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風 正文 第二百五十四章 沈括改行
    大宋只有很少人知道這次政事堂特殊的會議細節,但隨後中書省、門下後省一路通過的詔書頒布天下的時候,這份最初的詔書已經被修改的很厲害了——修改是因為王靜輝在政事堂上與司馬光辯論引出的糧食三策所致,皇帝趙頊和王安石等重要官員都認為伎術官員在今後會有更大的作用,既然已經可以允許配魚,就順理成章的在其他飾上進行鬆綁。

    宋代官員公的顏色,北宋前期因循唐朝舊制,三品以上紫,五品以上朱,七品以上綠,九品以上青。最高一級伎術官為從六品,才勉強可以緋。何況朝廷還明確規定:伎術若公人之人入品者,並聽綠。

    這份詔書中將伎術官員的最高一級調整為三品,勉強可以紫,算是跟上了「時代潮流」。以前身穿綠袍的伎術官,在「朱、紫紛紛」的官場中,免有地位低下、狼狽堪之感。過這份詔書在官上所動的改動十分巨大,就連王安石本人也覺得有些太過了,但在皇帝趙頊的堅持下依然通過了。

    這樣一份詔書的公佈對天下的影響可想而知,儘管新的體制才剛剛執行,伎術官員的官還沒有做改動,也沒有一個人能夠獲得「配魚」資格,但底下伎術官員已經士氣高昂,摩拳擦掌準備立功獲得「配魚」的資格了。

    有意思的是在昭文館做編修的沈括在看到這份詔書後,竟然有意去轉行做伎術官員——做館閣文官對於他來說實在是太累了,沈括雖有利之心,但在處理人際關係上顯然是疲於奔命。這使得他生出了退卻之心。在大宋士林中地普遍觀點看來,一入館閣便是進入康莊大道——能夠經常見到皇帝,陞遷的機會是很大的,身為館閣成員,腰間一枚金魚袋。要是放在外地。就是一大郡地方長官見了也多少要給面子的。

    過現在的沈括卻這麼想,他現在跟著王靜輝來做事,參與地項目都是大宋頂級機密之事。雖然清楚自己做出來地東西最終威力如何,但卻從駙馬的嘴中感覺到他做的東西幾乎已經超越了以前他所見過的所有火器的威力,並且能夠參與進這個項目的人都是大宋頂級地伎術官員,這些人大都和他一樣是個神經大條的人。和他們在一起有著共同地語言。以前進館閣就是為了接近皇帝以求得快速提升,但現在沈括在這個小型機構中。只要能夠取得一點點進展,都會被駙馬拿去變成實際產品,由此而獲得的功勞也記在他自己的頭上,受到皇帝召見簡直如同在家吃飯一樣簡單。現在朝廷統治高層對伎術官員的身份進行了鬆綁,作為一個伎術官員同樣有能力穿紫當上高品級官員,實在是沒有必要留在昭文館那樣的地方。

    沈括把想要離開昭文館的想法告訴了王靜輝,王靜輝沉思了片刻說道:「存中兄,這個問題你可要想清楚,畢竟身在館閣,他日前途無可限量。而轉職去當伎術官員專門從事火炮的研究試制,則是前途未卜,就連在下也很難肯定何日這火炮才能試製出來。」

    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相處,王靜輝知道沈括雖然身為利中人,但嚮往科學的心卻是明擺著的,要然人家也會在歷史上成為赫赫有地大科學家,過事關沈括自身的前途命運,這個選擇他能幫沈括來做決定。據他所知正如歷史的發展,主持變法的王安石漸漸的把目光投向了沈括,有意讓他出任大宋的計相——三司使,這可是一個高位,儘管後來的結局王靜輝心中也十分清楚,但他想太過干涉沈括的發展。

    沈括聽後毫猶豫地說道:「待在館閣又有何好處,還如擺弄些實際的東西為大宋中興做出自己的貢獻,括身無長處,但卻拜讀過駙馬所有發表在報紙上的文章,心中對改之的言論深以為然,這個自是必多提!」

    王靜輝猶豫的說道:「據在下所知王相有意提拔存中兄為大宋三司使,存中兄可自棄!」

    「括無意迎來送往,還是踏實點做些實事吧,若是他日火炮研究成功,我大宋能憑此物西滅黨項,北平契丹,這遠比出將入相要強的多!」

    「現在最高的伎術官員品級只有四品,還是綠袍,存中兄這次損失可就大了!」王靜輝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如這樣,火炮的事情也急於一時,現在做的更多的是鋼鐵冶煉方面的事情,在下手頭上有一個工程馬上就要開始,正好要借助存中兄的智慧來解決其中的難題,若是一切順利受到聖上的嘉獎,存中兄便可以由四品升至三品也未必是難事,這也可多少彌補存中兄的損失!」

    「這個……好吧,改之,括聽你的,這個工程是什麼?」

    「存中兄當知兩次宋夏戰爭中,大宋所俘虜的近十萬黨項人被在下所購買,他們在在下的手中就是修路疏通河道,現在正在京東東西兩路修建從膠縣到汴都開封的驛道,現在已經接近完工,下一步就要把這些人調往京畿路和淮南東路,準備進行疏浚汴河的水利工程……」

    「改之,這個工程雖然很大,但好像能夠用到在下的地方比較少吧?!」

    「存中兄先聽在下把話說完。在下聽說存中兄青年時期任沭陽縣主簿的時候,就主持了治理沭水的工程,組織幾萬民工,修築渠堰僅解除了當地人民的水災威脅,而且還開墾出良田七千頃,改變了沭陽的面貌,那時存中兄只有二十四歲。在任寧國縣令的時候,存中兄積極倡導並且主持在今安徽蕪湖地區修築規模宏大的堅固地萬春圩。開闢出能排能灌、旱澇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頃,同時還寫了《圩田五說》、《萬春圩圖書》等關於圩田方面的著作。」

    「這些都是足外人道也,也沒有什麼大了的,可惜朝廷當時並重視,若是放在現在。或有成事的可能。就連那兩本書也沒有多大作為,改之謬讚了!」沈括有些好意思地說道。

    「存中兄可自棄,在下有幸拜讀了兩本大作,認為這兩本書對大宋水利有著很重要地意義,應當加以大力推廣,尤其是王相主持變法。現在已經頒布農田水利法的當口,這淤田與水利和農業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怎可束之高閣?!所以在下想要將這兩本書推薦給聖上,由商務印書館刊印發放到大宋所有的縣府中,作為必讀之書,存中兄以為如何?」

    著書立說是每個識字的人所夢想的,但是在這個時代能夠刊印發行地都是文人書籍,像沈括所著的這兩本書很難推廣出去,沈括雖然寫了這兩本書,但自己也沒有指望能夠以此流芳百世。過要說能夠真地有本事辦到此事的人,王靜輝必然是唯一的選擇,他有這個財力、也有推廣的渠道。若是王靜輝真的一道奏章桶到皇帝那裡,這兩本書很可能就會成為每個大宋地方官所必讀的書籍之一,他沈括想出都很難。

    「這能行嗎?!」乍一聽到這樣的消息,沈括都敢相信自己會走如此好運。

    王靜輝肯定的點點頭說道:「若是存中兄反對,在下這就寫奏章入宮面聖!」王靜輝早就打算把沈括寫出來的書全部出版發行,過正好碰在這個當口自然是最佳時機。其實在這個時代任何知識的推廣都是極為緩慢地,就是天下大儒,諸如後世所推崇的「朱程理學」的創始人周敦頤、程頤、程顥等人的學說在大宋目前來說也是非主流的。更要說有關技術方面的了,大宋仁宗皇帝親自下令播種占城稻已經幾十年了,但在王靜輝下手推廣之前,大宋僅僅有三路種占城稻!

    「、……括都知該如何感謝改之了,剛才改之所說的汴河水利工程有何難處,括定當辭!」

    「呵呵,存中兄言過了!需知存中兄的這兩本書對朝廷社稷來說意義重大,當今天下土地兼併嚴重,興修水利也是耗資巨大,若是能夠在興修水利工程地同時多多淤田,那僅能夠降低水利工程的成本,更可緩解土地兼併所帶來的種種問題,為大宋糧食增收做出貢獻,這是何等功勞?!在下向存中兄許諾——只要存中兄所寫出的各種利國利民的書籍,在下都會視其功用大小向聖上推薦,並且這些書管聖上如何對待,具都出版發行天下!」

    王靜輝走上前去面對沈括說道:「這些都是後話,也是在下和存中兄的一個約定!現在的汴河疏浚工程對大宋來說十分重要,要知道南方的賦稅和各種汴都開封所需的物品都是要經過汴河才能夠抵達京師的,若是汴河有警,恰巧又趕上危機時刻,那大宋國本將會被動搖,所以稱汴河為大宋的生命線也足為過!當然為了確保容有失,並且降低其中的風險,在下在京東東路的膠縣修建了大型的港口,並且動用大批人力來修築從膠縣到汴都開封的驛道,就是為了大力發展海運,讓南方的物品在杭州、泉州、楚州裝船通過海運運抵膠縣走陸路到達汴都,這樣也可以降低汴河運輸的風險。」

    沈括發熱的腦袋很快便降溫到正常,聽了王靜輝的話後,沉吟半晌說道:「改之的意思在下已經明白了——雖然改之發展海運來分擔汴河的風險,但短期內還是要靠汴河的漕運來維持。改之是想在疏浚汴河的同時,還要淤田吧?!」

    「存中兄真乃解人!在下發展海運確實是分擔汴河的風險,也確實是想淤田,過卻是想要海運徹底替代汴河漕運,要知道靠著汴河漕運吃飯的百姓少則也有十萬之數,貿然變動會砸了許多人的飯碗,在朝中與此有利益關聯的大臣也少,斷了他們地財路也是給自己找麻煩。搞好在他們的暗中策動之下,就是激起民變也未必可能,這會傷大宋元氣的!汴河疏浚要淤田,更要使汴河漕運變得更加有效率,這個問題就要靠存中兄來解決了!」

    王靜輝知道。汴河水利工程在歷史上正是由沈括主持修建的。為了治理汴河,沈括親自測量了汴河下游從開封到泗州淮河岸共八百四十多里河段的地勢。他採用「分層築堰法」,測得開封和泗州之間地勢高度相差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這種地形測量法,是把汴渠分成許多段,分層築成台階形地堤堰,引水灌注入內。然後逐級測量各段水面,累計各段方面地差。總和就是開封和泗州間「地勢高下之實」,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個創舉。僅僅四五年時間裡,就取得引水淤田一萬七千多頃的顯著成績——王靜輝在政事堂誇下海口說治理汴河能夠得到淤田一萬七千餘頃正是因為他在後世對沈括的經歷非常瞭解,這個數字也就照搬過來了。在對地勢高度計算時,其單位竟細到了寸分,可見,沈括的治學態度是極其嚴肅認真的。

    過歷史上沈括來主持汴河水利工程的時間是熙寧五年,也就是公元1072年,歷史發生了變化,皇帝趙頊繼位比歷史晚了一年。那現在才公元1070年的春天,時間提前了兩年。王靜輝要想動汴河,那最好的選擇便是把歷史上主持此事地沈括給弄來解決才是最佳方案——這就如同後世的足球俱樂部一樣,誰進了我的球,我就把那個球員買過來再進對手的球一樣,既然沈括打定主意要走伎術官員這條路,王靜輝便是最佳的「足球經理」,而他也知道沈括是這個時代最優秀的「球員」。有了沈括在手,無論是進王安石的球門還是司馬光的球門都易如反掌,現在他就要祭起這頭號球員來進司馬光的球。現在沈括想要當伎術官員連王安石的三司使都要了,正好順了他地心意,也同時避免沈括在仕途上的損失。

    沈括想了一會兒說道:「在下來主持這項工程沒有問題,但疏浚汴河的最佳時機應該是深秋至初春,這樣對汴河漕運影響也會小些,現在工程開工,恐怕在時機上欠妥!」

    「存中兄所言及是,過現在膠縣至京師的驛道已經完成,在下對海運方面也做了充足的安排,這就可以彌補一部分損失。同時在下建議存中兄能否考慮用『分層築堰』的方式來將汴河分成幾段來疏浚,這樣也可以保障部分航道的暢通,同時疏浚後這種方法可以讓更大的船舶在汴河中游弋,也會極大地提高汴河的運力。再加上所投入的人力僅有十萬黨項俘虜,還有朝廷的廂兵,在下也可以出錢來僱傭百姓參加工程,這樣也可以極大的加快汴河水利工程的進度,存中兄以為如何?」

    王靜輝邊說便用筆在稿紙上畫出「分層築堰法」的示意圖,對於其中的細節他是一竊通的,但在河道上築壩以提高水位,這個道理他還是明白的,現在拿過來給沈括做參考,以沈括的腦袋自然明白如何把這簡單的示意圖變成現實的東西,這就勞他來操心了,到時候他只需要提供金錢和其他方面的即可。

    王靜輝來到這個時代後便大量的閱讀歷史方面的書籍,從中對於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發展也有了新的認識,他知道這個時代已經有船閘了,並且宋朝的皇帝一向注重漕運,在全國各地修建了很多船閘,使得很多地方來往的船隻再依靠縴夫而能夠順利通過,過汴河水深流速也比較平緩,王靜輝來往南北通行汴河數次,知道在汴河上的船閘很少,也就是一兩座的樣子。對此沈括自然要比王靜輝這個外行清楚的多,王靜輝過是因為知道汴河落差有十九丈之多,所以才暗中鼓勵沈括多修船閘,除了能夠減少興修水利對漕運的影響之外,還能夠在疏浚之後大大提高汴河的運力。

    王靜輝的講解儘管和粗糙,但對於沈括這個科學奇才已經是足夠了,沈括很好的理解了他的意圖,還提出了種種解決的辦法。過沈括的補充完善可嚇壞了王靜輝——自己可是個冒牌貨,一個真正的水利外行,在專家面前說多了顯然增加了自己暴露其本質的風險,所以在連連誇獎沈括後,便露出了要送客的架勢,免得自己穿幫在沈括面前丟臉。好在沈括很知趣,在討論了一些細節之後便告辭了,這倒是讓王靜輝暗中擦了一把汗,沈括再走,他可就要撐住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