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戎 燕雲取棄 第二零三章 巨變
    靖康元年大宋境內的人才流動,主流是從汁梁流向四方避禍。其中奔向江南者最多。而下江南的道路主要有兩條:第一是隨道君太上皇帝的車駕沿運河南下鎮江、揚州,然後轉移他處;第二是前往登州,然後從清陽港坐船入明州、杭州、泉州。

    這時天下洶洶,萬眾南奔,運河沿岸的官府事先並無準備,所以這一路南奔並無整體規劃,官員們甚至還因為太上皇駕臨而慌了手腳,擁道君皇帝南下的又是童貫、朱酌的舊部,他們以前只拿著趙估的御筆掛在船頭也要作威作福慣,何況現在太上皇就在船上?所以在逃跑期間也不忘盤剝沿河官府百姓,甚至搶掠行人,致使原先許多隨駕南行的士大夫也暗暗叫苦,不敢接近聖駕三十里之內一一可以說,運河這條道路不但沒有因為道君皇帝聖駕開道而安全,反而變得更加混亂、危險。

    而登州一路早在戰前就有準備,從汁梁到萊州是民間自形成的通路,這裡本是清陽港到汴梁的商道,黑白兩道、士紳商家都己形成了某種平衡。進入萊州以後秩序就更好了,楊應麒雖然沒有正式出兵吞併登州、萊州,卻是趁著大宋政制混亂、無暇顧及的空檔來影響山東半島的基層行政秩序。登州的清陽港早在幾年前就己經展成為一個「很漢部」的地方,

    受到清陽港的影響,登州其它鄉縣也大多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即墨招降」事件以後,這種改變又迅地滲透到了萊州。

    宗望攻破信德府的時候,宋廷曾詔京東、淮西兩路守臣募兵入衛,放寬了這兩個地方擴充武裝的限制。但按大宋家法,地方上的大部分財政收入都轉運中央,不令地方有留財,所以這募兵詔令下了之後等同虛文一一地方上沒有錢糧,如何募兵?但在這件事情上登州卻是一個例外。登州民兵寨子興起以來,廂軍己經名存實亡,登、萊兩州的守衛基本依靠棲霞、福山、牟東、板橋這四座越來越像漢部軍營的民兵寨子。宋廷的募兵詔令下達以後,王師中的幕僚便下文書,督促擴軍。擴軍的兵源主要是從本地的農民以及流入山東半島的宋民裡擇優挑選,擴軍的軍費則由清陽港的自治會議負責籌集一一而清陽港自治會議的背後實際上就是漢部。

    正所謂有錢好辦事,登州、萊州的軍各活動比起其它州縣來明顯不同!趙立和張萬仙率領民兵沿著膠水積極佈防。此時大宋許多地方是金兵未到,民變先起。趙立扼守膠水,不但有效地阻止了膠水西岸盜賊的進犯,甚至連臨近的州縣也在其威懾下變得稍為安穩。看見這些民兵的精神面貌,不但當地的百姓大多相信他們能保境安民,就是從汁梁逃到這裡的人也覺得他們可靠。所以一些原本打算以登州作為碼頭前往江南的人,逃到這裡之後就不走了。一些人甚至到了江南後又轉了回來,認為此處更宜安生。

    可是登州萊州自保有餘,但要讓他們派出兵馬入援汁梁許多人便不幹了。如今活躍在登州、萊州的商人、民兵大多對汁梁沒什麼好感,因為商人們一一特別是那些生意做得不小的商人們大多知道要在清陽港安心財靠的不是大宋的羽翼,而民兵寨的主力兵將對誰是養活他們的人也心知肚明。趙潔和他的宰相們從來只知道來登州拿錢,就沒見為這裡幹過一件實在事。所以當勤王詔書下來後,這個半島的反應竟然十分冷淡一一反正王師中都不急,他們急什麼!再說,現在山東半島的兵力也不是很多,四座民兵寨子加起來也不過萬把人,如果都調去勤王,誰來保護登州呢?更何況趙家天子自己就不顧汴梁存亡捲鋪蓋跑了,留下來當擋箭皇帝的兒子也是天天想著逃跑——既然這江山他皇家都不珍惜,憑什麼要我們登州人來珍惜呢?

    如果趙估父子看到這等民情一定會十分寒心:這群窮山惡水的刁民,竟然如此無君無父!幸好這種無君無父的論調登萊兩州的百姓也只是想,沒有說,而蓬萊學舍熱心的學子們則天天嚷著要趕緊勤王,他們的嚷叫聲有許多通過詩文尺犢的形式流傳出來,讓一些不知情的外地人誤以為這個半島原來也是忠君愛國之地一一然而很可惜,這些青春可愛的學子們並不擁有決策權力,所以他們的叫嚷到了最後也只能變成一番空話。

    如果說蓬萊學舍裡心懷華夏的學子心熱如火,那汁梁的太學生便更是群情激憤!他們眼見胡人兵臨城下,偏偏朝廷奸臣遍地,不但李綱大人強硬的守戰主張得不到貫徹,宰相甚至打算割地求和!局勢越是危急,學生們便越是激動。到後來不但學生,連主管太學的老師、官員也憤激起來。秦檜每日不是在太學和學生講論時局,就是到孔壁書社與學友扼腕興歎,又常恨自己是個書生,當此國變之時竟無用武之地!

    其時朝廷割地詔書雖然未下,但一些官員也己收到消息,秦檜聽說金人要求割地,連夜擬定奏章,第二日便去投遞,主要言四事:一言金人貪得無厭,希望朝廷能止許燕山一路,不要過分滿足金人的胃口;二言金人狡詐,縱然議和,守禦也萬不可緩;三乞集百官詳議,擇其當者載之誓書;四乞館金使於外,不可令入門及引上殿。奏章既上,皇帝宰相雖沒批復,但不知是不是他這封奏章顯現了不可多得的勇氣,不久便調他往職方司任員外郎,尋轉隸於張邦昌,因此得聆了許多朝廷密議。

    秦檜聽說朝廷正為是否獻上曹廣弼一事猶豫,大吃一驚,慌忙勸阻道:「便是獻了曹廣弼,卻於守戰何益?反而結一強仇,且令四夷寒心!」

    張邦昌那邊早曾收到林翼命余通委婉傳達的警告,又聽說了折彥沖「有以報之」的威脅,心中本在兩可之間。這時聽了秦檜的勸告仍在猶疑。

    秦檜見他這等模樣,心道:「恐怕保與不保還在兩可之間!」這幾日常去孔壁書社,與胡寅頗為交好,便找他來商量。

    這些日子曹廣弼如何助大宋練兵守城胡寅全看在眼裡,對曹廣弼早己推心信賴,這時聽說朝廷要出賣他來討好金人,大怒道:「都是李邦彥、張邦昌那幫奸臣禍國敗事!我這便聯合同僚彈劾他們去!」

    秦檜慌忙勸止道:「不可!如今大兵在外,一切以大局為重!再說彈勤也未必有用!李右丞在朝上早爭過了!現在唯有盼皇上聖聽英睿,明察是非。」

    胡寅冷靜下來後道:「也唯有如此了。」又道:「曹靈壽不知知道此事未曾,不如我去探探他的口風。」

    秦檜道:「這畢竟是朝廷尚未定奪的機密,若他不知道時,可不能因私廢公,洩漏與他知。」

    胡寅道:「這個我理會得!」動身來到孔壁書社,見曹廣弼正和幾個頗有兵法天賦的學子講論戰場排兵之道,胡寅平時也喜這個,站在一邊竟聽得忘懷,心道:「我兵書雖也讀了不少,但與曹靈壽相比,終究只是紙上談兵!」

    曹廣弼忽一抬頭,望見胡寅,便打住了示意眾學子先散去,問胡寅道:「明仲來到,可是有要事?」

    胡寅嘴張了張,終於沒透露真相,只是道:「沒什麼事。」

    曹廣弼道:「你說話從來不曾如此猶豫,是有不便說的事情麼?嗯,難道是為了宗望要大宋交我出去的事情?」

    胡寅驚道:「你己知道了?」

    曹廣弼歎道:「知道了。」

    胡寅沉默半晌,安慰道:「廣弼兄也不用太過憂心。雖然宰相無能誤國,但天子聖明,必不會做出這等不義不智之事!」

    曹廣弼又歎了一口氣道:「當今皇上是否聖明我不知道,但看他在兵臨城下的情況下也三番幾次想逃跑,只怕這陽量實在有限。所以他最終會不會怕了宗望把我交出去,我也沒把握。」

    他還沒說完,胡寅己經驚得呆了,叫道:「曹兄!你怎麼可以如此非議天子!這……這……」

    曹廣弼也不迴避,說道:「大宋鬧到如斯田地,不就是他們父子鬧的麼?他們做出這等事情來,我們為何不能說?

    胡寅忙道:「道君皇帝朝,乃是蔡京、童貫等誤國。而眼前之失,禍在李邦彥等宰執。政雖有過,過在奸臣。」

    曹廣弼道:「便是皇帝受了蒙蔽,但他既然坐在那個位置上,也要為他知人不明負責!更何況若無道君、今上撐腰,蔡京、童貫等如何能專權?若是別人,我也不願多費口舌,但明仲是明理的人,其中關竅難道還不清楚?」

    胡寅聽到這幾句話當真如聞驚雷,這些士子們不願意去觸及的道理若放在平時他也難以聽進去,但當此國變之時,忠君之法禁稍鬆,而趙估、趙桓父子之昏庸誤國又暴露無遺。胡寅心中便想替這兩個皇帝辯護也是無從辯起。

    他愣在那裡,整顆心都充滿了天人交戰。

    曹廣弼起身道:「明仲,你且坐,我去後院看看那幫兒郎練得怎麼樣了。」

    胡寅嗯了一聲,竟是聞其聲不覺其言,甚至後來鄧肅送他出來時他也有如行屍走肉一般就在這天,西邊煙塵沖天而起,開封府城內城外,都在醞釀著巨變!

    宗望自下燕京以來,一路用兵當真可以用肆無忌憚來形容!實際上這一路來宗望基本上連一座真正的堅城都沒攻克過,所下城池,大多是靠臨城喝降一一什麼叫喝降?就是在城外排列大兵,然後大言恐嚇城內守臣投降。

    這種戰術聽起來有些荒謬,但從攻打遼國東京道以來屢試不爽,真就是有那麼多又膽小又愚蠢的守臣一見兵馬湧來就嚇得或逃跑或投降,就連真定、中山諸府的守臣剛膽固守,卻也無力出城邀戰。所以宗望也由侵宋前期的小心翼翼琢漸變成眼下的張狂傲慢,就連對折彥沖的態度也大大不同起來:在燕京時他對折彥沖言語間還十分尊重,但屢勝之餘,威望日重,漸漸的就不把漢人看在眼裡,連帶著又有些輕視折彥沖了。

    折彥沖對他的這種變化心知肚明,而遠在塘沽、津門的歐陽適和楊應麒也從往來的文書中現了這種微妙的改變:只要宗望宗翰的勢力強大一分,他們的口氣就會強硬一分!趙桓自辱示弱以後,更讓金人覺得大宋己是囊中之物,而只要收服了大宋,到時候以天下逼一隅,小小一個漢部何足道哉!

    終於歐陽適有些沉不住氣了,他認為再這麼下去,若真讓女真人奪了中原,那漢部可就危險了!這時折彥沖被軟禁,曹廣弼歸宋,蕭鐵奴叛部,在歐陽適心中,無論楊開遠、楊應麒還是阿魯蠻都不具備開拓進取的精神,他認為現在能撐起漢部對外擴張大旗的就只有他歐陽適!因此他建議楊應麒,趕緊把山東的力量轉暗為明,改變策略和女真搶奪土地去!

    但這建議的書信還沒出去就遭到了陳顯的強烈反對:「四將軍,你這建議七將軍不會接受了。因為如果他這樣做,那漢部先前所做的一切就前功盡棄了。更何況這場大戰的決勝人物至今還沒有全部出現!我們現在就出手只會讓還沒出手的人看透我們的虛實!」

    歐陽活不悅道:「我怕的是如果現在我們什麼也不做,到了我們想做的時候就遲了!」

    「不會遲的!」陳顯道:「只要有兩樣東西在,漢部就永遠都有出手的機會!」

    歐陽適問:「哪兩樣東西?」

    「兵!糧!」

    去年戰後津門中樞雖然經歷了嚴重的財政危機,但那次財政危機並不是結構性的危機,而是事件性的危機,度過那個難關以後,一旦漢部的財政狀況重新走上軌道,漢部的財政又開始出現盈餘——而這種盈餘還是在漢部繼續擴大軍費開支的前提下產生的。

    陳顯道:「津門中樞去年出現財政窘態,除了遼南北部戰事的影響之外,和過去的五年我們一直在大力開拓麻逸和率賓府也有關係,這兩個地方的開拓所費甚大,但現在率賓府己經可以實現自給自足,而麻逸更會成為漢部的第二個大流求!如果我估計的沒錯的話,那接下來的三年裡漢部的稅收應該可以達到過去十年的總和。」

    東南商人的逐漸南擴,行政勢力的邊緣己經到達渤泥(即後世馬來西亞加裡曼丹島一帶),去年東南香料之路的商人所交納的稅費己與漢部境內的農業稅總額相當,而今年這個數據陳顯估計還要再翻半倍。

    「所以,四將軍,只要我們手裡有兵,有糧,就永遠都有反勝的機會。你不要著急!金人的形勢越好就越要沉住氣!女真畢竟是驟興之國,擴張得太快一定會現出破綻的。現在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怎麼用好手裡的錢糧,以待天下之變!」

    歐陽適的煩躁最終在陳顯的勸諫下平靜了下來,而楊應麒看著一封封從汁梁傳來的諜報後也越來越顯淡定。

    「七將軍,汴梁的形勢看起來很不妙啊!」陳正匯道:「當初僅僅燕京失守你就擔憂得吐血,為什麼現在你看起來反而不怎麼擔心呢?」

    楊應麒彈了彈諜報說道:「如今形勢大好,我為什麼要擔心?」

    陳正匯奇道:「形勢大好?現在這種形勢,怎麼的也不能算大好吧?」

    楊應麒哦了一聲道:「說說看。」

    陳正匯道:「如今大宋君臣抗戰不力,汴梁危在旦夕。如果大宋滅亡,對我們可不見得有什麼好處!」

    楊應麒點了點頭道:「如果我們的對手只有大金,那麼現在的形勢確實算不上好,甚至可以說很壞。可我們的對手,並不止是大金啊!」

    陳正匯心中一凜道:「七將軍是說大宋也是我們的對手?」

    「當然。」楊應麒道:「我們和女真人搶的是土地,而和趙官家搶的是人心!大宋國防崩潰是我們不樂意看到的,但趙家天子權威淪喪對中原士人接受我們卻大有好處!一言以蔽之:我們既要大宋崩塌,又不希望它崩塌得太快——這就是我們在政略、戰略上最為難的地方!」

    陳正匯道:「可現在最怕的就是趙家把土地和人心一起丟掉,那樣我們就會陷入極為難的境地!」

    楊應麒歎了一口氣道:「不錯,這一點的確令人擔心!汴梁的戰局如此被動,要不是大哥還在宗望手上,我都忍不住想動手了!」

    因眼前的戰局而躁動的人不止歐陽適和楊應麒兩人,遊蕩在黃河北岸的種彥裕幾次就想不顧一切衝回汁京和宗望一決死戰算了。而汁梁的百萬軍民更是在金兵的壓迫底下日漸消沉,軍隊士氣低迷,民間人人自危。

    「怎麼辦?汴梁城池會破嗎?」

    人人心中都有這個疑問,特別是下層百姓,他們不像士大夫一樣有別的退路,對他們來說,汁梁就是家,是不能失去的家!一旦胡馬攻破城池他們將一無所有!儘管李綱等人力圖激士氣,但由於朝局的牽絆,許多措施常常是半途而廢。而更重要的是:他們至今還看不到任何勝利的期望!

    但是這種情況在進入正月中旬之後忽然生了變化!在上旬的最後幾天,京東東路的勤王之師己經逐漸接近,而西路也漸漸吹來了不一樣的風一一那風,似乎是從陝邊的黃土高原上吹來!

    「報——種少保來了!」

    「什麼!種少保來了?」

    「沒錯!種少保率領百萬大軍來京師勤王了!現在前鋒己經到了汴河!這是榜文,快傳出去!」

    「種少保來了……」

    「陝西兵來了……」

    「種少保率領百萬大軍來京師勤王了!」

    種師道的軍馬還沒到,但他的榜文己經飛到了汴河!自洛陽到汴梁一線的沿途軍民聞訊無不振奮!

    「來了,來了,種少保終於來了!京師有救了!我們有救了!」

    「我們有救了!」

    「有救了!」

    汴梁城內,本己日漸消沉的汴梁守軍看到榜文也都打起了精神!

    沒錯!軍官確認了,是種師道的簽押!種少保真的來了!

    「守住!只要在守住幾天!守到種少保來到我們就贏了!」

    這一張榜文讓百萬軍民心中有了盼頭,有了盼頭以後,人心就安定了不少!金軍雖然凶狠,但守到種少保來總還可以辦到!就連趙桓在皇宮大內聽說了也望西連連搓手,心想這回保命應該沒問題了吧。

    宗望似乎也聞到了一些不對勁的味道,下令整頓兵馬,游騎向西探知宋軍軍情。一路群言振振,都說老種率領百萬西軍來勤王了!

    榜文是見到了,可是,兵馬呢?種師道的榜文先到,但他的兵馬一直沒有出現。不過在榜文出現之後、種師道出現之前,京西路的一些勤王兵馬倒是先到了,這些人馬就想種師道登場的前奏一樣,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地奏下去,直到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

    這一天,汴河流域忽然出現一支和其它宋軍頗不一樣的兵馬,這支兵馬數量雖然不多,但遇到金兵不但不退避反而迎了上去,直逼金營!

    「這就是種師道的先鋒?」

    這時四方勤王之師己經聚集了不少,就人數而言已經過金軍的兵力。所以金人驕橫之氣漸消而懼憚之意漸生。西面來的這支兵馬雖然人數不多,但所展現出來的精神與勇氣卻令親者振,仇者懼!宗望唯恐種師道還有後著,一戰不利,斂騎而退。這支西兵漸漸團聚,聚到六七千人之後竟逐步向金營逼來。

    宗望摸不透種師道的底細,不敢分兵,盡棄己經攻陷的臨近州縣,在牟駝岡增壘築牆,從此游騎不敢隨意旁出,由一開始肆無忌憚的全面進攻轉為積極防守。開封府以南自此才稍稍見安。

    若干天後,楊應麒和陳顯分別收到消息,幾乎是以同樣的語氣深歎一聲道:「終於來了……」

    而這麼久過去,那百萬大軍還是沒有出現——不過這個疑問暫時來說並不重要,種師道的這張榜文己經讓整個京畿地區安穩了下來,中原的戰局也因這張榜文的到來而出現了徹底反轉的轉機。

    在有些時候,一個人的名字原來可以比十萬大軍還要強大!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