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 正文 第一百九十八章 陷害
    對於譚延闓而言,現在的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有名歸有名,但是還不到讓他對對方服氣的地步。醉露書院在他的眼中康有為和梁啟超與那些坐而論道的清流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他們提出了種種口號,寫了很多文章來針砭時弊,但卻沒有一篇文章來具體解決問題的。

    看到問題不算本事,只要腦袋稍微清醒一點便可以看到這個時代很多問題,但是能夠看到問題並且提出穩妥的方案著手解決問題的,譚延闓非常自信自己是當今做的最好的,也是最有成果的。譚延闓不能肯定原本歷史上的戌戌變法會不會發生,按照目前康有為活動的趨勢,他要見到光緒皇帝發動變法還是非常有可能的,不過歷史上的戌戌政變還會不會發生呢?!

    「白身未必成不了大事,不過成不成大事要看他們的性情如何,至少以康南海那樣自高自大的樣子,他是成不了什麼大事的。康南海、康聖人!呵呵……」譚延闓嘴角微微翹起。

    譚延闓身處這個時代,加上他前生記憶中對一些歷史名人的回憶,有的時候他也是難分真假。處在他現在這個地位,同後世教科書上定性的著名歷史人物見面都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甚至像康有為和梁啟超這樣的歷史名人想要見自己還不得不送一份拜帖過來,由自己來決定是否接見他們。

    以往的官場經驗告訴譚延闓,自己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身在這個泥潭之中做一兩件虧心事這並不稀奇——為了拓展北洋的生存空間,甚至為了保住膠州灣,自己向慈禧太后孝敬了多少銀子,從李蓮英往下數,內務府中多少太監接受過他的行賄?像慈禧太后、李蓮英、榮祿等,這些都是能夠在歷史上排得上號的人物,還有那些排不上號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人。要是算算從譚氏父子接手這個北洋之後,光是用在行賄上的銀子恐怕沒有個四五百萬兩還真拿不下來。

    一想到這裡,譚延闓心中不禁有些苦澀:「康有為和清流是五十步笑百步。而我譚延闓又如何?和李鴻章不過也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只不過是仗著自己能夠預先知道點東西提早預防沒有打敗仗而已!」

    康有為地拜帖突然讓譚延闓想到了許多,數年前他還是「譚三公子」的時候,滿腦子裡面也不是沒有中國,但更多的是「一見風聲不對,立刻逃命出國」或是乾脆居家移民過太平安穩日子,來個眼不見心不煩。現在隨著自己地地位不斷上漲,手中的實力逐步增強的時候,腦子裡面倒是沒有「逃命過安穩日子」的想法了。不過卻有了「中國捨我其誰」的想法。

    譚延闓用手拿起書桌上的一件虎首青銅器,沈靜知道這件青銅虎首是圓明園的舊物,是譚延闓用五千兩銀子從一個英國商人手中得到的。除了這件青銅虎首之外,傳聞一共十二件十二生肖青銅首數年間被譚延闓找到了七個。醉露書院算起來這件青銅虎首的成交價是比較便宜了。

    對於這十二生肖銅首,沈靜是不感興趣地,但他知道譚延闓對這組青銅器有著極為特殊的感情。說不上來是喜愛。因為譚延闓的字寫得非常好。再加上很少給人題字,少年成名所致。譚延闓任何一副字如果流出去沒有個五六百兩銀子是不用想地。沈靜知道譚延闓的收藏品中很少有青銅器,更多地是字畫古籍,而譚延闓對這套生肖銅首而言,就沈靜的感覺準確的說更多地是憤怒……不過沈靜知道每逢有重大抉擇之時,譚延闓總是要拿起一件生肖銅首沉思良久地。

    沈靜不明白這十二生肖銅首在後世地意義,譚延闓前生記憶裡雖然知道的不多,但是後世中國可是花了數千萬地港幣才回購了四個。

    這段日子和德國亨利親王進行談判,譚延闓幾乎每天都要撫摸這些青銅器——與德國進行談判猶如走鋼絲一般,他盡可能的在不激怒德國的情況下爭取中國的一切權益。

    譚延闓第一次見到生肖銅首的時候是極為震驚的,因為百年之後這組十二生肖銅首中的幾件曾經掀起了軒然大波。記得後世嘉士德和蘇富比兩大拍賣行不顧中國政府的反對強行在香港拍賣四件生肖青銅首,恍然隔世一般,譚延闓居然在這個時代看到了生肖銅首,這個虎首便是他所得到的第一件生肖銅首,隨後幾年他又陸續獲得了幾件。

    「什麼時候都要靠實力來說話!」譚延闓緊緊的攥住青銅虎首心中暗自想到。

    譚延闓說到:「文淵兄,康有為的事情以後咱們也不要插手了,他們如何折騰是他們的事情,只要不礙咱們的事情就行。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軍隊不能和這些人有任何瓜葛,更不能和這些人來往甚密,一旦被發現就將其調往山東,實在不行踢出軍隊亦在所不惜!」

    譚

    問題,我會注意的。」

    「另外告訴趙恆君可以收網了,旅順那邊後天就要行動,趙老爺子這邊手腳要利索一些,畢竟日本人在這裡也算是外國人……」譚延闓的語氣雖然很平淡,但是沈靜聽在耳中卻是殺機四溢。

    隨後的日子中,譚延闓繼續和亨利親王周旋,談判過程顯得劍拔弩張、火星四濺,談判同行的李鴻章早已經有些失去信心,生怕惹惱了德國人,結果退出談判序列但卻沒有對任何人表示對譚延闓的不滿。而另外一位中方主角翁同龢先前對亨利親王還是趾高氣昂的,不過隨著亨利親王不斷的以戰爭威逼,翁師傅也軟了下來,反過來以促成協議為由促催譚延闓讓步。

    「翁師傅!你要當這萬古留名之人,晚生絕對成全,不僅如此,晚生還要給你鑄一尊銅像放在琉璃廠,讓天下讀書人好瞻仰你的風采!」

    每逢翁同龢出言服軟的時候,譚延闓總是坐在一邊不鹹不淡的說出這句話,起初翁同龢還跳起來要上演「全武行」。醉露書院結果被其他大臣給攔住。最後幾次翁同龢也知道譚延闓這次是鐵了心的跟德國人耗上了,也不等譚延闓說出更難聽的話,隨即也學李鴻章一般把自己關起來來個眼不見心不煩。

    譚延闓的話是夠陰損的。用秦檜來映射翁同龢,這讓翁同龢如何受得了?就連譚鍾麟也不得不叫他過去一趟訓斥了一番。不過隨著翁同龢與李鴻章退出之後,整個談判局面至少在中方這邊算是完成統一地局面,譚延闓成了執掌談判的最高官員。當然榮祿也參與談判,可是榮祿被譚延闓所收買,除了一開始的時候還正經八百地來過幾次,看到這麼火爆的場面乾脆以後不來了。

    翁同龢雖然不太參與談判,卻一直沒有閉上嘴巴,還到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面前告狀。無論慈禧太后還是光緒皇帝都希望能夠盡快的解決膠州灣事件,這就給譚延闓以很大的壓力。不過翁同龢百密一疏,他沒有想到自己的好學生文廷式居然是個賊——文廷式在翁同龢的護佑下得了狀元。就一直待在了翰林院,而翰林院中卻有一項讀書人奉為圭臬的珍寶——《永樂大典》。文廷式就利用出入翰林院和翁同龢的關係。從翰林院中盜走《永樂大典》將近二百餘冊,等到光緒二十年的時候,翁同龢前往翰林院才發現《永樂大典》竟然只剩下八百餘冊。此時他並不知道自己地好學生冒著他的名頭來偷書。

    文廷式偷書卻沒有想到自己的家人從他那裡偷書。

    因為坊間有洋人出十兩銀子一冊地「高價」收購《永樂大典》。譚延闓一直就很重視文物收集,便開出了十五兩一冊的價格進行搶購。文廷式行事頗為狂放不羈。他地家人也是傲氣十足,結果賣書的時候被譚延闓的一個幕僚給認出來,譚延闓和翁同龢正在頂牛地關口上,文廷式地家僕倒賣《永樂大典》,這事情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可惜當年是翁同龢清點翰林院,這中間可就有說法了——你翁同龢表面上是天下讀書人地領袖,暗地裡卻幹著當賊的勾當。

    譚延闓心中非常清楚翁同龢是絕對不會去偷《永樂大典》地,這件事就是文廷式自己的破事。不過政治鬥爭卻不講這個,只要能夠讓政敵服軟、難堪、甚至報出醜聞來,「翁師傅偷書」這就足夠了!趙恆君趁著文廷式的家僕外出賣書的當口,暗中綁架了這個家僕,才知道這個人原本是文廷式府上管家的侄子,而這《永樂大典》就是從文廷式的書房偷來的,打算從坊間換錢賭博。

    譚延闓便讓人押著這個倒霉的家僕送到了順天府府尹那裡,直接派了官差去抄文廷式的家——這個順天府府尹也是譚延闓幕友堂出身。《永樂大典》被偷盜和它成書的歷史同樣悠久,現在保存在翰林院中的《永樂大典》有人說是正本,有人說是副本,不過無論正本還是副本,《永樂大典》已經丟失殆儘是不爭的事實,其中翰林院的翰林們是偷盜大軍中的主力。

    這本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尤其是在《四庫全書》編纂完畢之後,嘉慶年間還好些,因為修《全唐文》還有《一統志》曾經還用過,到了道光年的時候基本上就很少用了,從道光持續到現在,這幾十年便是《永樂大典》流失最為迅速的時代。根據文廷式家僕的敘說,文廷式手上至少還有將近兩百冊的《永樂大典》,以翰林院八百冊的存量看來,這個文廷式不愧是《永樂大典》偷書王。

    文廷式雖然在北洋陸軍軍費案中被抹去了官職,但是很快便通過翁同龢又回到了翰林院。如果不是譚延闓來打招呼,順天府府尹也不會去搜一個翰林的府邸,這事情影響太大了。在家僕的帶領下,很快便從

    的家中搜出了兩百一十冊的《永樂大典》,加上那個賣了五六本,文廷式數年下來對《永樂大典》可真是「用心良苦」。

    當年文廷式也參與了彈劾譚延闓貪污軍費,這一次主客相易,輪到了譚延闓來操刀彈劾文廷式,這是何等的暢快。放在大大小小的京官中,文廷式的等級不算高,但是身為翁同龢的學生和珍妃的老師,使得他名氣非常大。譚延闓的彈章一遞上去就如同捅了馬蜂窩一般引起一片喧嘩,在榮祿地有心推動下,這官司直接打到了頤和園慈禧太后面前。

    慈禧太后是絕對不喜歡文廷式的。因為他是珍妃的老師,同時珍妃販賣四川總督官銜和他有著丟不開地關聯,況且這幾年翁同龢與慈禧太后之間的關係已經越來越緊張,這個文廷式在慈禧太后面前已經落了下風。人贓俱獲根本沒有什麼好審的,如果是一般書籍也到算了,可惜這是《永樂大典》,譚延闓就是想要借此機會徹底毀了文廷式——不僅要從官品上,更要從人品上徹底毀掉文廷式!

    本來慈禧太后不過是想要數落一下翁同龢的,結果譚延闓卻援引清高宗時代《四庫全書》編纂官黃壽齡私自將六冊《永樂大典》帶回家。結果被賊給偷走,清高宗震怒之下讓當時的步軍統領尚書英廉限期緝拿盜賊找回《永樂大典》。步軍統領英廉在清高宗的怒火之下不敢懈怠,京城之中弄得草木皆兵。盜賊偷走了書之後才發現自己捅了馬蜂窩,連脫手都不能。只得將六冊放在御河橋邊,這才算是失而復得告一段落。但是高宗的怒火卻沒有平息,為了這失而復得的六冊《永樂大典》清高宗罰黃壽齡三年俸祿才算了事。

    「黃壽齡不過違反規定拿六冊出宮被盜。而後失而復得。但是文廷式居然偷了兩百多本《永樂大典》。這筆賬該怎麼算?!」所有人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翁同龢腦門出汗這段時間,文廷式偷書已經在有心人的策劃下傳地漫天風雨。甚至天津、上海的報紙也都給刊登出來,一時間文廷式成了天下最有名的偷書賊,而翁同龢嘛……這個關係是比較曖昧地……

    文廷式這次是徹底完蛋了,雖然最後的結果沒有宣佈出來,但是卻被暫時拘押在刑部大牢。如果說他有一個好師傅可以扶著他栽倒一次再爬起來,但是這一次譚延闓無意間獲得地機會來整治文廷式,他根本沒有任何爬起來的可能——譚延闓可以想像最後文廷式的宣判書上肯定有「永不敘用」這一條,況且一個翰林,一個曾經地狀元郎,作為國家最高等知識分子聚集地居然出了天字第一號偷書賊,這已經不是一起普通地盜竊案,純屬一樁彌天醜聞!

    因為師生關係,翁同龢在這次事件中也是狼狽不堪,當他聽到坊間傳聞他翁府中有一千多冊《永樂大典》地時候,氣得當場就把飯碗給摔碎了——當然翁同龢是乾淨的,可惜譚延闓不需要他乾淨,老翁地麻煩越多對譚延闓而言壓力就越輕。看到昔日的「攪局之王」變成今日焦頭爛額的老翁,譚延闓心中顯得格外暢快,順手放寬了釋放德國俘虜的尺度,每個月釋放六百名德國俘虜!

    「偷書是不應該的,也許原本歷史上你偷書反而對《永樂大典》而言是個福星,可以免遭庚子戰禍的波及,可惜有我在庚子事變已經不大可能發生,而你則必須為偷書付出代價!」譚延闓坐在一輛馬車上,從車窗中看到失魂落魄的文廷式走出刑部大牢。

    也是因為文廷式,譚延闓知道珍妃在光緒皇帝的枕邊吹風,才使得文廷式平安的走出刑部大牢而沒有受任何罪,可惜他的烏紗帽顯然是沒法保住了。

    昔日被視為新一代清流砥柱的文廷式,在經過這一事件之後,他成了京城最大的笑柄,天下讀書人中最為噁心的名字,自此聲名狼藉。這個名字被歷史掃進了垃圾堆,聲名狼藉的他在回到家鄉之後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四年後鬱鬱而終。

    「政治是骯髒的,你本來因為立場不同,就在沒有調查之時開始給我捏造罪名陷害我。既然你我是仇敵,那就不要怪我下狠手廢了你!」濛濛細雨中,譚延闓看著文廷式遠去的背影咕噥了兩聲之後,便讓趙恆君駕車回家……

    補充:文廷式偷書,偷《永樂大典》這件事是真實的,不過根據戒念手頭的資料,文廷式偷出來的《永樂大典》是一百多冊,具體數目不清,在本書中誇大文廷式偷書的數目。至於文廷式家僕偷書變賣這一情節乃是虛構,而當年萬金不換的《永樂大典》在坊間就是十兩銀子一冊,這個價錢是外國文物販子暗中開出的價碼。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