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之帝國再起 正文 一百六十三.醞釀的變革
    七月,在劉宏回轉雒陽前,李儒從車師後國發回的消息到了,車蓋成功被誅殺,目前國內的四大貴族為了爭奪王位而處於敵對狀態中,他和其他貴族的接觸都很順利,只要帝國軍的後續部隊開入,就可以把卑君扶上王位。

    「車師後國的事情進行得很順利,賈詡你去高昌壁一趟,和袁紹一起把車師三國的事情辦妥當再回雒陽。」放下手裡的機密公文,劉宏看向賈詡道,現在西域各國都派來了使團乞降,不過帝國目前並沒有能力完全控制整個西域,根據參謀院的意見,控制車師三國,然後蠶食吞併玉門關至龜茲之間的各國是最穩妥的策略,而劉宏也不打算窮兵黷武,所以對西域的軍事行動也就以賈詡的計劃為止。

    「喏。」對於自己要繼續留在西域,賈詡雖然沒有異議,可是心裡總是有些情緒,在西域停留的時間太長,並不利於他在密諜司的地位,不過賈詡很快就調整了心態。

    看著離去的賈詡,劉宏皺了皺眉,儘管賈詡善於掩飾,不過現在的賈詡並不是原來歷史上那位歷仕數主,精於明哲保身的毒士。

    劉宏知道賈詡對自己把他留在西域的決定並不情願,不過現在他身邊有能力在西域掌控全局的頂尖謀士只有賈詡而已,而且劉宏對於密諜司也有了拆分的想法,不管什麼時候平衡才是他追求的,在形成整個帝國各個軍政系統的良性結構前,他是絕不會允許出現失衡的局面,一個權力過大的機構遲早會形成龐大的利益集團,現在的賈詡雖然對他忠心耿耿,可是人始終是會變的,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賈詡,劉宏都必須避免這種局面的發生。

    七月末,劉宏踏上了返回雒陽的路程。此時他離開帝國地政治中心已近一年,雖然通過驛站系統送來的各種報告都表明,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進行,內閣省和六部對政務的處理情況還算不錯。

    和來時的快如閃電不同,在敦煌取得大勝的劉宏起駕回朝時,卻不可避免地要接見沿途的地方官員和士紳。雖然劉宏本人並不喜歡這種事情,可是有時候有些事是不能免俗地,而且對於遠離帝國內陸的山西百姓以及新加入漢籍的羌氐等百姓來說,這一次是增加他們對帝國的忠誠的大好機會。

    從河西四郡開始,劉宏幾乎走遍了涼州的每一個郡縣,主持了十幾處新加入漢籍胡人的宣誓儀式,對於儀式,劉宏看得很重,因為這個時代的人們尊重誓言。一個國家的強大雖然不是靠著儀式和誓言就能成就地,那些成為漢人的胡人也不會因為誓言就徹底忠於帝國,可是它至少能灌輸給宣誓的人一種忠誠地信念。在長安城。劉宏親自主持了一場冠禮式,國家大事,在祀在戎,身為天子的他每年要參加的儀式並不少,在他看來也並不多一場冠禮式。

    皇宮前的廣場前,是三輔地區通過競爭而出的五千子弟,他們中有世家子弟,也有普通的農家子弟和那些新加入漢籍的羌氐子弟,不過有一點至少是相同的。他們都是帝國年輕一代中的精英。鮮紅如血地帝國軍旗下,五千名穿著赤色采服的帝國青年排成了整齊的方陣,在皇宮前的廣場外,是他們的父母長輩,這一次的冠禮儀式由天子親自主持,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榮耀。

    在禮官的唱禮聲中,換上袞服的劉宏出現在了台階下的五千青年地視線中,剛剛在敦煌城下親自出陣大破鮮卑十萬大軍的他此時正是威望如日中天之時,尤其是對這些血氣方剛的青年來說尤其如此。

    萬歲的呼聲如山崩海嘯般響起。除了廣場上的帝國軍士兵,每個人都跪在了地上,三叩九拜,禮畢之後,冠禮才正式開始,整整五千人的集體冠禮儀式,劉宏也只能為他們中的十位代表親自授冠賜衣,並為祝辭。

    能夠從五千人中脫穎而出地十人。自然除了本身所具備地才具。也有些其他因素在內。比如十人中。兩人是羌氐子弟。三人是普通農家出身。其餘五人雖是世家子弟。可是卻代表了豪族和中小士族。基本上十人涵蓋了各個階層。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劉宏高聲吟誦間。從身旁有司官員捧著地托盤裡。為十人賜下了緇布冠。接著再次吟誦。「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賜下了皮牟。

    「以歲之正。以月之令。鹹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老無疆。受天之慶。」隨著最後地祝辭。劉宏將爵牟親手為十人戴上後。便為十人各自取了表字。完成了各自地儀式。而台階下地青年也是隨著儀式地進行。各自換去了身上地赤色采衣。換上了黑色地華服。

    原本冠禮到此便可以結束。不過因為劉宏。帝國獨有地**式被賦予了另一重意義。十名得到劉宏親自賜冠取字地青年作為代表。帶著五千人一起在鮮紅地帝國旗幟和劉宏地面。發下了效忠國家地誓言。

    對此。到場地士人並不以為意。儒家本就講究忠孝。而孔融和陳琳和那些報社地文人則是記下了整個儀式。在過去帝國青年地冠禮只是在家族內部舉行。他們從未見過如此浩大地集體冠禮。對於研究新儒學頗有心得地孔融和陳琳來說。這樣地集體儀式增強了人們地國家意識。雖然舊儒家強調三綱五常和忠君。可是儒家地核心觀點是通過家庭構建社會。乃至國家。而忠則是孝地延伸。所以在帝國。普通人地國家意識並不重。相對於國。人們更重視家。

    孔融和陳琳意識到這種集體**式或許很可能會被天子作為一種固定下來地形式推廣。兩人對視一眼後。都是心照不宣地笑了起來。他們都算得上是御用文人。自然要為此而大書一筆。更何況他們對這種集體儀式也很感興趣。幾千人一起行冠禮宣誓地場面讓人。這可比他們成年行冠禮地時候熱鬧多了。

    冠禮之後,劉宏在長安的皇宮裡接見了不少山西的世家大族,自從光武皇帝中興以後。山西士人和山東士人就結下了仇,尤其是當年羌人肆虐涼州,執掌政權的山東士人居然喊出了棄保涼州地話來,他登基以後扶植山西士人平衡了朝堂上的勢力,這讓山西的世家大族都是全面支持他,原本歷史上,董卓亂政,其實從某種層面上來講就是漢末東西矛盾之間的爆發,之後的討董軍不過是關東勢力的聯合而已。

    帝國東西之間地矛盾基本上貫穿了三百多年的歷史。高祖皇帝開國的時候,定都長安,山東的家族憑藉著雄厚的經濟財力和文化底蘊入仕。和山西士人形成了平衡,結果開創了孝武皇帝時代的霸業,不過到光武中興以後,這種平衡就被打破了,而這種權力失衡所帶來的後果就是山西地區對帝國產生了離心力,但是在劉宏的介入下,這種離心力已經被扭轉。

    在長安逗留的半個月裡,對於那些透露出希望自己能夠還都長安地世家大族,劉宏雖然沒有明確表態。可是那種隱晦的態度卻足以讓他們歡欣鼓舞了,一向以來,關西出將,關東出相這句話在唐代關中河北地區徹底被破壞前,都是極為準確的,尤其是關西一帶,作為當年戰國七雄裡地秦國舊地,其民風剽悍驍勇,一直都是帝國最好的兵源地區。西漢的羽林郎除了邊境的良家子,就是以長安一帶的關西,關中子弟為主,戰鬥力強勁,而山東則是六國舊地,一向以文化見長,不過縱觀中國歷史,文人一向都不太看得起武人,帝國的東西矛盾從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可以說是山東的士族挑起的。

    不過以帝國現在的政治勢力而言。雖然山東士人已經不像過去那麼強大。可是也是目前最強地一支地域性的政治勢力,劉宏可以打壓山東士人裡的高門大姓。可是他沒辦法對付整個山東士人集團,還都長安是必然之舉,不過劉宏不會那麼快就去做,因為還都長安的條件並不成熟,他讓楊彪他們這些幕僚團負責黃河治理工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種拖延之策,至少對於急切希望能還都長安的山西士人來說,在黃河改道工程完成前,還都長安是不可能進行的,這就給他足夠的時間去佈置一切,要還都長安,首先要讓整個山西地區的經濟提升,同時也要讓中原地區過剩的資本投入到山西地建設中去,只有成為利益聯合體,才能讓山東勢力不會反對還都之舉。

    劉宏不想使用暴力來迫使山東勢力對他妥協,畢竟強大的中原資本也是他一直以來比較關注的,他更希望能夠用利益來聯結帝國的政治勢力,當然如果有誰想違反他的規矩的話,那麼就要做好接受制裁的準備。

    對於山西士人來說,劉宏登基以後對於他們的扶植,他們也都感激在心,再加上山西地區過去因為戰亂而殘破不堪,建寧元年開始復興以後,竟然成了整個帝國吏治僅次於雒陽和司隸地區的地方,經濟恢復得不錯。

    直到九月末,劉宏才回到雒陽,隨他一起地帝國軍在雒陽城外地官道上受到了最盛大的歡迎,雖然一路上他所經過地郡縣也都為他們準備了歡迎儀式,可是卻如何比得過帝都京師。

    出於提高軍人地位的目的,在入城時,劉宏讓這一次在大戰中因傷致殘的士兵來做自己的親衛軍,一起接受最先入城接受歡呼的光榮。

    在敦煌,劉宏為那些陣亡的帝國軍士兵修建了方尖碑,上面記述了這一場戰爭和那些陣亡士兵的名字,以供後人憑弔,而原本南宮的雲台則遷往太廟邊上,除了懸掛光武皇帝時代的二十八將以外,劉宏打算以後將戰死士兵的名字刻碑放入新的雲台,每年祭祀時一起祭拜這些死於沙場的陣亡士兵。

    內閣省雖然認為天子每年祭祀陣亡士兵似乎過於隆重,可是這也只是件小事而已,再加上樞密院的皇甫規等人,他們最後通過了這項決議,當劉宏還在敦煌的時候。雲台就遷到了太廟邊上,按照劉宏的意思沒有修建得太過華美,而是古樸浩大。

    雖然劉宏身邊地傷殘士兵或斷臂,或斷腿,走路之時並沒有身後的同袍那樣齊整,可是道路兩旁的百姓卻沒有人嘲笑他們走路時那異樣的樣子。敦煌城下的那場大戰還有帝國軍在西域的堅守,通過敦煌城內地文人名士還有雒陽前往的報社文人之筆和驛站快遞,早就天下皆知,尤其是作為帝國印刷中心的雒陽,城內百姓哪個不知道帝國軍個個都是漢家的好兒郎。

    一路上,大漢萬歲,帝國萬歲,天子萬歲。的歡呼聲始終不絕如縷,對於那些傷殘的士兵來說。感觸尤其大,他們中不少都是孝桓皇帝時期參軍的老兵,本以為這一次大戰後。領取撫恤金,回家能夠分到田地,免去賦稅已是天大的幸福,卻沒想到還能陪著天子上雒,參加凱旋儀式,更能夠在回到家鄉以後,在所在的折衝府繼續擔任軍職,領取俸祿,直到他們老死。

    入城式後。劉宏直接帶著帝國軍和前來迎接地百官去了新建成的雲台,祭祀了那些陣亡的士兵,在對待軍人方面,劉宏可以算得上是不惜血本,他知道自己地根基就是軍隊,所以一直以來他不但對軍隊的建設大加支持,甚至不惜營造出一個軍人皇帝的形象出來。

    雖然對於陪著天子去祭祀那些普通的陣亡士兵頗有微詞,不過百官們並不敢把這種不滿流露出來,現在整個帝國的軍隊都是對天子死心塌地。忠心耿耿,那些細柳營培養出來的中下級軍官尤其狂熱,他們可不想成為那些太學生和中下級軍官口誅筆伐的對象。

    入城式和祭祀陣亡士兵之後,返回的羽林第一,第二軍團則返回駐地修整,同時從各折衝府甄選士兵進行補充,而十一軍團,十六軍團被挑選上雒的軍官和士兵代表則進入細柳營進修,那些傷殘士兵也被安排在雒陽觀光。直到授勳儀式後才回家鄉地折衝付任職。

    夜晚。細柳營的軍官宿舍內,呂布擦拭著自己的方天畫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他居然也染上了關羽的毛病,沒事做的時候就喜歡擦拭兵刃。

    在另外幾處宿舍裡,在敦煌城外立下戰功的其他幾人,也是表現各自不同,比如劉備就很想知道自己這一次夠不夠授勳,雖然在圍殲慕容家騎兵的時候,他帶人包抄後方是份大功,可是和殺人無數的呂布,典韋他們相比,他的人頭功完全比不上。

    建章宮內,劉宏看著樞密院送來地授勳表,看得很仔細,雖然敦煌城外的那場大戰,他親自參與了,可是他所看到的是整個宏觀的戰場,那些拚殺的士兵他並沒有關注太多,此時看著那些文字記錄的戰功,他才知道當時的戰事有多麼慘烈,尤其是自始至終戰鬥在第一線的十一軍團的槍陣,這一次戰爭裡他們地犧牲是最多地,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退縮。

    荀送上了工部製作的帝國勳章地樣品,鎏金,濯銀,赤銅,黑鐵四種材質,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鎏金的帝國五爪龍勳,這一次能夠得到這枚勳章的只有寥寥三人,全都是在高昌壁堅守戰役裡活下來的士兵。

    第二天,劉宏親自召開了朝會,這是他闊別雒陽一年以後,第一次召開文武百官全部參加的會議,不過這一次實際上是象徵意義要大一些,畢竟這一年裡帝國並沒有出什麼大事,有程昱和陽球在,吏治還是被抓得比較緊,整個帝國的政治依然在走向清明。

    聽著內閣省做的例行報告,劉宏心思並沒有放在上面,他回來的時候,已經調閱過密諜司對各地大事的記錄檔案,基本上和內閣省報告的差不多,現在整個帝國平靜得很,如果說唯一有可能出事的地方就是南方的徐州,荊州和揚州的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雖然他下令地方官吏要公平對待那些少數民族,可是南方畢竟離雒陽比較遠,再加上南方以前雖有過少數民族叛亂,可是卻始終沒有西北那樣厲害。所以那些地方官吏執行命令的時候多半打了折扣,很有可能會爆發地區性的暴亂。

    耐著性子聽完內閣省和六部的報告,劉宏結束了這場朝會,接著直接在內閣省和楊賜等七名宰相提到了南方的事情,讓他們督促吏部加強對南方地官吏約束,如果他們幹不好的話。他就讓御史介入。

    對於御史,內閣省可以說是帝國三個平行機構裡最害怕的一個,在過去御史掌彈劾百官,也可以參加對國事的討論,可是改制以後,政事盡歸於內閣省和六部,御史不再插手本來說起來應該是件好事,至少內閣省和六部不必像以前那樣被那些御史拿著件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能做一大堆文章,可以安心地管政務。但那些御史雖然不能再插手政務,也不能隨便拿過去那些方法找他們麻煩,可是御史卻擁有調查權。只要證據確鑿,他們只要和內閣省通報一聲,就可以請六部尚書以下的官員去喝茶談心,這一年裡有不少三品,四品地官員折在了御史的手裡,沒幾個有好下場,現在聽到劉宏說可能會讓御史介入,楊賜等人連忙表示會督促好吏部。

    對於楊賜等七名宰相,劉宏心裡實際上清楚他們私底下為家族子弟謀取的利益。只不過一直以來,他們沒有做得太過分,而且他們關照的那些家族子弟也算做得不錯,而且都是些地方中下級官吏,就算有他們的照顧,也是要一級一級地憑本事升上來,不算太破壞帝國官僚系統的平衡性。

    提及了南方對少數民族的治理政策以後,劉宏開始和七名宰相討論起真正的話題來,他已經不打算在接下來二十年裡對外進行大型的戰爭。就連要經營地西域也是以蠶食策略為主,所以接下來整個帝國就要轉入內政建設,若是換了其他人做皇帝,或許會輕易滿足,不過劉宏的野心實在太大,他是不會容許那種緩慢的自然發展地,既然他已經為帝國建好了科技發展的基礎,那麼他就要好好利用這一點,利用技術的發展來推動整個帝國的發展。

    制定五年計劃。是劉宏給內閣省拋出的新名詞。當然第一個五年計劃,他早就讓自己的幕僚團擬好了。畢竟內閣省基本還是以楊賜這樣的舊時代官僚為主,劉宏用他們求的是穩妥,向司馬防,楊彪,鍾繇,董昭,張昭這些他親自培養的青年一代精英資歷還太淺,需要再磨礪幾年,等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過半,他才會陸續讓這些人回到帝國地政治中樞。

    帝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其實目標定得很寬鬆,首先就是大運河要完成開通,另外就是開始轉變帝國的農業模式,由單純的農耕轉向農牧結合,明確經略西域作為國策重點,同時要發展工商業和促進經濟流通,另外加強對北方邊疆地區的開發。基本上是先鋪下發展的基調,至於指標則不高,比如發展工商業,不過是在目前的鋼鐵產量基礎上翻倍,擴大棉花等新作物的種植面積,都是不難完成的指標。

    過去地傳統政治裡,比較輕視數字的作用,而且政令也過於簡潔,不過在嘗試過新的公文體報告和數字報表以後,像楊賜這樣的舊時代官僚也是適應了這種高效率的處理政務的模式,在籠統地看過劉宏給他們的報告以後,他們知道這是劉宏給他們青史留名的機會,只要完成這第一個五年計劃,他們就將成為史書上的名臣而千古流芳,互相看了一眼之後,七名宰相都是同意這份計劃書,不過具體還需要花時間好好商議一下,對此劉宏自然不會在意,內閣省現在地辦公效率他還是相信地。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