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風 正文 第四百二十章 馬屁
    王靜輝對貨幣政策的籌劃還在進行當中,不過大宋統治高層就已經開始在大宋境內啟動替換鐵錢和錫錢的行動了。以前大宋缺少銅所以每年鑄都是精打細算,唯恐超過了朝廷開採銅礦限度,造成下一年無銅可以鑄的尷尬景象。

    這不像王靜輝所生活的後世,一個國家發行貨幣要控制數量,否則會給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的災難,但是在宋朝卻沒有這個概念——大宋的貨幣就相當於後世的美元,甚至比後世的美元還要強硬得許多,大宋銅錢是天下所有商人的最愛,至少在東亞地區大宋銅錢還是「橫行無敵」的。由於各國商人對大宋銅錢的認可,以至於像遼國、高麗和南洋地區的國家商人他們都喜歡用大宋銅錢來結算,甚至這些國家只是象徵性的鑄造少量的本國貨幣,國內流通貨幣也是以大宋銅錢為主。

    在海外貿易中,其他國家的商人甚至可以付出一定的代價用手中的貨物來換取大宋船隊手中最後一枚銅錢,而且大宋銅錢本身也是一件重要的出口「貨物」。這樣一來便造成大宋本國國內銅錢流通數量不足的後果,連大宋自己在境內都要使用鐵錢和錫錢來替代一部分銅錢進行交易。

    周邊國家對大宋銅錢的需求造成了大宋年年加大鑄數量,卻年年缺少銅錢的尷尬怪圈,而大宋自己本身銅礦儲量和產量的不足使得大宋朝廷在自己的貨幣面前居於的境地。

    王靜輝甚至有時候在想,如果他以前是學習金融的話,那樣只要知道麻逸島上的銅礦分佈圖,利用大宋官方的力量,單是靠開展貨幣戰就可以把遼國或是西夏的經濟血液抽乾,讓大宋的敵國面臨國內經濟崩潰的局面。可惜他不是學習金融的。好在後世的時候他生活的時代正好趕上人民幣升值,媒體上鋪天蓋地的都是這類話題,陳述各種利弊的文章也是充斥著各種報紙的頭版頭條。在這樣的熏陶下,他心中對貨幣金融還是隱約有一定的認識,至於拿到這個時代到底能不能管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他對自己所提出的貨幣改革政策是慎之又慎,甚至還拿自己的銀行在這方面做了一定的實驗,以驗證自己的設想是否正確。

    為了保證各州、路的銅錢兌換能夠順利進行,大宋統治高層最終還是沒有收回鑄幣權。不過交鈔的發行權則完全收歸大宋汴都,各路就不再擁有交鈔的發行權了。銅錢的兌換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儘管大宋朝廷的手中的銅還是比較緊張。但是從麻逸島運回的大量成品銅錠有效地緩解了這其中的矛盾。

    當然為了配合朝廷的銅錢兌換順利進行,王靜輝旗下的兩家銀行開始以自己的金銀儲備的二倍,加大了金票和銀票的投放力度。這也是王靜輝在金融上的一次「冒險」,儘管他對金融方面知道得並不多。還僅限於在後世看到的報紙等媒體的報道,不過他卻知道「金本位」、「銀本位」的國家可以超出自己的金銀儲備數倍來發行貨幣。

    兩大銀行所發行的金票和銀票其實百姓之中是用不到多少的,因為這些票據面值數額巨大。就是最小的銀票面值也在五十兩,純粹就是為了滿足商人之間的大宗貿易結算而推出的。王靜輝旗下了商務印書館有著大宋最為精良的印刷技術,而且這些技術都被商務印書館牢牢地把持著——最新、最好的印刷技術都是為了發行金票和銀票所做的準備,就是大宋朝廷所印製的交鈔其中一部分技術也是商務印書館所提供的,但是為了金票和銀票印刷秘密,其中的一些防偽措施就是連大宋朝廷也未能夠掌握。並且兩大銀行所發行的金票銀票都有著嚴格的結算週期,這個週期通常是為半年。通過預約自然可以延長使用時間,但是當年發行的票據使用時間絕對不可以超過兩年。

    當初徐氏的李管事和劉賬房在王靜輝發行金票銀票的時候還存在過疑問。這種疑問不僅是在兩大銀行能否得到朝廷的允許,以王靜輝的聲望想要獲得這樣的資格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最重要的是這對兩大銀行自身有什麼好處?兩大銀行為了發行金票銀票要擔負相當大的風險,但是僅僅收取少量的製作成本對兩大銀行來說實在是太不划算。

    「我們是在出賣自己的信譽,只要我們有信譽就可以訂出一個讓所有商人都能夠認可的手續費用——能夠使用這種票據來做生意的人絕對不是平常的小商販,他們都是我大宋最頂尖的商人,看著吧,以我們的信譽,就算手續費訂到百分之五也是會有人來排隊的!」王靜輝曾笑著對兩人說道。

    興國銀行是在王靜輝的完全控制之下的,而工商因為王靜輝和李管事的股本聯合在一起才能夠佔據絕對優勢,李管事心中對此有疑問,他便主動提出讓興國銀行先行實驗發行金票和銀票,若是效果良好的話,則工商銀行繼續跟進。事實上王靜輝的估計還是非常保守,而當初持反對意見的李管事等人在見到了興國銀行的金票和銀票發行受到了大宋商人的追捧後,便狠狠地提高了手續費用,達到了一成駭人聽聞的程度。

    「這兩個人真應該去當放高利貸的!」王靜輝在見到兩人把手續費用提高到一成後心中腹誹道。

    的確,在大宋商人這中若是論信譽最高的人,王靜輝說第二就沒有人敢說第一,而在李管事和劉賬房想明白過來後,他們便把王靜輝給「賣」了。他們沒有想到大宋商人對小王駙馬還是非常買賬的,儘管兩人把手續費提高了一成,但是前來購買金票的人還是絡繹不絕——大宋富有的商人實在是太多了,僅僅在汴都開封身家過百萬貫的商人恐怕都可以排成一條街。隨著這幾年來大宋商業活動日漸頻繁,大宗買賣交易此彼伏,興國銀行所發行的金票和銀票連汴都的城池廈門都沒有出便被搶購一空。不到半個月後楚州和杭州那邊便有票據兌換。

    大宋繁榮的經濟已經可以大宋的商人們頻繁地進行十萬貫甚至是百萬貫級別的交易,也正是有了這個基礎,興國銀行發行的金票和銀票才有了紅火的市場——這也成為王靜輝空手套白狼的最高境界,就是這票據流通結算過程中的「一成」,在短短的一個月當中便為他帶來了幾十萬貫地收入。

    儘管其他有實力的大宋商人不是沒有想過像王靜輝一樣組織幾個有實力的大商家一起聯合建立銀行,以發行金票和銀票來牟利,不過他們可沒有王靜輝這麼雄厚的資本和聲望,尤其是發行金票和銀票所需要的金銀儲備可不是他們所能夠玩得轉的。王靜輝和徐氏早在設立銀行之初便開始積累金銀儲備,王靜輝絕大多數的資產都是以金銀為結算單位的。這除了他對金銀等貴重金屬的敏感,也是因為他的產業實在太過龐大,若是以銅錢為結算貨幣,那光是為了建造存儲銅錢的倉庫就不知道該有多少了。

    與後世的銀行不同,王靜輝設立的這兩家銀行基本上不接受個人存儲,這兩家銀行主要牟利的手段都是靠給商家貸款融資,另外也接受大商家的金錢寄存。不過這裡面銀行是不會倒貼利息的,相反商家存錢的時候還需要給付一定的保管費,並且從哪個銀行存錢就必須從哪個銀行來取。現在銀行發行金票和銀票使得銀行的經營有了新的盈利點。李管事雄心勃勃地想把兩家銀行的營業網點擴展到整個大宋所有達到五萬人的城市。而且金票和銀票的發行使得兩家銀行可以利用銅錢兌換金銀的差價獲得一定的利潤,十比一的兌換法則只是商家之間統計的時候的大致算法,實際上真正兌換的時候價格有著很大的差別。

    興國銀行和工商銀行擴大發行銀票和金票的後果直接使得大宋的大宗商業貿易進行得更加快捷,而且隨著擴大發行,王靜輝將票據的手續費調低到百分之八,即便如此兩家銀行每個月依然在這個項目上能夠給他帶來至少四十萬貫的收入。

    王靜輝自麾下的兩家銀行發行金票和銀票之後,便開始大量吸納流散在民間的黃金。在他的心中黃金才是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的根本,至於白銀總會被淘汰的。而且大宋的白銀產量有限,如果在民間大量吸收白銀,反而會使流通領域中的白銀供應數量大大減少,從而引發經濟上的災難。黃金這種貴重金屬則沒有這麼大的麻煩,畢竟黃金在大宋的商業交易中使用數量極少,兩家銀行中所發行的金票也只是票面價值,有其庫存來做抵押發行,最後進行結算的時候,銀行付出的還是銅錢。

    到了熙寧八年的深秋,王靜輝可以說是通過兩家銀行吸納積累了大量的黃金,也許大宋朝廷所擁有的黃金也未必會比他多,這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王靜輝已經控制了大宋黃金的定價!

    熙寧八年五月初四,王靜輝一口氣上呈了長達十四萬字的奏章,這恐怕是中國有史以來最長的奏章——《論傾向金融體系札子》,「金融」一詞也正式由此登場,成為大宋官員、士林中相互討論的一個名詞,而在王靜輝所控制的所有書院中,都開設了一門《金融》課程,其教材是另外一份出自王靜輝手筆的文集。

    當王安石、司馬光等寥寥數人在福寧殿中連續四天對王靜輝就這本超長的奏章提出各種質疑,王靜輝都一一做了非常詳盡的解答,正是這四天使得大宋的統治高層第一次認識到史書中「文景之治」所描繪的「發愁銅錢往哪裡放」、「穿銅錢的繩子都爛在庫房中」並非是一件好事,相反一個不慎會釀出天大的禍患。

    王靜輝為了寫這份奏章,閉門謝客整整半年,每天都是和李管事等徐氏和他旗下有關人員交談,這份被後世稱為「貨幣學」、「金融學」的「奠基之作」就是這麼寫出來的。王靜輝的一些粗糙的概念和李管事等精通動作的人合二為一相互補充,終於誕生了這本奏章。儘管在後世專門研究人員看來,這本奏章所認識到的內容還非常粗陋。但是在現在已經是這方面最好的著作了,它所提出的種種概念和觀點在漫長的歲月中成為大宋經濟領域的指導參考,幾乎所有大宋內政的制定都和這本奏章有著或深或淺的關係,由此可見這本奏章的重要性和權威性。

    僅僅是在福寧殿中的四天答辯就可以說服大宋統治高層顯然是不夠的,不過皇帝趙頊和他的大臣們還是通過了「以黃金為鎮庫」、「發行金幣、銀幣」、「以國庫中的金銀儲備為參考發行交鈔」等等措施,當然這些措施在王靜輝的建議下制定出了不同的法案,將陸續在兩年之內來推出——在王靜輝並不擅長的方面,他寧可慢慢地摸著石頭過河也不會像王安石那樣在「沼澤上開法拉利」。

    有意思的是大宋朝廷發行金幣、銀幣這樣的貴重金屬傾向依然繼承了其發行銅錢的特色,同樣是孔方錢。不過金銀錢幣的樣式是確定下來了。但是在王靜輝的「阻撓」下依然放緩執行——大宋到現在其度量衡非常混亂,至少在王靜輝的眼中是這樣的。有很多度量衡換算都是十六進制。這在他看來是十分繁瑣麻煩的。

    在度量衡的問題上,王靜輝早在搜羅到沈括和蘇頌後就開始這方面的工作了,不過那是在內部試行的方案,在外界並沒有公開使用過。對於大宋的度量衡換算,已經折磨了王靜輝很長一段時間了,對此的解決辦法最佳方式便是通過行政手段來推廣新的一套度量衡,而且這套度量衡必須是以十進制為基礎的。

    在這次重新設計度量衡的過程中,王靜輝巧妙地利用了皇帝趙頊的虛榮心,其實說白了就是以趙頊的腿長定義為米,以此為基準來定義分米和厘米,當然長度的單位是十進制的。在以前所生活的時空中,他在上學的時候曾聽到過老師談及這些西方的度量衡單位有很多是以當時國家君主的鼻子、手臂長度單位來定義的,沒有想到自己在這個時空也藉機拍了皇帝的馬屁。拍馬屁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度量衡改革算是有了一個非常好的開端。古人那套度量衡系統實在是太煩人了,能夠以一記馬屁來開個好頭。王靜輝並不在乎後世有沒有人來罵他。

    有了長度單位的定制後,很容易地便得到了體積的度量衡,由此以立方分米水的重量得到了重量的度量衡。為了建立一個標準的參照物以供推廣,王靜輝派人使用黃金專門打造了十個黃金長方體,長度正是皇帝趙頊腿的長度,這十個標準參照物被分別安置在大宋皇宮、華英書院、西湖書院和其他相關衙門當中。

    新的度量衡推廣需要時間,不過新的度量衡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計算上比以前的度量衡制度容易了許多,而且新的度量衡有嚴格的標準可以參考。以前地主家裡「大斗進,小鬥出」的把戲不容易玩得轉了,現在州縣衙門當中都有朝廷頒發的標準量器,以示公證,旁人做不做假只需稍微比對即可,這樣一來至少百姓們倒是歡迎得緊。

    啟動新的度量衡制度以替代舊制是一件繁瑣的事情,至少對於戶部官員來說就意味著龐大的工作量,而對於工部等技術部門來說則是一大福音——沈括和蘇頌等人期盼已久的「標準化」終於有了根據,可以嘗試進行實驗了。

    也許新的度量衡制度還有很多缺陷,但是這只是人們的習慣問題,十進制的優勢決非是十六進制所能夠相比的,大宋的百姓一定會在最短的時間裡適應這些新的變化,而渡過了這一段比較混亂的時期之後,其對大宋的推動作用則是難以想像的,王靜輝相信在行政手段的幫助下,新的度量衡制度將會很快地普及開來。

    「史書上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便統一了度量衡,秦朝推廣新的度量衡才用了幾年?行政手段的威力是無窮的,要不然歐陽修也不會想到使用行政手段來推廣古文運動,從而使得古文運動在短短數十年之中便達到了巔峰,而唐朝的那個八大家韓愈和柳宗元可是幹了一輩子也沒有什麼成果!」王靜輝心中暗暗想到。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