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唐重生李世民 第三卷 第198章 聰明皇帝
    李適一點也不傻。

    他坐在深宮之上,卻對外面的事情瞭如指掌。當他看到全國上下突然爆發出強烈的抗戰情緒的時候,不由得有些驚呆了。在他看來,無論如何,平靜的日子難道還會比戰爭難過一些麼?他無法理解,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寧願不怕死的與吐蕃蠻子們拚命,也不願意捨棄一個窮到掉渣的城池和一個蠻族女子,來換取平靜的日子。與此同時,在他的心中,對漢王的忌憚已經上升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個不知所謂的李誼,難道忘了自己的本份麼?他現在做的這些事情,就是要凌駕於皇權之上!

    當民意越來越沸騰的時候,李適越發的感覺到了焦慮,對漢王的憤恨也更加空前的膨脹起來。要不是這小子惹事生非,我哪裡會有這麼多麻煩透頂的事情?現在倒好,根本下不來台了!看這架式,大唐天下的人都去他李誼,全沒有把我這個皇帝和朝廷放在眼裡了!

    這還了得!

    正當李適驚怒參半日夜不得安寢的時候,一匹流星快馬從西川狂奔到了京城,將漢王的一封親筆信遞到了他的手上。

    這不像是一封奏折,更像是一封家書:

    「不孝兒臣誼,再拜父皇陛下:

    李氏不幸,皇綱失統。先有安史亂國,後有四王二帝叛亂。大唐江山,日漸傾頹。然兒臣身負李家血脈,時刻不敢遺忘列祖列宗之遺訓。兒臣所想,無非是要報效國家、效忠父皇。先有光復帝都,後有克師風翔。現如今蜀中歸於一片寧定,皆賴陛下鴻福天恩所致。兒臣不孝,親納胡女,以致與吐蕃生隙。釀出兵禍。然事已至此,不可因兒臣一己之故,而讓大唐領土缺失,讓蜀地百姓受難,讓天下人對大唐失望。一切罪責,皆在兒臣一身,兒臣無可推托。望陛下以大局為重。主倡大唐與吐蕃決一雌雄。如此,方可削減兒臣之罪,讓李氏王朝重拾人心。日後惹要治罪,兒臣並無話說。只敢肯求陛下,如今以民意、民心、民生為重。力主抗胡。若如此,他日兒臣願意背負荊棘,親赴長安請罪。」

    李適看完這封奏折,心中不由得一喜:哎喲,還算你識趣。居然主動請罪……這下我可有台階可下了。在仕人百姓們看來,我之前之所以同意割讓維州、送出胡女,是為了幫我的不孝兒子減輕罪孽。不想讓天下人詬病。現在倒好,既然你自己主動認罪了,我也可以大公無私的向天下宣佈你的罪名。嗯,你們非要與吐蕃一戰是嗎?那就去戰吧!反正我是不會上到前線,也不會再給你一兵一卒的。李誼、李晟、渾、李懷光,你們四個人,就能對抗如此強大的吐蕃嗎?到頭來,還不是要等著我用和談再來收拾殘局。到那時候。我這個皇帝仍然是天下之主……你們這些譁眾取寵的傢伙,能成什麼氣候呢?

    想到這裡,李適的心情變得好了許多。

    第二天上朝,底氣十足地李適,突然一改平常的膽懦。十分勇壯的說道:「朕當初之所以答應割讓維州並送回漢王妃,其緣由無外乎是出於一種父親對兒子的溺愛。漢王李誼。為了一個胡女和吐蕃爭風吃醋,也實在是太不像話了!朕這個當父親的,實在不忍心讓他被天下人唾罵,於是下旨讓他自己去將這些事情抹平。現在看來,一切已經無法挽回了。吐蕃得理不饒人步步緊逼,大唐天下抗胡情緒日益高漲。民意難違啊,現如今,朕也只好讓李誼戴罪立功,去抵抗吐蕃。諸位愛卿,以為朕的想法如何?」

    滿朝文武,自然沒有誰會就這件十足敏感的事情發表什麼重大地意見。既然皇帝都決定了,還有什麼話可說?於是一起高呼吾皇英明。只是有許多人,心裡隱隱感覺,這個當皇帝、當父親的,居然將什麼責任都推到自己的兒子和臣子身上,實在是……

    砰的一聲響以後,蓋著朱紅大印的聖旨,再一次飛出了長安大明宮。當它到達西川地時候,李世民已經在成都打理好了一切備戰後勤工作,準備親自趕往維州。聖旨的到來與其中的內容,全在李世民的預料之中。對於李適的為人,李世民已經瞭如指掌。他肯定會在聖旨裡好一頓假裝慈眉善目,做出一副溺愛與理解地模樣。然後將這所有的責任和擔子,一股腦兒的都壓在自己身上。

    現在看來,果不其然。對此,李世民地表現是微微一笑。除了他自己,沒人能理解這種心情——誰讓李適是我李世民的子孫呢?不孝子孫軟弱無能,也只好我親自忍氣吞聲的去幫他解決那些大麻煩了……

    從成都通往漢、維二州的官道,有了官軍疏通戒嚴,秩序井然。一車車的糧草輜重,源源不斷的朝軍鎮運去。李世民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他清楚,如果吐蕃真的開動三十萬大軍前來,就一定不會善罷甘休。而他自己要做地,就是緊守維州,力保不失。守住,就是勝利。對於吐蕃這樣的高原軍隊來說,急攻進取與游擊戰才是他們的強項。守關對壘,根本不用怕他。只要自己的後勤做到位,維州的玄武關可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地地方。就這一個關隘,就可以當過十萬雄兵。

    現在,怕就怕吐蕃走別的彎路子,繞道突襲過來。西川面對吐蕃地邊境線並不短。雖然地形複雜山地較多,但也並非是無可逾越。比如說,從東女國繞道過來,爬過兩座大山就可以到達防守薄弱的雅州。而且與西川接壤的異邦小國極多,比如說羅女蠻與白狼夷。這些部落的人雖然不多,但如果他們都來幫吐蕃從西川的邊境各地滲透,簡直就是防不勝防。而這些蠻邦小國,都是與東女國接壤的。另外,南面的南詔國,這些年來已經被吐蕃所奴役。這時候附合著發兵過來一起夾攻,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西川的防線,其實很長。如果僅僅是固守,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李世民的腦海中,已經在醞釀著一個十分大膽的軍事計劃了。

    李世民將聖旨允許西川與吐蕃一戰的消息,大肆散播了出去。果然,百姓們一陣歡騰,越發的情緒高漲了。現在看來,都不用有抗旨這樣的顧忌了。吐蕃人要來,就堅決與之決一死戰!這個消息,自然也是飛快的傳到了渾、李晟、嚴震等人的耳朵裡。這些人也都齊齊的鬆了一口氣,更加堅定了西川的決心。

    一切準備就緒論,李世民就準備離開成都,前往維州了。這些日子以來,他一直在成都府裡處理各項公務,都沒有回府。臨行之時,他還是打算去和吳月琳、墨衣等人辭別一下的。沒想到剛一進府,吳月琳就告訴了他一個消息:墨衣走了,回了東女國!

    李世民愕然的一驚:「她怎麼這時候回去了?」

    吳月琳滿是愧疚的說道:「昨天走的……她說,她不能眼巴巴的坐在這裡,什麼忙也幫不上。她說她要回東女國,以小賓就的身份,組織起東女國的軍隊來幫助殿下抗擊吐蕃。」

    「這不是胡鬧嗎?她一個女流,懂什麼打仗!」李世民有些生氣,「你為什麼不攔著她?」

    「我攔過了,攔不住呀……」吳月琳還是頭一次見到漢王這樣衝她發火,有些驚怕的說道,「而且……武長史的妹妹武琦雲,也跟她一起去了。墨衣說,武琦雲聰明過人,能在她身邊出謀劃策……」

    「胡鬧,全是胡鬧!」李世民氣得一跺腳,拂袖而走。這樣一個變故,讓他有些鬱悶起來,也懶得在家裡多作停留了。披掛上馬,帶著幾個跟班就朝維州而去。

    其實回頭一想,東女國那裡,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可以說,那裡就是西川一個重要的缺口。也是大唐與吐蕃之間的一個變數。他李世民自己去那裡鎮守,顯然是不太現實的。除了墨衣,還真的找不出第二個適合的人,代表大唐在那裡坐鎮。還有那個武琦雲。至從漢王娶了吳月琳以後,就一直有意的避著漢王。後來墨衣進了府,她就跟墨衣混熟了。她是一個有謀略有主見的女人,跟著女人一起辦事,也才會更加無所顧忌。武琦雲跟著墨衣去了東女國,想來也不是什麼特別意外的事情了。而且有她在一旁相助,說不定東女國到時候真的能充當奇兵,發揮什麼奇效。

    所以,李世民也忍住了私心的衝動,沒有派人去將墨衣叫回來。心裡卻是暗自祈禱,但願東女國那邊,不會再出什麼問題。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