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風 正文 第三百三十六章 鐵與血
    阿里提心中明白,在獲得了熙河嘉寧軍司之後,時間越長,宋朝的騎兵數量將會以令人難以想像的速度增長,到時候出現在西北戰場上將會是以十萬、數十萬為級別的騎兵對攻作戰,這個場面自偉大的唐朝結束後,兩百年間只有遼夏相互攻伐的時候出現過,用不了幾年,漢人又將重現這一壯觀的場面!

    阿里提可不知道這一切僅僅是個圈套,當大宋將繩套套在黨項人頭上的時候,想要讓宋朝的君臣收手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先不說王靜輝從中阻礙,就是雄心勃勃的皇帝趙頊在這個時候也會寧可犧牲國家的短期甚至是中期利益,想盡辦法來滅掉西夏──想要收復燕雲平復遼國,那就必須先解決西夏獲得馬匹資源。相比之下司馬光和王安石也不會放手,他們兩個人一個關心西夏侵宋每年會給宋朝帶來近千萬貫的額外財政支出,另一個關心的是利用這次平夏的戰果來給改革派注入一劑強心針──儘管平夏戰爭並不是由改革派來主導完成的,但沒有王韶開熙河之役,宋朝想要平復西夏不過是水中望月罷了。

    在雨中與王靜輝告別的蕭佑丹雖然忙著趕路回到遼國,不過他的行程是事先經過仔細挑選的──他希望這一路向北寧可多走些路,也要盡可能的看看宋朝河北的邊防情況。盡量路過一些區域性地大城市。不過當他在離開汴都的第三天到達邢州的時候,卻身體感到非常不舒服──他患病了,準確的說是駙馬的慢性毒藥開始慢慢發作了。

    經過簡單的醫治,蕭佑丹並沒有把身體地不適放在心上,他雖然算是個讀書人,但契丹民族大多數都是從小開始習練弓馬。他對自己的身體有著非常大的自信,這點兒小病小患還不放在他的心上。

    當蕭佑丹通過大宋河間府進入遼國後,他的病情就開始加重了,不過好在這裡距離遼國南京道的析津府已經不遠,他的隨從一路奔波到了析津府後立刻請醫生為蕭佑丹診治,郎中給出的結論便是路途遙遠偶遇風寒所致,開了幾副藥方後便離開了。

    蕭佑丹的情況顯然已經不適合再繼續趕路,再服用過郎中開過的藥方後,蕭佑丹地精神也好了許多──王靜輝一直就沒有放棄過不斷改進他的毒藥,為了使中毒的人更加像正常人患病一般。他依靠校正醫書局中的藏書不斷的汲取古代醫藥知識,現在給蕭佑丹服用地毒藥已經比梁乙埋時所服用的已經變化了許多,最顯著的特徵便是不斷的讓中毒的人病情反覆變化。

    蕭佑丹是後族中地重要人物,也是未來要擔當遼國皇帝內務總管角色的官員,對於他的歸國。魏王系和後族都給予了很高地關注,不過這種關注有時候帶有很多其他的東西──蕭佑丹接到了月餘前蕭忽古在家病逝的消息,這讓蕭佑丹心情愈加難過──蕭忽古是因為自己才死的,正是王靜輝身邊那名白髮老者給予了蕭忽古重創,儘管他深知勝者王侯敗者寇的道理。對於過去的事情王靜輝不要說重創蕭忽古,就是當場將他殺了,蕭佑丹也是無話可說。但事實的真相便是蕭忽古因自己而早逝。

    當蕭佑丹病倒在析津府的時候,他心中已經被絕望所籠罩,本來有些起色的身體在聽到蕭忽古病逝地消息後,身體狀況愈發不可收拾,在病床上時常陷入昏迷。他的幕僚蕭博文則日夜守候在他的病床旁邊,郎中已經告訴蕭博文,蕭佑丹的身體狀況已經不可能再多久了,長途旅行所受的風寒再加上突聞好友的病逝,重重打擊之下能夠再堅持幾天已經是僥倖。若是蕭佑丹有什麼遺願就趕快說出來。

    蕭佑丹此時在病床上已經是病骨嶙峋,他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將蕭博文和阿斯憐叫到床邊,本來是他面見皇帝所呈獻吞併西夏的計劃,但現在看來已經是不可能了,只能夠將寫好的信件交給蕭博文,讓他轉交給蕭皇后,以便能夠讓這封信順利的抵達皇帝手中而不被魏王耶律乙辛所阻。

    蕭佑丹就是這樣,在析津府的一處官邸中黯然長逝,他心中有著太多的心願,對於他的病逝,王靜輝在得到確切消息後,心中也沒有什麼波瀾──在這個時代,宋遼兩國之間都有著眾多有識之士意識到本國所出現的問題,就如同十八世紀末期的東亞一樣,中日兩國也都有不少遠見卓識的人物,他們也都曾為自己的祖國而努力過,不過對於中國人來說不幸的是日本人走在了前面,但是在這另外一個時空中,有了王靜輝這一意外因素,大宋卻走在了遼國的前面,王靜輝希望這種領先一直能夠持續下去──不僅僅在這幾年,在他活著的時候,他希望能夠持續永久!

    對於蕭佑丹最後一封信件,蕭皇后非常重視,將這封信安全的轉呈給皇帝耶律洪基,不過蕭佑丹並不知道,此時大宋和西夏達成和平協議的消息已經傳到了大定府的皇宮中,這封信在耶律洪基看來已經是形同廢紙──其實蕭佑丹的幕僚蕭博文也在他病重的時候知道了這個消息,但看著已經病的不成樣子的蕭佑丹,他實在不忍心將這個消息告訴蕭佑丹。

    在幾年前,無論是遼國和西夏想要獲得大宋的情報是比較容易的,儘管這些情報中所包含大宋統治高層之間的消息比例非常小,但要想刺探一番還是非常有把握的,但是現在這幾年,想要獲得有價值的情報難於登天。遼國和西夏地官方機構大宋是不會去動的。但民間的商行或是其他所發展起來的情報網絡,基本上都被大宋的皇城司一網打盡。因為有情報局的存在,遼國高層人物身邊也都有大宋高級情報人員身影在煽動,儘管皇城司在國內差不出什麼來,但可以根據從遼國返回地情報順籐摸瓜找到遼國在大宋的情報網絡。

    在王靜輝的眼中,遼國的官方情報機構主要是以蕭佑丹在汴都遼國使館為核心所建立起來的。手段還停留在金錢美女的水平上,如果他要是蕭佑丹的話,那所花費的功夫肯定不在這上面──搜集一個人的隱私更容易控制這個人的行為,至少他指示遼國地大宋情報人員便是這麼做的,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

    遼國與西夏在汴都的情報網被破壞的不成樣子,這正好有利於掩護宋朝軍隊和軍事物資地調動,所有參與滅夏戰爭的部隊都盡力從各個道路從自己的駐地出發向西北陝西四路聚集,而軍事物資則通過這幾年來由西夏俘虜所修建的三條主要官道,使用牛車、馬車運往西北。值得一提的便是大宋地海運在南糧北調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為以京杭大運河為核心地宋朝內河漕運體系根本無法滿足這種大規模物資調動,儘管經過了歷代宋朝皇帝的不斷巨款修整。但汴河的運輸量也僅僅能夠滿足日常向汴都輸送物資量,若是戰時的時候只能夠嚴格審查,將民用船隻摒棄在外。沈括所主持的汴河疏浚工程再一次的提升了汴河主河道的運輸能力,但面對龐大的運輸船隊也只是杯水車薪,這也不能不讓王靜輝感歎宋朝貿易的強大。

    顯然若是如此這麼做地話。不要說殘餘在宋境內部的遼國和西夏官員會敏銳的認識到這是宋朝在為戰爭做準備,就是宋人自己也會清楚國家要打仗了,這顯然會暴露宋朝高層想要突襲西夏的本意。在這個時候海運便第一次堂而皇之的登上了大宋運輸舞台。

    宋朝的海運途徑完全是王靜輝所一手設計的──從南至北,以泉州、福州、台州、杭州、蘇州、揚州、楚州、海州直到最後的密州,其中只要將糧食運往楚州、海州和密州。在陸路上自然會有交通要道進行下一步的陸路傳遞運輸,目標或是只想汴都開封,或是直接通往河北諸路。

    宋朝在以前的內河運輸中已經使用了萬石級別的航船。這種航船的載重量約合五百多噸,在後世可能算不得什麼,但在王靜輝所處的宋朝,那便是龐然大物了,只可惜由於吃水太深,這種航船也僅僅能夠在長江主幹道上航行,用以擔負來自四川到杭州、揚州的運輸任務,再就是在航海中也使用了這種船隻。

    不過以宋朝良好的造船底子,再加上王靜輝所提倡的海外運輸。在楚州、杭州的製造船塢中(宋朝已經開始使用船塢,最先開始的時候是為了修復海外朝貢的一艘龍船,只可惜這種技術在當時推廣起來太過漫長,本書將船塢的出現時間提前了四五年,並且一開始出現便全面推廣),已經出現了兩萬石甚至是三萬石級別的巨型航海怪獸。正是有這種在這個時代看起來不可思議的舉行船隻,王靜輝才能夠在事先向河北運糧的過程中,成本降低了不少──儘管這樣的船隻製造費用讓人幾乎難以承受,但在不惜一切代價並且穩坐大宋第一富豪的王靜輝眼中,製造這種巨型船隻所花的代價是非常值得的,他心中只有不滿足──他希望能夠有載重量更大的船隻,可惜這個時代的造船水平也就到這裡了,他需要時間來等待造船技術上的突破。

    王靜輝從南洋諸國運送糧食的行動從來沒有停止過,他可不像其他的大宋商人一樣,只有在宋境內糧食漲價的時候才會從國外運糧,糧食是一切的基礎,尤其是他知道宋朝大小災害不斷,有了糧食說話的時候才會口氣硬朗。大張旗鼓的海運並不惹人注目,畢竟除了幾個重要的港口明顯的變得繁忙起來之外,在外界並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反響,但是糧食卻以最快的速度從密州上岸,經河東路和河北路輸送到陝西。

    西北。白池城。

    富弼在種諤、楊崇岳、無心、王順地陪同下站在白池城前,在他們的前方是西夏的使臣,今天是他們接收西夏戰爭賠償的日子,這是王靜輝向皇帝趙頊進策的一部分。在和阿里提的談判中,大宋向西夏索取了大量地財物、馬匹、牛羊牲畜、糧食等物資做為不攻打西夏的代價,並且每年西夏還要向大宋進貢錢十萬貫、馬一千匹、牛羊五千頭的「歲幣」毫無疑問。這個條約對西夏來說是極為苛刻的,在大宋十萬貫錢可能算不得什麼,但對於西夏財政來說就是一筆非常大的開支了。

    雖然阿里提也曾對此據理力爭過,並且願意在戰爭賠償上作出一定讓步,但王靜輝始終都沒有鬆口──在他看來哪怕這此和談只是一個針對西夏的圈套,但他也要出這一口氣──在幾年前宋朝財政並不是好的時候,儘管數十萬貫的遼夏「歲幣」與每年數千萬貫的大宋財政收入相比並不算什麼,但它所帶來的屈辱卻讓所有地宋人都感到無地自容。王靜輝在後世讀書的時候也對宋朝的這種行為感到不解。尤其是在襢淵之盟的時候,宋仁宗要求的談判底線居然是歲幣三百萬貫。好在使者被當時地宰相寇准所要挾,要是超過了三百萬貫寇准就要不惜一切代價幹掉他,這才使對遼歲幣維持在三十萬貫。王靜輝實在不能夠想像若是每年給遼國三百萬貫,那大宋是不是會在十幾年內被遼國滅國。

    王靜輝也仔細的思量過,重要的並不是歲幣本身是多少。現在的大宋只要不刻意的去糟蹋,每年地財政收入盈餘是極其可觀的,幾百萬貫是正常水平,隨著西夏的末落,每隔兩年大宋財政又可以額外地省去三千萬貫的西北特別軍費。無論大宋將這筆錢用在什麼地方,總比用在無用的軍事征伐上要好的多。

    歲幣的關鍵是「自信」──宋朝可以通過戰爭報復的手段來將這段屈辱的過去用血來抹去,既然敵人可以用手中的鐵與血將這種屈辱加之在大宋的頭上。為什麼大宋不可以反過來用同樣地手段來報復對手?!今天對西夏只是抹去了十七萬貫的歲幣,反而讓西夏交給大宋十萬貫的歲幣,明天是否也可以通過武力手段將遼國的三十萬貫歲幣給抹去,甚至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

    太祖太宗皇帝兄弟兩人在對外軍事上的失誤使得大宋百年來避實就虛,甘願做縮頭烏龜,這種心態不僅僅深深的種在了大宋的統治高層心中,也同樣深刻的影響著大宋的士人階層。王靜輝就是想要通過鐵與血的「陴斯麥式」的行事作風,重新樹立大宋的自信──這種自信不僅來源於「正朔」的文明,更是基於強勢的武力之上。用文明來指揮武力,從而使用武力來為文明的鞏固和傳播開路!

    王靜輝的做法破天荒的得到了朝廷君臣的一致同意,儘管幾個核心人物知道滅夏戰爭馬上就要點燃烽火,大宋可能也就能夠享受到一次西夏的「歲幣」,但是他們依然非常贊成駙馬的談判結果,在這點上司馬光也高高的舉起了他的手。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宋夏和談的消息和結果都在和談之後全文發表在大宋的三大全國性報紙上,這也是西夏使者阿里提所要求的,但是王靜輝比阿里提更想要在報紙上將和談協約公諸於眾──至於以後開戰違反道義,他心中並不在乎,因為皇帝趙頊手中的那兩篇討伐檄文已經給大宋出兵西夏以充足的借口,他要讓大宋的士人第一次認識到真正的戰爭條約,以此來鼓勵大宋內部的主戰派氣焰。

    「各位大人,西夏所賠償的戰爭費用和歲幣已經仔細核對過,與單據上所寫的無一相差!」在韓國公富弼面前躬身匯報的年輕人正是代理王靜輝所主持西北產業的永仁,王靜輝本人作為大宋的商人團體代表來負責統籌西北戰款的分配,永仁則是實際上的負責人進行具體操作。

    韓國公富弼點點頭,週遭的將領們也都用眼神相互交換了自己的看法──他們都明白,西夏交付戰爭賠償和歲幣後,就該輪到他們正式登場了!王順的潑喜軍就在據此不遠的鐵門關駐紮待命,一旦富弼揮軍西進,他的潑喜軍將會作為前鋒第一個衝出去征伐西夏,當然還有各路精兵強將,而王韶早就在另外一條戰線──南方戰線做好了準備,忠正軍、雄信軍歸他所節制,部隊駐紮在博樂城、靜塞軍司、鳴沙城,將會分成三路進入八百里瀚海向興慶府與河西走廊方向進軍。

    一時間五十萬宋軍集結西北,西夏如江河落日準備散發最後的餘暉!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