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風 正文 第一百三十二章 宿命
    鹽城港內停泊的商船加戰船不過是整支船隊的一半多一點兒而已,剩下的船隻都駐紮在阜寧港口,待到楚州出發的船隊到達阜寧港口外的時候,才會出港按照水軍編隊駛向高麗!這樣的超大型船隊集體行動進行跨海遠洋,雖然距離和規模上在王靜輝這個後世來到現在的人的眼裡規模是不足道哉的,但在這個時代是絕無僅有的事情,可以堪稱為創舉了,過他依然靜靜的站在港口上目送最後一艘船隻出港遠航。

    「它們身負的重任要遠遠重於鄭和!」王靜輝心中默默的想到,「鄭和下西洋不過是明朝版本的『面子工程』罷了,最終還是成了絕響,由於沒有繼承人和明朝統治者的無知白白斷送了中華邁向世界的光明前途,但我王靜輝定要傾盡全力在有生之年航海事業,如果上天垂憐能夠讓我有個繼承人,那我將立下家訓來讓我的後代堅決這項事業,相信百年之後這項事業將會在大宋人的眼中不是一件稀奇的新鮮事兒,將會變成穿衣吃飯般自然,那大宋的明天將會更加廣闊!」

    想到自己即將要出生的孩子,王靜輝胸中躊躇滿志,對旁邊的薛向之說道:「慶雲兄,用不了百年,我大宋皇帝的聖音將會隨著這些船隊傳遍真正的四海,我堂堂中華文明也會被更多的番外之人所崇仰!」

    薛向之不知道王靜輝為什麼對這些船隊抱有這麼高的期待,但他就算是再死板也知道最基本的官場規則,心口不一地稱讚了兩句,而旁邊地李管事父子卻對王靜輝剛才的話若有所思。這一切都落在王靜輝地眼中。他並沒有說什麼,只是招呼眾人打道回府。

    自己細心謀劃了一年多的航海貿易事宜今天總算是開始進行了。至於結果估計必須要等到八月份颱風頻發期之後,商船隊返航才能知道了。「盡人事以聽天命」,這是王靜輝一貫信奉的,除了在救災防疫的事情上。他曾態度極為強硬地爭取過一次外,此後什麼事情都抱著能成既成的想法。

    宋朝在王靜輝的眼中是一個神奇充滿神秘的朝代,即便你一心為國為民鞠躬盡瘁,但背後還不知道被人上了多少彈章呢!發展海外貿易、拉皇帝下水參股成立大宋皇家海運,這些事情足夠那些老學究口誅筆伐的了,至少在士林當中對王靜輝的評價和議論已經成為一種思潮,已經完全不是當初一年多以前全部是正面評價了。

    王靜輝對士林中人對他的評價風頭的改向十分注意,畢竟御史台那邊急於向上爬的御史們是不會放過自己的,如果能夠參倒自己,那對於他們來說是一項極高地「榮譽」。會給他們帶來更多的聲名。王靜輝想到這裡也是不禁搖頭苦笑:「這個時代想做些事情可真是夠左右為難的了!」

    今時今日想要博取天下士子的歡心對於王靜輝來說還是非常容易的,他不僅自己有錢,而且還通過李管事間接的控制著逐漸異軍突起的楚州商會,只要他願意,甚至可以讓楚州一夜之間冒出一倍的書院學校,可以資助上萬名貧困學子。不過王靜輝可不會發這樣地神經,要是真的那麼讓天下為之側目,對他也不是件什麼好事。

    「是該好好修修『德政』的時候了!你們喜歡看到什麼『德政』。我就做什麼,反正自己也想大力發展社會公益事業,如果把這些楚州商人綁在自己的身上一起幹,那不僅自己的社會聲望會提高,連帶著也好改善一下商人的社會形象,為以後徹底打破這種輕視商人地社會風氣。奠定一下基礎也好!」王靜輝心中默默的想到。

    想要從這些商人的口袋裡面掏錢,這可是個難度非常高的動作,王靜輝和這些商人打交道的日子也非一天兩天了,也正是他手創了楚州商會並且還是軍州事的官職這樣的身份才使得他更容易被商會成員所接受,要是換了他的副手通判薛向之去掏他們的腰包,估計不使用武力或是威脅,恐怕連一文錢也別想得到。

    雖然楚州商會的那些傢伙們都是一群鐵公雞,不過王靜輝還是給他們畫了一張「大餅」——用朝廷的「榮譽勳章」來換取他們的金錢,這是有點讓這個時代的人難以接受,但在商人的眼中卻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這本身就是一件買賣。

    本來在過去王靜輝生活的時空,他就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人了,但空降到這個時代生活了幾年後,他才發現原來他才是這個時代最「時尚」的人。他的心中對用勳章和榮譽來換取金錢沒有什麼牴觸的感覺,只是把蒙在事情本質上最後一塊兒遮羞布給撕掉的時候,讓人心中有些不自在而已。不過與中國歷史上那些層出不窮、花樣翻新的權力鬥爭相比較起來,這算是最「乾淨」的交易了。

    現在王靜輝手中對商會成員吸引力最大的「魚餌」便是給為社會公益事業投資的商人授予勳章並且他們的子孫可以直接報考科舉考試了。早在兩個月之前他便開始做外圍工作,說服朝廷中那幾個威望甚隆的大臣來贊成自己的提議,現在看來是到收穫果實的時候了。

    王靜輝回到知州府後,便根據和朝中大臣交換過意見的具體條陳寫成奏章,讓趙公公送給侍衛,他們會把自己寫的奏章通過樞密院設在這裡的通道,將奏章以最快的速度擺到老丈人的案頭上。

    宋朝的執政階層都是出自士大夫,他們的風氣和狀態直接關係著大宋王朝的興衰成敗,同樣也被王靜輝所關注。來到宋朝後他可以閱讀到的資料和親眼看到地事件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地印象,而且大還知道未來六七十年間大宋政治版圖變化的大致格局,雖然歷史已經在他地手中變得有些面目全非了。但還是有非常重要的參考意義的。

    自歷史上的熙寧變法開始後。反對派和變法派開始地時候還都像兩個君子一樣,但沒過多長時間便開始撕下面具。急不可耐的便在大宋的政治泥潭中廝打起來。如果說開始的時候還有些為國為民著想而反對贊成某些意見,但很快雙方便演化成「為了反對而反對」了。朝廷統治高層都是如此,更不要說底下的讀書人了,天下的士林也為之分成涇渭顯明的兩個派別。

    王靜輝知道。本身王安石變法對大宋的經濟基礎並沒有產生多大的破壞作用,這些都可以通過時間合適的政策來彌補回來,但熙寧變法中士林整體變質,才是導致大宋滅亡地禍根之所在。「為了反對而反對」,不管對方是不是正確的,這些飽讀聖賢書的士子都能夠找出堂而皇之的反對理由,名利成為天下士子所追求的第一目標,使得北宋晚期這五十年間的士林風氣變得極為敗壞,連一個蘇軾那樣的人物都沒有出現。這和士林風氣最好的仁宗時代相比簡直是一個鮮明地對照,北宋的精華全都在仁宗時代出現了。歐陽修、司馬光、蘇家三父子、王安石等一大片星座都是在士林風氣最好的仁宗時代升起的。

    治國方針上所產生的分歧這並不稀奇,但為了權力的爭奪而使天下士林整體墮落,這還是中國歷史上頭一次,也就是為什麼熙寧變法過後還能夠造就了如蔡京這樣一大群貪官污吏了。現在王靜輝已經不是很擔心王安石了,如果按照原來地歷史,今年王安石已經執掌北宋朝局,已經開始發動變法了,不過現在他還是翰林學士。雖然影響力不小,但在王靜輝的眼中,只要他趁著英宗趙曙還在位,便可以慢慢的施展水磨功夫來改變大宋,至少讓王安石感到沒有必要發動變法來解決所有問題就行。

    士林風氣的墮落說到底還是北宋士大夫階層的人格追求病沒有深厚的物質經濟基業做保障,他們不得不在經濟上依附皇權。去依附朝廷中的權貴,而歷史給宋朝士大夫的評價:「漢人尚氣好博,晉人尚曠好醉,唐人尚文好,本朝尚名好貪。」尚名好貪的士大夫極為容易滑入「貪利祿而不貪道義,要做貴人而不要做好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經過熙寧變法和以後幾十年間新舊法派權力的更替,使得士大夫大多都屈從於權貴,而且在其利誘下將其好貪尚名的劣根性暴露無遺並且惡性發展。

    想到王安石,讓王靜輝感到好笑的便是去年他提出來的免役法在楚州和京畿路試行,結果權知開封府的曾公著終於受不了了,而原本歷史上出任這一職位的韓維因為性格比較溫和,所以不適合這一正在推行免役法的職位,英宗趙曙接受了宰輔曾公亮的建議——讓王安石權知開封府!

    王靜輝在收到韓琦來信的時候,差點兒沒有笑破肚皮:自己的免役法很大程度上是脫胎於歷史上王安石所出的免役法,要說改動也沒有多少,基本上可以說是完整「抄襲」,沒有想到自己的盜版碰上人家正版了,而且王安石這個正版此時倒成為自己船上的小夥計,這怎能讓王靜輝不笑破肚皮?

    王安石來負責京畿路推行免役法也是他自己強烈向韓琦要求的,而且此時曾公亮也十分看好王安石,所以便向英宗趙曙強力推薦了他來出任開封府。不過王安石確實有兩把刷子,一上任後,便風風火火的推行免役法,而且還借鑒了楚州的經驗,其效果雖然還不是很理想,但要比他的前任強得太多了,投訴的人大大減少,不過問題是王安石也得罪了不少人。

    王靜輝知道王安石是頭倔驢,估計如果事情到了他的手裡,他會盡可能的向自己預期目標靠近,為此所付出的代價有多高,他並不在乎,所以看到王靜輝在楚州搞的那套免役法後,其標準也自然向楚州那裡看齊。可是兩地的現狀有著很大的差別。就是王靜輝自己也不敢在京畿路強行推行免役法。這種特殊敏感地區要採用其他地辦法來實現才可以。不過到底還是王安石,雖然得罪了不少人。但居然讓他給做成了,春秋交兩次地免役錢現在只在他的任上交了一次,但其數額巨大,足足頂上五個楚州地免役錢。

    當這個消息通過趙頊的信件傳到自己這裡的時候。王靜輝心中真是有些憂喜參半:喜的是免役法只要在楚州和京畿路平穩運行上一兩年,相信一定會在大宋全境開始推廣,而王安石也會多少認識到吏治地關鍵;讓有王靜輝些擔心的便是,這中間的功勞少不了王安石的一份,雖然他得罪了不少權貴,但在他的眼中只有皇上是他效忠的人,其餘都不在他的眼中,這樣的人才是皇帝最喜歡的。

    現在王安石依然保持著他的名聲,官級雖然還沒有到參知政事地那一步,但翰林學士加上權知開封府足以讓他參加高層會議了。不過老丈人似乎還是對持王安石有些觀望的態度。並沒有開始重用他,倒是穎王趙頊和他走的是異常的接近,如同王韶一樣進入太子府給趙頊講書,成為趙頊身邊一個比較重要的幕僚了,估計英宗趙曙也是想把王安石留給自己的兒子用,這也是北宋政治生活中一個比較奇特的地方了。

    王安石雖然沒有風聲水起,但如此靠近穎王趙頊的動作還是讓王靜輝非常警惕地——太子府邸舊人在太子繼位後,一般都會受到不一般的重用。甚至是在現任皇帝重用的王陶便是穎王府邸舊人,不過王陶自己不爭氣,本來想把韓琦給扳倒,結果弄得自己灰溜溜的好不自在。

    現在王安石可算是找到了「組織」,趙頊非常佩服王安石的才學和才幹,那本《本朝百年無事札子》還有仁宗時代的《萬言書》都曾打動過這個年輕人。所以對王安石地禮遇甚高了。在趙頊給王靜輝的來信中,他可非常輕易的分辨出一些明顯打著王安石標記的思想,對此他也不好說什麼,畢竟現在的王安石還沒有當政,把天下搞得民怨沸騰,不過對於趙頊思想上的爭奪,兩個人都在暗地裡面較勁,希望年輕的太子能夠接受自己的學說。

    在穎王趙頊自己看來,由於聞名天下的王安石進入穎王府邸擔任他的老師,所以對王靜輝的策論已經不是很著急了,雖然王靜輝的策論觀點新奇,但終究是被正統文人所排斥的,相反王安石則對趙頊手中存有的策論非常感興趣,經過趙頊的應允,王安石翻閱了王靜輝寫給穎王趙頊所有的策論和信件。

    這是一種奇妙的感覺,王安石看過這些保存在穎王趙頊手中的文件後,竟然心中有一種知己的感覺,王靜輝大多數的見解,他是非常贊同的,畢竟有許多建議已經得到了英宗趙曙等人的認可,並且實施後效果斐然。雖然他覺得王靜輝非常出色,並且對王靜輝所採用的方式方法非常欽佩,但他知道這個才二十多歲便已經成為「寒暑派」創始人年輕駙馬是不可能和他走一條路的,兩人的政見有著很大的差別,而且王靜輝在見到他的時候有著明顯的抗拒,這在他幾個月前與王靜輝會面的時候便已經感覺出來了。

    雖然兩人是初次會面,但王安石感覺對方似乎對他非常瞭解,這與他那些崇拜者的瞭解完全不同,似乎自己在這個年輕人面前完全沒有秘密,自己的所表達的見解甚至不用做說明,王靜輝便可以完全理解他的意圖。一想到這裡,王安石甩了甩腦袋,想把這種可笑的想法忘掉,但駙馬的人如同他的策論一般溫和中又深藏著鋒芒,讓他難以忘記。不過王安石想到王靜輝好在是個駙馬的身份,雖然提出實現大宋富強之法,但他的身份不可能讓他親身去領導自己的追隨者去實現,這是讓他唯一感到放心也是頗為惋惜的。

    王安石的信念是堅如磐石的,一旦決定他就不會想走第二條路;他是現實的,對於大宋的未來認為只有傚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來實現,王靜輝的政治見解不同,自然便會成為他的政敵,一旦有朝一日他能夠擁有足夠的權力發動變法,根據歷史提供的豐富事例,雖然宋朝政治非常寬鬆,不用殺身成仁,但他的理想也會破滅——一旦開始,便不會有什麼退路!這也許是個悲劇,也是他與王靜輝之間不能攜手合作共同力挽狂瀾的宿命。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