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唐重生李世民 第三卷 第354章 削蕃(二)
    皇帝強硬的態度與鮮明的立場,也影響了群臣的心態。本來,參加御前會議的這些人當中,還有幾個心裡是不太想打仗的,主張用政治手腕來和平收復淮西。可是聽了皇帝的這一席話已後,也深切的明白了,朝廷與淮西的根本利益上是對立的。這樣,戰爭就已經無可避免。淮西的存在,如同一個人身上長的毒瘤。如不將它清除,勢必影響到全身甚至是危及生命。

    「兵部尚書李晟。你也來給大家算一算帳。這一年裡,大唐的軍隊都幹了一些什麼,發生了一些什麼樣的轉變。」李世民說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朕,不想打沒有把握之仗。」

    「是,陛下。」李晟站了出來,說道,「從景興元年到二年,朝廷所掌控的兵馬總數是四十萬左右。這兩年的時間裡,總共裁去老弱殘兵五萬餘人。但是,僅今年一年,大唐全國各地新建起龍驤團六十餘個,龍驤營更是不計其數。兵部統計了一下人數,有近十五萬人。這十五萬人,忙時為農,閒時為兵。不僅沒有耽誤生產,也有效的拱衛了地方州縣的安全。今年,總共有一萬四千餘名老僱傭軍退役。兵部從各個龍驤團裡,挑選出了三萬名精銳,填充進左右神策衛。飛龍騎、左右羽林衛退役的將士共有二千餘人,人員的甄選與填充正在進行中。左右金吾衛,都是去年才挑選的青壯精銳人數也不多,今年無人退役。因此,從士兵總數上講,今年共計擴軍一萬五千餘人。但正如戶部尚書王大人所言,兵費的開支卻沒有增加多少。各州縣的龍驤團、營,基本能夠自給自足,無須朝廷撥款資助。同時。府庫裡的甲仗新增加了一十萬三副;今年從回鶻買來的戰馬,比去年多了五千餘匹;由於與吐蕃已經盟好通商,朝廷派出的茶商隊,也從吐蕃換來戰馬六千餘匹。戰馬,比去年多了近萬匹。騎兵進一步普及,加上訓練刻苦將士用命,軍隊的機動力與戰鬥力。大大提升。此時若出兵伐淮,勝算大增。」

    「這麼說來,朕要是不打這一仗,還有點對不起大唐子民這一年地努力了?」李世民戲謔的說了一句,眾人都呵呵的笑了起來。

    「打。是打定了。吳少誠似乎也做好了準備,隨時準備應付朕向他動手。」李世民正了正色,說道,「但是有一個問題要先解決——這仗,怎麼打。派誰去打。馬燧。你對河北淮西一帶最熟,你也是行軍打仗的能手。你先來發表一下意見。」

    馬燧站了出來,濃眉緊鎖思索了片刻。說道:「陛下……以臣之見,這是一場內戰,當以攻心為上。無論勝負,受苦受累的終究是百姓和士兵。吳少誠所佔據的蔡州等地,也一直是大唐最重要的鹽井所在。天下之鹽,九成出自淮西。朝廷不能因為戰爭,而使淮西地百姓過多罹難,使大唐的鹽井蒙受毀滅性的打擊.微臣認為。打淮西,當出奇不意以奇兵勝之。如果正面交攻以正兵攻之,雙方的損失都會十分巨大;到時候,承受這個損失的,還是我們大唐自己。」

    「攻心為上、奇兵。這個思路。與朕地想法不謀而合。」李世民說道,「不過。兵無常勢水無常情。思路雖然清晰,可是執行起來卻不見得十分的容易。吳少誠也不是泛泛之輩。當年他在李希烈手下為將,曾與李晟、伊慎大戰於汴州城下。若不是因為曲環出奇兵襲取李希烈身後、淮西軍自己內部也失和,勝負還一時難分。淮西軍從李希烈時代起,就以精銳和驍通著稱。以至於當年,李晟親率的神策軍與劍川軍與之對抗的時候,也沒有佔到絕對上風。因此,淮西的軍隊還是不容小覷地。李晟,你是與吳少誠交過手的。你來說說你的看法與意見。」

    李晟答道:「陛下,淮西軍地主體,是李希烈當年的部屬。從建中二年起,成德節度使李寶臣之子李惟岳、魏博節度使田悅勾結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起兵謀反。李希烈就從那時候開始帶兵平叛,東征西討大小數十仗,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淮西軍經過那幾年的磨練,著實具備了相當強大的戰鬥力。可惜後來李希烈也反了,淮西軍也成了朝廷王師的一支勁敵。吳少誠當初就在李希烈麾下指揮最精銳的部隊,他本身自己也是從軍多年極善用兵。汴州伊慎、許州曲環,也都是一時之名將。可是在與淮西軍的周旋對抗中,並沒有討到太大便宜。微臣當年奉命出征抵擋李希烈,也在汴州親眼見識到了淮西軍的戰鬥力。說句實話,長年征戰、人不卸甲馬不卸鞍地淮西軍,的確是具備與朝廷王師正面對抗的實力!」

    「如果朕派飛龍騎前去助陣呢?假如,三萬神策衛加上一萬飛龍騎,對抗四萬淮西軍,勝負如何?」李世民劍眉微挑,凝視著李晟。

    李晟迎上皇帝的目光,面不改色的正色說道:「六成勝算。」

    「朕明白了。」李世民緩緩地點了點頭,說道,「當然了,戰爭,從來都不只是憑著血氣之勇正面拚殺。朕只是想瞭解一下淮西軍的戰鬥力,也好制定相應地應對方略。現在看來,淮西軍可不是膿包,也難怪李希烈和吳少誠,都敢這麼囂張的跟朝廷對立,原來是手中有這樣一支王牌鐵軍。馬燧講,要攻心為上、用奇兵來對付淮西。看來這個想法,還是很對路子的。正面和淮西軍拚個你死我活,是下下之策。戰略如此,具體執行戰術時,卻要臨場發揮了。有誰,能擔任這一次出征淮西的主帥呢?」

    皇帝說完這句,房間裡的氣氛陡然變得凝重起來。

    誰要是擔任了這一次征淮西的主帥,無疑就是為大唐去辦一件富有歷史意義的重任。若能成功,受到無上殊榮與嘉獎自然是不必說,今後還要被載入史冊,萬載留芳。為臣為將一生,這些都是夢寐以求的東西。同樣的,這一次征西的責任與壓力。也是異常巨大地。全天下千千萬萬的百姓,都將眼睜睜的盯著這一場仗。不管是戰爭的過程和結果,都必須做到完美無暇才能服眾。稍有差池,都要留下污點。如果失敗……那還用說,從此也不必在大唐立足,這一生的仕途也算是走到頭了。

    房間裡足足安靜了好些時間。

    李晟環視了眾人一眼,長吸一口氣站出來。拱手重重一拜,說道:「陛下,微臣願往!」

    幾乎是同時,馬燧也站了出來:「微臣願往!」

    這兩個老將會站出來,李世民倒是一點也不意外。他微笑的擺了擺手:「不。你們不能去。你們分領左右神策衛,朕要你們坐鎮朝廷指揮若定,指引前方的戰事,打理天下軍事。你們所做地事情,比親自征戰廝殺更為重要。這個時候。你們還不能離朝出征。兵制改革進行到了最重要的時候,朕的身邊時刻離不開你們。派你們去出征,是因小失大。」

    兩員老將各自愕然呆立了片刻。只得退下。

    李世民自己開口說道:「渾也不用舉薦了。他坐領河西,整個大唐的西線都要由他支撐起來。他暫時也不能離開。」

    眾人納悶了:四大元帥,李懷光不在了,現在李晟馬燧不能離朝,渾也不能挪窩,還能用誰?

    大家一起將驚愕的眼神投向了李:皇帝不會要讓這個十七八歲地娃娃帥出征吧?

    「李晟、馬燧,你們二人麾下有那麼多的戰將,就不能舉薦一兩個出來掛帥嗎?」李世民面帶微笑。開始將這兩個老帥的軍了。

    二人面帶苦笑的站了出來,馬燧說道:「陛下……微臣昔日的手下戰將,如今都身負重責。李光進、李光顏兄弟倆,坐領河北責任重大;段佐駐兵洛陽。其他一些人,又都不堪用。」李晟也表示了同樣地無奈。

    李世民卻是呵呵的笑了:「李晟。你只對朕說那些部將,卻為何不提你的兒子和那幾個徒弟?李、房慈、徐戰。都已成年。國家正當用人之際,你為何隱而不報?」

    李晟渾身一顫,驚訝地說道:「陛下,犬子正當年幼,恐難擋大任!房慈與徐戰,年歲比犬子還要小,這……」

    「自古英雄出少年。你李晟當年不也是十八歲從軍,一戰陣斬吐蕃大將,從此一戰成名嗎?」李世民微笑說道,「依朕看來,現在的李,可不輸給當年的你。你對自己的兒子,就這麼沒有信心嗎?」

    「這!……」李晟回頭看了一眼站在末尾的李,急忙說道,「陛下,國家事大,微臣不敢托大!犬子的武藝兵法固然已經有了一些火候,但是這一次的戰事,是以攻心、治政為主。微臣擔心,他在這方面是十分的生疏,唯恐誤了陛下地國家大計!」

    「說得不錯。」李世民依舊微笑,點了點頭,「李,你自己站出來。」

    李倒也不慌不亂,起身出來拜倒在前。

    「朕,要讓你擔任征西先鋒。你可有這個膽量和能耐?」李世民問得十分的直接。

    李輕輕的咬了一下牙,大聲回道:「有!」

    「很好。你退下吧。」李世民說完,衝著李晟笑了一笑。李晟心裡直打鼓,免不得一陣心驚肉跳。

    「既然你們都舉薦不出適當的掛帥之人,那就由朕要欽點。」李世民說完,眼神炯炯的看了在座諸位一眼,然後將眼神定格在了武元衡地身上,「武元衡。」

    武元衡的眉頭一動,站了出來:「微臣在。」

    「朕,欽封你為淮西招討使,率軍出征討伐淮西安撫百姓。」李世民平靜地看著武元衡說道,「你敢接旨麼?」

    武元衡愕然的一驚,抬頭看了皇帝一眼,眼神中滿是不解和惶然。

    其他的所有人,都驚訝的看著皇帝和武元衡。不知道他們,都在心裡想著什麼。

    「敢,不是不敢?」李世民依舊聲音平靜的追問。

    武元衡沉默。房間裡的氣氛,突然變得緊張而又怪異起來。包括武元衡自已在內,誰也沒有想到皇帝會指派武元衡這個文官來掛帥出征。眾人的眼神,如同有了實質一樣投到武元衡的身上。

    武元衡微低下頭來,眼睛裡閃溢著異常的光芒。又過了片刻,他拱手一拜,淡定的回了一個字:「敢。」

    所有人,居然都同時輕吁了氣。

    「如此甚好。」唯有皇帝,仍然是那副輕鬆而又智珠在握的樣子,徐徐說道,「朕,讓左羽林衛大將軍李擔任你的征西先鋒。調回高固,率領一萬飛龍騎作為你的中軍護衛。另外,再把小將房慈、徐戰撥給你當帳前吏。馬燧,你在駐守長安的右神策衛中,挑選四萬大軍交給武元衡。一共五萬大軍,即日開始籌備,隨時準備出征,討伐淮西叛臣吳少誠!此去淮西,交戰伐兵在於其次,最重要的是攻心服眾,保護和安撫百姓。朕希望你這個儒帥,能盡職盡責不辱使命。」

    武元衡緊一咬牙,拜倒下來正色行禮:「微臣武元衡,領旨!」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