沒有高園園,由於路川的出走,「中國龍」的藝人雖然在東方未明的解釋下並沒有對路川產生不好的想法,不過在選角色有意無意間迴避他,尤其是高園園這些第一批和東方未明一起組建起「中國龍」的「開國功臣」。

    東方未明又翻開其他的報紙和雜誌,單獨評價一部電影的並不多,都是拿著兩部電影比較的,看來是周遠故意拿來給他看的。東方未明仔細看了看,業內人士對《拉貝日記》的評價還是蠻客觀的:

    北京電影學院資深教授黃式線——雖然片子非常沉重,但是我們在裡面看到了人性的光輝。一個德國人能夠無私的保護這麼多中國人民是非常了不起的。更難能可貴的是,電影沒有把拉貝塑造成神,而是把他純粹當做一個人來塑造的。這讓拉貝看上去特別的真實。另外,對於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我想借用張純如的一句話來說,那就是:「忘記屠殺意味著第二次屠殺」。

    馮小鋼——我作為一個普通的觀眾用一種樸素的情感去看這部電影,真的感到了震撼,而且它影響了我。他並沒有把屠殺場面當成是一種噱頭去炫耀它的刺激,而是用一種平實的語言去敘述,恰如其分地出現,比如他就用拉貝的司機被屠殺這樣的一個細節,帶出了整個觸目驚心的場面。而且從西方的視角來描述這段歷史,比我們自己去拍還要有意義。

    導演何坪先我覺得作為一個電影來說,《拉貝日記》的故事講得非常好,選擇了一個很好的視角,從這個視角看南京大屠殺是以前我們沒有接觸過的,這就很有新意。

    專欄作家司馬平幫——我個人很欣賞《拉貝日記》開場不久,拉貝用一面巨大的納粹黨旗遮掩了大量中國難民使他們免受日軍轟炸之害的情節,據史實,其實當時拉貝把當時他居住的西門子公司的辦公地也全部遮蓋在納粹黨旗之下,以保護裡面的中國人——這一情節讓我們要記住的是一切「國家」、「主義」、「政治」裡的真正的人性的光華。所以,我把這個情節列為2005年自己眼裡中國電影最偉大的鏡頭。

    ……除了他們也不是沒有人對《拉貝日記》表示不滿的,「《拉貝日記》是一部質素平平的商業電影,其立足點是西方人心中的普世情懷,而將這種情懷與南京大屠殺這樣讓中國人60年來每每提及就痛徹心扉的民族浩劫相結合時,《拉貝日記》的敘述顯得膚淺而片面。電影局一向對涉及到中國的外國影片審查嚴苛,而對這樣的用貶低甚至醜化中國人的方式來突出西方人救世主姿態的影片卻大開綠燈,實在讓我很不解,畢竟片中的中國人在屠殺面前所做出的反應只有慌亂、盲從、自私、愚昧,他們好像是專門為了給拉貝等人添麻煩而存在,純粹是一群等待西方拯救的待宰羔羊。不知道面對這樣的電影,中國人的民族自尊何存?」後面還有一大段對路川的褒揚。東方未明一,居然是國內知名的一個文化媒體人,而且他是路川的好友。看到這些東方未明笑了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東方未明不會干涉任何人的發言權,最後給出結論的只有觀眾自己。

    當然,不用東方未明反駁,因為他很快就看到了很多關於《南京南京》的反面評價。最嚴厲的當屬司馬平幫先生和歷史學家黃錦治先生。黃先生是從歷史的角度反駁的,前面東方未明自己也說過,《南京南京》中有關安全區的描述有不少和史實出入的地方,尤其是對拉貝的描寫粗劣不堪。黃先生這樣說道:「看了路川的《南京!南京!》,覺面目可憎。劇中的約翰?拉貝被別有用心地醜化了,其他主要角色也是缺乏立體感,甚至沒有基本的史實依據,完全是編導的主觀臆造,很難使人信服。更令人難以容忍的是,縱觀全劇,《南京!南京!》是一部顛倒了是非觀、價值觀的失敗之作!若任其謬種流傳,則會誤人子弟,貽害無窮!」

    而司馬平幫先生言辭也非常犀利,在他的文章中這樣寫道:民族情感總是人人有之,我也一樣。但看了兩部電影,我相信這種樸素的民族情感未必得到滿足,因為你會發現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看了《南京!南京!》和《拉貝日記》兩部正確答案(A,Aer)基本都存在於《拉貝日記》裡,而《南京!南京!》的作用只是:1.提出問題(Q,Questio);2.給出的是偽答案。比如,《南京!南京!》的宣傳裡動不動就說的「抵抗」,但我看了兩遍《南京!

    南京!》,也沒找多少抵抗的影子,那股了國民黨兵的抵抗在電影開始30分鐘就被消滅了,後來最大的抵抗就是拉貝管理的安全區裡競選「志願妓女」去給日本人慰安,慰安過程裡是不是有「抵抗」,電影沒有交待,可能也拍了,又被剪了,哎,中國的電影審查制度啊。

    拉貝日記》裡其實也鮮少有中國人對日軍的抵抗,但有一個情節我是欣賞的,金陵女子大學的學生琅書(張靜初飾)的弟弟在姐姐被兩個日本人撲倒的一瞬開槍打死了這兩個鬼子,而在真正的歷史記載中,當時蔣介石的軍隊在日本軍隊佔領南京後的抵抗確實是微乎其微的,潰逃得厲害,零星的抵抗也只可能來自於民間,琅書弟弟的這項「壯舉」說不上完全來自歷史,但卻充滿了合理性。所以說,讓「抵抗」成為某部南京大屠殺電影的一個主題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如果真有抵抗,哪裡有30多萬中國人被屠殺掉,而據我所知,日本軍隊製造南京大屠殺的3個充足理由是:1.之前的松滬會戰中國軍隊的抵抗太強烈,日本人要報復,2.國民黨軍隊在南京的抵抗太弱了,3.中國民間的抵抗並沒有因官方的放棄而停止;因此日本軍隊是想借一次大屠殺徹底懾服中國政府、中國軍隊和中國人民。而不是像《南京!南京!》表現的那樣首先是日本士兵被幾個中國人的死懾服了。所以,關於「抵抗」這個Q,《南京!南京!》給出的A是虛弱的,而《拉貝日記》給出的A還是令人信服的。

    ……

    我的分析是這樣,你看對不對:假如在南京大屠殺那段中確實有一個以自殺向中國人當場謝罪的角川正雄式人物,當時的日本軍隊也絕不會讓這種「令帝國軍人形象蒙羞」的事被記錄下來的,一定會掩蓋且來不及,所以,歷史記載中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角川,看過《南京!南京!》,我說,這其實正是陸川,是陸川親身參加了南京大屠殺,借角川傳達自己的感受罷了。不過今天又聽到一種說法,是《南京!南京!》裡劉燁飾演的那個中國軍人「陸劍雄」和「角川正雄」合起來才是「陸川」,合起來的名字正好是「陸川雄」,冥冥中有某種意會在,當然這是餐間戲談,但確實挺有意思——那個反抗的陸川早早被屠殺,那個替日本人著想的陸川堅持到最後,自殺贖罪,些謂「雄」。不如說是「熊」。

    東方未明平時很少關心這些影評報道,這回他總算見識到了什麼叫做口誅筆伐,想來自己以前的電影也沒少負面的報道,大多數的時候都是被周遠給擋在了門外了吧!南京之爭再起,比東方未明預知的還要猛烈得多,而且越來越多的評論家和電影人,甚至歷史學家都加入到討論當中,無形中也給這兩部電影造了勢,掀起了新一輪的觀影浪潮。其實,電影到底還是屬於文化圈的事情,這種討論、批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則彷彿一潭死水一樣,事事都有一個定論,中國的電影也不會得以發展。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