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風 正文 第四百二十四章 留學生
    要想讓大宋經濟最大限度的擺脫髮展的限制,除了大宋人觀念和社會風氣上的改變之外,最容易的便是在一定政策上的變化,而「金融」改革這個要領被提出來後,是最容易讓大宋統治高層接受的,畢竟觀念上的變革是最為困難和花費時間的,唯有曲線救國讓大環境發生一定的變化反過來影響社會觀念的變化。

    以往大宋朝廷發行交鈔「准紙幣」在金融上來說完全是依靠其政府信用,這在後世也比較常見,但是這並非是主流,畢竟所有用的人心中對交鈔的價值都是要打上問號的,如果朝廷發生什麼變故,交鈔的實際價值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

    王靜輝對其中的運作原理也只是一知半解,讓他推算如此發展的結局實在是為難他了,不過無論再怎麼算計,這種以政府信用為「抵押」所發行的交鈔實在是太過危險。

    不要說王靜輝這種從千年後世聽說過一些經濟危機的人,就是現在一些大宋有識之士也對此產生過疑問——華英書院的學刊中曾經有過這方面的文章刊載過,這些學習過一些原始經濟貴金屬抵押發行真正的紙幣來轉變——這已經是大宋統治高層一致的看法了,朝廷已經除了加大力度通過流通領域回購白銀和黃金之外,還加強了在麻逸島的金銀礦的建設和勘探,爭取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儲備更多地理論的學生都會有這種直覺,更不要說王安石、司馬光這些掌控大宋發展的大臣了。以朝廷信用發行交銷的局面必須盡快結束,或者說是盡快的朝有金銀貴重金屬獨家首發。

    所有人都明白王靜輝提出所謂「援助」遼國渡過危機的提議不過是個幌子罷了,其真實的目的還是在於看上了遼國宮廷儲備了快兩百年積累下來的黃金白銀——像遼國這樣立國年代比大宋還要久的國家。其家底肯定不止現在大宋所看到的那麼多,就是大宋來西夏還在其皇宮內庫中找到了數量巨大的黃金和白銀儲備,更不要說是遼國了。現在將遼國困住使其維持現狀為大宋提供北方屏障,所以出手來掉遼國固然是可以,但是卻無法保證遼國不會把這些庫藏一起轉移,就算平衡的獲得了這些庫藏,以後大宋也會面臨著眾多遊牧部落地入侵,那可是煩不勝煩,國庫剛剛削減下來沒幾年地軍費開支勢必又要漲回去。大宋朝廷和王靜輝在收購流通領域的黃金白銀已經造成了貴重金屬價格上漲。一些有眼光的商人不可能不會發現這其中地門道。

    此時大宋商界對黃金白銀價格看漲已經成為了共識,再這麼收購下去只會增加成本造成黑市交易猖獗,甚至會發生投機現象。相比之下大宋和遼國恢復正常地貿易關係。硬性規定遼國只能夠使用貴重金屬來進行貿易結算。這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有著雙重的實惠。

    大宋熙寧八年六月,遼國旱情進一步惡化。糧食儲備頻頻告急,已經在大定府形成糧荒,糧食價格一日數變,弄得遼國上下怨聲載道。而此時大宋派出了沈括為代表地談判使節來到了大定府,就宋遼之間恢復椎場貿易最主要的還是糧食貿易進行了談判,其中大宋的糧食價格雖然也比平時貴上了許多,但相對於現在大定府不斷上漲的糧價已經算不得什麼了。

    大宋在貿易談判方面唯一堅持的便是以黃金或白銀為結算,遼國也並未提出異議——遼國市面上流通的銅錢十之七八都是大宋銅錢。遼國要想和大宋進行大宗的糧食交易,就會造成大量的銅錢外流。

    這會使其治下百姓更加怨言。遼國地談判使節正是馬氏兄弟中的馬人華,此時他已經官拜遼國三司使,他算是大宋情報局打入遼國朝廷中最高品級地間諜了。沈括在離開大宋的時候曾經到王靜輝的駙馬府中得到他的面授機宜,情報局也為沈括配備了專門的情報人員,幫助沈括來讀懂由涅心和馬人望傳遞過來有關遼國統治高層在這次談判中的底線。

    這場談簡直就是大宋情報局在導演的一齣戲,不過在給黃金和白銀定價問題上,遼國和大宋出現了重大的分歧,馬人華雖然負責宋遼貿易談判,但在一些重大問題上還是要得到遼國統治高層的同意和認可才可以,不過在貴重金屬定價問題上,他還是做了不少努力,尤其是大定府愈演愈烈的糧荒使得遼國最終還是對大宋進行了妥協。

    黃金和白銀對銅錢的定價略高於十比一,定在了一兩黃金兌換十二兩白銀兌換十二貫銅錢,糧食價格有銅錢兌換成黃金和白銀價格,達到了一石一兩五錢白銀地步,這個價格等於汴都米價的三倍,刨除運費大宋每石米將會有大約五百文銅錢的收入。

    這樣的定價得到了宋遼雙的認可,在登州港口早就備好的運糧船隊在得到命令後立刻運向大宋的來州港和遼國的錦州港。通過這次大宋向遼國運糧行動,遼國也見識到了大宋的海運能力有多麼驚人,同時也解釋了宋遼戰爭中出現在來州和錦州的宋軍是如何能夠在不驚動燕雲守軍的前提下到達目的地的。

    馬人華在說服遼國統治高層的時候就以大量收購大宋糧食增加大宋內河運輸壓力以達到損害大宋利益的目的,不過遼國統治高層從來沒有想過大宋的海運能力居然有這麼強,而這對遼國的「精英」階層的震撼之大是難以附加的。

    按照大宋如此海運能力,完全可以擺脫對內河運輸的依賴,更要命的是大宋有這樣的海運能力將會對遼國任何一個靠海的城市造成巨大的威脅,因為大宋的軍隊已經證實給他們看過了。

    不過即便契丹人即便認識到了來自海上地威脅,對此他們也是無可奈何,畢竟遼國那點兒可憐的水師根本出不了海,以前當海盜還算可以。但是十年來被大宋水軍海上「剿匪」打擊的損失殆盡,根本無法擔負起自己海岸線的安全。

    在宋遼戰爭中遼國水軍僅有的幾艘小船在第一時間便被宋軍水師所消滅,現在就是遼國有心重建水軍的資金,況且大宋也不會對此無動於衷,如果發現遼國在建立水師的話,那第一時間便會來找麻煩。當宋遼戰爭過後,契丹人第一次睜開眼睛想仔細看清自己地對手。

    可是現在地大宋已經超越遼國實在是太遠了。作為一對百年齷齪不斷的老對手,大宋變得讓人難以琢磨。戰爭過後契丹人儘管簽訂了一系列屈辱的和約,但是還是有少部分地契丹學者通過官方途徑來到大宋。希望能夠進入華英書院等大宋一流書院中學習。不過這種舉動卻遭到了來自王靜輝地壓力。

    至少華英書院是絕對不會允許任何一個契丹人進入的,他左右了大宋統治高層在這個問題上地決定。只是讓這些契丹學者進入了汴都附近為大宋藩屬國所開設的番學館中學習。

    在王靜輝的眼中,這些契丹人真的是很值得佩服,可是作為敵對的一方他卻不能夠給對手任何一個可以翻身的機會——這些契丹學者最高層次甚至是遼國已故蕭皇后的親弟弟,這也就表明了這群學者的最基本地政治基調——他們是遼國後族派來的「留學生」,當然其中也有幾個是背景不是很清楚地契丹學子。

    耶律乙辛和張孝傑左右遼國政權,王靜輝相信這種局面不會持續太久,所以大定府馬氏兄弟和他們之間的關係也是慢慢疏遠的過程,尤其是馬人華身為三司使更是和耶律乙辛劃清界限。

    在朝政上更加傾向於後族,並且利用自己的權力將一些後族背景的人提拔上來進入朝廷。這樣一來馬人華儼然成為朝中一桿反對耶律乙辛和張孝傑的旗幟。

    不過令外人看不明白的是,馬人望卻和耶律乙辛走的非常近,這兩兄弟的分歧讓所有人都感到有些費解,可是卻沒有能夠想到馬氏兄弟他們居然是大宋的高級間諜,這只不過是大宋情報局導演的一齣戲而已。

    「遼國留學生」事件讓王靜輝心中又開始警惕起來,這不僅僅是針對契丹人,事實上王靜輝對「留學生」最為關注的還是高麗,當然來自倭國的留學生更是值得他關注。在王靜輝的干預下,在大宋學習的所有外國留學生都被劃分成不同的等級,在不同的番學館中學習,而且他們所學習的內容也是有所區別的。

    在大宋的番學館中嚴禁開設科學技術課程,只是教授以四書五經為主的儒家經典,並且皇城司也加強了對外國留學生的監視力度,並且根據番學館的規章制度,任何在番學館學習的外國留學生想要離開學館進入汴都都必須要事先請假,如果要前往英華書院等高級書院的話,會由番學館統一安排,而目標學院也必須派出專門的接待人員。這些措施也是為了防範外國偷學大宋本國的先進技術,對外進行嚴格的技術封鎖,這也是為了保證大宋科學技術方面的領先。

    早在多年以前,大宋海外貿易開始興盛起來後,王靜輝就向大宋朝廷上書請求朝廷管理下的各地市舶司向國外輸送貨物中嚴厲查禁各種敏感的設備和設備,只准出口成品貨物,一旦查到哪家商家違規,將會處以非常重的罰款,並且剝奪任何朝廷所剔予的勳章等榮譽,並且家中有做官的官員也會受到牽連,種種懲罰措施不可謂不重。

    王靜輝主張把大宋的文化傳播到遠方,以擴大大宋在這個世界的影響力,但是對於科學技術,他卻控制的非常嚴厲。除了朝廷官方對違規商家的懲罰之外,王靜輝還利用其在大宋商界中的地位對這些違規商家進行更進一步的懲罰,基本上被發現的商家在經過這些懲罰之後,在商業上已經沒有任何前途了,這也讓大宋商人感受到王靜輝的另外一面。

    王靜輝曾經運用過自己的力量折騰地五六個紡織、印刷的商家破產,這極大的震撼了大宋商家。不過因為小王駙馬在這些領域有著獨一無二的話語權,很多商家都是依附於他才得以發家,對於這樣的事例自然是謹記心中不敢違背。

    幾乎每一年,王靜輝都會上書朝廷繼續加強各地市舶司對科學技術的出口,而且皇城司也是在朝廷的壓力之下對外國偷學大宋技術,和本國的一些技工人才前往他地控制的都極為嚴格,這也就使得大宋地鉛活字印刷機、水利紡織機、液壓搾油技術等都嚴格地控制在大宋的手中。不過即使便如此,通過皇城司的匯報,大宋統治高層還是得知契丹、高麗等國對大宋地火藥、紡織、搾油、印刷、造船等技術垂涎三尺。

    千方百計地想要弄明白這些技術的內容。尤其是高麗在這些技術上大肆收買官員。只不過王靜輝在各地市舶司地勢力強大,才在最後的關口將這些技術都截留在大宋。就是這樣,王靜輝還是通過情報局指使皇城司對一些外國人展開了刺殺。手段上也是越來越激烈。後世的經驗讓王靜輝不會給任何人機會。

    技術的領先才能夠保證大宋貿易的絕對優勢,大宋在海上的強勢已經讓周邊有志於此的國家都喘不過氣來。儘管這些國家都向大宋提出過種種要求,希望大宋能夠開放海上航行,但是已經深受其利的大宋統治高層焉能夠為這些小利所動,更不要說王靜輝在一旁「虎視眈眈」了。

    「大海將會是大宋地未來,只有保證了大宋在海上利益不受到任何侵犯、挑釁、威脅,大宋的商船隊才可以在海上暢通無阻,而這些船隊上面所承載地不僅僅是簡單的貨物,它們關係到數以十萬甚至是百萬計的大宋百姓生活的來源——如果失去了這一切。那對大宋來說將是一場災難,所產生的影響不會比黃河大潰堤,全國遭受普遍的旱災,蝗災的危害小。數百萬的大宋百姓將會失去生活的根本,就像災害過後的農民失去土地一般,各地將會爆發此起彼伏的叛亂,這對大宋來說是絕對不允許的!……」

    這是王靜輝在熙寧八年八月向朝廷所上呈的關於海洋對大宋重要性的奏章,當看到這道奏章的時候,大宋君臣對此都是內心極為震撼的,這不是十幾年前的仁宗時代,大宋對海上的依賴並沒有到如此的地步。但是僅僅十餘年的海外貿易大發展,促使大宋已經開始越來越離不開海洋了。

    正如這道奏章所說的那樣,在大宋尤其是南方的幾個臨海重要城市,人口總計數百萬之多,這些城市人口大都在各大作坊中就業,所賺取的金錢來購買糧食維持生活。二這些作坊之所以能夠得到維持和發展,這都是和海洋貿易分不開的。基本上這些作坊有五六成之多所生產的貨物是專門為海洋貿易所準備的。如果大宋突然中斷了海外貿易,那這些沿海城市中的大多數作坊都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大規模的倒閉在所難免,而失去作坊工作的百姓不亞於失去土地的農民,在沒有活路的情況下,揭竿而起造反那是肯定的!

    「高麗等國的進口貨物每年都會下降一點,雖然到最後不會全然不進口我大宋的貨物,但是時間長了,這進口貨物數量減少那是肯定的,到時候就算我大宋能夠保證海上的安全,那出口數量也不會增加,那該如何是好?!」皇帝趙頊和王安石與司馬光等大臣圍繞著這份奏章商議了整整一天之後,還是把王靜輝召回到福寧殿,針對這份奏章來提出疑問,以尋求解決的辦法。

    皇帝趙頊所說的那樣,高麗進口大宋貨物數量確實是在逐年減少,海外貿易的暴利時代持續了十年之後,高麗市場已經被大宋貨物一統天下,高麗的購買能力也是開始出現疲軟現象。王安石和司馬光以及很多大臣都發現過這樣的現象,不過大宋的總出口貨物數量還是逐年上升,這是因為南洋市場的開放所致,尤其是在大宋攻佔琉球之後,甚至琉球在短時間內的進口數量大為增加,一減一漲之間居然能夠彌補高麗減少進口的影響,甚至海外貿易出口數量還是年年增長的趨勢。不過儘管如此,高麗進口大宋貨物數量佔據了大宋總出口數量的三成,它進口的多寡還是對大宋整體出口有著很大的影響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