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風 正文 第四百一十章 鐵與血
    「先生,這已經是朝廷四天來的第五份密旨了,先生難道還不打算北上汴都麼?!」趙熙在一旁說道。

    「這個時候讓我到汴都去幹什麼?現在不是北方打得很好麼,戰局對大宋這麼有利,你父皇也即將完成太祖太宗的遺志收復燕雲,到了北伐功成之日,我自會北上來和遼國使者進行和談,現在這個時候我是沒有多大用處的!」王靜輝依然好整以暇將魚竿甩了出去,平靜的湖面上蕩起一陣漣漪。

    「可是父皇他非常需要先生在汴都!」

    「沒有什麼關係的,你父皇已經當了七年的皇帝,這些小事處理起來不在話下,況且宮中還有太上皇,不會有什麼大亂子的……」王靜輝轉身拍拍趙熙的肩膀,安慰地說道:「你回去寫信告訴彥生,讓他在適當的時候把北方糧倉中的糧食繼續向燕雲部隊轉移,以保證部隊的補給不受到干擾,另外也需多調船隻向北方運糧……今年雖然是個豐收年,但幾十萬部隊行軍作戰都是要吃飯的,河北諸路的糧食壓力太大會影響到後方的穩定,這些地方的糧食價格不能夠再升高了……」

    「父皇已經來信了,糧食問題朝廷早已經做好了穩妥的應對,只是希望先生能夠盡快動身北上……」

    「呵呵,如果可以的話,你不妨給聖上寫信,讓他把契丹俘虜盡快送往南方一些。這裡倒是還有很多道路修建需要大量的勞工……」

    「駙馬還是不肯北上返回汴都麼?!」王安石看見文彥博那張黑臉,便猜到了最後的結果。

    文彥博聽後有些苦笑地搖搖頭,把手中的短信交給王安石說道:「他看來是打算在杭州長住了,若是可能的話,估計到最後和遼國和談的時候,他也許會回來…」說實話,這和談的事情離開他還真沒有人願意去的!「

    王安石聽後看看手中的信件笑著說道:「西湖風景絕佳,小王駙馬看來是想在那裡住上了,聽聞西湖駙馬府別院乃是西湖一景……」

    文彥博聽後臉色更黑了,王安石的話在他的耳朵裡聽起來怎麼都是有些諷刺的感覺。王安石自然看到文彥博的臉色變得差了些,當即轉口說道:「公主堤的景色最佳時節在春季,想來那裡的景色也敗了不少……文相不若請太后手書一信,請公主回宮以緩太后思念之情,這樣也算是解了聖上的心結……」

    文彥博聽後眉頭一舒,笑著對王安石說道:「果然是上策……」

    當王靜輝將手中的信件看完後,便整齊地疊好放在書案上:「看來這次還是躲不過的,淺予,我們還是收拾東西回去吧!另外別忘了給太上皇和太后帶上一份南方的特產,這些東西宮裡面雖然也不難弄到,不過也是我們一番心意!」

    趙淺予走上前去說道:「夫君若是不想回汴都拖上幾日又有何妨。想來北方戰事進展順利,幾日之後也許就能見出分曉了……」

    王靜輝輕輕拍了拍趙淺予的小手說道:「打仗這種事情哪裡是常人所能夠揣度的?不過現在大宋佔盡上風,遼國縱有天大的本事,在這次戰爭上也只能夠低頭認輸了。不過到最後大宋能夠在這戰場上贏多少,那還需要時間,但是聖上那裡卻是等不及了,回去看看也好!」

    「可是夫君這次已經是打算置身事外的,這麼回去後恐怕多有不便……」趙淺予有些憂心的說道。

    「我本是一介布衣,聖上和太上皇對我有知遇之恩,幾年君臣相得也是難得一種緣分。以往也是我想得太多了,這避居西湖一隅也未必能夠過上逍遙日子,倒不如回到汴都把事情做完也不失為一個比較不錯的選擇!」

    趙淺予還想要說些什麼,但是王靜輝卻輕聲說道:「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淺予,有些時候為夫可是虧欠你太多了!」

    身處在這個變革時代,有很多事情都讓人無法預料,王靜輝也想過上逍遙灑脫的生活,但是有些事情一旦陷身進去,自己想要再擺脫出來可就難了。所謂拔出蘿蔔帶出泥,王靜輝和宋朝的種種重大變革都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宋朝的統治高層也不會放任他在外面脫離太久。

    皇帝趙頊這麼頻繁的下詔令王靜輝回汴都,所考慮的並不是因為憂心北方戰事如何。王靜輝儘管在朝中知軍事,但他的身邊並不缺乏參謀人員。而且經過這麼多年的交往,皇帝趙頊似乎感到王靜輝在總體策劃上是很好的,但一遇到最後具體執行的時候難免猶豫不決——他是個帥才而非將才。況且前線作戰部隊進展順利,大宋將士在戰場上所向披靡,重中之重的中路軍楊崇岳部已經跨過桑干河,給遼軍予以沉重打擊。十萬殘兵敗退到析津府固守起來,眼下正被楊崇岳重兵包圍。眼看這燕雲之戰就要落下帷幕了,而遼國卻到現在還沒有做出什麼有效的應對措施,就連對錦州的攻勢也是軟綿綿的,更不要說是南京析津府了。

    王靜輝雖然決定北上汴都,但是卻又磨磨蹭蹭在路上慢慢的走,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在這具體作戰方面他是起不到什麼作用的。至少在滅亡西夏的時候,他還想著能夠分批肢解西夏然後在慢慢吞掉,結果富弼和種諤一鼓作氣將西夏幹掉,這就足以說明自己的能力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是起推動的作用的。他在路上慢慢地走就是為了等北方戰事結束,這樣的話他回到汴都後也好參與收拾殘局,這種工作對他來說倒是非常的得心應手。

    在得到王順的五萬軍隊後,楊崇岳手中足足掌握了三十萬軍隊,而析津府中只有十萬不到的樣子,整個遼國燕雲守軍已經被殲滅三分之二,遼國想要派援軍來還要從北方的潢河防線抽調。多少先且不論,就是這路程也夠契丹人忙活至少半個月了,這給他攻克析津府留下了充足的時間。

    由於析津府的規模限制,遼軍不可能將所有的軍隊全部收縮在城內防守,而且經過這段時間的戰鬥後,遼國燕雲守軍也逐漸開始認識到依托堅固的城牆來防守宋軍並不是一個好辦法,還不如出城依靠騎兵和宋軍打野戰。

    燕雲遼軍雖然損失慘重,但還是能夠抽調出四萬左右的騎兵在附近的山區活動,不過可惜的是由於佩澄帶領的五萬軍隊從奉聖州前來支援楊崇岳,使得析津府遼軍的北面也被包圍了起來。騎兵的活動範圍被限制在了一個很狹長的地區,無法充分發揮其優勢。

    當楊崇岳大軍渡過桑干河之後的第二天,在析津府南方不到八十里的地方發生了一次有著特殊意義的戰鬥。宋朝從未露面的火槍部隊出動了,他們和遼軍的騎兵主力發生了碰撞,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熱兵器軍隊對騎兵部隊的戰鬥。

    大宋到現在總共武裝了不到三萬人的火槍部隊,火槍性能雖然在王靜輝的眼中並不算什麼,但是在這個時候無疑是劃時代的武器。且在進行換裝後,宋朝將領發現火槍部隊的最大優點便是訓練時間短——由一個從未見過火槍的士兵訓練成能夠配合作戰的合格火槍士兵,期間最多不會超過一個月。若是冷兵器的話在這方面根本就無法和火槍相比,最重要的是火槍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士兵的要求,就算不是壯漢,一個書生也可以在短時間內成為一個能夠開槍的士兵。

    強幹弱枝的軍事政策一直是宋朝的潛規則——最好的武器絕對是先在汴都附近的禁軍中列裝。這一次大宋統治高層終於打破了常規,將已經訓練好的火槍部隊配發給北伐中路軍使用,以便驗證其威力來決定最後火槍是否值得大規模列裝,甚至是完全取代冷兵器。

    宋軍火槍部隊是全軍最昂貴的軍隊,所以一直受到嚴密的保護。其斥候放的很遠,以便免得突然受到遼軍騎兵的突然衝擊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而且在這支軍隊背後還有大宋最為奢侈的維修人員,大宋樞密院從作坊中抽調了大量的技術人員隨軍對這些昂貴的火槍進行隨時維護。

    由於幾年前王靜輝曾經對蘇頌和沈括詳細提起了「標準化」的概念,並且引用了秦軍的後勤制度。儘管在這個時代標準化實施起來是極為困難的,但是秦朝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大宋沒有理由辦不到,至少也可以模仿後世四五成的樣子。儘管這種似是而非的「標準化」還很差強人意,但畢竟在軍事上是一個重要的變革,大宋作坊中的工匠以其精湛的技藝製造了大量的火槍配件,這麼多的配件雖然不能夠保證和原武器配件做到嚴絲和縫,但是十個當中總有六七個能夠達到更換的要求。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是非常不易了,這除了要拜現在的火槍製造工藝還很粗糙之外,還要拜樞密院和兵部的相關部門在王靜輝的下不斷改進原始的車床,使其在現有的水平上精度更加準確,運行更加平穩。

    楊崇岳在接手火槍部隊後,並沒有把這珍貴的一萬火槍部隊拆開打散使用,而是一直保持著單獨的作戰序列,不過格外加強了其保護工作。沒有把握的情況下絕對不會把火槍部隊排在前鋒,就連渡過桑干河也是排在大軍中後位的樣子。

    這一次相遇純屬偶然,遼國的兩萬騎軍正從析津府趕往前線律黃鎮準備伏擊宋軍,但卻在半道上遇上了正在向析津府進發的火槍部隊。在雙方斥候遭遇後,便立刻將警報傳回了火槍部隊,火槍部隊的指揮使則選擇了周邊相對比較高的一處土丘列隊等待對手的到來,並且還派出了快馬聯繫周邊部隊趕來支援。

    儘管快一個月以來被宋軍打得灰頭土臉,但是遼軍尤其是契丹騎兵是絕對不會被一萬步兵給嚇退的。若沒有個四五萬步軍根本無法對遼軍騎兵造成什麼傷害,更不要說在行軍過程中這種偶然相遇了。遼軍騎兵將領在接到消息後便立刻向宋軍撲去,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將這股宋軍擊潰再趕往律黃鎮。

    宋軍則是抓緊時間在趕上土丘後便立刻按照相關操典進行排兵佈局。這一萬火槍部隊不是完全每個人都是手持火槍的,而是有著三十門火炮、兩千多手持三眼火槍的騎兵和七千多火槍兵組成的混成部隊。並且每個火槍兵還有弓弩、手榴彈等裝備。在建軍的時候,大宋樞密院曾經慎重地考慮了王靜輝的建議,採用了這種混合成軍的方式,畢竟火槍的威力雖然折服了大宋的眾多文臣武將,但是細心觀察之下還是能夠發現它的弱點的——射速上慢,準備時間長。尤其是絕對不可以在陰雨天氣的環境下作戰,並且彈藥消耗一空後只有挨宰的份。所以大宋統治高層也對火槍部隊在一些環境下作戰考慮了一番,除了有炮兵和騎兵混雜其中之外,還配備了大量的弓弩類的冷兵器。

    遼軍騎兵來的非常快,還沒有等宋軍的火炮全部擺放到位,遼軍的騎兵就已經氣勢洶洶地出現在宋軍士兵的視野範圍內了。宋遼雙方的將領在這個時候都放棄了將自己的軍隊排列成最佳作戰隊形,尤其是遼軍,他們完全都是騎兵,在發現宋軍之後立刻朝宋軍立足的小土丘衝了過來。

    儘管火槍對使用者的要求沒有太高的要求,但是宋軍火槍部隊全部都是由汴都最為精銳的禁軍選拔而來。而這支火槍部隊自組建之日起就處於大宋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中,這麼一支經過嚴格挑選成員所組成的軍隊,其自身素質不要說在大宋,就是放眼這個時代來說也是超一流的。

    遼軍騎兵來勢洶洶,但是宋軍士兵還是在其將領的安排下排好了隊列,裝填子彈舉槍瞄準——這個時候敵軍騎兵距離他們已經不到三百丈了。已經排放好的火炮零落地開始射擊,炮彈稀落地落在遼軍的騎兵衝鋒隊形中,不時地將遼軍騎兵和戰馬的屍體高高拋起。火炮的威力雖然大,但是對於騎兵的傷害與其規模相比根本夠不成威脅,只是稍稍將敵軍的衝鋒隊形打亂了一些,為火槍兵爭取了少量的準備時間。

    隆隆的馬蹄聲越來越大,踏過了這片青草地直接向宋軍的本陣衝了過來,這樣的陣勢讓人絲毫不會懷疑他們會將眼前的宋軍給踏成肉泥。此時衝在前方的遼軍士兵已經將宋軍士兵看得非常清楚了。這隊宋軍顯然和他們以前所遇到的宋軍有著很大的不同,手中的武器是自己從來沒有見過的,並且還可以看到整齊的宋軍陣營中還有很多大鼓和高高舉著紅旗的士兵。不過這些奇特之處此時對遼軍並不重要了,他們的任務就是衝過去,將宋軍的陣形衝散然後在大肆收割對手的生命。

    隨著紅旗落下,宋軍的戰鼓敲打起來,幾乎十幾面戰鼓同時敲響,隨後衝鋒在前的遼軍都聽到一聲聲清脆的「乓乓」。前隊遼軍都覺得胸口受到了巨力衝擊,再一看胸口迸出了一團團血花,有的戰馬直接倒下,而前方的宋軍陣營中則騰起了好大一片白煙,接著上百的契丹騎兵都失去了知覺,墜下馬來……

    隨著契丹騎兵進入火槍的射程,宋軍士兵也開始在戰鼓的節奏聲中瞄準、開槍射擊、蹲下、後退、直接拿起後面同僚遞過來已經裝好彈藥的火槍,再站起來,等待前排的同僚蹲下後,再在鼓聲的命令下再次瞄準射擊……

    儘管契丹騎兵的聲勢依然洶洶,但是宋軍士兵的臉上毫無表情,只是在戰鼓聲中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自己的動作。尤其是契丹騎兵隊形非常密,只要抬起火槍,稍微壓低槍口開槍,保證能夠命中,至於命中的是人還是戰馬都不是他們考慮的範圍,他們所做的便是重複他們已經經過千百次訓練的動作而已。

    九十丈、八十丈、七十丈……二十丈!雙方的士兵都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對手臉上的表情,與大宋士兵冷冰冰的表情相比,契丹騎兵的臉上從開始的興奮、嗜血變得開始驚訝、一絲慌亂,直到最後的驚駭、恐懼——這該死的距離!這最後短短的二十丈居然讓契丹騎兵再也無法向前踏進一步,契丹騎兵的傷亡在進入火槍的射程範圍後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直線上升。終於契丹的騎兵衝鋒陣形在宋軍面前開始崩潰了,契丹騎兵在看到自己的同伴不斷地、莫名其妙地倒下後,他們已經驚駭至極開始掉轉馬頭向後跑去。儘管騎兵作戰來去如風,但是在這個時候四條馬腿還是跑不過子彈的速度,在一陣又一陣整齊的火槍射擊中,四散奔逃的契丹騎兵還是不斷地倒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