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戎 燕雲取棄 第二五零章 大勝利的背後(上)
    折彥衝進逼遼陽府的同時,另有一支軍隊進入遼西走廊,扼住了宗輔部東進的道路。b111.net遼西走廊如今已是漢民的天下,所以漢部兵馬一到,當地的村寨便群相響應,和大軍一起結成三十六座連珠砦,將遼西走廊完全切斷。

    折彥沖和楊應麒在東北組織大攻勢時,中原這邊的民政便由陳正匯、王師中、虞琪等人組成一個文官集團主理,塘沽、河東和齊魯三大軍區分別由楊開遠、曹廣弼和宗穎部署防禦措施。楊應麒在東北開展的政略,主動傳回山東的消息不多,但折彥衝進軍的威勢卻通過戰報及時地向塘沽、山東和河東飛遞!

    遼陽府平定了!

    來遠城平定了!

    沈州歸正了!

    鹹州平定了!

    通州易幟了!

    柳河平定了!

    漢部主力大軍到達信州了!

    黃龍府包圍戰打響了!

    一封封的捷報頻密得令中原的將士和官吏都有應接不暇之感!他們預感到漢部會取得優勢,可沒人想到優勢會這麼明顯!這讓中原的文武士人在震驚折彥沖的武功之餘也產生了極度樂觀的情緒!

    「大反攻!大反攻!」

    「響應大將軍!」

    「規復中原!」

    「收復兩河!」

    「平定燕雲!」

    武將們的呼聲越來越高,到後來甚至連文官們受到感染也跟著激動起來。是啊,該反攻了,該反攻了!漢民們沉寂得太久了,如果說漢部舊屬的進取精神是出於擴張的野心,那中原文武出兵的熱情就是出於報仇的慾望!

    當初折彥沖、楊應麒與曹廣弼會面後,決定了先東北後燕雲的策略,由楊開遠切斷遼西走廊,然後折彥沖以漢部主力對遼河流域動大攻勢,河東、塘沽和山東的兵勢在這段期間主要負責牽制燕雲的宗翰、宗輔,避免他們調兵救援老家會寧。只要會寧攻陷,那宗翰和宗輔都將成為喪家之犬,到時再以東北軍勢、中原軍勢如鉗子般夾擊燕雲,女真的士氣非崩潰不可!

    這個大戰略本是新漢政權軍方高層的共識。但東北方面的勝利來的太快,來得太大,中原方面的官吏和兵將受到鼓舞無不歡躍,認為中原軍勢也應該配合東北的勝利動進攻!

    可是,事情有那麼簡單麼?

    遼河流域的勝利看似輕易,其實卻是集中了漢部大部分人力、物力才取得的成果,其中人力方面不但包括折彥沖所率領的戰鬥隊伍,更包括楊應麒所率領的行政隊伍、後勤隊伍和情報隊伍。可以說為了在東北取得大勝,漢部埋伏了多年的棋子全用上了,漢部高層的心力也都花在這上面了。

    中原方面的戰鬥隊伍雖然沒有調往東北,但戰爭的動並不僅僅是戰鬥隊伍本身的事情。新漢政權要同時進行兩方面的作戰,除了後勤配合能否做到像東北那樣高效這一點很有疑問之外,還要顧忌太過驚人的軍事成果影響了南宋、西夏的態度!

    這時新漢政權在中原的軍事力量主要有三部,那就是曹廣弼所領導的河東軍、楊開遠所領導的燕雲軍和以宗穎為領導的齊魯軍,以及十幾支由這三大軍區分別羈糜、還來不及整合進正規軍隊的義軍。其中齊魯軍的內部情況又較河東、燕雲軍更為複雜,宗穎對齊魯軍的控制力最弱,如果沒有漢部中樞的授權,宗穎是很難指揮得動劉錡和趙立的。

    可以說,新漢政權當前的內部軍事格局也並沒有實現高度統一,特別是中原三大軍事集團內部更是問題多多。不過在這樣一個亂世裡,對戰爭時機的選擇並不一定是要等到內部沒有問題以後才進行,因為你有問題,敵人也有問題,等你的問題解決了,說不定敵人的問題也解決了。所以折彥沖和楊應麒選擇先制人,不是樂觀到認為新政權已經完全沒有後顧之憂,而是考慮到金國現在的問題比新漢政權多!這是一個以亂打亂的時代,金人也不會等到後方完全搞定再動手。因此一味等下去的話只會喪失戰爭的主動權。

    折彥沖在東北的勝利傳來以後,中原兵將——特別是中下層兵將——竟集體出了要求全面反攻的呼聲,這種呼聲顯然和當初折彥沖等高層將領議定的戰略方向是背道而馳的,可是軍方的高層也不能無視這種呼聲,甚至有不少高層將帥本身也受到這種勝利氛圍的感染,而主張「從權行事」!

    戰場之事瞬息萬變,有時候應該堅持既定戰略,有時候又不應該太過拘泥,所以兵法中才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信條,因此可以說一些將帥要求從權行事的主張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如果中原軍力一旦「從權行事」,那之前商量好的戰局便會完全被打亂,新漢政權的整個政治、軍事和外交都將承受起比之前那個方案沉重數倍的壓力!

    可就在這時,新漢政權在中原軍勢的另一個弱點又暴露了出來,那就是漢部在中原的民政有登州這樣一個臨時的行政中心,但其軍事系統卻缺乏一個有力的指揮中心!之所以會沒有這個中心,倒不是折彥沖、楊應麒缺乏考慮,折彥沖親自在東北主持大局,為了新政權內部政治的平衡而不能設立!

    如果按照原來的防禦反擊方略,那麼新漢政權在中原各處的軍事部署可以說是沒有多少破綻的,因為燕雲軍、河東軍和齊魯軍雖然各有統帥,但事前既有默契,在防禦反擊戰中三方面彼此呼應的功能完全可以揮出來。

    但這個格局防守有餘,要主動出擊便顯得有所不足。更何況現在是要將整體戰略從防守反擊忽然變為積極進攻,無論是曹廣弼、楊開遠還是宗穎都沒有足夠的權力來作出這個決策,而擁有最高決策權的折彥沖又遠在東北戰場,所以軍方決策層對新形勢便無法作出迅的應變。

    在軍方幾大巨頭裡面,一向以保守聞名的楊開遠是徹底反對臨時轉變更新最整]理*攻守戰略的,在他看來,在他看來,過分順從這種不經深思熟慮的熱情,將會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

    和楊開遠相反,宗穎是主張主動出擊夾攻燕雲的。宗穎的這種考慮並不完全是一種短視。這時候新政權在中原的軍事力量和漢部的主力隊伍是不同的,他們中的大多數既不是一路跟隨折彥衝殺過來的死忠隊伍,也不是從漢部境內召集、訓練的正規軍,而大多是由起於草澤的豪傑集聚而成。這些人大多經歷過種師道時代到宗澤時代的幾次大創痛,而每次的大創痛幾乎都和舊宋政權的怯戰有關。

    這種情況以各路義軍最為明顯,而王宣所率領軍隊裡這種風氣也很重,就是曹廣弼旗下的大多數河東軍兵將,也都是在「抗金」大旗而不是「擁漢」大旗的號召下團結起來的。

    因為中原軍隊有這樣的情況存在,所以宗穎認為,如果在這種時候顯得太過保守,會讓兵將、官員誤會新漢政權和舊宋政權一樣怯戰,這不但會打擊中原幾個軍團的士氣,甚至會讓剛剛歸附不久的士紳離心!

    「這兩派意見,都有道理……」回到隆德府不久的曹廣弼歎了一口氣,對鄧肅道:「我和大哥在登州討論這個戰略的時候,將各種情況都考慮到了,甚至連我們在東北遭受慘敗的最差結果也預料到了。可我們沒想到,最終讓我們陷入麻煩的不是慘敗,而是大勝!」

    鄧肅問:「那二將軍的意思,是繼續守備,還是進擊?」

    曹廣弼沉吟道:「寧可出現事務上的危機,也不能打擊我們的士氣!更不能讓士紳們懷疑我們驅逐胡虜的決心!」

    鄧肅道:「可是驅逐胡虜,也要按部就班一步步來啊。」

    曹廣弼歎道:「道理是這麼講,可人心不是這麼想的啊。有些道理,對著幾個人講得通,但對著天下人講不通!要成千上萬人狂躁起來容易,要已經狂躁了的百萬之眾冷靜下來卻難!」

    鄧肅道:「那麼……打?」

    曹廣弼道:「沒辦法,只好打了。」

    儘管曹廣弼已有了開打的準備,不過他畢竟不像那群義軍一樣衝動,在「求穩」方面,曹廣弼和楊開遠並無二致。在決定進攻之前,他還是希望把各方面的準備做得妥妥帖帖。

    不過,戰場上的事情,並不是某方面的主帥想如何便如何的。做好萬全準備的想法是人人都會有的,但並非人人有這個機會。只是這次逼得曹廣弼提前進軍的,不是來自敵方部隊的壓力,而是來己方部隊的推動。

    Z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