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風 正文 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變法派
    王靜輝聽後擺擺手說道:「這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先生只需要在私下的時候安排一下即可,畢竟現在朝中反對新法的人眾多,呂吉甫又是特別之人,一旦外傳終究還是對先生變法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情感上王靜輝自然是希望能夠藉著王安石的手將呂惠卿打入十八層地獄,這樣最為保險,而他最開始想要通過王雱對呂惠卿下手,這樣做還不足以產生這麼明顯的效果。不過王安石也不可能真的這麼做,就算鋌而走險,最終的結局恐怕也是和王安石結下了仇怨,今後要再想借王安石之手行事,那就不這麼方便了,是以王靜輝說話的口氣完全是以商量退讓的口吻,為的便是不要激怒王安石。

    「改之,平心而論你對變法是何看法?我與你相識已久,可以看得出來你不同於君實!「王安石不待王靜輝把話說完,便沉聲問道。

    王靜輝聽後稍微一愣,然後笑了笑,王安石的提問固然有些突兀,但兩人心中都明白最終兩人會有這麼一次坦白些的交談。王靜輝非常期待這樣的機會,但以前自己的身份重量還不夠,王安石也沒有到黔驢技窮的地步,現在王安石的變法馬屁離瓶頸狀態,進退都有些茫然,而天下的士子也都密切關注著朝局的變化,對於大宋是否還需要變法與否也是分歧很大,在這個時候唯一能夠有資格並且和王安石進行深入討論的人也唯有王靜輝和司馬光少數幾人了,而司馬光現在雖說不上是王安石的死敵。但兩人的關係也進入了冰點階段,哪裡還有這份心情!

    「介甫先生的意思學生明白。不過學生的理解是大宋不能不變法!」王靜輝毫不迴避的片頭王安石。「大宋變法不是單純的解決財政困難,儘管先生投身變法一途的初衷和太上後與皇帝啟用先生都是為了解決大宋以前所面臨的財政危機。不過以學生看來一個國家的財政總會有低潮和高潮之別,這本身不足為奇,但有些事情絕對還是錢所能夠解決地了的!相公可曾注意到,自熙寧初年開始朝廷財政就已經開始盈利達數百萬貫之多,並且逐年增長。雖然朝廷一舉扭轉了長時間以來財政虧損的書面,但是百姓可曾從中獲得什麼好處?

    王安石心中一動,但王靜輝擺斷了他想要說出的話:「百姓稅賦名項並沒有減免分毫,其實即便是朝中大臣心中也都明白。在受災地區朝廷所減免地稅收和賑濟糧地發放。甚至是朝廷現在正在進行的廂軍屯田,十貫之中的專款發放到人頭手上也不過是三四貫而已,百姓還是一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學生以為變法的最重要目的是讓百姓能夠獲得更好的生活環境,過上更好地日子;而朝廷能夠改善財政現狀。國力上升並且建立強大的武裝力量來保護社稷和百姓。現在進行是開始富有了,如果不出什麼意外。學生甚至可以預言未來二十年當中,我大宋的財政收入將會年年處於上升階段;國力上升的同時我大宋也來看了幾十年的宿敵西夏,並且還能夠對北方的契丹進行震懾甚至是威逼。介甫先生,可是我們的百姓呢?他們在這幾年當中又得到了什麼?」

    王安石聽後沉默了下來,王靜輝繼續說道:「先生之變法過於注重『理財』,雖然學生對此也是深表贊同,但對于先生在變法過程中的一些政策卻不敢苟同!學生遍歷先生之新法條文,基本上每一項變法的背後都會給朝廷帶來一筆財政收入,這原本是一件好事,不過卻沒有看到新法條例中有些政策的實施固然會給朝廷帶來一貫之收入,但卻給百姓帶來十倍之賦稅!也就是說,變法取得效果的同時也在增加百姓的負擔——這並不是先生的初衷,而是由於變法條例中一些不妥的條例給下層官員予以鑽空子的方便所造成的!」

    王安石說道:「新法條例縱有不妥,但大多數都是在一地進行數年的試行後才會加以推廣,又怎能夠給百姓造成新的負擔?」

    「大宋疆域廣闊,各地民風民俗又有極大的差異,先生所冥思苦想出來的變法條例初衷是好的,但又怎能夠以偏概全呢?青苗法和免役法暫且不說,就是最近的保甲法,若不是學生親眼所見,也很難相信百姓為了在農忙時節逃避保甲甚至會自殘身軀,以學生之見這保甲法實施後的效果與朝廷和百姓所付出的代價實在是不成比例!」

    「趙子幾上書然後制定保甲法這也是為了百姓避免盜賊反叛所侵襲,縱然在農忙時節也進行保甲有錯,但這保甲法也是好的!」王安石說道。

    王靜輝聽後冷冷的說道:「趙子幾可曾說起為何連京畿路附近都會有反叛盜賊出沒?還不是因為地方官員收稅太重,治理嚴苛造成!保甲法不過是往開鍋的水裡面加入涼水,只能夠暫時治標卻治不了本,甚至會將矛盾隱藏的更深,他日一旦有變則變成橫禍!要知道百姓若不是實在過不下去,哪裡會提起刀槍反對朝廷?最根本的解決辦法便是最大限度的減免百姓的勞役和賦稅,使其能夠安心生產,這在幾年前朝廷即使是有心也無力,但是在現在卻完全可以做到!」

    王安石聽後又默不作聲,王靜輝見此也是歎了口氣說道:「先生一心為國操勞,學生是佩服不已的,在變法上也是對先生的新法條文拾缺補遺提出建議,無非是為了更加完善新法條例,絕無阻礙新法之心!」

    王安石非常固執。也許是他所面臨的壓力太大的緣故,所以外界對新法地評論很容易挑起他那根早就變得非常敏感的神經。王靜輝也不指望自己能夠說服王安石和他成為一路人。事實上兩人所堅持地理念偏差實在是太大,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去。不要說是王安石向王靜輝靠攏,就是王靜輝在熟知歷史後,還能夠輕易向王安石輸誠麼?

    王靜輝雖然在腦海中描繪出了一個比較理想地世界,但這卻不是這麼好完成的,就如同王安石一般。兩人都有著各自堅定理想目標的時候,他們兩人是誰也不能夠後退的,不過好在兩人最終目標都是建立一個強大如漢唐一般的大宋帝國,這才使得他們之間有著合作的可能。

    不管王安石聽進去了多少。王靜輝心中並不是很在意地——他的請求暫停實施保甲法的條陳已經得到了王安石的默許。翰林院正在結合各地情況進行修改——說是修改,就迦王安石自己在得到非常確切地情況匯總之後,也不認為這麼一部新法條文還能夠回到實施過程中來——這完全是皇帝趙頊為了顧全他們君臣二人之間地情誼才給王安石的保甲法一個體面的下場機會。

    至於呂惠卿在王安石將他侵佔田產的證據丟在眼前地時候,也做了一些辯駁。將責任推到家僕的身上,不過就這份證據而言。呂惠卿地辯駁未免太過蒼白了些——這份東西要是到了御史的手中至少也要參他個治家不嚴,而誰不知道他呂惠卿治家御下頗有手段,幾百人穿過城市而波瀾不驚,又有誰會信,到時候他「顏子」形象也就徹底完蛋了。

    呂惠卿對駙馬這種做法感到非常吃驚,除了在心中暗罵那個不懂事的家僕怎麼不開眼,居然侵佔到駙馬的田地上去了,心中倒是一凜,對駙馬倒是更加上心了。對於保甲法被廢而保甲法胎死腹中,呂惠卿也知道這也是駙馬的手筆,反正這兩件事也不是自己所主抓的範圍,他倒沒有反對,只是覺得對變法派的處境感到擔憂——更是為了自己的前途而感到擔憂。

    熙寧四年的五月,大宋高層已經形成了統一的意見,開始有計劃的對農業進行關稅,並且計劃重新釐定工商業稅率——小王駙馬的《稅務與國家財政》一書十十萬字已經交由商務印書館刊行,此書已經被大宋皇帝親題寫書名並且發詔天下,為天下官員所讀之書,這次大規模改訂工農商稅率的理論基礎就是來源於這本書的內容。

    與王靜輝的一本接一本的經濟書籍給王安石帶來的震撼不同,小王駙馬在熙寧四年的六月上書皇帝趙頊,建議以王安石與司馬光為首,開始著手裁併州縣,整治軍事力量,重新編排新的軍事制度以滿足未來的軍事行動的需要。

    這本著名的奏章在表面上只是真正的「熙寧盛世」的開端,從奏章上奏的那天起,在宋朝君臣不斷努力下,宋王朝前後經過了長達三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階段,中間雖然也有很多戰爭的發生,但經濟發展一直就沒有慢下來過。不過真正的歷史當事人皇帝趙頊、王靜輝、司馬光、王安石、文彥博、曾公亮等人卻都知道後面還有一份長達十五萬字的《石輝奏折》——王靜輝主動向王安石發出了邀請,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相互參談後聯合寫出了這份「新變法派」奏章。不過這份《石輝奏折》的原本卻是王靜輝寫出來和王安石交流用的,王安石在這份奏章的原始文件中則看到了新的天地——王靜輝不僅僅提出問題和給出了自己認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且還作出了詳細的解釋,這讓王安石收穫頗多。最讓王安石感到驚奇的是,這份他們相互交流的奏章並不是在短時間內寫出來的,而是從熙寧二年便已經開始寫了。雖然這份《石輝奏折》在大宋統治高層中所傳閱,但王靜輝卻拒絕了王安石以自己獨屬作者的要求,並且將王安石的名字排在了自己的前面,以此來表示自己對朝廷變法的態度。王靜輝之所以這麼做,一方面出於調和他與王安石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他打算親自出手從正面給王安石施加巨大地影響——王安石變法以來從來就沒有順利過。當幾種新法條文出現了不同的問題後,王安石自己除了用自己地影響力和政治手腕來維護變法派的利益。另外也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王靜輝就是算準了現在就連王安石自己也對變法是否有必要繼續下去而感到迷茫——王安石已經黔驢技窮,在這個時候,他可以給王安石再打開一扇窗戶,讓他繼續走下去,王安石就算覺得與自己的初衷不符,他也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只有選擇王靜輝所提供的道路。

    在王靜輝所看來,大宋的財政危機雖然暫時得到了很大的緩解,但卻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不過是將矛盾繼續掩藏起來留給後人罷了。現在對於大枕頭來說外部政治局面空前大好,大消除了西夏這樣的心腹大患之後。大宋將會有更大地精力來注重治理自己的內部問題。王靜輝也認為應該趁著王安石司馬光等人還活著的時候,應該利用他們的強大無比的政治聲望來解決大宋深層次的問題,在王靜輝的記憶當中他們兩人都是同時在1086年去世的,距離現在的壽命也不過還有十二年而已,這個時間不算長也不算短。也只有藉著他們二人的大旗才可以破開所有的阻力,完成自太祖太宗時代所種下的種種政治體制缺憾。司馬光和王安石兩人的真正價值就體現在官制改革和軍事改革之上。只有他們才可以讓所有的官員都閉上嘴巴乖乖服從改革。

    王安石是出了名的不怕花錢,他講求的是開源,這正與他的老朋友司馬光的政見相反,而王靜輝給王安石提出的第一個建議便是開始緊縮財政尤其是對行政性財政支出進行緊縮,其中最具體的落腳點便是在裁撤合併州縣,這樣做可以大大縮編大宋官員體制,並且還會免除更多百姓服勞役。這麼做的結果也是可以降低役法給百姓所帶來的災害,更重要的是這一直是司馬光所倡議的事情,只要這兩個人能夠同心幹一件事情,那基本上就不會有太大的阻力,取得成功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王安石現在就是缺一聲成功來壯大自己的政治聲望,雖然這也需要和司馬光相互合作,但總比沒有的強!

    裁併州縣是將以往宋制的八個等級的縣裁併成為京畿直轄縣、大、中、小四個等級,並且將戶數不滿一千戶的縣全部裁撤合併,這樣一來大宋除了新收復的西夏領土之外,全國的縣級行政單位將會減免合併到七百個以下。這樣做的最直觀的便是大宋臃腫的官員體制也許依然不會因為有一千多地方官員減少而達到「減肥」的目的,但地區行政體系將會更加精練——這樣也就達到了王靜輝與王安石所商議的精簡行政機構和臃腫官僚的第一步,然後才會想辦法對上層的官制體系下手,真正解決大宋長期以來存在的「疊床架屋」的官制體系。

    其實更加令王靜輝感到興奮的是,一旦州縣裁撤合併完成,至少會有十三萬百姓不用再服差役。也許十三萬百姓和一億的人口數量不成比例,但這對於解決大宋日益尖銳的內部矛盾有著非常的意義,尤其是對於恢復王安石因為保甲法而變得日益狼藉的聲名有著巨大的幫助。王安石也曾因為裁撤合併州縣會砸了至少一千多個官員的飯碗而擔心,但一想到十三萬百姓可以不用服差役,這中間巨大的差距還是讓他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當然這些被砸飯碗的地方官員可以由朝廷發放一定的補助,前往嶺南、南洋或是西夏擔任官員,那裡正是缺乏官員的地區。

    一如王靜輝當初所料的那樣,當王安石提出裁撤合併州縣的奏章之後,朝野之間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大宋三大報紙全面跟進報道,士林中人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大宋三大報紙的編輯都是非常牛的,他們的眼光比考乘興的審卷官員還厲害,所刊登的文章無一不是精品,除了有非常可觀的稿費可拿之外,真正能夠讓士子們所看中的是能夠在報紙上發表文章也同時可以被有實力的朝廷大員所看重,或是加以提拔,或是直接招入幕府,這就好比是唐朝時期的「行卷」一般。

    當然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是王安石公開的政敵——司馬光終於在幾天之後,王安石上呈了更加詳細的裁撤合併州縣的方案之後,他終於在《大枕頭新華報》、《大宋明鏡報》上發表了自己的建議——非常贊同王安石的主張。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