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風 正文 第一百三十七章 試探
    由於這次改革科舉考試制度風險巨大,王靜輝乾脆放棄了寫奏章,這個時候必須要有一定的基礎才可以,況且今秋大比馬上就要開始了,這個時候上這種唱反調的奏章無疑是火上澆油,肯定把所有的火力都吸引到自己的身上,到那個時候自己可就危險了。現在王靜輝通常的做法便是寫信給朝中交好的大臣,雖然越來越不好使,但除此之外他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如果這個時代能夠普及報紙就好了!那樣可以借助輿論的力量來宣揚自己的觀點,取得天下人的,這當中的力量也包括士林中的大部分,但要廣泛的多。這個時代一個平民步入仕途的道路就這麼兩條:不是參加進士考便是和自己一樣參加制舉考。如果能夠拓寬選才渠道讓真正有本事的人有機會獨佔鰲頭的話,那其支撐的力量要大的多!」王靜輝心中默默的想到。

    願望是好的,但要想實現普及報紙這樣「先進」的媒體工具在這個時代實在是太困難了:這裡可沒有全民普及教育,識字讀書的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實在是低的可憐,就算王靜輝想賠本大甩賣也不可能——報紙多半會淪為小商販的包裝品!

    雖然讓媒體工具為自己開路的想法十分困難,但汴都的《梅雪》在這條道路上開路三四年了,已經成為士林中的一桿旗幟。本來《梅雪》更傾向於純文學的刊物,但王靜輝「剝奪」了蘇軾的「寒暑派」領袖後,為了擴大這種思想而專門在《梅雪》上刊發了大量自己寫地文章來為「寒暑論」搖旗吶喊。後面地贊同者和反對者繼續跟進。倒是使《梅雪》現在更有點評論性的刊物了。

    《梅雪》原本是王靜輝用來討好士林地產物,順便也用來探索在這個時代發行報紙的可能性。為以後更進一步的行動積累經驗,總體上來說《梅雪》所取得的成果已經讓他喜出望外了:因為創辦《梅雪》給王靜輝在士林中贏得了巨大地聲望;「捆綁」了這個時代最優秀的文豪——上個月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的王安石也答應了好友司馬光的邀請,加入了《梅雪》評委會,這使得王靜輝將這個時代最頂級的文豪都給一網打盡。完成了他心目中集中僅存的「六大家」創辦刊物的「偉大創舉」;養活了一大幫的文人,讓王靜輝喜出望外是甚至還有職業選手的出現,有幾個文人甚至靠給《梅雪》寄送文章便可以憑借其豐厚的稿費來養活家庭,這也稍微刺激了一下那些家境比較貧寒地士子,他相信以後報紙的投稿員和職業編輯將會從這些人中誕生,文人也會因此多了一條除科舉考試之外的生路。

    《梅雪》的運行狀況也遠比王靜輝最初的設想要好上許多:除了先期的投入外,自創刊的那天起,《梅雪》居然奇跡般的沒有虧本兒運行!《梅雪》地發行也分成兩個版本——國內版和國外版,這是在王靜輝的授意下執行的,他在這本刊物上發表「寒暑論」後就意識到《梅雪》已經不是單純的文學刊物了。「文人言政」是宋朝開明政策的產物,他可不想西夏和契丹的執政者從中吸取其發表策論地精華,分成兩個版本發行勢在必行,這還不夠,為了擴大銷量,執掌商務印書館的曾掌櫃還特意準備了西夏文和契丹文的印刷機,除了供刊印「外國版本」的《梅雪》外,還大力刊印這兩國文字翻譯版本的《論語》等書!

    這個時代的文人還沒有接受「潤筆費」的概念。但隨著《梅雪》發行和影響的擴大,一篇被選中的文章潤筆費是十分驚人的——可以達到四五十貫之多,像蘇軾同志這樣頂級「寫手」的稿費甚至可以達到百貫以上——這可比蘇軾做官來錢快多了!現在老蘇家三大老少才子齊動手,其在汴都開封的住所和生活水準也大大的改善,據說搬進了新的宅院,連當初反對發行《梅雪》的劉賬房和曾掌櫃也後悔的捶胸頓足。

    大宋治平五年七月發行的《梅雪》上。分別刊登了駙馬王靜輝、參知政事歐陽修、御史中丞司馬光、翰林學士王安石等風雲人物的文章——建議朝廷改革現行的科舉考試制度!這是王靜輝分別給眾位朝廷重臣分別寫信的結果,他的倡議得到了其中一部分人的大力,不過宰輔韓琦,也就是王靜輝重要的同盟者卻在這個時候出乎他意料之外的保持了沉默,這讓王靜輝心中感到了極大的不安:以前隨著自己的指揮棒走的韓琦這次為什麼不站在他的一邊?!

    不過歐陽修和司馬光的明確表態讓王靜輝很欣慰,按照原有歷史的發展,歐陽修還有三年的壽命便要去世了,他希望能夠挽救這位大文豪的生命,讓這位天下士林的絕對領袖能夠多活幾年以便多發揮一下他的作用。至於司馬光和王安石鮮明的,這才是重要的:無論歷史發生怎樣的變化,只要他有耐心,這兩個人絕對是韓琦富弼之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們誰上台執政都會使現行的科舉制度壽終正寢。

    按照王靜輝的主張,在今年的大考過後,以後的科舉考試選拔人才要逐步加大以策論取士的比重,要用九年的時間三次大考來徹底完成淘汰詩賦考試的舊有制度,這也是他能夠得到司馬光和歐陽修的原因。不過王安石在他的文章中還是明確表達了他希望能夠更快的實行新制度,最好下次考試便沒有詩賦考試,王靜輝分別看過其他者的文章後,也是半天默然。

    王靜輝不知道韓琦雖然有驚無險的渡過了「王陶事件」,但自己老丈人的意志已經在慢慢的發生變化:經過垂簾聽政、濮議角鬥、身體病重等重要事件後,英宗趙曙有些迫切地希望這個帝國能夠在他這一任上得到長足地發展。一改以往宋仁宗時代國力慢慢衰退的頹勢。尤其是最近西夏傳回地消息:嵬名浪遇終於死在了自己的任上——一個低微的官職。對於這個曾經是西夏皇族貴族領袖的嵬名浪遇來說是一件極為不光彩地結局,雖然他本人作為一個死人已經沒有什麼力量來改變了。但他的追隨者卻不甘心這個結局,西夏內部權力鬥爭已經開始拉開大幕逐漸走向對立尖銳的高潮——這正如駙馬當初在信中寫的一樣!

    英宗趙曙自經過王靜輝治療檢查後,平時按照駙馬所囑托的那樣進行保養,果然自我感覺狀態日漸良好。這就刺激他想開始真正的掌控帝國,他想做一個在歷史上太祖太宗那樣有作為的皇帝!

    想要做一個留名青史的有為皇帝,光是靠韓琦這些馬上就要行將就木的老成是辦不成事情的,他需要更多年齡合適而且有作為地官員來提拔到重要的崗位上。原來剛見識過王靜輝策略的英宗趙曙原本希望在十幾年後留給兒子趙頊做參知政事的帝國棟樑,但沒有想到卻成了自己的女婿而告終,這使得他把目光投向了以蘇軾兄弟為代表的新生代官員和以王安石為代表的「大有作為」官員。

    至於王安石能夠以極快的速度來擔任翰林學士兼權知開封府這樣地職位,一半是因為王安石「負天下三十年」的名聲,另外一半完全是曾公著在推行「免役法」的時候過於無能所致給了他表現的機會,王安石也在「免役法」上果斷的行動留給英宗趙曙一個好印象。權知開封府是走向大宋統治高層的畢竟路線,以此向上便是御史中丞、參知政事、樞密院事、同平章事等重要官職了。如果王靜輝知道自己老丈人心中是如何盤算地。恐怕也只有無言:歷史上神宗趙頊和王安石一見如故,也只用了一年的時間便把王安石破格提拔到參知政事的位置,從而開始了變法!

    韓琦等重臣多年的政治經驗已經告訴他們:皇帝的風向已經開始了重大的轉變,自己現在必須謹慎言行,不然在這個時候撞槍口那可關係到自己這一生最終的結局是否光彩。王靜輝就算是再出色,他終歸是個駙馬,是朝中那些急於表現自己的御史諫官眼中釘,這個時候站在王靜輝的身邊。無疑會成為諫官的靶子,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韓琦對王靜輝的主張保持了沉默。

    七月,王靜輝除了慢慢的給改革科舉考試制度點火煽起輿論外,還等到了皇帝和太后的手諭:准許他能夠暫時離開治地一個月到汴都開封去看望自己的妻子蜀國公主。蜀國公主已經懷孕五個月了,雖然王靜輝通過來信得知妻子身體一切健康安好。但心中總覺得自己沒有守候在她的身邊而感到內疚,所以便寫信給老丈人和曹太后,希望他們能夠恩准自己暫時離開楚州前往汴都來看望蜀國公主。

    王靜輝感到他離開汴都開封時間久了,朝中具體情況他什麼也不知道,和大臣與老丈人的溝通也在日益下降,在這個時代聲望固然是很重要的,但他要改變歷史的宿命,皇帝和大臣對他的信任和看法就顯得更加重要!藉著陪妻子的這段時間,和老丈人與各大臣交換一下意見,來聯絡一下相互的感情,這是十分有必要的,更重要的便是穎王趙頊——這個未來的神宗皇帝,他必須要保持兩人之間親密的程度,否則讓王安石佔了先手,以後可就不好辦了!更何況歐陽修、唐介等人的壽命已經到了一個警戒關頭,他不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生死,但可以盡其所能的延長他們的生命,這對於將來歷史的發展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收到皇帝和太后的手諭後,王靜輝把楚州的大小官員又召集在一起,將所有的職責又都做了詳細的交待。現在是七月份,王靜輝最重視的大宋皇家海運遠航高麗的船隊最快也要在八月末才能夠返回,正好在他控制的時間段之內,所以只要把日常工作安排好便大功告成了。

    在安頓好楚州各項事宜後王靜輝便匆匆收拾了一下準備前往汴都開封和妻子相會去了,知州府內除了林護衛要沿途保護他地周全。所以要抽走大半地侍衛。而趙公公則表示要負責他書房中那些文件的安全,便謝絕了駙馬帶他入京地好意。

    至於王靂,王靜輝準備帶他回汴都的,但王靂謝絕了,一來王靜輝不過是去一個月而已,二是他已經成為這些孤兒的老師了。暫時還不想離開楚州,王靜輝聽後也沒有說什麼,只是把經過再次改進配方的藥物留下。王靂選擇留在楚州也正和他的心意,自己走後學生的功課可可不能耽誤,有王靂在教他們,自己也多少放心些,至於王靂想要借此機會來拉攏這些自己未來的跟隨者,那他可打錯了算盤:自己可是這些孩子的救命恩人,對他們的照顧也不是一年兩年,可不是王靂這個「臨時教師」所能夠比得了的!

    王靂最近在科舉考試制度改革上和王靜輝似乎有點不對路,主要還是王靜輝曾經對他說過要上書聖上,但王靜輝為了規避其風險並沒有這麼做。雖然這才是一個官員的明智選擇,但王靂可不這麼看待——這件事駙馬和自己的父親兩個人當中肯定有一個人會做,不過這可不是件好事情,潛在的風險巨大,這個風險如果由駙馬來承擔,他當然是高興的了。王靜輝此時也想開了:王靂不過是個小子耳,論身份是絕對不可能和自己相比地。自己也沒有必要對他這麼忌憚,以後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安排好這一切後,王靜輝還讓管家王福用樞密院留在楚州的通信渠道給坐守汴都的劉賬房和徐老去了一封信,讓他們備下厚禮以便他能夠到達汴都後,有合適的禮物去讓他拜訪關係較為密切的官員。等手下打點好後,王靜輝便帶著隨從從楚州上船前往汴都開封了。

    就在王靜輝前前往汴都的路上。隨著這一期《梅雪》的發行,關於改革科舉考試制度這一話題迅速成為文人聚會上最主要的話題,各種聲音也都傳了出來。這一次王靜輝放棄了上書聖上是一個明智地選擇:即便有在士林中德高望重的歐陽修、司馬光和王安石三巨頭一起站出來表示贊成,但反對的聲音依然很大——這是與千萬學子以後的命運相掛鉤,士林反應這麼大也是自然的。

    王靜輝雖然在船上,但一直關心著這件事的進展情況,沿途經過一些比較大地城市,他總能夠從徐氏設在這些城市中的分店來掌握士林中大體的看法。通過匯總到他手上的材料,王靜輝不禁為這次自己沒有獨自單挑馬蜂窩而感到慶幸——在歐陽修等人的聲望下,士林對此反應還是非常大的:大考之際放出這樣的話題如果被採用的話,那天下的學子數年的苦功皆費,此情可勘!

    不過王靜輝對此開始還有些擔心外,過不了多久便平靜下來:這些和他唱反調的人還是沒有仔細看過《梅雪》上面的文章,除了王安石表示要盡快解決外,王靜輝和歐陽修、司馬光都主張用十年左右的時間來慢慢轉變。提出科舉考試制度改革也是很有根據的:太祖太宗皇帝當初便是以策論取士,這個時候回到原先的軌道也是有理有據,在政治上的風險也沒有先前他想像中那麼大,倒是這投石問路也讓他比較清晰的把握了大宋文人目前對現行科舉考試制度的看法。

    要想掌握真正士林的態度,還是要等到自己回到汴都之後才能夠知道,那裡才是大宋文人的心臟,幾乎所有的文壇領袖都在那裡,各地參加大考的士子也會隨著考期的臨近而慢慢的聚集到汴都,那裡的主流觀點,便是大宋的主流觀點,到時候真要是一道奏章送上去,士林的主流觀念已經形成,科舉考試制度改革是難是易就會見分曉,不過王靜輝是打定注意要來次「八年抗戰」,把耐心等待的功夫做足。

    王靜輝即便是在船上,他每天也要給蜀國公主寫信,或是記述一天當中所經歷的事情,或是一首小詞小詩來遙寄對嬌妻的思念,或是乾脆寫上一個根據後世惡搞改編的笑話,他希望以此來表達自己對蜀國公主的思念。隨著晚上船輕輕的破開河面的水聲,王靜輝對未來充滿了幸福的憧憬和自信漸入夢想……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